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 第八讲(02)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诸位大德比丘、诸位居士同修:请掀开文本第三十八页,请看第五十一段:培育仁慈善心。

  【菩萨示定恺曰:“汝既遭大难,幸而得免。自今当痛思前过,断其后衍。更无躁心竞气,逞志使能,贻厥身灾。今为汝立名曰恺。恺者何?慈也,仁也。慈以立身,仁以及物。功名不足喜,失不足忧。惟务培育善心,坚固善行,以仰答四恩而已。”】

  这紧接着上面一段,由于战乱的原因,八人逃难,再回来。

  觉明妙行菩萨就对定恺作了如下的开示,说:你已经回到家里,既然遭受到这样战祸的大难,大难不死那还是很侥幸的事情“幸而得免”,要痛定思痛。就应当要痛切地思惟:这是多生多劫的罪孽所致,要生起殷重的忏悔心。忏,就是对以往的罪过有一个冷峻的反省;悔,就是以后不再重复造这样的恶业;“痛思前过,断其后愆”,就是忏悔的本质内涵。这也告诉我们:我们在人生的际遇当中,遇到种种的困苦厄难,不要怨天尤人,首先要生起大惭愧心、大忏悔心,这样才是旋转恶运的一个转机。要使自己的这个心平和下来,不再有躁忘的心,不再有竞争的习气,不再在世间要逞自己的狂志,使尽自己的能力。这就表明世间法的行持为了功名利禄,一切众生都在以躁忘心来竞争,来使用他的奸谋,实际上都是在造恶业;如果再这样去做的话,就会使自己的痛苦灾难永不中断。现在给出他一个名字——一个字,立名叫“恺”——定恺。恺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慈的意思、仁的意思:仁慈。

  那么你看,无论是儒家,还是佛教乃至其他宗教都是把仁慈、博爱作为最高的善。那么跟仁慈相反的正好就是残忍、杀生,这就是导致战争、灾难的原因。这个仁慈之心正好就是一个对治:慈就可以建立道德上的人格,慈以立身;仁——这个同体的仁爱之心,就能够爱护一切生命。有这个仁慈之心就是忠恕之道,人是贪生怕死的,一切生命都贪生怕死,就不要伤害他们;就是由于我们平时为了口腹之欲,为了一些贪欲以强凌弱的残忍性,我们多生多劫以来,从生到死杀害了很多的生命。而且杀害这些生命,我们还不了解,包括那些细小的昆虫,蜎飞蠕动之物。既然杀害了这些生命,最终我们也要受到这样的果报:被人所屠杀,战争就是这样一个全面的屠杀。

  我们看历史上那个白起,这个秦国的将军白起把赵国的军队全部都俘虏之后,一天坑了四十万的兵卒。像项羽攻破了秦二世的军队,也一天坑了二十万的生命。明末像这个张献忠在四川被称为杀人不眨眼的魔王,他杀起人来那是断人的手足,手和脚堆起来都像山一样高。就是这样的杀业,一个集体的屠杀,也是不是偶然现象,这就是我们多生多劫残忍地伤害众生的业报,最终要落在自己身上。所以了解这样的一个情况,对人世间的恩恩怨怨、相互残杀的过程,我们要明白:梦幻泡影。

  要做一个“好梦”,就得以仁慈心行善业,世间的功和名,得到也不要欣喜若狂;失去了也不要忧虑万端,这些功名利禄转头也就是空;所以要关心是培养自己当下一颗仁慈的善心。在这颗仁慈善心的导引之下,兼顾增上自己善良的行为。善良的行为就是推已及人的那种恻隐之心,以这个善行来仰答四重的恩德,四重恩:国土恩,佛恩,父母恩,师长(众生)恩,这就是在家居士的四恩。如果是出家人,变称为国王恩、父母恩、师友恩、施主恩。好,这就是面对杀劫、战乱的时候,要以仁慈善心来对治。目前,我们整个世界也是很动荡的,每个国家都在加紧军备;如果现在的战争一旦打起来,那不是谁胜谁败的问题,将是同归于尽的问题。所以这个时代更要培养仁慈的善心,以避免刀兵劫,以缔造世界和平。

  好,请看下面:曲示儒教,醒众痴梦。

  【一时菩萨降临法会。士庶三十余人,未决心疑,咸来咨请。菩萨悯兹众等,虽同禀诚心,而不识修行正路。乃垂示曰:“念日之会,可谓有缘。但若尔等说佛法,非所习闻,恐难信入。不若举一世典儒书,与众等一话,或能信得一句两句。《中庸》说:‘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今日看来,‘安’与‘利’且莫说起,即‘勉强而行者’,亦不可得。即如尔等,自遇我之后,亦曾发心勉强为善。乃有一旦弃捐,或渐至懈废者。其故何在?只是将善之一字,看得太缓,谓行善无功,不如为恶之有效耳。不知为善若果无功,何以古来圣贤之徒,断不作些微小恶;善则尽力尽心,必要做到十二分满足?若果为恶有效,又何故古来仁人君子,不惟有效是求,反作无功之事?且现见为恶之人,眼前虽得便宜,到头有几个好结局、好断送、好名声、好子孙以延其世代?又如世间数岁小儿,见说个好人,便知赞美,岂不是为善有大利处?见说个恶人,便要瞋怪,岂不是为恶无大利处?此事极易晓,非是尔等不聪明,真不知得,但是不能实心向善,故一时不细察耳。所以平日间舍一钱,也要向人说一遍。有句好话,也要向人说一遍。都是从外边做手脚,全不体会大圣大贤用心切已处。觉得没滋味,便抛弃了。汝等今日若果将真真实实的心,行真真实实的事,无一毫妄想觊觎于其间,坦坦然乐天知命,守其在我。不见有终身可祈,结局可问,五行、八字之穷通可卜,吉凶得失之可得而趋避。自然无祸不消,无福不至,道与时增,德与岁积,成圣成贤无难矣。此尔将来一定的实事,所以说:‘及其成功一也。’反此,则生为无忌惮之小人,死为腐烂之草木,可不痛哉!”菩萨说是语已,默然而住。时众犹颙颙有待,更有再拜而至祷者。菩萨曰:“甚哉!尔众之愚也。闻如是言,竟不生希取之心,反顾之念。只要将胸中儿女身家之事一问而后已,苦哉苦哉!然菩萨大慈无已,当更说些古话,醒豁尔等痴梦。一者,学道之士,情不正,性则离;心不坚,德乃阙。往往慎于斯须,而变于顷刻。若是者,谓之造就无地之流,难以入道。非圣人之诲人或倦,而故绝之也。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又尽有聪明向上之士,却为自是之见所障,不成大器。盖人一自是,决不肯虚心就正有道。其平日所交所接,定是一等庸下之徒,互相称誉。凡有所为,不能面闻其过,而德业殆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世人贪得,都务强求。不知一钱之获,尚有命焉,而况功名富贵之大,曰吾智力可求?若然,则苍苍者天,赫赫者神,将无用乎?即使强求而得,亦是命数合有,不因尔用却许多龌龊心机,天悯而与之也。然则勉强而求者,有辱无荣,有失无得。有戮身之祸,无利物之功。有损德之灾,无进善之福。天厌之,神弃之矣。众中有识者思之。一者,天下大恩莫过父母。父母而在,堂前活佛也。父母而没,犹可追报也。试思此身从何而来?何由而长?乃不能反本寻源,尽心尽力,敬事承顺。而至有结怨于父母而不顾,自利其妻子而不养,更甚至有病而不知,死而不葬,或一言亦报复如平人者,是皆禽兽所不若也。呜呼!人而禽兽不若耶?可畏哉!众中有识者思之。”】

  就是委曲的开示儒家的教理,来觉醒大众愚痴之梦。

  这一段很长,也表明觉明妙行菩萨是精通儒、道、释三家的学问,以应与会大众的根机,从儒家的一个道理开始阐释起来,回归到佛理上。“一时”——师资道合的一时,觉明妙行菩萨又降临到法会上,当时有三十多人:有读书人,也有一般的百姓,叫做世俗三十余人。他们这些人内心还有很多怀疑不能解决,都来恭敬咨询,请求觉明妙行菩萨的开示。菩萨悲悯这些与会的大众:这些人虽然都有一颗真诚心,但是没有正知正见,不了解修行的正路。菩萨开示要观机,观察这三十多人是这样的根机,所以应这个根机就垂慈开示。这段开示很长,确实对我们现代的众生都很有启发意义。

  菩萨是这样循循善诱的:今天的法会可以说是很有缘分,但是如果跟你们大众来演说佛法,那么佛法你们平时很少听闻,很少修习,忽然听到佛法恐怕很难信入。因为佛法属于出世间法,属于不可思议的法,尤其是净土法门,你猛地让他一听,他就头都懵的——很难相信。菩萨就很慈悲,也很有智慧,说:我在这里,就想标举一则儒家的典籍来给大众商谈商谈;因为儒家的典籍在中国传统社会读书人都很熟悉的,从小启蒙的书都是四书、五经,所以这些典籍都很了解,就把这个跟大家来谈一谈,如果大家能够举一反三,或者还能够相信这里面的一句、两句。那么这个儒家典籍选的什么呢?《中庸》。

  谈起《中庸》,可能要跟大家介绍一点背景知识了,传统社会很多人对《大学》、《中庸》、《论语》、《孟子》,都是耳熟能详。古代的知识分子科举都要考这些,或者从中挑一句话作为题目来考,所以这些都要背过的——童子功,这些书都要背得滚瓜烂熟,背下来之后受用一辈子。那《中庸》属于四书之一,它出在《礼记》。中国的《礼记》属于传统礼仪,以及孔子一些思想阐释的论文集,《中庸》属于《礼记》的第三十一篇。那么《中庸》是谁作的呢?一般我们会说《中庸》是儒家的心法,心法是孔子亲传,传给谁呢?传给曾子,曾子是以孝行著称的。孔子心法传给曾子,曾子传给子思,子思就是孔子的孙子。那么相传《中庸》就是子思从他的老师曾子那里闻到之后,再综合他祖父孔子思想作出来的;那么以后又传给孟子。一般说这咱道统:孔子、曾子、子思、孟子,这样一个道统。

  这本书主要核心的概念就体现在它开张明义的一段话: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那这些概念可能要搞清楚,不搞清楚还是觉得这很难理解。首先什么叫天命?“天”是自然而然的意思,“天命”就是“天所命生人者”,有时候叫性命。性命就是他本性上的东西,我们佛教可能叫性德,本性上具有的东西,它体现在人身上就叫性命,或者叫天命。这个“性”是生命本质性的东西,“命”是人禀受这个本质性的东西的一种展示。

  比如谈性,性里面包括五行:金、木、水、土、火,它们都代表一种德性:木神就有仁——仁爱的精神,金神就有正义的精神,火神就有礼的精神,水神就有信——信义的精神,土神就有智慧的精神,“天命之谓性”。“率性之为道”,“率”就是依循,依循这个本性去行就叫道。“修道之为教”,“修”就是修治的意思,把我们本有的天命听德性通过修而展现出来了,发扬光大了;展示出来了,人家都能仿效了,这就是教。明白这个宗旨之后,《中庸》特别谈到这个“中”是“天下之大本”不依不偏的意思。《中庸》里面特点谈到诚——真诚: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这个诚的一种本体性的价值。

  我们现在看觉明妙行菩萨讲,他选出了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这三句话。如果我们忽然拈出这三句话不知道它上下文的来龙去脉,我们还是觉得很突兀。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三句话是在什么背景下说出来的,这是当时鲁哀公向孔子问政,问为政之道。孔子就说:“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在木简的记录里面都有。在这些先王之道里面,政是什么意思?政就是薄卢的意思,“夫政也者,蒲卢也”,这个话很有意思。这个蒲卢是什么?蒲卢就是蜾蠃,一个虫。蜾蠃是什么呢?我们讲念佛法门常常会用比喻,蜾蠃它自己没有生育小孩,然后他把人家的小孩给偷(拿)过来,它就天天祝——蜾蠃有一个祝词,慢慢地七日之后这个偷过来的小孩跟它一样——很相似,这叫螟蛉之子。现在民间讲过继的儿子叫螟蛉之子,过继过来,但是跟他一样。通过这样一个比喻的说法,为政就是蒲卢,为什么叫蒲卢呢?为政者无论是国君天子,还是地方官,他对于老百姓的关系就是这样的。要治理老百姓,这个天子必须是很有道德的“为政以德”。为政以德,就好像众星绕北斗星旋转一样;你这个为政之人是有道德的,你的老百姓在你的德政之下也变成很有道德。这就像蜾蠃祝这个螟蛉之子也跟它一样,这就是政;政者,蒲卢也。

  既然政是这么一个特点,那为政者的德行就很重要,“人存则政举,人亡则政息”,有道德的人,你的政治才能起来;你没有道德,不能得到一个有仁义、有智慧的人,你的政就不行。得人就很重要,于是一谈政治这个得人,就在这样的背景当中,那要君子为政。那这个君子就得要修身,所以君子不可不修身。如果你要修身,一定要从哪里修起呢?从孝道开始,要孝顺自己的父母。你要侍奉你的双亲,你一定要知人——你要了解人,你必须要知天。这个是什么意思?你要进行道德修养:修身一定要知道孝道,你知道孝道才能有认知,识别人才的能力。识别那个人是贤德之才,还是不道德的人:你就有这种智慧,知道一个人有贤德和没有贤德,你就能知道天命在他身上能不能体现,能不能保佑他。

  那么修身从哪里修起?刚才讲孝道,那推广来就是五伦关系,五伦关系就是“天下之达道”。你行五伦关系的一个条件,就是还有三种条件;那“天下之达道”是什么?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这五者是天下之达道。“达”就是常行的意思,就是永远都是这个样子,所以叫五常。父子之间要有亲,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是达道的一个理,五伦关系当中,“伦”是它的次序,关系里面有这个理,这个理就是道。

  乃至于五伦关系里面就能体现天道:你只要把五伦关系搞好了,道就在里面。道者,不可须臾而离也,道就在寻常的日用之间,道就造端于夫妇,从家庭关系开始。智、仁、勇这三个是“天下之达德”也。那么对这三达德和五伦、五常,有三种根机的人:了解这里面的义理关系,或者是生而知之——天才,一出生下来他就知道五伦关系,知道三达德;或者是学而知之,通过学习了解;或者是困而知之,就是他长大了,见到这些礼仪的理和事了,再通过这面镜子看看自己有不足,他就开始来学——才知道,这就是困而学之。这就是三种类型,虽然有三种类型,等到他知道这里面的道理,他也是达到了目的“及其知之,一也”。

  那紧接着就是这三句话: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什么叫“安而行之”?这就跟上面的“生而知之”对应,“安而行之”跟“生而知之”对应,就是上根利智对这个五常、三达德他是自觉的、安心、愿意地去做,这叫安而行之。而且没有什么功利的关系,他出于自己的天性,自然而然就这样去做;就好像一个人很讲信誉,很诚实,他天性就是这么诚实;他对父母这个孝就是纯孝,发自他的天性,这叫安而行之。那第二个是“或利而行之”,“利而行之”就是什么?就是:有利益我行这个道德,五伦关系、三达德,我能在世界上得到好的名誉,甚至我能得到提拔。得到这些名利,也能促使他去行这个道德,这叫“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本身他这种道德心理力量不够,但是又怕作恶人:很羞耻,没有面子,由这种羞耻感驱使他去行道德,这叫“勉强而行之”。但无论是“安而行之”、“利而行之”、“勉强而行之”,只要把五常、三达德做到了,他成功了,他也是一样的。

  那么什么叫智、仁、勇呢?智就是智慧,你“好学近乎知”你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能这样好学,你就会接近智慧,开发智慧。“力行近乎仁”,你能够努力地去行持,把五伦关系,把八德:孝、悌、忠、信、礼、仪、廉、耻,落实到自己行动当中,你就接近了仁。这个仁有本体上的仁、有作用层面的仁,仁是儒家的一个核心概念,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知道羞耻,这就接近了那种勇毅、勇敢。这相羞耻就相当于,有点像——佛教讲的惭愧,他知惭知愧,这就是他的二种白法,就能够使他远离过恶,趋向善行。他知道惭愧,知道羞耻,就能够勇于改过,这叫“知耻近乎勇”。能够知道这三者——智、仁、勇,就能够知道怎么去修身;知道怎么去修身,就能够知道怎么去治人,就是为政治人;知道怎么去治人,就能知道怎么去治国平天下。所以儒家讲的内圣外王的功夫,还是要从五常、三达德里面下手,这样才能够扩而广之,来匡治天下。好,这是三句话的意思。好,时间到了,明天再讲。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