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八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六页,第四十九段:三世业果甚可惊怖。

  【王师初下三吴,湖寇突发,阖城奔窜。久之事定,稍稍复集。菩萨曰:“后六月十三之变,得无惊恐耶?汝等当知,此皆无始劫来,不能修善,广造恶业,所以生生世世,不离此祸。如梁武帝时,八人以兵乱各散。今日又遭兵变,逃窜无地。可见众生不能超三有、获无生,毕竟因缘业报,分寸难免。汝等幸而不死,亦大险矣。三世业果,可惊可怖。汝等尚不一心办道,早出苦轮,隔世他生,正未了在。奈何奈何!”】

  这一段是记述:就在二十四会的其中一段时间,整个社会格局、政局有重大的变化;因为这是在明末清初,也就是改朝换代的时代。明王朝在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的攻击之下,崇祯皇帝在北京煤山自缢;清兵就在吴三桂的引领之下举兵攻占北京。本来吴三桂是想借清军的一个机会来报复一下李自成,请知道把清兵请进来之后,就不可收拾了,清兵就趁势夺取了政权。“王师”,就是指清朝满族的八旗兵,他们就趁势攻占整个中国,明王朝灭亡。“王师初下三吴”,“三吴”是古地理里面的名称。在古代这个三吴的地理概念,按《水经注》记载是在吴郡,吴兴、会稽,为三吴。但这个古时候的地名换到现在,在宋代税安礼在《历代地理指掌图》里面,指称“三吴”就是现在的苏州、常州和湖州——称为三吴地带;清兵就初步占领了江浙一带了。

  那么整个社会政局的变动、改朝换代,也必然有明朝的一些人不甘心,就得要抗击;再加上各地的土匪、土贼也趁虚起来:所以战乱不已,就碰到这么一个变故。当时这八个弟子所住的地方,他们也都赶紧逃难;全城的人都去避难,逃窜到外地去。时间过了很久,这个战事才平定,他们才回到自己原来居住的城市;回来之后惊魂不定,就要跟菩萨临坛求开示。这就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觉明妙行菩萨告诉这些弟子,说:你们最近在六月十三日的这种时局的变动——战事,是不是很恐惧?知道他们很恐惧,每个众生都有贪生怕死的生命本能了,都要逃命了——惊恐不已。菩萨说:你们应当知道,这就是无数劫以来由于自己不能修善业,广造了诸多的恶业,所以生生世世就不会离开这个战乱的灾祸。大家注意在所有的恶业当中,碰到战乱的灾祸——刀兵劫,一般都是我们的杀业重。现在众生每天要吃活的,捕杀种种动物,甚至人与人之间都嫉妒的要派职业杀手干掉对方这样的恶心和恶行,就会感得这些多生多劫以来被杀的人来报复;所以冤冤相报,杀业不能终止。

  那么这桩事情不仅在明末清初,觉明妙行菩萨追溯:在梁武帝的时候——梁武帝是南北朝。北朝这个十六国,南朝经过东晋到宋、梁、齐、陈,这些也都是战乱不已的。就在那个时候也是由于战争的因素,八个人各自逃命——逃散;那大概在公元510年左右,过去了八百年的光景;今日又遭到这样一个战乱的灾祸,没有地方可以逃窜。可见众生如果不能超越三界的轮回,获得无生法忍;那么多生多劫所造的杀业、恶业、这样的因,一定会遇到外面的缘,因缘和合,原来的恶业一定会有报应——果报,这就称为“因缘业报”。你杀人一命,一定要偿一命;吃人家半斤,就一定要还八两的;这个分寸是不爽的,是避免不了的。所以一切众生遇到兵灾、火灾、种种苦难的时候,一定要回光返照,不要怨天尤人,不要抱怨老天不公,这完全都是自因自果,业缘果报自然报应的法则。

  在这次战乱当中,你们八个人还是幸运,还能够大难不死,但也是险象环生,还有他的幸运,共业里面也有别业“算你们不错,还能逃命”。那个时候是在战争的时候,人的生命是不如一条狗的“宁做太平犬,不做战乱人。”那是草菅人命的,战争是人类苦难的集中表现。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因缘业报这样的一个展示,是可惊恐、可害怕的事情。一般的众生是畏果——怕果报来了,他害怕;他不畏因;菩萨畏因,众生畏果。这样的一个惊怖的灾难场面,都是我们的恶业所致。所以要避免灾难的果报,一定要从因上下手:断除杀业,广修众善。那面对人类在三界当中这样的业缘果报,要当下观照它的苦难和不可避免性,就要“即烦恼为菩提”,要生起大的厌离之心,一定要勤修道业,信愿念佛,赶早出离三界轮回的苦难。如果你不能出离轮回,今生或者下一生,或者下多少生,这样恶业的果报都是无有穷尽的,也是丝毫不爽,一定要冤冤相报,怨憎会苦要对面的。所以菩萨用“奈何奈何”就通过这个感慨:你们早早念佛,离开三界;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那是“奈何奈何”。

  觉明妙行菩萨对这八个人的开示,实际上也是对我们当头一棒,要让我们了知轮回之苦,要产生深信切愿之心。我们可不要以为:无论是战乱,还是各种灾难离我们很远,实际上是离我们很近的。但是我们常常会麻木,比如我们看到去年的汶川大地震,看到那个电视场面可能有点惊心动魄。但是我们可能觉得这个事情离我们很远,好像是别人发生的事情。但是想没想到地震随时随时在我们脚下爆发啊?海啸可能就要现前。

  现在市面上正在放一部美国的大片《2012》,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在国处,在国内,都有些评论出来,虽然是一个电影,也许有虚构的色彩;但是它所展示的场面却让那么多的人关注,甚至感觉到真实的可怖。甚至有人看了电影之后,就在琢磨着:我这两三年怎么度过,我的钱怎么花完,我怎么怎么样……。为什么?它展示的太真实了,它根据古老的玛雅预言,说2012年七个行星排在一个线上,然后再根据整个的世界地质情况,那整个的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

  伴随着地震、海啸、火山爆发等等这个灾难是全面来的,那是“逃窜无地”。但是那些政要、精英们也想出一个办法——要造诺亚方舟,造了四艘诺亚方舟,抵挡这样的海啸、地震、火山,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开辟一个新的天地。诺亚方舟除了那些精英人士之外,也确实带了各种各样的动物,什么都带上了;但是他的诺亚方舟也只四艘,一艘只能运载十万人,地球四十万人可能作为未来人类的种子重新开始另一期,叫冰河期文明——的开源。它这个电影放了之后,让人觉得很真实,所以大家感觉害怕。

  这一点实际上在我们佛法来看,未来的人类到刀兵劫的时候,他整个文明社会毁掉了。以后有小三灾,有大三灾,无论是水灾、风灾、火灾,直到三禅天全都淹没。面对这样的一个灾难的时候,我们还不要赶紧一心办道吗?现在社会上的人有些看了《蜗居》那个电影觉得很麻烦,房子很难办得到,心里很焦急;说等到看《2012》的时候,心里淡定了,不买房子了,反正都要塌掉了;但那是消极的方法。面对未来即将产生的苦难,我们要怎么办?首先是我们要在现世采取积极的行动:用我们的善业来推迟灾难的发生,或者减缓灾难的程度,这是我们在现世积极有为的作为;然后在出世间我们一定要信愿称名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得到究竟的了脱;这是我们面对灾难的一个积极的态度、智慧的选择。同时从终极意义上来说,你只要不出轮回就有这个灾难、那个灾难它是必然的。我们人类从诞生开始就伴随着苦难,无论是人类种族的几万年、几十万年的历史、还是我们个体几十年的生命,都是以苦难作为它的基调来展开的。真的要离苦得乐,还就要仰靠阿弥陀佛给我们传递的大愿船;坐世间的诺亚方舟还解决不了问题,只有登上了阿弥陀佛大愿船才能究竟解决问题。

  好,请看下面第五十段:最忌是夹杂。

  【菩萨示沉元辉曰:“大凡修净土人,最忌是夹杂。何谓夹杂?即是讽经,又持咒,又做会,又好说些没要紧的禅,又要谈些吉凶祸福、见神见鬼的话,却是夹杂也。既夹杂,则心不专一。心不专一,则见佛往生难矣。却不空费了一生的事?你如今一概莫做,只紧紧持一句阿弥陀佛,期生极乐。日久功成,方不错却。”当授汝一偈,依而行之:“阿弥陀一句,万法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

  这段开示很重要,修行净土法门最忌讳的是什么?是夹杂。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沉元辉居士的一段开示。这段开示是这样表述,表述得很明白,确实把我们这个世间修净土法门的一个最重要的毛病点示出来了:大凡修净土法门的人,最忌讳的是夹杂。我们在《无量寿经》知道三辈往生共有的条件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所以净土法门它强调的是专修,是一门深入,是一向专念。跟这个专修、一向专念相对立的就是杂修、夹杂。那么这个夹杂是来自于我们娑婆世界阎浮提众生的心理状态,因为我们的心是散乱的,我们的心是夹杂的,所以表现出来:对法门的选择、修持的过程,他也是充满着夹杂的特点。而且他认为夹杂放心,夹杂安全,夹杂保险;不夹杂,光念一句佛号,他怀疑还不够。

  那进一步说,什么叫夹杂?这里提出了六个内容:夹杂,第一是“又讽经”,这部经也好,那部经也好,一天到晚想到读诵经典。第二,“又持咒”,听说这个咒有多大的功德,那个咒又很殊胜,一天到晚想到持咒。甚至还有观点说持咒功德很大——消业障,先持咒消完业障再念佛才好;他就把佛号放下来去持咒。第三,“又做会”,就赶种种的法会:经忏佛事、开光、升座、种种很热闹的法会,他以为就是不得了的殊胜,不远千里都得去赶那个法会。第四,“又好说些没紧要的禅”,就是喜欢谈些禅宗的机锋转语,玄妙的话。第五,又喜欢“谈些吉凶祸福”,人生的命运。什么时候转运,什么时候有灾祸,怎么消这个灾祸,喜欢谈这些。第六,又喜欢谈那些“见神见鬼的话”,又有一个护法神附到我身上去了,哎呀,现在我什么什么事情都有问的人了;或者又见到了什么这个境界、那个境界了,那么这些都是夹杂的范围。

  你既然这么夹杂,你的心就不专一。本来我们当下这一念心要系缘佛号、系缘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现在你是又持咒,又赶法会,又说些禅宗的机锋转语——谈玄说妙,又对吉凶祸福这些东西又感兴趣,那你心就更乱了。“心不专一”,你想见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就难了。为什么?你心不专一,不能一向专念阿弥陀佛,说明信愿是有折扣的,这样你就很难感通弥陀的愿力;感通不了,你想凭自己的功夫往生,凭你做这些夹杂的功夫回向往生,都是不可能的。这样可就不空费了你一生修行之大事吗?也就是说你解决不了轮回的问题。那今生解决不了轮回问题,一错就百错:一失人身到三恶道里面去报到,那就不知道哪个时节又能够出头做人?那叫“苦哉苦哉”。

  所以菩萨开示——对沉元辉居士说:以上所说的那些都是夹杂的内容,你如今一概不要去做。只做些什么事情呢?你就紧紧地抱持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不放,专门念佛。念佛的目的是什么?这里特别谈到“期生极乐”,就是只唯一要求生西方极乐世界。不是说:念一句阿弥陀佛让我开悟、念阿弥陀佛让我得神通、念阿弥陀佛让我下一辈子童真出家,都不是这些。念阿弥陀佛的目的就是指向往生,这才是跟名号功德、名号愿力相应的一种愿。那么这样念佛时间久了,功夫自然成熟,你临命终时阿弥陀佛就能够前来接引带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乃至你今生信愿称名,紧紧地抓住阿弥陀佛不放,虽然你身体还没往生,你的心早已过去了,已是“极乐之嘉宾”了,这才不会辜负这一生修行的事业。

  那么最后觉明妙行菩萨就给沉元辉居士一个偈颂,要他依这个偈颂的内涵来修行。这个偈颂很好,大家要去把它读熟:阿弥陀一句,万法之总持。声与心相依,念兹复在兹。感应不思议,莲开七宝池。好,这六句话。阿弥陀佛这一句佛号,是万法之总持,大家看看这句话是非常了不起的一种赞叹!万法——所有世间的善法和出世间的善法都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里面,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大总持法门。为什么是总持法门?这里从阿弥陀佛发愿的功德可以证明,以及还有《无量寿经》、还有《法灭尽经》特意强调的一点是:末法的最后,所有的佛法都灭掉了,独留这部《无量寿经》住持、留在这个世间一百年,对苦难众生作最后的救度。那么这段经文是寓意深刻,就是在末法苦难的众生、罪恶的众生难度的时候,所有的法门都产生不了效果,唯有这句阿弥陀佛才能起死回生这种妙法才产生作用。所以这句阿弥陀佛就总持末法的最后,所有的正法——佛通途八万四千法门全部都灭掉的时候,那么最后有一个方法就是“以总持持余尊法”,就是以一个总持的法来把所有的佛法浓缩、凝聚在里面。

  那么通过这样情况来看,所有的大小乘经典全都灭掉了,但这句阿弥陀佛还存在。只要阿弥陀佛这个名号还存在,众生还能够相信,虽然佛法已灭,但实际上并没有灭。为什么?是以阿弥陀佛这一法把所有的法都保存下来了,让它流转无尽,救度众生的佛事没有终止,这就是总持的根本内容。所以也就知道无论是《无量寿经》、还是《阿弥陀经》,净土经典所阐释的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这个法门,是十方诸佛相传的慧命,是九法界众生出世的本源。所以只要有阿弥陀佛这个名号存在,也就是佛法在大乘圆顿的佛法、普度九法界众生的法,以及十方诸佛的大慈悲、大智慧还没有消失,就是大夜方沉还能作一盏智慧的明灯。众生烦恼波翻浪卷,这个法门——阿弥陀佛名号还能做中流砥柱。可见这句阿弥陀佛名号跟末法的罪恶众生偏有因缘,跟娑婆世界众生偏有因缘。要在这里理解这个“万法之部持”的涵义。

  好,那么这句名号是总持一切法,叫万德洪名。念它的时候,我们真诚的心念出来,心和音声要相依。这是我们不断要说的,我们每天念佛,你念出去的这句声音要念清楚,听清楚。(这)跟我们的念头是挂上关系的,你把握不住了,听不清楚了,这就不相依;相依就是你能够念清楚、听清楚,声音的当下,你的心也在当下,这叫“念兹”。“兹”就是阿弥陀佛,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的心也就在当下,就在阿弥陀佛名号里面,阿弥陀佛名号有我们心性的贯注“念兹复在兹”。你这样至诚的去念,我们以信愿持名做能感之机,阿弥陀佛慈悲愿力作所应之缘,这样就能够感应。感应是从众生跟佛两个方面来谈的,有感才有应。如果光有感,没有弥陀的愿力——没有这个应,你再感也没有用。如果有这个应的力量,你不去感,那个应虽有,但是就这个不感的众生来看,也是等于没有。所以要感应,一定两者互动,这叫“感应道交不思议”,就能产生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不可思议就是大不可思议了。

  当我们感应沟通之后,阿弥陀佛全体的愿力光明都能在我们的身心上体现出来,我们这一念能感的心——真诚的就能穿透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空间,到达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产生一朵莲华。那么当我们感应道交的时候,阿弥陀佛全体的法身、报身、应化身都在我们的身心显现,我们每一句佛号都有着阿弥陀佛一切种智的智慧显发出来。所以这里不可思议的感应,包括闻到佛香,看到佛光,等等这些,它感应的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信息透过名号的通道能够通到我们这边来。

  那么所有的感应景象里面其中就谈到,你当下这一念心就能表现为:在七宝池里面展开一朵你的莲华,标上你的名号,临命终时阿弥陀佛这就是拿着这个莲台来接引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既然当下我们的莲华开放在极乐世界七宝池里面,也就意味着我们当下这一念心:如果我们精进不已,我们的莲华就越来越大,光明就越来越灿烂。如果我们在这里烦恼又重,马上又后悔了,又退转了,不相信了,那个莲华就会枯萎。所以那个莲华的状态,就是我们当下在这个娑婆世界心理状态的一种折射;就好像一面镜子一样,你是什么样的心理状态,莲华都能把你的心理状态,包括修行的功夫都展示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那么关于这一点——专修的问题,我们历代的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给我们开示的。从善导大师强调专修:一百人专修,一百人往生;一千人专修,一千人往生;如果你是杂修的话,那一百人难得一二;一万个人难得三五;他把专修的必要性张扬到这个程度。像省庵大师、彻悟大师、莲池大师、澫益大师都是通宗通教,最后在行门当中就是一句阿弥陀佛。就像莲池大师所说:平生所务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澫益大师通宗通教,最后就是每天十万声佛号。省庵大师就是:百八轮珠六字经,消磨岁月度光阴,平生只有西归愿,肯为他缘负此心。你看,就是非常单纯,非常专一,就是拿着念珠,就是念六字洪这部大经王,用这个来消磨岁月,度过光阴;平生只有一个愿,就是回归西方极乐世界的愿。世间任何的缘、出世间任何的缘,都不会把这个心愿给转移掉。

  那彻悟大师也谈到什么叫执持名号:拳拳服膺之谓,就是把这个佛号牢牢在持在内心而不能暂忘,不暂忘这叫执持名号。如果稍微有一念的间断,都不叫执持;或者有一念夹杂,就是前面“又持咒,又做会……”这此夹杂,也叫非执持;一定要这句名号念念相续,无杂无间,这叫真精进。修行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就能圆成净业。这些净土宗祖师为什么成为一代祖师?都来自于不夹杂,来自于专一修行,来自于老实念佛。所以有时候我们夹杂这个、夹杂那个的时候,你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你看我能够禅净双修,我能够禅、净、密三修,我能怎么……这些都是你的烦恼,都是你的业障。实际上最高的法门就是一门深入,就是一句名号念到底,因为这是大总持的法门。你了解这是“万法之总持”,你就会认为这句阿弥陀佛足够了;你如果不能理解它是“万法之总持”,你就觉得不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