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水是生命的源泉

智慧故事 | 作者:网络 [投稿]

水是生命的源泉

绕过一片高高低低的茶坡,深秋的茶树,已经开始结果,有的还挂着一朵两朵洁白的茶花。云雾缭绕的九华山,以闵园为中心的茶区,历来出产上好绿茶,金地藏《送童子下山诗》中,即有“烹茗瓯中罢弄花”之句。九华山的绿茶,扁平如扇,散开如佛掌状,旗枪紧束,如双手合十,故又得名“九华佛手”。

不远处,茶旗飘扬,茗雪问:“是否想进去吃一杯茶?”

此时此刻,南泉、南溪与我,兴致都在山水间。

我们没有走龙溪岸上松荫翠竹掩映的小径,而是踩着石块,下到溪谷。正值枯水期,溪谷流水浅浅,一块块巨石突兀矗立。一般的石头,比人高,要三五人合抱;更大些的,似乎可以凿出一间石头房子。可以想见,当初挟裹巨石由上而下的山洪,一路狂奔,何其威猛,石块与水流在河道上跌跌撞撞,会发出何等惊骇的声响!如今水落石出,山川大地,平静如梦。

连绵的群山是安静的,山坡上的茶园是安静的,溪谷的石头是安静的,周围的树是安静的,掠过的风是安静的,我们也是安静的。

走在我们前面,有三五个青年男女,跨水越石,一路嬉耍。他们的热闹,和周围的安静,对比鲜明。

很显然,他们虽然是我们的同行者,但我们走在不同的路上。

有一大片的水挡住去路,我们攀援草木,返回岸上,沿溪流前行。

走过很远 ,前方道路一分为二,一个路标指向百岁宫,一个路标指向天台。我们折身回返。又见浅水区,我们乘兴再次下到溪谷。

两石之间,流水激荡。南溪与我,脱下鞋袜,半坐半躺在石头上,将脚伸进流水中,闭上眼睛,静静地感受山溪的清凉。

可惜,匆忙中的我们,只能偶尔倾听一下山溪流动的声响,却对身体内的流水声,充耳不闻。

众所周知,水是生命的源泉。有医学资料显示:人在受精卵状态时,生命99%都是水;出生后,水占人体的90%;长到成人时,这一比例减到70%;临终前大约会降到50%。可以说,人的一生,都活在水的状态中。

宗教有所了解的人会知道,水也是信仰的源泉。耶稣基督在约旦河中受洗;锡克教祖师那纳克在淋浴时受到启发创立该教;印度教教徒的出生、死亡以及日常生活的净化行为都依赖恒河之水;观世音菩萨手持杨柳枝,遍洒甘露度化人间……

水是奇妙的。日本研究水结晶的,综合研究所江本胜博士,自1994年开始一项和水有关的实验,通过一连串对“水结晶”的科学探索,发现水竟具有复制、记忆、感受和传达信息的能力。

他以高速摄影技术拍摄水结晶的图片,发现:在装满水的瓶子上贴上“感恩”的标签,水的结晶居然像个“心”字;贴上“阿弥陀佛”四字的标签,水的结晶呈现七彩色;贴上“爱”与“感谢”的标签,水结晶呈现完整的六角形;贴上“妙法莲华经”的标签,水结晶竟然像莲花;贴上“混蛋”的标签,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贴上“宰了你”时,水结晶呈现出一个孩子被欺负时的样子……

是不是感觉非常奇怪?

释迦佛早就给出过答案,“一沙一世界”,“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唯心所现,唯识所变”。

一粒沙中,都蕴含真谛,何况一滴水?世界随着我们心性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眼中过去的不美和缺失,其实不是世界的不美和缺失,而是我们心灵的不美和缺失。我们的身体,犹如一只装着水的瓶子。说我们身体内有上万滴水,并不为过。如果能够心里充满“感恩”、“爱”、“感谢”、“宽容”,我们的身体里,必然会盛开万朵莲花。

忽然,南泉充满欢快地喊了一声。

我与南溪起身,迅速地向南泉那边跑过去。原来,在巨石相叠的河道中,藏着一个水色碧绿的深潭。南泉孩子气地朝我们吐了吐舌头,为自己的发现而得意。有几尾鱼,被水面上晃动的倒映的人影所惊扰,倏地一下,潜至水深处,只留下涟漪荡漾。

浅表的水,透明;再深一些,碧绿;再深些,幽蓝;再深些,阳光无力抵达,一片幽深。这情景,诗人于坚以诗概括为《阳光只抵达河流的表面》。在他的描述中,阳光无法再往下,是因为它缺乏石头的重量。在这个世界上,只有那些可靠的实体,才能真正不停留在表层,深入地介入事物。下面的水处于黑暗中,像沉底的石头那样处于水中,这些事物,在时间看不见的地方,悄悄地改变着世界的地形。

于坚的诗对水深处的形象描述,如同在复述释迦佛宣讲过的十二因缘

释迦佛说,十二因缘即生命的缘起法则,分别为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十二因缘中,有三世两重因果。

第一重,从过去的因,到现在的果。

“无明”是生死的根本,亦称为烦恼,即我们的分别执著。由于无明,我们的身口意会造业,导致“行”的出现。生命终结,肉体活动消失时,心“识”的作用依然存在。进入母胎后,“识”转化为“名色”,名指意识的成长过程,色指身体的成长过程。慢慢地,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足,由于世界对我们的影响是从六根而入,故为“六入”。六根与世界的接触,称为“六触”。由六触产生的种种感受,称为“受”。受对于生命来说,有“我所喜欢的”、“我不喜欢的”之分。

第二重,从现在的因,到未来的果。

我们对所喜欢的、乐意接受的,产生贪爱,称为“爱”。因为有贪爱,对于所喜爱的,执著追求,称为“取”。万法本来是空,可是人偏偏要喜欢;万法本来不垢不净,可是人偏要追求清净美好的。妄生分别,妄自取著,爱和取就是此生当中的迷惑。

得到了,则称为“有”。拥有的,不一定是究竟喜乐的,例如每个人都因有爱有取而得到的烦恼。在生死轮转的过程中,“有”又为来生种下了“生”的因。而有“生”,就要面对无尽的“老死”。

释迦佛告诉我们 ,观察十二因缘,如人口渴,发现了一口井,但井水有毒,千万不要喝它。这比喻“爱”、“取”犹如口渴 ,我们所喝的水就是业报,喝了它,使得我们再来轮回生死。如果不想要这些业报,就不要执著于“爱”、“取”,随缘而为,截断生死的流转

处在生死轮转中的生命,亦如流水。但是对于水深处的奥秘,我们那一点点聪明,只能照透水的表面;再深处的,关于生命存在真相的奥秘,由于我们的聪明缺乏智慧的重量、观照的力量,根本无法深入探究。而生命流水的深处、不可见的那些事物,一直在悄悄地决定着生命流动的走向。

如果能够了解生命的缘起,你会发现,世间所有的人,都是我们的亲人。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