彻悟禅师语录(2)[宁波]

大安法师 | 作者:大安法师 [投稿]

  【最初迷真起妄,则曰一念妄动。末后返妄归真,则曰一念相应。是则起妄之后,归真之前,更有何法,能外此一念乎。是故一念悟,随净缘,即佛法界。迷,随染缘,即九法界。十方虚空,是此一念迷昧。一切国土,是此一念澄凝。四生正报,是此一念情想合离。四大依报,是此一念动静违顺。唯依此念,变现诸法。离此念外,无法可得。原此一念,本是法界,从缘而起。缘无自性,全体法界。故得横遍十方,竖穷三际,离过绝非,不可思议。法尔具此威神,法尔具此功用。】

  好,这段《语录》也是义理深邃。一切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教诲,都在我们现前一念指点。要了解我们轮回,之所以轮回的过程,开始,最初,最初也没有一个初,所以就叫无始。迷失我们的真如、妙明真心,生起的妄心,这叫一念妄动。我们的性觉妙明,本觉必明,所以我们的自性,它是寂照的无量寿、无量光,无量光就是它的明。但是最初这一念无明,就是迷真起妄,就是一真起妄,就是妄动。无明是妄动,那怎么会动起来呢?在这个性觉妙明里,忽然它有一念想来觉明,觉一个明,这一念它就生起一种对待,就是能觉和所觉。这个对待一来,它马上就生起了三种相,三种相第一是无明业相,无明是什么?

  无明就是不觉的意思,以黑暗为它的体性,无明嘛。那么无明就有它的业相,业相现前他就想见一切相,就能见相。有能见之相,它就生起境界相,这就是法相宗讲的“一念无明生三细”。那么这个境界之相,“境界为缘长六粗”,它有智相想了知这些,智相。那么心里的念头有相续之相,相续有贪恋、执持之相,执取之相,又给它安立名相概念之相。由这些去造业,造了业就会有苦,就系缚在三界里面。所以一念妄动生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这都是由于最初的无始无明所导致的一切染法。所以最初迷失的真如自性,生起的一念虚妄的心,这叫妄动。到后来我们开始觉悟,用本有的真如自性来就路还家,来返归我们的自性本源。修行到最后,始觉和本觉合一,相应,归到我们的自性本源里面,这就叫一念相应。

  所以从这样的始终我们来看,从开始无始无明起虚妄之后,到回归我们的真如自性之前,一切法,无论是我们造业、轮转的染法,还是回归自性的净法,都离不开我们现前一念,我们现前这一念,要了解这个道理。这一念,有悟、迷、净、染的区别。如果我们一念觉悟,开了智慧,我们就会随清净之缘,来造作、来显现圣人的境界、佛的境界。如果一念迷,迷失了自性,它就会随贪瞋痴的染缘,污染的缘,生起九法界。比如我们随净缘,水就变成了八功德水。如果随染缘,它就是贪瞋痴的毒水,那就到地狱里,像油锅啊,像血河啊,像沸汤啊,它也是水。同样是水,有的是八功德水,有的却是让我们遭遇剧苦的水。

  火也是这样,这个地水火风,如果火随净缘,这个火把瞋恚的热恼消除,它就成了光明,成了智慧;如果随着那种贪瞋的烦恼的染缘,这个火就是焚烧我们的地狱猛火;这都是随着一念的迷悟和我们缘生法的业所导致的。由此,我们身心世界都离不开这一念。我们看十方的虚空是怎么来的?也是这一念无明妄动,把这个“昧”,迷茫,迷懵,认为静的状态,暗冥的状态,这就成了虚空。一切国土,国土是以地水火风构成的。它的一念无明的摇动就成了风,一念无明的坚固的性就成了地、金这样的因素。一念无明向上的情况就成了火的元素。润下就成了水的因素。所以,这国土,地水火风构成的国土,也是由这一念的澄凝所构成的,这是依报。

  那么正报,四生的正报,四生是一切有情的四种生命诞生的形态,胎、卵、湿、化。胎生的众生,像人、牛、马,这些属于胎生、怀孕的胎生众生。卵生,像鹅、鸭、鸡这些属于卵生。还有湿生,就是有湿气的地方,生起了生命,那些昆虫之类。还有化生,忽然变化而生的,像地狱众生,像天道的众生,都是变化而生的。那么这四种生的正报,都是这一念的情想合离。情,我们的胎生怎么来,是由我们一念的情爱来投胎的,爱不重不生娑婆,所以是带着那种情欲的心过来的。这个想,想是卵生,由想来形成它的生命形态。合,就是那种和合而成的湿生的众生。离,就是离应,化生的众生。所以这四生的正报的生命、躯体都是这一念的状况所决定的。

  那么,四大的依报,四大,我们讲四大皆空,地水火风构成的依报,环境的构成元素,也是由于这现前一念的动静违顺所构成的。动,就是它的风,现在起风了,就是风的要素。六祖慧能他刚出来的时候,看到法会上有两个比丘在争论那个幡,“是风动,还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有个坚持是风动,有个坚持幡动。六祖慧能走过去说,“不是风动,不是幡动,是仁者心动。”当时,印宗法师一听,大法师啊,一听觉得,“哎!这个人,很有智慧!”就请他来谈一谈,才知道他是弘忍五祖的衣钵传人。是印宗大和尚发现了六祖慧能,就给他剃度。剃度,又马上拜六祖为老师、为师。所以这个动静的现象都是由我们一念所形成的,动是风相。静,形成土的因素。违顺,风,水,水火的要素,都是由这一念的状况所决定的。

  所以,我们唯依靠这现前一念变现世间一切色法、心法,都不能离开这一念之外。如果离念,就没有一切法的建立。所以三界六道轮回的一切依正的法都是依我们虚妄的念头来建立的。这些都是大乘佛法的基本原理,离开这一念之外没有一法可得。所以这一念,追究它的本原,它本是法界的理体。这法界的理体就是真如,随着它的缘,或者净缘,或者染缘而起。所以说一心具足两门,心真如门和心生灭门。心真如门就是法界的体性,真空。心生灭门就缘生法,缘生种种的事相。那么缘生,这个缘生的事相当体无自性,当体是空,当体是全体的法界。所以全体法界的体性超越了这个缘生法的局限,它就可以把空间打破,横遍十方无量无边的尘刹。在时间上超越,就竖穷过去现在未来三际,它也离开世间的一切解释法。我们世间对待什么事情,总是要分析它四句,是有,还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离四句,都离不开这四句。但我们现前的一念体性是超越了这四句,也杜绝了由这四句衍生的百非,否定性的评价,就是超越了对待。超越对待,这就是不可思议。所以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众生现前一念不可思议。它是法尔具足无量的威神,法尔具足无量的功用,在现前一念当中百界千如,现前一念当体即空。又涵摄着过去,世间和出世间一切善法,能够弥纶法界。所以就叫法尔具此功用。

  好,请看下面。

  【今以此念,念于西方阿弥陀佛,求生极乐净土。正当念时,西方依正,在我心中。而我此心,已在西方依正之内。如两镜交光,相含互照。此横遍十方之相也。若约竖穷三际,则念佛时,即见佛时,亦即成佛时。求生时,即往生时,亦即度生时。三际同时,更无前后。帝网珠光,难齐全体。南柯梦事,略类一班。此理悟之最难,信之最易。但能直下承当,终必全身受用。可谓参学事毕,所作已办矣。如或未然,但当任便观察,随分受用焉耳。】

  好,请看这里。刚才我们谈到我们现前介尔一念,它的威神功用,一切法不离这一念之外。我们修行,实际上从当下这一念下手是非常直接的,单刀直入。现在就在这一念当中,把这一念安定在西方阿弥陀佛上,再用这一念来至诚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净土。所以念佛就是用我们当下的心去念,不是仅仅口里发出声音。由于我们这一念本质不可思议,本质具足法界的体性,所以这样的体性,就跟西方极乐世界同构互应,因为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也是法界的体性。所以正当我们在念阿弥陀佛名号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就映现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要了解净土念佛法门的圆顿,真的我们念佛的时候西方极乐世界就在面前。由于名号当中具足着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我们至诚念佛,就把名号当中依正庄严的功能、境界调显出来。但是虽然现在前面,我们的心太染著了、太散动了,我们看不到,肉眼看不到。看不到不是没有,就好像月亮和水的关系,月亮就在那里,只因水太浑浊了,波浪太大了,显不出来。但月亮已经是现量映在那里,我们在水里看不到月亮。为什么一定要得正受正定,西方净土,西方三圣法尔就在面前。就像上面讲的,慧远大师,刘遗民居士,他们见到了,见到了,不是那个时候阿弥陀佛来,阿弥陀佛一直就在面前。只是他通过至诚念佛的三昧,心很清净,见到了。那么我们念佛的时候,西方依正庄严也在我们的心海当中显现,但我们的心散乱、染著,看不到而已。虽然看不到,但是这个事情还就是这个样子,它被召唤过来了。那么也就在我们至诚念佛的时候,我这个能念的心也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之内了,这不是一般人能够信得及的。

  我们知道,西方极乐世界跟我们心的关系,前面讲心和境的关系,是什么关系呢?我们有真心,有妄心,但是又不能说有两个心,这个妄心是从真心里面生起的,由真起妄。如果用一个图形来表示,我们的心就像大方广,广大无边际,究竟如虚空,这样的没有边际的心。但是由于我们一念无明妄动,就形成了一个有限量的妄心。就好像无量无边的大海,你一执著,你认为这个浮沤、一个水泡就是全体的海,你就执著了这么一个水泡为全体,这就是妄。就在这个妄里面,释迦牟尼佛依据我们的妄心来指点,西方极乐世界距离十万亿佛刹之遥远,这是根据我们的妄心而言,有十万亿佛刹之遥远。但是,如果我们离开妄心,我们的妙明真心,它是含裹虚空法界,包容虚空法界的。

  那么西方极乐世界也在我们一念真心里面,不在外面。所以它的距离的概念是在妄心的外面,但是在真心的里面,所以在真如自性当中也就超越了时间,超越了空间。当我们能至诚念佛时,心就已经在西方极乐世界里了,变过去了。所以我们的祖师经论都谈到,至诚念佛,西方极乐世界七宝池八功德水里面就有一朵莲华长出来。这朵莲华可不就是你至诚信愿持名的心的一种表达吗?于是我的莲华在那里,信愿持名功夫用的越绵密,那朵莲华就越灿烂、越光辉。于是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众生,可也不就在庄严着西方极乐世界吗?那么我们已经在西方净土报到了,可不就是“虽然还在娑婆,已非娑婆之久客。虽然还未往生净土,但已是净土之嘉宾”,可不就是这两句话的注脚吗?所以我们的心跟西方极乐世界的关系,就好像两面镜子。

  这一面镜子涵摄着另一面镜子的信息,另一面镜子也涵摄着这面镜子的信息。两面镜子都是交光互相涵摄的,是不是这样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像大圆镜智这样的表达,我们每一个能念佛的众生,就是一颗摩尼宝珠。我们摩尼宝珠映在大圆镜里面,大圆镜的信息也在我这一颗摩尼宝珠里面,交光互摄。为什么呢?因为众生就是弥陀心中的众生,阿弥陀佛就是众生心中的佛,我以具佛之心念具心之佛,它就非常能够感应,感应同时啊。所以从交光互摄来看,它就超越了空间。这个光明有弥漫之相,十方有众生的地方,这个光明都遍过去,横遍十方之相。既然横遍十方之相,就超越了我们狭劣的三维空间这样的狭劣相。这就是我们的心性,能念佛的心和所念的佛号,如空印空,似水投水,超越空间,横遍十方,显发无量光。

  那么再从时间来看,时间的局限,我们依生灭心有过去现在未来。但是依清净真如心这种法界的体性,就能够竖穷三际,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超越了过去现在未来三际的局限,入到法界的体性。法界体性进入之后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三际一如,进入三际一如的时候,它就不可思议了。怎么不可思议?我们当下念佛的时候,也就是见佛的时候,也就是成佛的时候,不会有一个次第。我通过念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见阿弥陀佛。再通过见阿弥陀佛,再去次第的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最后成佛。我们这样的次第,也是根据我们凡夫的生灭心,从俗谛层面,从行布的角度来建立的。那么从圆顿理体来看,我们能念的心不可思议,所念的名号不可思议,所以它所得到的功用也是大不可思议。

  这种不可思议就是:念佛时,就是见阿弥陀佛时,也就是成佛时,但我们还是很难去承担这个圆顿的义理。蕅益大师在谈到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的时候,对“舍利弗,极乐国土,成就如是功德庄严,”蕅益大师是这样注解的:阿弥陀佛以大愿作为我们众生信愿善根之因,阿弥陀佛以无量劫以来的行持,作为我们众生福德之缘。我们信愿持名的时候,就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全体的依正庄严,是把阿弥陀佛已经成就的功德转化为我们凡夫众生的功德。而且不是未来成就,是现在成就,是已经成就。那么这些话都是从圆顿理体当中来建立的,因为在这种能念和所念交光互摄的时候,是心作佛、是心是佛的时候,我们就能够把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完全接纳过来。完全接纳过来,阿弥陀佛成佛了,也就是我们也成佛了。阿弥陀佛成佛的时候,他现量见证到十方一切众生都成就佛果了,这就叫心佛众生等无差别,因心果觉交融一体。

  由这个竖穷三际来看,我们求生时,我们求往生净土时,即是往生净土时。往生净土时,就是度众生时。这个在生灭心当中的一个差别,能够在自性理体的持念中过去现在未来是同时的,是没有前后的。但这桩事情还是很难理解,所以下面又有两个比喻,这就像忉利天王,他的宫殿有一个宝网,那宝网都是由一千个摩尼珠缀成的。那一千个摩尼珠呢,一颗珠子就把其它九百九十九颗珠子的信息浓缩在一个珠子里面。这个涵摄着九百九十九个珠子的光的珠子,又映照在另外一个珠子里面,交光互摄,重重无尽,所以就叫因陀罗网重重无尽门。这里就表现,在一个珠子里面就涵摄着所有珠子的光明,来比喻我们能念佛的众生也是这个帝网珠中的一珠,阿弥陀佛也是帝网珠的一珠,我这一个摩尼珠里面也完整地把阿弥陀佛的那个珠光涵摄过来了。既然涵摄过来了,那么,求生时即往生时,往生时即度生时。念佛时即见佛时,见佛时即成佛时,就用这个因陀罗网重重无尽的玄门来稍微比喻一下。但这个比喻也还究竟难以把阿弥陀佛跟能念佛的众生这样的关系完全的接纳,也很难把它淋漓尽致地展示出来,所以就难齐全体。

  下面有个比喻叫南柯梦事,南柯梦事也常常作为戏剧小说的题材,是说有一个人,他在一棵大槐树底下休息,这个人叫淳于棼,休息的时候他就恍恍惚惚好像做梦,梦到一个国家,那个国王要招驸马,为他的公主招驸马,他也就去了,应聘了。结果很侥幸,公主很喜欢他,就招他为驸马。他成了驸马之后,皇帝就派他做安槐太守,他那个国家叫安槐国,就到那个地方做太守,过的是非常荣华的生活,也有一个很漂亮的娇妻。过了一段时间,忽然旁边的一个国家发起战争,侵略他这个地方,他就开始动员兵力准备战争,准备战争,整个打仗的过程,打得非常地惨烈,他被打败了。被打败之后,结果皇帝很震怒,就要惩处他。最后非常潦倒的时候,忽然梦醒了。哎,梦醒了,梦中是栩栩如生哪。再一看那棵槐树底下有一大堆蚂蚁,蚂蚁窝。他一看,哎呀,那个蚂蚁窝所建筑的形态各方面就跟他梦中见到的一样。你看他在梦中,做太守,做驸马,所感知的事情,几十年的光景,然而就是弹指间,一下梦醒,就没有这个境界了。但是梦中却是很长的时间,就超越时间的概念了。你看善财童子在参五十三参的时候,瞿沙仙人这个善知识握着善财童子的手的时候,善财童子就觉得他自己到了很多很多的刹土,经过无量劫的修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做了很多很多的事,结果等他惊觉回来,原来这个仙人还在握着他的手。握手的很短的时间当中,他就觉得经过了无量劫,很长的时间。

  我们来体会,这个超越过去现在未来三际,这个同时的情况,它的不可思议。由此我们来理解,四十八大愿,阿弥陀佛是发了一个总的愿,是要度尽九法界众生,九法界众生能往生净土成佛,他才能够圆满大愿。等到法藏菩萨圆满大愿的时候,他已经现量地证到了十方众生,都能够往生成佛的。所以我们闻信净土法门,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要劝勉我们:“若已愿”,若已愿,过去已愿,就已经生了;“若今愿”,现在发愿,就今生决定能生;“若当愿”,未来发愿,因缘成熟未来决定要生。无论是若已愿、若今愿、若当愿,他究竟都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都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净土一法,它的事易行,但是它的理是非常深邃。这是释迦牟尼佛一代时教当中,把一个很深的法,用浅的方式来宣说的一个特点。完全具足着华严的事事无碍的法界,超越时空的不可思议的境界。但由于这个境界不是凡夫的状态,所以我们对此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念佛时,就是见佛时,就是成佛时。求往生时,就是已往生时,就是度众生时?”佛眼所看就是这个样子。我们有生灭心,三际不能竖穷,不能同时。那我们可以从行布建立:你念佛,到西方极乐世界见佛,再成佛,再去度众生,它可以这样。从圆顿理体来看,这些话是究竟到家的。这样的理要开悟,要悟入是最难最难。所以净土一法,它的境界是唯佛与佛方能究尽,二乘菩萨不能了知,当然我们就更难了知。

  彻悟大师很慈悲,给我们透点消息。它就是这样的理,本人也很惭愧,讲这些,可能我也讲得稀里糊涂,也不是我的境界。我只是跟大家共同来讨论一下这个问题,转换一个角色来现量思惟。所以这个理,悟入是太难太难。但是在凡夫层面上,我们靠信心去进入就容易了,信心是什么?佛不会骗我,佛有大慈悲,大威神力量,他让我念佛求往生,我就念佛求往生。佛说,见佛成佛,念佛见佛成佛三际同时,我们相信他,虽然现在还不是我现量的境界,但我相信他。相信他,这样对我们理上的信心是有帮助的。于是对念佛就有殷重心了,我在念佛的时候,能念佛的心,就是佛,就见阿弥陀佛了,见佛就成佛了,是把阿弥陀佛的功德完整接纳。我可就不成佛了吗?我可就不也成就了像阿弥陀佛同样的依正庄严吗?因为阿弥陀佛的成就就是我的成就,自他不二。净土法门,你在理上透过,一定要了解全在了他即自,全体的佛力、境界就是我的力量、境界。从信心下手,那么我们不能智信,从仰信开始。仰信,如果我们对这个理事因果能够当下担荷,那就全身得到受用了。如果内心有这样的一个决定的信心,你参学事毕、所作已办,不需要再去参学了。梯山航海、餐风露宿,还不知道参个什么东西。参学已毕,剩下的就是老实念佛。老实念佛,而且当下决定,所作已办,往生的大事已经办成了。

  昙鸾大师、善导大师他们都能够从理上悟入,所以他才敢说“作得生想,业事成办”,昙鸾大师说,“业事成办”,往生的这桩事情已经办好了。善导大师也说“作得生想,我已经往生了。”那么我们凡夫众生,智慧有限,不敢承担。你说,当下参学已毕,“哎呀,不行哪,我要参那个,参那个,怕这个不够,怕那个不够啊!”,说:“你能否决定往生?”,他马上后退几步,“哎呀,不行哪,我业障深重,我哪能往生哪?我不行哪!”他就是这样。那怎么办?你不能承担,承担不起啊。有时候我们众生也很有意思,我说阿弥陀佛现成的果实,已经要恩赐给我们,你只要伸出手来接纳就可以了。但很多人说,“哎呀,不行啊,等到我要接的时候我会这样啊!”他手会垂下来,不敢接纳。不敢接纳没有办法了,那你就任便观察,方便地随着你的因缘,你的善根的浅深,依照净土圣言量,乃至于祖师大德的观点,好好念佛。

  理上不能透入,他念佛很难老实,所以就任便观察,随分得到受用。如果理上透入,这就是谈顿渐了,顿信,一信永信,没有怀疑。顿信没有,就像禅宗有顿悟有渐悟,那你就渐信吧,逐渐地往生。再不行你就修点福吧,修点净业三福,福积厚了,增长一点智慧,因为这信心属于智慧。由福转变为智慧,由智慧产生信心,你也可以学点其他的。任便,随着你的方便,你的因缘,再来观照这个净土一法。甚至于对净土一法信不及,要去修其它的,那也没有办法,你可以修其他的。修得头破血流了,再想想还是念佛好,有时候还会转过来。有时候一生兜了个大圈子可能兜回来,有时候兜了几圈兜不回来,这就随分受用,今生也许不能得到真实受用。但为未来的坚信种个远因,所以众生的根机不一。但我希望我们能够听闻祖师法语的人,真正能够做到参学事毕、所作已办,那真是无量劫以来稀有难逢之一日了,你成佛的因缘就成熟了,众生也高兴你成佛来度他们了。诸佛,阿弥陀佛也高兴,西方极乐世界又有一位一生补处的菩萨诞生了。好。南无阿弥陀佛!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