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十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流通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四十三页,这在我们科判里面就开始进入第三大部分:流通分。流通分——第五十六段:最后的开示,就是觉明妙行菩萨在乩坛上的二十四会最后的一会;这一会,主要是对在场的每一位弟子,针对他们的根机和修行的情况作的开示;大部分都是以偈颂的形式表达。那么这些开示都是很重要了,也是觉明妙行菩萨以他的大慈悲心,对众生老婆心切的循循善诱,指点迷津,直指西方圆成佛果之要道。

  我们来看第一小段:示定勉努力修行。

  【尔时菩萨化缘已终,因遍召诸弟子,各授已训。示定勉曰:“当号自开。勉力修行,自得开悟无上菩提,作善知识,续佛慧命。汝毋自弃。”】

  “尔时”,就是当时、一时。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些有缘众生教化的因缘已经终结,就是有善根深厚的已经让他们得度了;未来缘份得度的众生也已经种下了种子了。“化缘已终”,也就是众生能感之机尽了,那菩萨的应化之缘也就了了,这都是因众生的因缘来变化、来教化的。化缘已终,就普遍的召集所有的弟子,对每个人给予教训、开示。那么这些开示是做最后的一个开示,当然就更是简洁明了。

  当时给定勉的开示:你的名字叫定勉,另外给你一个号——号叫自开。那把名和号联系起来:定勉是勉励修行的意思——努力修行;自开是什么意思呢?“自得开悟无上菩提”。大家注意这个“自”,“自”,意义非常深邃、深广。我们读《无量寿经》,讲阿弥陀佛在因地当中以大国王的身份“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出家以后就作世自在王如来座下的弟子。首先在世自在王佛所,用偈颂赞叹佛的身、口、意三业的功德,最后向世自在王佛禀白:唯然世尊,我已发无上正觉之心,愿佛为我广宣经法,我当修行摄取佛国清净庄严无量妙土,令我于世,速成正觉,拔诸生死勤苦之本。这是法藏比丘在佛座下的请法和发愿:发建立净土的愿,发快速成佛的愿;不仅拔出自己生死勤劳之根本,也拔出一切众生两种生死的根本:这是大愿了。

  当时世自在王佛听了这大愿也心怀喜悦,就向法藏比丘开示:如所修行,庄严佛土,汝自当知,这里出现一个“自”。“如所修行”你修行的净土实际上是你真如本性当中具足的,你把真如本性的性德调动起来,就能以无量的德行庄严你的净土,这一点你自性里面就具足。“汝自当知”,汝自性了知,自性圆成,所以这个“自”就是大不可思议了。就像《法华经舍利弗请佛说法,佛三次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为什么要“止止不须说”这样的妙法?“妙法莲华经”的妙法就是妙心,这种绝妙、圆妙的心,其义理之深广是难以用语言去说,难以用思惟去思惟的。所以就三次说:“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

  你看这个“自”,在禅宗里面也属于那种法身向上本分的境界。那在这个境界当中,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这个“见性”就是这个“自”。大家看那个《六祖坛经》,当时六祖在五祖弘忍座下得衣钵之后就离开。当时弘忍祖师下的很多弟子就不甘心,以为慧能是偷走衣钵的,就来追。当时有一个——原来做过四品将军的惠明跑得最快,渐渐地就赶上了,眼看着就要赶上六祖了。六祖一看他跑上来——他是将军出身,跑得很快,也没办法;他想这个衣可不是靠力量能夺走的,干脆就把这个衣放在大石头上,他自己隐到杂草丛去了。

  这个惠明一看到衣在这里,赶紧来拿,但是竭尽他的全力都不能动一分毫,拿不动。惠明毕竟是修行人,这时候他就明白了,赶紧就改口说:“我不是为衣而来,我为法而来。”那慧能听说他为法而来,就走出来:好,你既然为法而来,你现在就坐下来。让他坐下,六祖慧能就坐在上面,他在下面,对坐——静坐,静坐一会儿,这时候六祖就指点了: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那个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这一指点,一下子惠明就开悟了。开悟以后他还有贪心疑心:刚才你说密语密意之外,是不是更有密意呀?六祖说:“但有言说,都非密意;汝能返照,密在汝边。”你只要返照,那个“秘”——秘密、秘藏,就在你那一边。实际上也就是直指当人的自性,所以禅宗的祖师大德无论是棒喝、是机锋转语,都是指向这个境界。所以这个“自”里面有广大智、自然智、无师智。

  所以觉明妙行菩萨就说:你叫自开。你能够努力修行,就能打开你的自性如来宝藏,能开、示、悟、入佛的知见,无上菩提。当你打开了自己的如来宝藏,你自己“不由他悟”,“归无所得”,才能得无上菩提,这时候你就可以为一切众生作大善知识,就能在这个世间续佛慧命。给他这么一种开示,说:你千万不要自暴自弃,要有承当精神,要有“是心是佛”的承当,也要有“是心作佛”的努力,所以他的名叫“定勉”,你就要“是心作佛”,你“自开”就是“是心是佛”,就能做善知识续佛慧命,这是第一个开示。

  好,再看第二段:一心三观之旨。

  【定开问一心三观之旨。菩萨曰:“台宗三观,妙在圆心。圆心若知,其道尽矣。”令与定勉并立,付偈曰:“一开二开,今日重来,菩提有种,妙手双栽。”】

  第二段是开示定开一心三观之旨,就是给定开开示天台的一心三观的宗旨。由于定开他可能好乐天台宗,所以他就请问一心三观的宗旨。

  那么觉明妙行菩萨说天台的一心三观“妙在圆心”,这个意思大家一定要体会了。天台宗的三观,有别教的次第三观:先空观、再假观、再中观。有圆教的一心三观:就是即空即假即中,就在同时具足。一心三观:就是当下这一念心你要具足百界千如、三千性相,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叫一境三谛。一境三谛,大家要注意:一切法即一法,这叫真谛;一法即一切法,是俗谛。你看这个真谛,一切法:就是现象当中的森罗万法,你要了解它们就是一法,就是真如自性——诸法的空性。但由这个空性——诸法实相里面能够缘起一切法,这叫“一法即一切法”,这就是俗谛。那非一非一切:不是一法也不是一切法,双遮两边,这就是中谛。这个三谛实际上就是一谛,一谛也成三谛;一谛、三谛圆融无碍,相互融摄,这就叫不可思议的三谛,叫一境三谛。

  好,那怎么去观?于我们现前的心法、色法,等等这些,你于一切法见一法就是空观:一切法都是缘起的,缘起的就是性空的,这就是作空观。那于一法中见一切法:空——正因为自性毕竟空,才能缘起一切法,这就是假观。非一,非一切,是中观。这里面它就是互为主伴,当你观一法空的时候,一切法都是空的;一切法都是空,那你的假观、中观都是空,这叫总空观,就你总的要做一个空观。

  那你如果在这个假观层面:一法假,一切法都假,一假一切假;那你空观和中观都是归到这个假观里面,这就叫总假观。那你以中观作为主体:一中一切中;那一切的空观和假观都是中观,这叫总中观。这就成为天台讲的:不思议一心三观。用不思议的一心三观来观不思议的三谛,这就是圆教的观想方法。

  一般天台讲一心三观,它首先要体认当下这种圆妙之心,就是依照这个圆妙不可思议的性德,依性德来生起它的修德;由这个修德可以亲证圆教的三德涅槃的德性。所以因地当中是一心三观、一境三谛,它成就之后就是涅槃三德。涅槃三德就叫法身德、解脱德和般若德。这三德常常表现——叫∴字三点:一点在上面,两点在下面。那上面一点代表什么?代表法身德,就是本具的圆妙的性德;那这个般若德和解脱德代表修德。所以这个∴字三点就是性修,性修双遮、性修不二、不纵不横。你说它是纵,它不是在一条线上;它竖不在一条线上,横不在一条线上;它是属于一个品字型:不纵不横,这就是不可思议的一心三观的道理。

  这个一心三观,“妙”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它“妙在圆心”。大家注意这个“圆心”,圆心就是我们当下这一念的介尔一心。他在圆教层面谈这一念心,这个“圆”包含着圆妙的意思、圆融的意思、圆满的意思、圆顿的意思……,这个“圆”包含着很多意思。总之,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在圆教的层面来看是大不可思议的;那大不可思议的这个情况就建立圆顿修行不可思议的结果。大家可以从圆教的层面了解这几部经,有几部经所反映的圆妙心的这种不可思议,比如《华严经》,《华严经》它属于一乘的圆教,全圆之教。

  你看在《如来出现品》,就讲毗卢遮那要到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的时候,全身每个部位都放光,其中脚板的光就射到地狱里面去。到了地狱,地狱的众生蒙这个光明的照射他都生到了兜率天。一到兜率天,这时候毗卢遮那佛也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又到南阎浮提来了,降诞八相成道。就有一个天鼓,闻到天鼓无作妙用的善根力讲经说法,就证到了圆教的十地。证到十地之后,他就能显出无量无边的神通现量见到释迦牟尼佛在阎浮提示现八相成道,讲经说法。他们又从兜率陀天下来参与这个法会,来散花供养,来感激佛德。你看,这就是体会一下圆心:就是这样一个地狱众生能够顿然到天上,到天上闻到天鼓的法音能够证到圆教十地,这唯有在圆教不可思议的心性层面才能产生这样一个顿超的效果。

  那大家再看看《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称为是一乘纯圆之教,《华严》是全圆,《法华》叫纯圆——纯圆独妙。你看,他在为与会的弟子授记作佛,其中授记提婆达多未来作佛。提婆达多在佛世的时候属于造五逆罪的人,是堕阿鼻地狱的;然而佛授记在无量劫以后,提婆达多当得成佛,这个佛号——“号曰天王如来”。那就在建立圆教、圆心层面:一个五逆罪恶下阿鼻地狱的众生最终能成佛。你看我们净土法门也是大乘的圆教,《观经》讲那个下品下生者,他具造五逆十恶的罪行,临命终时地狱猛火都现前,即将下地狱的人;这时候蒙往生善知识劝勉念佛,他信愿称名,至诚恳切地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地狱猛火化成清凉风,风吹着朵朵莲华,莲华上有化佛来迎接这个将下地狱的众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心三观:要了解我们当下能观的这个心是大不可思议的;如果当下这个圆妙之心、圆顿之心、圆融之心我们能了知,那一切佛道、一切佛法都在里面,都完全了知了。

  因为他叫定开,就说:“你跟定勉站在一起。”就给他们一个偈颂。“一开二开”,“一开”就是前面讲的定勉他的号叫自开,那么这里第二个叫定开,所以就“一开二开”就是指他们两个人。“今日重来”,今日重来是什么?就是:八百年前你们曾经在我座下做过弟子,但是我到极乐世界去了,你们还没有成就,在这儿轮转;到了八百年后的现在你们又重新过来了,这叫“今日重来”。“菩提有种,妙手双栽”,这个菩提的觉性是一切众生本具的,就像种子。菩提,有情识的生命都有佛性:菩提有种子。“妙手双栽”,妙手,一般我们是把佛法称为宝山,身到宝山要满载而归,要靠手去拿——提取,才能满载而归。如果没有手去拿,深入宝山也是空手而归。所以一般就把这个妙手比喻为信心,信为能入。以不可思议的信心来培植菩提的种子,持戒念佛就一定能够成为参天的菩提树果;这叫“菩提有种,妙手双栽”,这是第二段。

  大家看第三段:开示上德,念佛相续。

  这几句很简单,很简略:【示上德曰:“头既秃,当知足。念无常,断爱欲。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说得很简洁很直白,但是非常管用。

  “头既秃”,就是头已经秃了,说明年纪大了,年老力衰了。在这时候特别要注意三点在心性上:第一要知足“当知足”,这是一个对治的良药。孔子曾经有一段话:“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就是一个君子修心养性,他的一生有三个阶段要注意要戒的一个主题。你青少年阶段血气未定,身心还没有健全,这时候你“戒之在色”,色欲要戒。如果你这个淫欲心很重,提前有种行为,你身心就受到了戕害。

  等到你年壮了——到了中年的时候,身体也很壮实的时候,血气方刚,这时候最容易去竞争,去跟人家斗——“戒之在斗”。到了老年了,血气衰弱了,这时候要戒什么?“戒之在得”,这个“得”就是贪得。因为一个人到了年老的时候,这时候反而觉得:我奋斗的时间不多了,也没有多少资本了,我要掠取更多的东西储存起来了;所以年纪大的人都容易小气、容易贪很多东西。你看这个官场上的贪官有一个“五十九岁现象”,他可能以前还不怎么贪,他想到:我马上要退休了,最后一年了,这时候往往他就会越过警戒线。这都是圣人早就看到众生有这种心理上的烦恼——这样的一个误区,所以就告诉这个上德:你要知足,年纪大了要知足。

  知足一法是佛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开示,常常点示。一般会把这个少欲、知足放在一起:少欲知足。什么叫少欲?你对于外境的五欲不求不取,这就叫少欲。知足是什么?就是得到了一些——得少,但不悔恨、不懊恼,这叫知足。对目前的生存状况他感觉到很满意,这叫知足。那么修心养性之人特别要注意寡欲知足,孟子都说“养心者莫善于寡欲”,多欲之人,心就散乱了。《佛遗教经》里有一段很好的开示:说少欲之人就不会对他人谄媚、委屈,因为你有求于人——多欲就求人,求人就得谄媚,就得讨好,求人家给他好处。但少欲之人他就比较刚直一点,无有谄曲,也不为这个六根的欲望所牵。少欲的人他心中很坦然,没有畏惧感,少欲者就有涅槃。佛告诉这些比丘:汝等比丘,想要脱离诸多的苦恼,要观知足一法,知足一法就是富乐安稳之处。你能知足,虽然卧在地上都像天堂一样安乐;你如果不知足,虽然处在天堂那样好的地方,也觉得不如意。所以不知足者,虽富而贫;虽然很富裕,但还是显得很贫穷;“知足之人,虽贫而富。”

  那这个知足一法对于现在这样的社会实际上是一个很好的思想资源,现在我们很多人活得很累,包括对整个的生态环境肆无忌惮地破坏:就在于多欲、不知足、贪得无厌;所以使我们的地球整个形成一种很大的危机。你看这次哥本哈根会议正在举行,全世界各地关于整个的地球生态气候问题,各个国家要承诺:要把这个排碳量降低。如果再不有这么一种行为,不把排碳量降低的话,我们这个地球可能会提前毁灭的。但是这次据说也没有形成一个法律文本方面的东西,只是各个国家有一个自我承诺的约束而已,还没有法律上的约束。你看我们中国也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排碳量基础上降低40%到45%。在降低近一半的情况下,中国该怎么办?如果我们的国民能够知足、能够少欲、能够素食、能够过简朴的生活、能够惜福,我想我们国家的排碳量下降的幅度会很大。如果不能观念上改变那种高消费,占有更多生存资源的贪心的话,你想把排碳量下降,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所以第一是“当知足”。

  第二是“念无常”,无常就是死。一个修行人想到“我明天就要死了”,把“死”挂在额颅上。你想到死的时候,一切对世间猛厉的贪欲、追求都会当下瓦解、融化;所以要常常念死。然后“断爱欲”,年老之人要断爱欲,这是保养身体,得到身体健康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对这一点,印光大师曾经在《寿康宝鉴》里面有一段对世人非常好的警示,他老人家很慈悲的说:世间之人十分里面有四分,占到四分: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度直接死亡的,还有四分是由于色欲过分身体亏损感染其它的疾病间接而死的,世间之人能够在他命终安分死亡的,只是占到一两分而已。

  你看,这个爱欲对人的损害有如此之大!所以一个真正了解事情真相的人到年老的时候,你的子女都已经长大成人,子女都已经结婚以后,应该要走向断爱欲的道路。你能做到知足、念死、断爱欲,然后剩下的一件事是什么?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坐也阿弥陀,行也阿弥陀,纵饶忙似箭,不忘阿弥陀。你就一天到晚念阿弥陀佛,念念不空过,“念念恒相续”——“净念相续”,你就能够转凡成圣,你就能够到得心地的清净,临命终时就能够感得阿弥陀佛拿莲台接引到西方极乐世界作菩萨,最终成佛。所以这是对年老的人最好的开法。好,时间到了,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