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十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第四十四页。这个流通分里面最后开示的第四小段:示耳之精勤念佛。这个偈子念一下。

  【示耳之曰:“勤则不病,不勤则病,勿谓夙业,其报甚近。慈父弥陀,数数亲觐,可以永年,况乃却病。”】

  好,这八句偈颂讲得非常直白,看过去好像没什么。仔细思惟:这里面包含着佛教甚深的义理和心性上甚深的利益。那么从这段开示来看,耳之可能就是一个性情上比较懈怠、放逸的人,根据这个来加以对治。

  “勤则不病”,一个人要勤劳、勤奋、勤苦、精勤;无论是世间的事业,还是出世间的道业都要勤奋。这个勤奋在六度里面就称为:精进波罗蜜。那一个在世间他能够什么事情都自己动手去做,遇到事情都能够动脑筋去想,身心都很勤快勤劳,他身心的各个部分——五脏六腑,大脑的神经细胞,都能够活跃,他就调动了人潜在的免疫系统,就能不生病。反之,不勤奋、不勤劳就容易生病。

  我们看现代人,虽然好像物质生活比古代提高了很多,但是为什么病这么多呢?现在你要到医院去——现在最跑火、生意最好的就是医院;医院盖多高的楼还是人满为患,病人特别多。这里面跟不勤有关系:现代人都容易放逸,比如现在发明的一些东西都是很容易导致疾病的。大家都喜欢去买汽车,一个长期开车的人他容易生病;不愿走路的人,一出门就想坐车;一上楼也不爬楼梯,就上电梯:这些都容易导致疾病。一般的是身体动、心静,这个人身体会比较好。但现在的情况是身体不动:坐沙发、坐汽车、坐电梯,身体很舒服;但是心很乱,心乱想,正好相反,这就导致种种的疾病,尤其是心理上的疾病。

  不勤则病,关于这一点,我们中国上古的古圣先贤都很了解勤奋跟放逸的利害关系。大家注意看《尚书》其中有一篇叫《无逸》,这是周公写的,周公辅佐成王,成王是周武王的儿子。周武王比较早去世,成王还很小,周公辅佐他,等到成王长大成人就即天子位。周公是他的叔父,就恐怕他年轻耽逸,放逸享乐;所以就作这一篇《无逸》来教训他。那么《无逸》为一篇呢,主要是教成王要晓得民众耕家种田的艰难以这个作纲领入手的:由农民种庄稼的艰难来推崇简洁朴素,来节制那种田野游玩,要听从周边诸大臣的忠谏;远小人,守先王的法度,能够容忍各种诽谤——这些内容来教育成王。如果能这样做,就能够得到寿命长,国家也就能够兴旺发达;国家的兴衰、治乱,跟一个君主是否勤奋和放逸有关系。

  其中提到了一些历史的好的一面,比如像殷商有几个国君非常英明,像中宗、高宗、祖甲,他们的享国都很长久:有坐天下九十多年的,七十多年的、五十多年的。一般他们都能在位这么长时间而且导致天下大治,都是由于他们对老百姓非常关心,勤于政务、对天命有敬畏来获得的。所以这些人他们不仅国家得到兴旺,自己的寿命也很长。反之,那些一登上君位就开始放逸——游乐,放纵五欲的快乐,这样的君主往往都是国家很难治理好;自己在位的时间都会很短,有的就是十年、八年,乃至于五年、三年,这方面的君主也很多。所以一个人的寿命的长短,也就看他的修德,这个德方面就包含着勤奋。当你生病的时候,你不要以为这是以前的业障,实际上就是你现生放逸、懈怠、不勤奋的报应

  这个六度里面精进波罗蜜为什么很强调?就在于你无论持戒、忍辱、禅定,没有精进波罗蜜一切都会落空。那么当一个人很精进、勤奋的时候,就能够引发他善的种子,善业就能够相续。当一个人放逸的时候、懈怠的时候,他的烦恼就会现前,就把他以前不好的业力种子引发出来,再加上放逸、懈怠;当一个不好的境界现前的时候,他也没有自性健康的力量来对治,都是烦恼跟烦恼相应,就加大了身心的疾病乃至种种的障碍;所以就得要勤奋。那勤奋行善——勤奋要落实在善上,在世间所有的善里面唯有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最高的善,是第一的善。

  所以你能精勤的就像上一段讲:南无阿弥陀佛,念念恒相续的话;那么阿弥陀佛大慈悲父我们就能够常常亲眼见到。如果精勤的去念弥陀的万德洪名,就可以延长寿命,阿弥陀佛本身就是无量寿哦!你天天念无量寿,那可不是令我们现世也能延长寿命,到了西方极乐世界就完整地获得像阿弥陀佛同等的寿命了:可以永年,并且可以“却病”。就是身心上的疾病在我们念佛的过程当中都能够治愈,一切疾病都会远离,这一点在种种开示里面讲到念弥陀名号就能治病

  那么不一定所有的人都会相信这一点,像我们上个礼拜怕流感就要放醋,觉得只有放醋能够杀菌,好像你念佛就不管用;其实对阿弥陀佛名号有决定的信心,我们都在弥陀名号的持念当中难道还不能够拒绝一点感冒的病毒吗?最终还是信心问题。所以阿弥陀佛万德洪名,万病总持,一定是能够治愈各种疾病的。我想这几年无论是我们打佛七,还是闭关活动,使很多人亲自感受到念佛就能治病。前不久我们闭关活动里面,有个女居士谈到:她的癌症真的就治好了,就在这里做了一个十天百万佛号闭关,走了一个昼夜念佛的修行,回去后一检查,什么癌细胞都没有了,这样的例子还是不少的。

  好,请看第五小段:示陈大心撇脱怡悦。

  这个偈子是这样说,示陈大心曰:【“老不撇脱,死定兜塔。儿女债完,可以怡脱。极乐非遥,勿自隔绝。”】

  好,这六句话实实在在是对症下药:到了老年了,你还不撇脱,“撇”就是撇开一切,“脱”就是从世俗种种的缠绕当中解脱出来。这个“撇脱”就是:比如说到了年老,面对死亡即将要来的时候,首先对家亲眷属的眷念之心,你要心理上把它撇开。不要一边想着念佛求往生,一边又放不下儿子,又放不下孙子,又放不下女儿,又关心这个,又挂虑那个——不得撇脱。然后在自己的财产上,我还存了多少钱,这些钱怎么办……心里也放不下。所以年老的居士这时候一切都把它分配好:你的财产怎么分配,你子女的安排,各方面你都把它搞清爽之后,心理上就完全划上一个句号,再也不去想它了,天塌下来都不想它了。

  儿孙自有儿孙福,你想他去干嘛呀?你已经尽到了养儿育女培养子女的责任了,儿女的债已经完了。很多情况:给你做儿女就是来讨债的,那你辛苦了几十年,还完了债了。你就轻松了,可以为自己活几年了,可以心里快乐一点了。一定要有这样的一种心理。有很多人就是扯不断——藕断丝连,他心理上根本就很难安在佛号上。如果你这些世间的情啊,债呀,钱啦,各种关系呀,你都摆不平,都在心理上还在纠缠着。那你死亡来的时候,那一定是“兜塔”,兜塔,就是说一定会遇到麻烦,一定会遇到波折,你死都死不瞑目:或者有人扯你的后腿,或者什么事情都来了。

  甚至原来有个公案,一个修行很好的居士,他念佛本来都要走的,结果他的妻子在旁边哭哭啼啼,说:你怎么就走哇?你怎么把拉下哪?我怎么办哪?这一哭,哭得他情爱又上来了,又舍不得。但是命又到了,“啪啦”一下,他变成什么?到他妻子的鼻子里面做一个虫去了。他那个妻子还在那里:看到丈夫死了哭哭啼啼,一把眼泪一把鼻涕,擤鼻涕时候一擤,把那个虫擤下来。她一看,是一个虫,就用脚去踏死。这时候正好碰到一个比丘他证到阿罗汉,说:你不要踏,你知道这个虫是谁吗?这就是你的丈夫。你看看,就是这个情爱!还有的对他的财富非常执著,存了很钱,就死了。死了,又舍不得那个财,“嘣”的一下就变成一条蛇,就盘在那个钱上。这都是你在身前不把它撇开,死亡来的时候,这些就会纠缠着你“死定兜塔”,就是这个意思。在轮回里面,这些都是太可怕了,所以要想到把一念这样的心撇脱。我把世间的这种恩恩怨怨、家亲眷属、财产什么全部撇脱之后,指向哪里?就指向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那阿弥陀佛极乐世界离我们并不远、不遥远,这个意思是非常深邃。《观经》里面在讲观想法门的时候,首先释迦牟尼佛就告韦提希夫人:“阿弥陀佛,去此不远。”阿弥陀佛去此——离这个地方不远。那进一步,我们看《无量寿经》,那不是不远了,而且就在当下。释迦牟尼佛在讲完了依正庄严之后,就问阿难:你是不是想见阿弥陀佛呀?阿难尊者当然很高兴了:“很想见!”释迦牟尼佛告诉他面西合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阿难尊者依教奉行,一顶礼下去,还没等抬头的时候,阿弥陀佛就现前了,放出炽盛的光明。在弥陀的光明当中,天界人道的法界、包括饿鬼、畜生、地狱的法界全都打开,西方极乐世界也在面前。这时候见极乐世界的景象,以及极乐世界诸菩萨、声闻的情形,就像一个有天眼通的人拿着镜子看自己面相那样的清楚。不仅我们这个娑婆世界的与会大众见到极乐世界,那极乐世界也能见到娑婆世界。

  这段经文寓意非常深刻,深刻到什么地方?实际上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就在当下。不仅不遥远,就在当处,只不过是我们只能感受三维空间,加上一维的时间,四维时空区,这是我们业力所感召的世间。如果阿弥陀佛的光明让你超越时空,马上就全打开了;一打开,原来天界、极乐世界、地狱界都在当处;是这么一个现量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所以大乘经典讲:所有众生的世界、菩萨的法界、佛的法界是在当处,它就是重重迭迭在一起;但我们每个众生只能看到跟自己相应的法界。

  “极乐非遥”,你看莲池大师在《弥陀疏钞》有一段话,也是谈什么呢?当你信愿称名的时候,把一切妄想、杂念都休止,念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会出什么境界呢?他有一段话,这段话很具有诗情画意,很美妙,这就是莲池大师修行净土法门的现量境界:到了一心不乱的时候,乃知匪离跬步,宝池涌四色之莲华;不出户庭,金地绕七重之树;处处弥陀说法,时时莲蕊化生;珍禽与庶鸟偕音,琼院共茆堂并彩。到一心不乱的时候,“乃知”,这时候才了知,“不离跬步”,就是你不挪开一步,七宝池里面就涌出了青、白、黄、红的四色莲华。你不离开这个庭院,黄金地面上就遍绕着七重的行树;到处都是阿弥陀佛讲经说法的声音,每时每刻都有莲华化生这些往生者。极乐世界那种百鸟,弥陀光明显现的珍禽与世间一般的鸟共同的发出了清畅哀亮的法音。极乐世界那种七宝的宫殿和我们这个世间的茅棚共同放出同样的光彩。你看这不是就在一处吗?

  了解“极乐非遥,勿自隔绝”,就提醒你:你不要自己跟极乐世界隔开了。我们跟极乐世界是在一起的,极乐世界跟我们不隔,由于我们的业障重就隔开了,这叫不隔而隔。但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些诸菩萨超越了时空的障碍,他是隔而不隔;虽然好像是十万亿佛刹之遥远隔开的距离,但是在佛菩萨眼里是不隔开的。所以这个点示“极乐非遥,勿自隔绝”,不要自己用错误的知见、自己的业障跟极乐世界隔开了。所以当我们至诚恳切念佛的时候,你要想到:阿弥陀佛就在我面前,极乐世界就在当处;你不要想到阿弥陀佛都在很遥远的地方,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心里“唯心净土,自性弥陀”,它是真实不虚的。

  好,请看下面第六小段:示沉元辉。

  【示沉元辉曰:“深潜不露,是名持戒,若浮而外,未久必败。念既不真,不得自在,祸福吉凶,汝自作怪。”】好,看这一段。

  我们把菩萨的开示一定要想象成:就好像对自己开示一样,确实很有受用,我们一般的人都喜欢张扬炫耀。那么修道要怎么样?要深潜不露,韬光敛迹,深深地潜下来,不露自己所谓的才华。你深浅不露就在持戒,你深浅不露就在摄心:摄心为戒。你看法藏菩萨在他积功累德过程当中特别谈到这个:首先要“深乐寂灭”,深切地好乐那个寂灭的境界。寂灭就是向内心走,不是向外面五欲六尘去驰骋的;在这样深乐寂灭、深潜不露当中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著色、声、香、味、触、法。当你内心向深潜的时候,当然对外部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就不会去对待,不会去追求。当我们内心跟六尘不产生对待的时候,当然中间就不会有那些分别、执著、贪恋、作意在里面;你的心摄住了,这就是持戒。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很浮躁,一切都向外去跑;那一个人为什么天天要到外面去追逐呢?无非还就是财、色、名、食睡嘛!那你浮在外面追逐这些名利,由于心一浮躁,烦恼就会现前;烦恼现前就会造业,就会破戒,智慧也生发不出来,福德也积累不了,人际关系也搞不好;虽然你想追求外面的东西,很快——你就必然要失败。其实真正的在外面要做好一种事情,还要首先做深潜不露的修心养性的功夫。功夫到了一定层面,从体起用才能做成一个事;如果你的体性都没有开发一点,你就在外面做那些东西,肯定要失败的——做不成的。所以自古以来建功立业在心性上没有一点修养的人,是做不成的。

  好,那在这个情况下,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念头,你一切成败的关键是:你的念头是不是正、是不是真诚?如果开始最初那一念就不真诚,那你就不得自在。这里面就是很深的道理了:佛法讲人与人之间种种果报的差异,实际上他都追溯到最初那一念是它的原因。由这一念,万法唯心生嘛——这个现象就现前了:如果你最初一念善,就好像你用一个甜种子播在一个肥沃的田里面;如果你一念是恶念,那就植了一个苦的种子正种在一个贫瘠的田里面;再加上水呀、土哇,阳光的这个因缘,时节到来,你无论是甜的种子,还是苦的种子,都会抽芽、布叶,次第地长出来:生出它的枝、叶、花,长出它的果子。

  唯识家为什么讲异熟果?你是清净的种子还是染污的种子,是善的种子还是恶的种子,你以后的果报是跟这相应的。所以外境的优劣胜异都跟自己有关系,最终是跟自己的念头有关系。所以一个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埋怨外境,要常常端正自己的念头,这才是圣贤之学。你要使外境好的话,你一定要使自己的内心宁静下来。内心一定要宁静到什么程度?心虚境寂。你的心很冲虚,外面的境界才会安静;你的念头一起来,境界就会随之起来;你的“水”越浑浊,这个“波浪”就越显得大;你的“水潭”里面清澈,“月亮”就会现出来。明白这个道理——万法由心生,那一切修行都要在念头上下手。

  所以“众妙之门”都是在这个念头里面,“祸福吉凶”都是从一念里面生发出来的。这里就直接警示:如果因地不真,果招迂曲;你的念头不真诚,不正确,由这个念头导致的行为、导致的不善业就会得到不好的果报你就不得自在了,就被这个恶的果报所系缚,你就会痛苦;痛苦,你就会埋怨,甚至你会冤冤相报,就每况愈下——恶性循环。所以世间的命运——这种祸福吉凶,都是来自于念头在这儿作怪,不是由于其他的问题。

  好,这些开示实际上,都是非常具有佛教圆顿的道理。那念头里面,我们这一念落在什么地方是非常重要的。实际上我们的念头里面真正要做到真诚,唯有念阿弥陀佛才能够到家;所以念头一定要安立在弥陀名号当中,离开弥陀名号,你都很难去“真”,因为我们的念头念念都是虚假的、染污的、分别的——都是这个念头。我们为什么轮回三界?就是这个念头太糟糕了,对自己念头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为什么进行百万佛号闭关?你老实的在闭关当中透过这个名号观照自己的念头,你就知道你自己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自己是吃几碗的了。所以念头要真诚,还就是念念不要离开阿弥陀佛;你念念都是阿弥陀佛名号,最终就能得大自在。那这里面就有得真实大利的果报在等着我们,就是离开生死的轮回,横超三界到西方极乐世界做阿鞞跋致菩萨,一生快速的成佛。好,时间到了,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