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六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好,请看正面,第三十七段:何为一心不乱。

  【顾定成求教。菩萨曰:“汝来此庵,欲依净业。可知道云何得生极乐?”答曰:“念佛往生。”菩萨曰:“汝知云何念佛,即得往生?”曰:“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曰:“如是一心不乱?”定成不能对。菩萨曰:“吾知汝第能言之,未必能如法行之也。汝谛听我语。善男子,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此想虚妄,流转生死。汝今当知此一句阿弥陀佛,不从想生,不从念有,不住内外,无有相貌,即是尽诸妄想。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真实之身,非一非二,不可分别。如是念者,烦恼尘劳,无断无缚,止是一心。必得一心,方得名为执行名号,方得名为一心不乱,净业功成,直趋上品。”定成再拜曰:“浊世凡夫,心智浅劣,未能深达至理,更求详示。”菩萨曰:“汝今当发大愿,愿生极乐。然后至诚恳恻,称于阿弥陀佛。必使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声心相依,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则入正忆念三昧。更欲上进,当广参知识,博询高明,自悟即心是佛妙谛。汝今当具深信,慎毋学彼庸流,闻而不受。更莫学彼半真半假、半疑半信之徒,名虽受而无诚心奉行也。”】

  弟子顾定成来请教诲,觉明妙行菩萨应他的根机来作开示。就问他:你来到这个地方,想依净土修行,你可知道怎么样才能往生到极乐世界?顾定成就回答:“念佛往生。”菩萨又问:你知道怎么样念佛才能往生?顾定成回答: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这八个字是出在《阿弥陀经》里面的“执持名号,一心不乱”。菩萨就问:“如何是一心不乱?”你看,句句紧逼。顾定成一听这个问题,答不上来。

  下面菩萨就对这个问题自己给出了回答,我们读《阿弥陀经》,对“一心不乱”历来的注经家有种种的说法,那么看看觉明妙行菩萨对这个经文是怎么诠释的。菩萨就说:我知道你对我的问题一一都能回答,但是未必能够如你说的如法行持,现在你认真的听我的开示。善男子……首先从自性本体,这些开示都是很玄妙的,都是指向那种实际理地去开显的,那种无上的开示。有时候可能我们只是在事相上念,不一定注意到这些,也很难去理解。但是我们理上了解一点,对我们事相上的功夫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如果你能够把这个理解完全,又能落实到事相的行持上,理和事都能圆融,还真的就有往生上品的可能。

  好,首先要了解“心本无念,念逐想生”:我们介尔一念——这个妙真如性,就是真如妙心;这个心——本心——本觉之心,本来是无念的。这是一个概念:有念就是虚妄,无念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所以禅宗有时候这些开示都是指归无念的心体,就好像六祖慧能对那个慧明开示,让他坐下来:不思善,不思恶,就在当下什么是你明上座的本来面目?不思善,不思恶,打破善恶的对待,这就指向无念的心体;宗门这个样子,他还是以般若的理念来施设的。

  那净土法门其实它也有甚深的般若道理在里面,你不了解般若的空性就很难理解净土的妙有。这个本心是无念的,有念就是妄想。那这个“想”——这个妄想,就是虚妄不真实。但往往这个虚妄的妄想牵着我们走,意识流,我们认为它很真实,举心动念都被它牵着走了。妄想本来是一个贼——烦恼贼,但无量劫以来我们把这个贼认为是很亲热的儿子:认贼为子。当认贼为子的时候,我们本有的主人翁往往就睡眠了,被忘记了。所以被这个虚妄的、六尘缘影的攀缘的心来做主宰,就造作诸多的恶业,流转三界六道轮回永无终期:这是我们凡夫众生的可怜的现象。

  现在你应当知道这一句阿弥陀佛它的情况不一样,它不是从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念头里面去有的。大家知道,这句阿弥陀佛它的本意:是无量寿、无量光的。无量寿、无量光实际上就是一切众生当下一念的佛性、实相;就是我们众生有无量光、寿的性德,依据这个性德来建立阿弥陀佛名号。所以阿弥陀佛名号是有我们心性的依据,离开我们的心性,无量光、寿的性德,就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

  反过来说,没有阿弥陀佛名号的施设,也就显发不了我们本具的无量光、寿的性德。这里有点像法相唯识讲本质镜和影像境的互动关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不是从我们虚妄的妄想生起来的,也不是从我们的念头里面有的。这句阿弥陀佛你寻找它的出处:不住在心内,不住在外面,也没有相貌,也没有颜色,也没有形状;来无所来,去无所去。所以这句阿弥陀佛的来源,你觅它的出处了不可得。这个“尽”,扫尽我们的妄想之处,就是无量光、寿、阿弥陀佛就在当下,这是从理性上去理解阿弥陀佛的本源,阿弥陀佛也就是一切诸佛如来清净微妙的法身。

  那么这样的一个法身,你既不能说它是一,也不能说它是二;你很难去分别它到底是有还是无,是一还是二;它离开了我们思惟、分别的范畴。建立对阿弥陀佛这样的一个认知,以这个心态去念这句名号,那在名号的这种孤明历历当下,我们一切虚妄的烦恼、尘劳,无断无缚。你不需要去断,也没有人来系缚你,你孤明历历的这句名号就是你“一心”的展示,心性的展示。所以孤明历历的一句佛号,一声佛号一声心。这个心“非一非二”,不在内,不在外,“不从想生,不从念有”,和盘托出了我们在烦恼淤泥当中隐藏了无量劫的那个心,这样去执持这个名号,就叫“一心不乱。”能够这样去念,这样一心不乱,这个净业功夫一定成就,往生都是上品往生。

  这个都是在理性上谈得比较玄妙,顾定成听了之后,他又顶礼来问,意思就是他可能听这些似懂非懂,但怎么下手?五浊恶世的凡夫众生福报很浅,智慧很陋劣,不一定能够深切地理解这样至深的道理。有时候一谈实相问题,真的觉得很难讲,实相无相,不在内,不在外,没有青黄赤白色,没有长短方圆的形状,觅之不可得,但又不能说它无,又存在它的功能作用。所以绕来绕去,还是很难理解。但不管怎么说,我们听这些,知道——就像前面说的“无则决定无,有则决定有”。阿弥陀佛就是诸佛如来的法身,他在我们六根门头放光动地,跟我们无量光、寿的性德耦合相连。理解不了这个道理,顾定成就想更求详细的开示,就是把这个理又回归到事上来请求。一般陋劣的众生智慧不深,就应该从事相上去讲,他才听得懂,才觉得能够下手。

  这个菩萨就说:那你在事相上就是发大愿。信、愿、行里面,愿是纽带中枢:你发往生愿的时候,信心就在里面,行也能够带起来。所以《阿弥陀经》就讲光是发愿就能往生:若已愿就若已生,若今愿则今生,若当愿则当生。为什么发愿就能往生?由于这个真诚的愿往生心跟阿弥陀佛摄受众生往生的愿,这两愿互动、沟通了,愿和愿像磁石吸那个针一样的吸住了,那发愿的众生一定往生。所以净土法门非常重视发愿,有种种不同的发愿文。上半年我在宁波居士林也讲这莲池大师的《西方发愿文》,大家可以了解一下,这个(愿文)事理圆备。愿一定要从自己内心真真切切地发起来:发了这个愿之后一定要落实在行动当中,这个行持就是至诚恳切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这就是由愿导行。

  那念这个佛号的时候,怎么念得功夫上路、得力?这里教一种方法:一定要使你念出的声音跟你的心相依,要“声缘于心,心缘于声”,就是你的心在这个声音上。缘声是什么?就是这个声音你听得清楚。如果这个声音你听不清楚,说明你的心跑了。这个心和声相互互动,念清楚,听清楚,这叫“声心相依”。你能念佛的心跟所念出的声音是相依的,依靠在一起的。这种相依就好像“如猫捕鼠,久久不失”。“如猫捕鼠”,禅宗他也强调,用这个比喻。比如你参话头,参的这个话头不让它丢失,就好像猫捕那个老鼠。

  你看老鼠也很机灵,这个猫抓老鼠非常警觉,有时候这个老鼠躲到洞里面去了,这个猫就在洞口等着,睁大眼睛,一眨都不眨,因为眨一下眼睛,说不定老鼠“哧溜”一下就跑了。它就盯着洞口,等这个老鼠要跑的时候“啪”,它的爪子就上去了,把它按住——抓到了;你看,是这么高度警觉的一个情况,所以我们念佛也是这个样子,如猫捕鼠,提起全副的精神,这句佛号从内心非常明晰地,孤明历历地出来,然后非常清楚地听进去,中间不能有丝毫的差错,历历——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不昏沉,不散乱。这样功夫用得久久不打失,就进入正忆念三昧。

  “正忆念三昧”,就是你心和佛相依了,心不离佛,佛不离心了,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这就成为正忆念三昧,这是在事相上去做。如果你还进一步要明向上的心地法门,就得要广参大善知识——明眼人“博询高明”。要透过念佛来觉悟“即心是佛”的玄妙道理,这就要了解第一义谛,“第一义谛”就是诸法的空相。《观经》讲上品中生它的往生资格就是解第一义谛,解第一义谛相当于禅宗的开悟;你以开悟的资格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能得上品中生。一个念佛人具有般若的气氛,具有甚深般若的善根,他的往生品位是增上的。

  菩萨开示顾定成:“你现在要具足深切的信心。”有深信切愿,老实称名,如猫捕鼠、久久不失,这样去做;谨慎,不要去学那些一般庸劣之流,庸劣之流闻到了净土法门不相信,还哈哈大笑,甚至生起轻慢之心“啊!这个法门都是愚夫愚妇修的,”我是上根利智,根本不需要修这个法门,不去念佛,这是一类。还有一类就是也在念佛,但是他是“半真半假、半信半疑之徒”,这种人不少。说起来他也是修念佛法门的,但是他心不真诚;你说不真诚,又有点真,但是虚伪的心也有。比如说念佛求往生,他有时候也觉得应该念佛求往生,他往往是——哎呀!这段时间身体生病了,各项事业做得不好了,冤家对头碰面了,生活很潦倒了,觉得这个世界没意思,啊!我念佛求往生。过段时间境遇好起来了,又有钱赚了,又有官当了,身体也忽然好了,这时候他其它的妄想杂念又出来了,又要干这个事业、那个事业,说求往生极乐世界,等一等,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去做呢,这就是半真半假。

  那有时候念佛,他又半信半疑,说不相信吧,看看大家都在念,好像是有:但真正要发心,要放下一切求往生吧,他又有怀疑,这种怀疑还会导致他不安。你说我把世间的事情放下,这么多时间去念佛,到时候真的有极乐世界还好一点,如果万一没有,怎么办呢?我五欲没享到,极乐世界又没有,我这一生可不吃了大亏吗?这就是他的疑——怀疑,他不能决断。这在念佛行人当中还是有相当比例的,这种人虽然也在修持净土法门,他的真诚性还是有欠缺的,所以能否往生也是有风险的。因为往生还是要具足信愿,你半真半假、半信半疑,就不是具足了。当然,阿弥陀佛非常慈悲,对那个半信半疑之徒,你还能够相续念佛也能摄受你往生,这就是有一类往生者属于边地疑城往生,就是半信关疑之徒的这种往生的情况。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