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七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三页,请看第四十三段:敛迹韬光修净业。

  【菩萨又示常摄曰:“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身大事。在今日决不是牵郎拽弟、打哄过日子之时矣。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急宜敛迹韬光,一心向道。不得再误!”】

  这是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居士的一段开示,第四十二段也是对他的开示,就是关于持大悲咒、拜忏的开示。这段开示虽然很短,但确实把我们凡夫众生修行当中一个巨大的障碍点出来了。

  觉明妙行菩萨对常摄说:只‘强顺人情、勉就世故’八个字误却你一生大事。这个点示确实具有深切的因缘,内涵深广。这个常摄居士可是在梁武帝的时候,就已经在觉明妙行菩萨座下修念佛法门,在唐朝唐僖宗的时候,这八个人也依然是觉明妙行菩萨所示现的一个比丘座下的弟子。然而八百年来,还一直在这里轮回不休,未曾成办往生净土之事。那其原因,觉明妙行菩萨就把这八个字说出来,就是你在修行的过程当中,对人情,这个人情包括父母子女之情,夫妻之情、亲属之情、朋友之情、同学之情,这些人世间的情感,你都没有去割断它,而是勉强地去随顺这个人情,勉强地迁就这个世故,世间的一些东西就耽误了你信愿念佛求生净土之大事。不仅这一生,而且生生世世,你都是败在这八个字上。

  那我们看常摄居士也就是我们一个当机者,我们在座的四众弟子也是多生多劫曾经修过念佛法门。为什么今生还在这里颠倒不堪呢?是不是我们自己在“强顺人情、勉就世故”上仍然是这个毛病?你只要看看世间很多四众弟子确实就有这个问题。前段时间还有个居士说,她本来是受了五戒的,结果有一次大家朋友聚会,原来她是喝点酒的,所有朋友都说:“大家都在喝酒,你怎么啦?”就一定要她喝酒。这时候她想到实在是挡不过大家的这种所谓的友情,所以说:哎呀,那就这样吧,你们等一等,等我把这个戒舍掉了,再跟你们喝吧!她马上把饮酒的戒舍掉了,就开始畅怀大饮了。这不是强顺人情吗?那世间“勉就世故、强顺人情”很多,如果你在念佛的时候,正好你的家人要搓麻将,三个人还缺一个人“过来,过来”,那你说:哎呀!算了,人家缺一个人,我就替补替补吧!你可能就强顺人情了。那再可能人家看一些不好的光碟什么的,人家都在看,我也勉强去看一看。反正这个勉强的事情都是人情世故,恰好跟我们的道业严重相悖。

  有时强顺人情、世故,甚至到了可笑的程度。前几年有一个比丘到我这儿来,他已经出家十我年了,说他要还俗。我说:“你怎么要还俗?”他说一个小姑娘爱上了他,甚至说:“你不还俗跟我结婚,我就自杀。”他觉得要有慈悲心:我不还俗跟她结婚,她就会自杀,我就没办法了,我只有还俗,还出现这个事。我说:你不要这么颠倒!那个小姑娘到底是什么小姑娘?她想自杀,我说:你叫她到我边来自杀,我给她准备好一把锋利的刀子,就告诉她:这个比丘不会还俗的,你要自杀就在我面前自杀好了。最好你这一刀刺准一点,如果刺个三刀、五刀都死不了,就比较麻烦了。我跟这个比丘说:这完全是一个小姑娘的伎俩,你还去听她干嘛呀!

  这方面的事情还常常出现,是去年什么时候,我接了个电话,也是一个女的打来的。她说:我是个女居士,我听过你的光盘,现在我碰到一个感情问题,她说:“法师给我解决解决。”我说:你感情问题找我干什么?我又不是婚姻介绍所的人。她说:好爱上了一个比丘,怎么怎么……又是怎么怎么爱。我说:这个事情你不要来问我,如果你要我给你一个忠告,你千万把这个心收起来,你破僧尼梵行这个罪过无边!天下男子这么多,你为什么偏偏受一个出家人呢?这不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吗?在末法的时候,什么事情都出现,她还向我咨询,我就把她训斥了一顿。动不动就说你要自杀诸如此类的,奉劝这些当事人,你不要去听她的,要自杀就让她自杀好了。这些人都是身见很重的人,她能自杀吗?她就是吓唬吓唬你,你不要去上她的圈套。所以这方面——在修道的过程当中,你对这些人情世故过分地去勉强的随顺,完全就耽误了自己的道业。这个常摄居士在八百年来也就是这样的一个情况:耽误自己。人情世故包括面也很广,我们修行念佛为什么心里得不到清净,功夫不能上轨道?也就是世间的多生多劫的一些人情世故看不破,斩不断。这些东西如果在心里非常坚固,实际上也是我们往生巨大的障碍。

  这里可以跟大家讲一个公案:在《净土圣贤录》里面清代有一个女居士她就叫百不管,她是杭州人,曾经请教一个和尚:修什么法门能够离生死之苦?她有出离心。这个和尚就跟她介绍念佛法门,说:念佛不难,难以持久;持久不难,难以一心;如果你能够一切不管,专心念佛,至诚发愿往生,那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脱离生死苦海。这个女居士听了就很高兴,是一个老居士,年纪比较大。她回到家里还真的就马上行动,把家务事什么的都分给她的媳妇去了,自己专门辟了一间佛堂就开始念佛。念了一年多,又去请教和尚,说:一年前你给我开示,我真的把家务事放下了专门念佛,自己考量也是没有懈怠,但是这个心还是不清净,妄想杂念很多。现在你有不有更好的方法教我呀?

  这个老和尚就告诉她:你虽然抛弃了家庭事务,但是你内心的念头还是儿孙、眷属,这些爱根还很深。你爱根这么深,怎么能一心呢?所以你现在念佛要拔去这些爱根,真的在心理上将一切放下,然后才能够得一心。这位女居士一听,她感慨:哎呀,师父话太对了;虽然我身体上没有管家务事,但是我这个心天天在管家务事,天天在想家里的事情。从此以后,她要真当“百不管”:她在念佛的时候对家亲眷属的爱心一起来的时候,她就自己默念“百不管”。如果家里有事向她请教,家务事怎么处理,她也说“百不管”,来把这些放下。过了一年多,她向那个老和尚感谢,她说:师父对我的教导真实不虚,现在我真正做到“百不管”三个字,我现在往生有把握了。果然,几天之后无疾而终,预知时至往生。

  为什么净土法门讲信愿?这个愿就是厌离娑婆。这厌离娑婆不是在口头上说的,而是在内心深处要把它厌离到彻骨彻髓的程度,这些家亲眷属、恩恩怨怨什么都要彻底地斩断,放下,你才能够念佛上轨道。由于强顺人情,勉就世故,所以今天还在轮回,还在这里打哄过日子,还在迷惑颠倒,“道业未成,无常至速”。我们对这个无常至速——但念无常,有不有切身的感受呢?有时候也是很难的。“无常”就是死亡的意思,死亡马上就要到达,死亡不是多少年之后的事情,是我们每时每刻都会遭遇的事情。怎么把死挂在额头上去思惟它?

  原来有这么一个小故事:一个老人死了去见阎王爷,见了阎王爷他就指责阎王爷:你让我过来,为什么早不给我通个信呢?阎王爷说:我已经给你通了几封信了,说:你的眼睛昏花的时候,这就给你发的第一封信;你的耳朵慢慢地聋了,听不到声音,这是给你发的第二封信;你的牙齿慢慢地都掉光了,这是给你发的第三封信;以后你身体五脏六腑都日益衰退,骨头硬了,走都走不动了,这些都是给你发的一封一封信。你还说我没有给你发信?说得这个老人就无话可言。

  但是到阎王爷那里报到的,还有一个年轻人,他就起来有话说了:你给这个老人发了这么多信,还有道理。你看我的眼睛很明亮,耳朵听声音也很清楚,牙齿也很完整,身体很健康。那你为什么没有给我发信呢?阎王爷说:我也给你发过信,你自己没有察觉到而已。说:你东面的邻居,一个四五十岁的人死亡,你知不知道啊?“暴亡,”他说,“知道。”“这可不是给你发的第一封信吗?”说:你西面的邻居,一个二三十岁的人死亡了,你知不知道啊?知道。这是给你发的第二封信。还有不到十岁的人,还有就在孩提、婴儿时死亡的人,这可都不是给你发的信吗?

  所以一个良马,不需要抽在身上:见到鞭子的影子,它就会驰骋。必须要用一个铁锥,一直锥到皮肤里面,才有所痛感,这是一个多么驽劣的马呀!所以我们对无常的感觉:一定要把一切众生那种生命的无常看成是自己的无常。你到医院太平间去看看,你去感受一下汶川大地震的情况,你去感受一下海啸、海浪把所有的人吞噬下去的情况;这些就真正让我们感觉无常迅速,这种急迫感就会调动起来。到了这个时候,你赶紧就会韬光敛迹,赶紧去一心一意念佛,赶紧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如丧考妣,如救头燃,不再有一刻的耽误,这才是叫真念佛人的心态和行为。

  好,下面请看第四十四段:老年出家宜念佛。

  【达本奉教出家。菩萨示曰:“汝老年出家,不得泛学余事。但诵《弥陀经》,日课佛名一万二千。自少至多。真真切切,求生极乐,此事一了百当之法。莫学世俗愚流,高谈阔论,说性说心。见人念佛,便一概抹去。及叩其所行,不及三家村一个不识字的汉子,十字街头一个念《三官经》的乞儿。枉使掷却光阴,误却大事。因汝平日喜说禅而不达要妙,又未必能深信净土、老实念佛,故发此论。”】

  这个达本奉觉明妙行菩萨的教诲,出家了。菩萨就给他开示,这些“奉教出家”的也都是他有出家的命、出家的缘份。开示说,你老年出家,已经很难得了,不容易。老年出家最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呢?日暮途穷,要了解当下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不能泛泛地去学其他的事情。只要诵《阿弥陀经》,每天日课佛名一万二千声,可能开始念不到那么多,你从几千声慢慢地到达一万二千声。这个念佛,每一句佛号要“真真切切”。大家注意,念佛一定要用至诚心去念,真切的心。这就是《观经》讲:圆发三心即得往生,圆发三心:第一心就是至诚心,至诚心就是“真真切切”。你这个念佛求往生的心是非常恳切的,是真诚的,不是口头上敷衍的,不是口头念弥陀名号,心里还留恋五欲六尘的,那就不叫真切。以这样一个真切的心发愿求生极乐世界,这样的深信切愿称名,就能感通弥陀的大悲愿力,就能令我们当生带业往生。你只要往生——成就往生一法,就解决了一切问题。所以这桩念佛往生净土之事,它是“一了百当之法”,你只要成就往生这一件事,就“一了”。“一了”就是成就往生这一愿,“百当”就是所有的事情你能够圆满解决。让达本比丘了解这个法,千万不要去学世俗的那些愚痴之流。

  愚痴之流说什么呢?就喜欢“高谈阔论”,谈玄说妙,“说性说心”——口口说空,步步行有。谈玄说妙的人,就是愚流之辈,看到他人念佛还讽刺,还嘲笑,说:这是愚夫愚妇所修之法,是著相。我们都是要高高山顶立,都是当下即心成佛的,一概抹去念佛一法。虽然他的样子眼空四海,高谈阔论,但你看他的行止——言谈举止,还赶不上一个三家村里不识字的汉子。“三家村”,是指偏僻的乡村,在偏僻的地方,又不认识字,这样的汉子肯定就很粗俗了,不懂得威仪、礼节、涵养了;这些喜欢谈玄说妙的人,实际上行为连这种人都不如;甚至不如一个在十字街头念《三官经》的乞儿,不如一个乞丐的行为。如果这样——不在心地上用功夫,不在身、口、意三业当中规范,却喜欢高谈阔论,入理深谈,这就冤枉地浪费了宝贵的光阴,耽误了了生脱死的之大事。

  这些开示都是对机而说,觉明妙行菩萨知道:就是因为你平日喜欢说那些禅,而又不了解禅宗的要妙,喜欢说禅又得不到禅的利益。这样喜欢说禅,同时又未必能够深信净土落实在老实念佛上,所以禅又靠不上,净又靠不上,两头落空,那可不是又冤枉地虚度了一辈子,辜负了这一世出家的好因缘吗?在我们出家人里面有这种情况,真正老实本分念佛求生净土的人,可能在东林寺看到的大部分比丘都能做到这样。来东林寺的比丘都是跟净土法门有或深或浅,应该说是比较深厚的因缘的,所以我们看到他们都在念佛室。但是你到其他的寺院看看,真正老实念佛的人比例也不是很高;喜欢谈玄说妙的人还不乏其人。

  那么对禅和净,自古以来历代的祖师大德都在向我们做恳切的开示,在大乘的修行方法当中确实禅宗和净土是两个主要的行门。那么禅宗在我们中国从达摩西来,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这样一个祖师禅流通到我们震旦国“一花开五叶”,确实给中国的佛教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气象,利益众生甚大。但是有其大利,也隐藏着它的大弊。如果在晋唐之际,依禅宗得利益,那时候善知识如林,学人的根机深厚,出离心很强,道心坚固,般若气氛很浓;所以一言半句机锋转语之下能够契入就开悟,大彻大悟的人,大有人在。这个开悟,就是悟到了我们自性本具的理性佛——“理即佛”。但是从了生脱死的层面来看,你光悟道了还不够,一定要证道;谈证就得要谈断烦恼的问题:断见惑、思惑、尘沙惑、无明惑。如果具有大菩萨的根性,大祖师的根机,他是即悟即证,那当下了生脱死毫无问题,就像六祖慧能这样的,但是这种人可能千万人中难得一二。大部分人是开悟了,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如果见、思惑断得很多,但有一毫的思惑没有断,三界也出不去。

  这就是自古以来那些宗门下很多开悟的人,他就有后世转身,所以我们常常会说:五祖师戒禅师转生为苏东坡,草堂青禅师转生为曾鲁公,真如喆禅师是那时候禅宗的大佬,坐禅40年,连他身上穿的纸袄都能烧出舍利子,这样的一个大德转生到大富贵之处,古德都很厚道,实际上就是转生成了宋代的最后一个皇帝宋钦宗,一生忧愁,成了亡国之君。甚至那些像参禅有一定功夫的,雁荡山的一个禅和子转生成了一个宰相——秦桧,成了一个奸臣。海印信禅师却到他的大功德主、施主朱防御家里投生为一个女孩子去了。当时杭州的圆照本禅师特意去看望他,朱防御的妻子抱着满月的一个小女孩出来,圆照本对着这个小女孩大喝一声,说:“海印信,你错了啊!”,这个小女孩一听大哭一声,就死了;海印信禅师都投生为一个女孩去了。

  所以为什么永明延寿大师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暼尔随它去;这都是痛心疾首而且真实不虚的事情。“有禅”,就是禅宗开悟了;但是“无净土”——没有信愿求生净土这样的信、愿行。这样他到临命终时“阴境若现前”就是他的中阴身,他因为见、思惑没有断,一定会有后生,就有中阴身,中阴身随着最重的一个业力就投生去了。你就是个大修行人能够保持下辈子做国王,做宰相,能够三世保住人身就算了不起了,以后都是迷惑颠倒的。所以这就告诉我们:喜欢说禅,实际上开悟都很难,更何况开了悟还有后身,这是一条险道。如果以参禅的这段精神、这种功德,专心信愿称名往生净土的话,那大部分都是上品上生了。所以在这里觉明妙行菩萨非常诚恳地告诉达本比丘:你要深信净土,要老实念佛,不要去走那些无紧要的禅,谈玄说妙。实际上腊月三十到来,生死岸边是起不到作用的。唯有仰靠弥陀的愿力才能够带业横超三界,这是一个末法众生最能够当生解脱的法门。好,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