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六讲(01)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请看第三十二段:勤办道业报亲恩。

  【有年少僧四人进谒。菩萨曰:“诸年少!众生无始时来,因于恩爱,故成眷属。而眷属中,父母于子,又为恩之至重,爱之至切,难割难舍。今尔等出家离俗,得为比丘。当知父母于尔,又有恩上之恩,非言所喻。故应趁此壮年盛力,勤办道业,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一片苦心,方不愧出家两字。若复放逸懈怠,以致终身废坠,是不孝中之不孝,为天地间极重罪人矣!当因吾语,猛生痛念。”】

  有年少的比丘四人来参拜菩萨请求开示,觉明妙行菩萨做了如下的开示,这对于出家从尤其要加以关注。菩萨云:诸年少比丘,众生无量劫以来是由于恩恩爱爱的因缘,才成为家亲眷属。在家亲眷属,人伦关系当中,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五伦里面的父子关系,也是父母跟子女的关系,是恩爱极重的。父母对子女那种血缘的爱,是至深至切的;由于深切故,所以难割难舍。要让这些年轻的比丘回光返照,知道父母恩重,现在汝等出家离俗能够到佛门里面得做比丘,就应当知道父母对你们又是恩上之恩。第一个恩,就是生育了你;第二个恩,难割难舍的爱又割断了;这种恩上之恩的程度不是语言所能比喻的。恩重如山哪!天地深广都难以比喻父母的恩德。作为出家人怎么去报答呢?就应当趁“壮年盛力”年轻力壮的时候,精勤地去修行道业,只有道业成办,才能报答父母最初割恩断爱的那一片苦心。如果不能这样做,这个后果严重;只有成办道业报答父母之恩,才不愧为“出家”两个字。

  那么父母对于割恩断爱的一片苦心,到底是什么苦心呢?有时候,可能年轻的比丘不一定能够确切地去理解。那么这里可以引用一封母亲的信,这是清代玉琳国师的母亲给玉琳国师的一封信,看看一个出家人的母亲的恩爱,她的心理状态,是什么样子的。玉琳国师母亲的信是这样写的:我与汝往世有甚深的因缘,才能这一世得一个母子的情分,现在却竟然恩爱从此永诀。“怀汝时”——就是怀胎的时候,是“祈神祷佛”——祈神祷佛,愿意生下一个男孩子——“男子”。十月怀胎满月,命若悬丝,生下的是一个男子,就像珍宝一样地爱惜,三年哺乳不倦,是极为的辛勤劳苦。刚刚长育成人,马上送到学堂去念书,每天下课稍微晚点回来,我就在门前悬望——“倚门悬望”。

  父亲早亡,母亲还在,兄薄弟寒,我无依靠。娘无舍离儿子之心,儿子却有丢弃母亲之意。一时汝往他方,就是出家到处参访求学,我是日夜常洒悲泪。苦哉苦哉!你既然再不回家,只得任从汝便,再也不望你回家了。不愿你学王祥卧冰、丁兰刻木,这是二十四孝的两个孝子:王祥为了母亲吃鲤鱼卧在冰上,感得冰开,鲤鱼跳出来。丁兰父母早亡,就刻木像,日夜像父母活着一样地供养。现在你出家了,我也盼望不到你像王祥卧冰、丁兰刻木那样的孝顺。只是愿你如大目犍连尊者,度我的来生。如果你不能做到这一点的话,我就郁闷情结还在。这是一个比丘的母亲的一封信,代表着普遍的母亲的心态。

  一个出家人如果不能了解父母恩重,父母割舍让你出家的一片苦心,还在僧团里面放逸自己的懈怠,不在道业上精勤修行,自己终身道业不得成就,自己不能解脱自己,那你父母盼望让你救度的愿也落空。世间,你行不了世间的孝道:赡养父母。出世间,你又不能让父母出离六道轮回:那可就不是不孝之中之大不孝吗?天地之大,怎么能容这样极重的罪人呢?出家人要有这么一种观念。你们要因我这样的开示,猛然回首,痛深思念,即办道业,报答父母让你出家的一片苦心。

  请看第三十三段:父母之恩难言尽。

  【菩萨又示众曰:“诸善男子!人之一身,父母所生,父母所育。现前尔等种种营谋,种种受用,即使父母不曾一得一钱,也还是父母生却你身,故有今日。万事身为大,身为本。从本而推,岂不是父母之恩难言难尽。所以佛言,于父母边出一高声重语,尚获罪无量。况今有甚于此者耶?若言父母或以不堪相加,不得不诤,则是视父母如路人矣。只可欢然顺受,父母自有感悟之日。决不得争个你非我是,做逆天背伦之人。”】

  这还是谈孝道,可见佛门对孝的关注是多么的重大,这出在一个极乐世界菩萨之口。

  觉明妙行菩萨又开示众弟子:诸善男子,人的一生,身体是父母所生,父母所养育。你们现前种处的生活状况,种种的资生用具——到达这个程度,即使父母没有给过你们一分钱,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家产。但是你们的身体也还是父母生养的,才有今天你的事业,你的家产、你的生活。在所有的事里面,身体为最大,身体为根本,就是修道也离不开这个假合的身体。人身难得,人身是修道的道器。人做世间的事业,也要靠这个身体。从这个根本上来推究,可不是表明父母生育我们身体的恩德,是以难以用语言所表达的吗?就光这一点——生育了你的身体,恩德都无量无边。所以佛在经典当中说,一定要孝顺父母。如果你用不孝的心,在父母旁边出一高声重语,就是不听父母的话,还跟父母用高声重语来对抗,这就尚且要得无量无边的罪过。更何况现在有人比在父母前用高声重语讲话还重严重的行为,那他的罪过更是不堪设想。

  对这一点,我们看看现实的生活,确实孝道文化已经遗落得太多了,普遍地不知道对父母孝顺,不知道对父母孝功德无量,供养父母等同于供养十地菩萨的功德,父母就是家里的活佛。不供养父母,不恭敬父母,而且怨父母。你看很多做子女的埋怨父母穷,没有给他这个,没有给他那个,只是想到向父母要钱,没有想到返哺之恩——回报父母。甚至有很多抛弃老人的现象,有些多子女家庭,本来父母老了,应该是一家养一段时间,然而就像踢足球一样的,你踢给我,相互踢吧!让父母真是无家可归。医药费也不出,相互推诿;子女住最好的房子,父母住最差的房子。

  最近我还听一个居士说,在农村他亲自经历的真事,就是父母老了,那个村庄竟然有这样的习惯:把年老的父母赶出门去讨饭。还有一位居士说,她的一个哥哥在农村,竟然把他的老母亲用摩托车拉到沙漠里面丢下——丢弃了,过了几天之后,他的那个老母亲就在那里饿死了,死的时候很惨,一手指着天,一手就是那样的一个姿势——踮着脚,望着天、指着天的样子,就是这样一个死亡的情况。他一谈都谈得太悲惨了,竟然发生在现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还有杀害父母的现象。所以我们现在已经到了非常严峻的程度,连孝都没有,那就是连动物都不如:羊都有跪乳之恩,乌鸦都有反哺之德,现在连动物都不如了,这就非常糟糕。

  所以对父母的孝道,我们一定要在这个时代重新张扬。孝是万德之本,一个人在家里孝都做不到,你说他还能够对社会、对他人有好的行为吗?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传统社会把孝和忠是同等来看的: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你在家里是孝子,在朝廷做事才是忠臣。所以你看看,现在在政治上的那些贪污腐化——那些贪官们,他就是不忠嘛:拿着国家的薪水,利用自己的权力去牟取私利。国家给他的待遇不低,但是为什么做这个事情?最终的根源还是不孝。如果在家里是孝子,他就在朝廷是一个忠臣。所以我们提升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平,建立每个人的道德人格,要从孝下手。这个孝文化是放之法界而皆准的真理。那处理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哪怕是父母有做的不对的地方,有讲的不对的地方,你都要容忍,父为子隐,子为父隐。有的人说:“哎呀!我的父母……”就像前天有个人说,他要管教父母,认为父母打麻将,喝酒,先讲出这个话显出这个行为一看就是不孝;不孝马上在他身上体现出来,果然是一个精神分裂病者。你怎么能这样呢?即便是父母有让你不能接受的东西,你也不要去争论。

  曾子他有个孝行:父母打自己,用小棍子打就容忍;用大棍子打,要打死的话,就赶紧跑,但是不去争论。只可欢心地去顺受,如果你争论,要跟父母辩一个是非邪正,你就把父母看成是路人了。所以古人对这种父母和子女天然的血缘关系,是非常护持的。比如,为什么小孩不让父母教,是让其他人去教?因为教育它是要责善的,做的不好,是要责怪他的,甚至要打他。但是父母如果在教育过程,用打骂的形式,就会破坏父母和子女的血缘关系、亲善的关系,所以就叫“易子而教”。自古相互易子,你的子女给另外的人教,自己的子女给他人教。那老师教小孩要在家里孝顺父母,父母要教小孩在学校恭敬师长,相互这样地教育,共同地来扶持这个幼小的心灵在一个道德、礼仪的层面成长起来。对父母做得不对的地方,你可婉言劝谏,等父母高兴的时候你可以劝谏一下,如果劝谏三次不听,你也就不要再去争论了,等待父母慢慢醒悟过来的日子;千万不可争一个你是我非,这就是不孝之人。

  你看《二十四孝》为什么把虞舜放在第一?虞舜在处理他父母的关系问题上,他的父母确实在一般看来是顽劣的,他的母亲是一个后母。他的父母甚至就要害死虞舜,还有他的一个后母生的弟弟——象,这三个人共同对付他,虞舜是生活在这样的一个家庭当中。父母对他不好,他只是自己责怪自己,说自己做得不好。但是对父母一定是恭恭敬敬,欢然顺受,最后终于把他的父亲、母亲、还有弟弟感化过来了——大孝。尧——唐尧寻找他作接班人,就是由于他大孝,大孝感得:他耕田的时候——在历山耕田,青鸟为他拔草,大象为他耕田,他都有这样殊胜的感应。你看,尧看中他作接班人,真是看准了。他对于顽劣的父母竟然这样地能转化,尽到了纯孝之心,他把这一念孝心一扩大,所有的天下百姓都是他的父母。你看他会奉行什么样的政治?百分之百的仁政、德政。所以他以孝治天下,垂衣裳而天下治——无为而治,就是他孝感人心,孝通神灵。如果一个不孝的人,整个的道德人格完全瓦解,做人都做不好,所有的事业全都破产,业障深重,下一辈子做地狱的众生去了,这是不得不加以了解的。

  好,请看下面,第三十四段:觉妙本明,念佛佛现。

  【菩萨曰:“诸弟子当知,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是故忆佛念佛,则十方诸佛现汝心内。然亦非诸佛入于尔心,亦非汝心出于诸佛。皆是觉妙本明,不可思议。”】

  这一段阐释,佛跟我们众生内在的同体的关系。

  觉明妙行菩萨就开示:诸弟子,你们应当知道,十方诸佛是众生心,十方众生是诸佛心。这两句怎么理解?十方诸佛他在以前发心修行也是凡夫众生,由于他勇猛精进,修菩萨六度万行,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证到了法界理体。那么十方诸佛所证的是什么?所证的就是我们一切众生现前介尔一念的心,十方诸佛证到了。这个心,我们本具,在因地当中具足佛性了。十方诸佛在果地上让它朗然现前了,这就是:十方诸佛所证的是众生的心。他证到的这个心,是一切众生和诸佛同体的真如妙性,所以在这样的心里面,十方诸佛在这个心性里面——含摄。

  《华严经》有句话,就是菩萨要思惟,他的念念当中,有无量无边的菩萨都成佛了;不仅菩萨成佛,在这个菩萨成佛的时候,十方无量无边的众生也一时都成佛了。因为十方众生跟这位成佛的菩萨是同体的,所以佛在众生的心中,众生就在佛的心中,这就是心、佛、众生等无差别。于是佛所证的心——心是无心,以无心应一切众生的心,所以佛证到了无为法性,就能遍知十方无量无边众生的心。由于无心,就能应众生的心来示现不同的身份,来教化救度。由于我们众生的心跟诸佛的心是平等不二故,所以当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十方诸佛就法尔自然地在我们的心内显现出来。

  这里十方诸佛我们理解为法界藏身阿弥陀佛的话,忆佛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在我们的心中显现出来,这就《观经》讲的:当我们忆佛念佛的时候,是心就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佛相就出来了。但是我们有时候觉得:念佛,佛相为什么我看不到?念佛的时候佛就现在面前,这是由于我们心还很浑浊,很散乱。当我们念到心清净的时候,就能够见到佛,所以得念佛三昧,现前就见佛了。这个现象也不是阿弥陀佛从十万亿佛刹之遥远的地方到了你的心里,也不是你的心就变出了阿弥陀佛,这里面就是我们本具的觉妙本明。“觉妙本明”,就是我们这个佛性的一个表达,这种本觉是奇妙的,是光明的;本觉的理体跟阿弥陀佛的关系,就像一个摩尼珠跟另外一个摩尼珠的关系——光光互摄的。

  所以当我们起心念佛的时候,阿弥陀佛就显现出来了;不是阿弥陀佛来我这里,也不是我要去阿弥陀佛那里;都是法尔自然的一种显现。有阿弥陀佛的愿力,有我们的妙觉本明的心,就像这个摩尼宝珠自然映出另外一个摩尼宝珠的影子。这个珠子映过来,我们这个珠子也映过去;而且这个映着阿弥陀佛影像的影子,又映到了另外一个珠子里面;这是重重无尽的,像因陀罗网一样的。这个确实属于大不可思议的境界,就是在我们所思惟的有限时空态里面,它是很难去理解的,只有到了事事无碍的境界,才会现出这种法尔自然的现象。这是觉明妙行菩萨让与会的弟子知道这桩事情——在理上明白,你去念佛,就能够契入到第一义谛的境界,得上品往生的资粮。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