西方确指 第十一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七页,这是最后开示的最后一段:示撤却鸾乩,专修净业。

  【菩萨一一示已,复告诸人曰:“我自降此以来,凡所言说,皆修行要妙。汝等能时时体会,极力遵行,决生上品。菩萨从此不复再来矣。诸弟子宜各努力,勿虚此会。”时诸弟子闻菩萨语,皆涕泣悲恋,不能仰视。菩萨谓曰:“诸弟子,汝等谓菩萨不复再降,恐生懈怠,从此失足,然实不尔。何以故?从是以后,汝等精进,只是自己精进,舍尘途而登圣域,大智大贤之所为也。若懈怠,亦是自己懈怠,背大道而入淤泥,无知下愚之所为也。诸弟子,但须前进,莫生系恋,但急著力,无事悲哀。”顷之复谕曰:“汝等不得更作菩萨再降想。所以者何?鸾乩之设,本为神鬼所依凭,非大菩萨应化常事。汝等若奉教无失,于菩萨生恭敬之心,难遭之想,即是大报恩处。”时诸弟子虽闻法谕,犹故围绕,不忍散去。菩萨又谕曰:“诸弟子,菩萨往昔因中,与汝等具有大缘。从此虽不再降,然不得作远离想。当知觉明妙行,时时在汝等眼前,相逐不舍。汝等慎无一日废弛,自舍却觉明妙行也。”少顷又谕曰:“诸弟子,法会既终,宜各散去。菩萨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莫只呆呆守着,菩萨定不在一副纸儿上也。各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至诚作礼,顶戴奉行可矣。”】

  在这个最后的开示当中,能够体会觉明妙行菩萨对与会弟子这种悲心切切,反复叮咛。有五段开示:尔时觉明妙行菩萨一一对弟子们,根据他们修行的情况、根机水平加以了开示之后。又对所有的人作开示,说:我自从降临这个乩坛以来……这个乩坛前面介绍是从明末崇祯癸未年间到清初的顺治丁亥年,也就是从1643年到1647年,这段时间有四年零五个月,一共有二十四会。在这段时间里面所开示的一切言说都是修行净土法门的要妙、修行的妙诀。

  前面我们也看到,觉明妙行菩萨特别开示一个净业行人要求善知识。但何谓善知识?他特别谈到,比喻如果你要到北京去,你怎么去?有人就说:“我要问人,问好路,我去。”觉明妙行菩萨不认可这种说法,因为问路如果你问错了怎么办?你要去北京,他指到广州去了怎么办?所以要问,一定要问到过北京的人,他指路才是正确的,这个佛门“过来人”。

  那觉明妙行菩萨就是过来人,他在东晋的时候修净土法门,七日七夜精勤念佛得念佛三昧;然后以七十五岁的年龄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成为大菩萨。再以悲愿不断地示现到我们震旦国,作过种种的身份:国王、大臣、比丘、童男、童女、乃至乞丐、屠夫都做过,来随顺众生的因缘,做种种的教化。所以这个过来人所说的是真空可靠的,是他的经验之谈,这就是“修行要妙”。你们如果能够每时每刻来体会上面的这些法语,大身、口、意三业当中努力地遵行,落实在行动上;那么其结果决定能够上品上生。

  这个《西方确指》它指向的目标,不仅是往生,而是上品往生了。所以我们看开示里面,有时候是谈理上的东西:第一义谛,你上品往生需要知道第一义谛的一些道理、一些消息的;如果仅仅在事相上修,那都是中下品的范围。好,“决生上品”。“从此以后菩萨就不再来了。”那就是做告别了,诸弟子应该要个个努力,不要虚度了这一次与会闻法见面的因缘。

  那菩萨不再来了,菩萨为什么不再来了?菩萨来是应众生的机缘而来,众生有能感之机,菩萨才有所应之缘;所以菩萨无论是以什么身份、什么形态出现,他的时间——就是所谓寿命,是以机缘为寿命的;众生的缘息了,菩萨所应的这个缘也就息了。那在这一会当中,主要的缘就是这八个弟子八百年前曾经都是师生关系。但八百年流浪生死,还没有得到正确的修行方法,还在道教里面去搞炼丹之术。觉明妙行菩萨以悲悯故、以愿力故、以这八个弟子的因缘故,降临在乩坛上,来“确指正修路”,正确的指向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的正确修行道路,所以就叫《西方确指》就根据这个偈文来的。

  好,当时的弟子们,听闻到觉明妙行菩萨这样的语言都掉泪了,都很悲痛,都很依恋,这是一般凡夫众和的情态。就好像释迦牟尼佛涅槃的时候,你看很多国王、一般的居士就是没有断烦恼的这些众生,他那种悲痛到什么程度呢?都是抓胸、捶胸还算好一点,有的就用刀挖眼睛,割耳朵,这样表明他们的一种悲痛。那这个声闻都有他一种很悲痛的表达:像阿难尊者悲痛得都忘了咨问,都好像不懂得什么事情了。那你看那些菩萨呢,那些证得无生法忍的菩萨一个个面容非常宁静,他知道“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永不涅槃,只是示现而已;菩萨就没有那种情绪化的东西。凡夫众生他有这个情执,他必然就是悲痛啊,掉泪呀,依恋啦这样一个情绪的表达,也表达对菩萨这份深厚的感情,甚至不敢仰视。

  针对这样的一个情形,觉明妙行菩萨就有第二段的开示,很慈悲地说:诸弟子,你们不要认为菩萨不会再来了,恐怕自己烦恼重,生起懈怠之心,解决不了生死问题,修道不能进步,又沦落到三界,这就叫“失足”,一失足成千古恨。那么人有烦恼,知见如果一颠倒,行为就会造恶业,常常会失足的。这些弟子所以这样“涕泣悲恋”,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就好像一个小孩子他希望依靠他的父母。一想到他的父母要离开他,他就觉得自己没有办法生存,就会哭泣,哀恋,是这么一个情态。那么觉明妙行菩萨就安慰这些弟子:其实不是这个样子的,你们不要有这种情绪的表达。觉明妙行菩萨一定是这些弟子走向了正途,比较能自立,他才会离开。

  为什么他这一会的见面有四年五个月的时间?也就是培养他们一种自立,能够站稳脚跟的一种过程。所以告诉他们:不会像你们所担心的那样。为什么呢?从此以后,你们就会精进修行。这个精进修行不是一般的动力机制,是从你们自性里面生起了一种好乐精进修行的心。就像读书一样的,不是被逼的要读书考大学,而是自己对读书有好乐,有认知,有兴趣,欲罢不能。

  菩萨这四年多的循循善诱开示使这些弟子对修行认识了它的重要性,认识到它像吃饭喝茶一样的:一日不敢离开,离开了就会饿死。他明白了这样的一个价值,明白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他自性发起了这样一个善根:要精进修行。这是菩萨能够看得到的,观照得到的,所以他才能放心离开。你自己精进,就会舍这个轮回,这个南阎浮提的尘途,“尘途”这个概念注意:五欲六尘的客途。在这个尘途里面我们是匆匆的过客,这个地方不是我们的家乡,是在轮回过程当中很快就要过去的分段生死的这一段;而且走在这样一个客途上是满面尘埃,身心憔悴。

  那么你只要精进念佛,你就能够舍这样轮回的尘途,而登上极乐的刹土,极乐世界就是“圣域”。这个一真法界——圣人住持的地方,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一去就是阿鞞跋致,所以就叫对域——就是指极乐净土。那么能这样做,就是有大智慧、大贤德的人的作为。就像前面讲“可以超群”,像人中分陀利华似的;你能够精进念佛求生净土,舍三界的尘劳登上极乐世界的圣域,这就是大智大贤的行为。如果你不能认知到这一点,没有这样的正信、正见,就会懈怠;这个懈怠也是你自性的知见不正导致的。你如果一懈怠下来,就违背了大道,“大道”就是清净道、平等道、大乘的佛道,你就违远了,违背了。你违背这个大道就会堕落到烦恼的“淤泥”,必然被这个烦恼所主宰。如果在烦恼里面,你在那里面挣扎过日子,在那儿起域造业,这就是“无知下愚”者的作为,那必然就会堕落到三恶里面去。

  所以告诉与会弟子你能不能念佛求生净土,只有两个选择:要么你登上极乐世界的圣人法界,要么你就在烦恼淤泥里面到三界的三恶道里面去注册,去报到。有时候这种选择可能就是别无选择,只有两条路可走。所以面对这样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那只有让这些弟子们明白:你们要明智地认识自己的前途与方向,必须前进。就是指向极乐净土这个宝所,这个清凉池,朝向这个目标前进;不能堕到“淤泥”里面去。对这个世间五欲六尘、家亲眷属、恩恩怨怨、功名利禄,不生一点系缚恋著的心,不要“系恋”。一般的我们的心在轮回里面太久了,对这些家亲眷属、人我是非、功名利禄常常是留恋的,常常觉得它很重要。

  那菩萨再告:对这些东西你得从心理上把它斩断,知道它是如梦、如幻、如影的东西,不要去留恋这些东西;只是要赶紧著力,“著力”干什么?念佛。一个真念佛人他的内心是要有一种决绝的心的:对三界轮回的东西他在厌离当中,真正厌离到极点,不去系恋它。你有一丝的系恋,你的厌离心就没有成就;你这一念的系念,就会构成往生的障碍;你的厌离心没有成就,愿就不能成就。所以菩萨就说:你们能这样做,就没有必要对我的离开表示这样的悲哀;这个悲哀没有必要也没有作用,主要是你们要著力念佛。实际上菩萨的离开也就像佛示现涅槃一样的,要让他们生起稀有难遭之想,赶紧想到:菩萨人的开示就是药,我们是病人;我这个病人赶紧服药,服药就能够痊愈;就这个道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