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八讲(01)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五页,请看第四十六段:身口意业系弥陀。

  【菩萨示陈大心曰:“尔道念增矣,世念亦不减。凡世间一切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等,不但在身上行出来,始为牵连尘网,但心上略带些子,即属障道因缘,尔须要明白。尔但身礼阿弥陀,口诵阿弥陀,心念阿弥陀,不涉分毫别想,便得洗涤干净,打破尘网,生极乐国,尔须要明白。”】

  这是觉明妙行菩萨给陈大心居士的一段开示,我们要注意了,这八个人实际上是八种不同根机的众生,也是我们一切净业修行人的代表,所以对陈大心的开示,实际上也就是对我们每个人的开示;陈大心身上在修行过程当中出现的问题,也许我们同样存在。那么这些开示,我们可以把自己放进去来看。

  菩萨对陈大心说:你自修行以来这个道念是增加了不少,道念这个“道”就是佛道——出离道——清净道,具体到净土法门,就是阿弥陀佛名号的念头增加了:厌离娑婆、欣求极乐的心增加了;“但是同时世间的念头也不减。”也没有减少多少,这就是道念和世念齐头并进。世间的念头是什么呢?就是这些功名利禄、五欲六尘、恩恩怨怨、人我是非、这些都是世间的念头,也并没有减少多少,这也许就是我们念佛人的普遍心态:贪、瞋、痴仍然存在。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明辨清楚,我们都有我执,有我执呢,就有我见,有身见,顺着我们来的就高兴,不顺着我们来的——逆缘,就瞋恨,有一种人我是非的强烈的心,这就是“人我相”众生这个普遍的毛病。“名利相”,不是为名就是为利,天下熙熙,唯有“名利”二字概述。一切众生行为造作,无非是名和利来推动的,这些常常表达在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上。“瞋喜相”,瞋就是一种情绪,常常有怨恨的心:或者碰到高兴的得利益的就是喜悦的心,喜形于色或者怒容满面。这些都是当下境界一现前,他马上作出的反映,这就是唯识学说的率尔心,马上现前的,就是对逆境、顺境的一种情绪上的反应。

  那么这些,作为一个修行来说如果在我们的身业上把它表现出来,这就是被五欲六尘的网给它牵连住了,打不开了。不仅在身业上表现出来,你就在心理念头上略微带了一些人我的念头、名利的念头、瞋喜的念头,这都属于障道的因缘。修行最本源的还要在念头上把这些人我、名利、瞋喜清除掉;这样,我们本有的法道才会现前。所以菩萨开示:你必须要明白这一点“尔须要明白”,做功夫要在心行上去检点。怎样去对治这些人我相、名利相、瞋喜相呢?

  那下面开出的药方就是:你只要做到身业礼拜阿弥陀佛,口业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意业来思惟阿弥陀佛的名号、本愿、光明、功德。这就是身、口、意三业都完全以阿弥陀佛的名号、相好、光明、愿力作为所缘之境。在这过程当中不涉及到一分一毫其他的想法、念头,这样,就以执持名号来洗涤我们的内心“洗濯垢污,显明清白”,所以这佛号如清水珠就能使我们浊染的心慢慢地澄清。如果这样久久用功,就能打破三界五欲六尘的罗网,直接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里菩萨又特别强调:“尔须要明白”这个道理,两重地来强调。

  那么这段开示实际上我们可以思惟到:《观经》里面讲到圆发三心即得往生,第一就谈至诚心的问题,这段开示实际上就是对至诚心具体内涵的诠释。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对这个至诚心也是从这个角度加以阐发的。什么叫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实心。它所阐明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切众生身、口、意三业,他所修的信解和行持必须是从真实心里面做出来的。他的信解是内心深处有这种相信、有这种理解;他的行持也是真实心里面行出来的;这样,他的内外就一致。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就是表面上好像很相信,很精进,实际上里面是虚假的。

  所以善导大师特别开示:“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不能表面上表现得你很善良、很有贤德、很精进修行的样子。但是内心却是虚假的、不相应的,充满着贪瞋的烦恼,充满着邪伪之心,举心动念都是骗人的,作秀的,摆架子的,奸诈百端。那个内心充满着恶念,表现出来的行为就像蛇蝎一样的具有毒素。如果这样的存心,你就虽然身、口、意三业也在修行,但你的心不相应,这个善就叫杂毒之善,又叫虚假之行,就不叫真实的净业。如果以这样虚假的心来修行,纵然是如救头燃地修行,也称为杂毒之善。你用这个掺杂着毒素的行,想求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可以的,不能成就的。

  为什么呢?因为阿弥陀佛的名号是真实心所结晶出来的,阿弥陀佛名号所内具的佛的功德是他在无央数劫行菩萨大行的过程当中乃至一念、一刹那,法藏菩萨三业所修都是从真实心里面做出来的。所以名号功德的内涵、它的施设、它的手段、它的目的,全都贯穿着真实的特点。我们想念佛往生主要看能不能感应道交,那所感的全体是真实的,我们所应的是真实的,我们能感的也一定也要真实:只有真实跟真实才能沟通,你虚假跟真实就沟通不了。所以这个净土法门特别把至诚心放在首位,包括印光大师不断地讲践修净土法门没有什么其他的诀窍,唯一的诀窍就是诚和恭敬,“诚敬”两个字。

  只要有诚敬心,你才跟弥陀的名号、功德、愿力、净土能够相应。如果是虚假的,就一点都不相应,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修行当中,就要持戒。止一切恶,修一切善,也都要在真实心里面做出来,不管是在公众场合还是在自己寮房面对自己的时候都要真实。不能当着大众的面有别人在场的时候,表现得好像真实的样子,自己一个人就肆无忌惮。有至诚心他能做到慎独,他才能做到自律;这慎独、自律也是建立在因果法则的基础上。我们单独自处的时候,我们举心动念,我们与俱生神都会知道,天龙八部都会知道,佛菩萨六种神通具足,也会了了明白;所以不能自欺,一定要真实。

  净土法门能不能成就,实际上取决于至诚心,第十八愿——十声都能往生,但是它的前提要有至诚心: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用虚假的心去念,别说十声,你就念一千万、几个亿也往生不了;因为虚假的心跟真实的心不相应。那这一点实际上对末法众生来说是很有挑战性的、很难的,现在我们在这样的社会大染缸里面被染得习气很重,多少人都在说假话,都在做假的一套东西。他在这里自己熏习惯了,也就情不自禁地会说假话,做表面文章;在修行上他也会有这样的习气,只要一有这样的习气,就很难成功。什么事情都好骗,临终的时候你的功夫怎么样,能不能跟佛相应,这是一点都掺不得假的。天下什么事都可以作秀,唯有这个修行——能不能了生死,是不是真实这桩事情,是作不了秀的,是掺不得一点假的。所以这个习气都要在念头当中除掉,要了解这个问题,明白我们要至诚心的身、口、意三业系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和功德。

  好,下面请看第四十七段:宜问脱轮回之法。

  【或问终身。菩萨曰:“汝问终身耶?我这里没有断终身的法。为因菩萨历劫修行,不曾学得这事。然汝亦太愚痴,终身便不过如此,问他何益?汝何不问头儿白了,面儿皱了,身子软了,无常将次到了,阎罗大王面前,如何抵对他一言半句,免得被披枷带锁去。这事汝何不问问?”】

  你应该要问一个大的问题:怎么了脱轮回之苦——这个方法。这是针对什么来说的呢?当时有人在临坛,他问菩萨,问什么呢?问终身,终身就是问自己的命运:我的命怎么样呀,有不有财呀,活多长寿命啦,等等这些,问这个,这叫祸福吉凶。

  觉明菩萨针对这个人来说:你要问终身的命运吗?我这里可没有断终身的法。为什么呢?因为菩萨无量劫修行不曾学到这件事情,意思就是说,自利利他的菩萨道,是要解决人生当中最终极的问题:了脱生死轮回之苦,成就自性本具的佛性,这才是惠以众生真实之利的大事。现在一般的人,由于这种世间的心很重,看不破世间命运的好坏都是梦幻泡影,这就是愚痴,所以他就必然就喜欢问这些命运的情况。所以你看佛门里面——寺院为什么抽签算卦那么多人非常热衷,是最跑火的地方。

  那有的寺院呢也用这个来谋取寺院的利益,甚至还故意串通,现在有些地方的旅游团队跟这些所谓的旅游寺院就搞成了一个商业链。商业链呢,就是带了一个旅游团队来故意到一个寺院,有一个大师在那儿,或者上师,这个上师就在那里给他算一算,弄一弄,说说他的终身命运。说完了之后,旁边的那个导游就说:哎呀,说得很好呀,大师今天说的,你们也做点功德吧!人家不好意思就做功德了。或者几百块,甚至几千块,甚至他们串起来:实际这个所谓的大师他也并没有宿命通什么,也算不准。

  那个导游呢,就会把这些游客的基本情况、家庭背景、身体情况,先提前告诉这个所谓的大师。“大师”了解这个信息,跟那些人讲,讲来讲去还讲得是那么回事,好像是真的似的,搞得人家就更相信,都掏钱,现在把这个都搞成一个商业链了。这个事情搞了这么多年,但还是生意很跑火,这就是由于一般的人都很愚痴,他喜欢问这些东西。实际上在佛法——正法里面,算卦呀,算命啦,抽签啦,这些都属于邪命了,五种邪命之一,是不许可的,是犯戒的行为,不能用这个去谋财的。

  所以你看觉明妙行菩萨在这里,就很直接了当说:你问这个东西是太愚痴了,终身也不过如此嘛!你问它有什么利益呢?你活一百岁,跟你活七十岁又有什么差别呢?你财富的多少,最终临死你一点都带不走。再加上人的一生的命运,确实是有命运,这就好像看电影一样的一幕一幕下去,既然它会这么演过来,你提前知道它的结局又有什么意思呢?你就顺着它的过嘛!但是你要关心最应该关心的问题。菩萨说:你为什么不问问你的头发快白了,脸面上的皱纹多了,身子骨也软了,死亡——无常很快就要到了。你就到阎罗大王面前接受阎罗王的审判,阎罗王旁边有一个业镜,那个业镜一照,你一生行为造作,善恶业,乃至举心动念,都在业镜里面照得一清二楚。这时候面对你一生的行为,你造业这么多,阎罗王就得把桌子一拍:你为什么这样,你为什么那样,你怎么辩解?怎么用一言半语来辩解?在这样的恶业面前,你怎么避免下地狱遭受苦刑那种披枷带锁的结局?菩萨讲这个是非常严峻的。你不问问:你身上恶业这么多,即将要到地狱里面去,你怎么避免下地狱的果报?你不问问这个,你问你能活多长寿命,有多少钱,“我一年一年的八字流年怎么排”,你问这些干嘛!重要的问题你为什么不去问问?

  这就向我们点示,我们生命当中的终极关怀直指生命的大事:了生脱死——轮回之大事。不要在那些人天福报,这些小枝节上去浪费自己的光阴;因为那些都是不真实的,都是一个接一个梦,梦幻泡影的事情;好也罢,坏也罢,都是假的。为什么不关心真实的事情?那这里跟前面一起来看,这个菩萨处处指点要把道念升起来。道念升起来,他马上行为就不一样了,就不再像原来因循苟且去过日子了,就得要奋发起来,在道业上专注他余下的生命了。

  莲池大师在他的《竹窗随笔》里面写了一个他同时代的故事,叫“今日方闲”。说杭州有一个中年人,他脸上长了一点麻子,姓鲁,大家就叫他鲁麻子。可能青年、中年都忙于事业;等到中年一天,他把子女都集中起来了,说:我现在世间的事情都做完了,这个女儿嫁出去了、儿子娶亲结婚了、这些事情都完成了,你们也都可以自立了,那我现在要求闲“吾将求闲”。他怎么求闲呢?他有一个特别的做法,叫子女把棺材打好,把这个丧事,就是死亡的丧事,所有的东西都准备好。准备好,就在那一天出殡,让子女都披麻带孝引着这棺材,自己在后面坐着轿子:就是让子女做一个把自己送殡的场面。他在西湖做了一个别墅,然后他全家人把他棺材送过去,他把棺材放在别墅的庭院中间。就跟子女说:好,就算你们出殡把我送到这里了,你们都回家了,我再也不回家了,你们也不要过来了,就当我死了,在门口写了四个字:今日方闲。带着棺材在那里开始修行,一辈子再也不回家,不到城里去。这就是他生死心切,真的要办成这个事情就得要动真格的,要在心理上跟家人、跟亲属都划清:今日方闲,我再也不管世间任何事情了,就是修行。

  由这件事情,莲池大师非常感慨,发了一个议论,他主要是对出家人发的“出家者,本闲也”,本来是很闲旷的。但是看看呢,反而出了家还么劳形苦志,还这样奔走名利——每天忙得不得了,每天忙于名利而不知道休息:你对比一下,人家一个居士,中年人,都“今日方闲”。你一个出家人天天去忙于名利,还忙得团团转,那你可能在你的寮房要写四个字:今日方忙。那不是今日方闲了,今日方忙,忙忙叨叨。这些都要我们引起警觉,我们一定时时关心生死之大事,世间的名闻利养的心要把它放下。虽然有些弘法度生的事情,也不要执著,随分随缘地去做,还要更多地关注自己的净业能否往生之大事。身、口、意三业都要念兹在兹;这个大事,在我们内心把世间的念头要逐步地洗涤干净。这样才能冲破三界六道长久轮回的铁网,蒙佛慈力加持带业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我们最要明白,最要办的一件大事。好,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