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岳母看着站在一旁的白发女婿,擦着眼泪说:“这个家啊,就像是扁担上立着一个鸡蛋,没有他早就碎了。”
在河南省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的西沟家属区,一套简陋楼房里住着这户特殊的矿工家庭:年过半百的矿工谢延信和妻子谢粉香、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的八旬岳母和52岁的智障内弟,而岳母并不是谢粉香的亲生母亲,内弟也不是她的亲弟弟。就是这样一个频遭打击的苦难之家,却以30来年始终如一的大孝至爱家风,深深感动着百里矿区和众多不相识的人们。
今年54岁的谢延信原名刘延信,原是河南滑县农民。32年前,新婚一年的妻子谢兰娥生下女儿40天后,因产后风离开人世,留给他的是这样一家人:岳母因患有肺气肿等疾病、基本没有劳动能力,唯一的内弟又先天呆傻,生活难以自理,只有岳父一人在300多里之外的焦作煤矿上班。谢延信跪在痛失爱女的岳父母面前,流着泪承诺:“兰娥不在了,我就是你们的亲儿子,有病我伺候,百年以后我送终。” 为使二老放心,他把自己的姓从刘改成了谢,并把岳母和内弟都接到了自己家里好生照顾。
然而,不幸并没有放过谢延信。1979年春,岳父突然得了中风,虽经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但从此在床上一躺就是近18年。为了方便给岳父治病,他把刚刚5岁的女儿留在老家,带着岳母和内弟从老家来到了焦作,在职工临时招待所找了两间9 平米的小房,开始了异地的艰难生活。岳父每月60多元的病休工资养活不了全家4口人,谢延信就抽空到附近农村的砖瓦窑打零工,挣钱贴补家用。为了能省几元菜钱,他还在垃圾堆上开荒种起了油菜,嫩的时候凉拌吃,长老了炒着吃,收了菜籽再榨成油吃。
在岳父与床做伴的18年里,他每天坚持给岳父翻身、擦爽身粉,每天背老人到室外晒一次太阳,往老人住的9平米小屋里洒一次花露水;岳父大小便失禁,他每天要洗一大盆沾满屎尿的衣服、床单;因肝硬化引起双腿浮肿,他每天用热水给老人烫脚、按摩。为给岳父治病,他依照偏方挖过毛草根、逮过蟾蜍;怕老人寂寞,1983年他在刚参加工作的第一个月,就花费半个月的工资为岳父买了一部收音机,还陪岳父跟着收音机唱豫剧,岳父喜爱听武侠小说,他就经常给岳父读小说。即使如此,有时候岳父心情不好,还对他无端发火,他总是一笑而过。1987年就认识谢延信的老邻居赵国堂说:“18年啊,老人没得过褥疮,没穿过一件尿湿的衣裤,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
1996年8月,岳父临终前,谢延信再次庄重承诺:只要自己有饭吃,就不会让岳母和内弟饿着;岳母百年后,让内弟跟着自己上班,退休了让内弟跟自己回老家,决不上内弟受委曲。和他年纪差不多的内弟经常走失,谢延信总是不厌其烦到处寻找,从来没有过一句怨言。呆傻的内弟有时把别人家的小孩子吓得直哭,他赶紧去给别人道歉。
如今,已近82岁的老岳母身体比从前好多了,而谢延信的身体却每况愈下。1990 年,谢延信患了严重的高血压病,为了省钱,听说醋泡花生能降血压,他连吃了13年,直到2003年因脑出血才不得不住院抢救。记者采访时,老岳母充满怜爱地看着满头白发的女婿说:“这个家啊,就像是扁担上立着一个鸡蛋,没有他早就碎了。”她说自己脾气不好,有时会吵他两句,可女婿总是笑笑就算,“从来不惹我生气,连句别扭话也没说过。当年也有人说闲话,不能指望女婿,可我说靠的就是他!”
有人问谢延信三十多年照顾岳父母一家亏不亏?他说:“照顾自己父母的事有啥亏不亏的。” 邻居吕国臣说:“谢延信这样的女婿天下难找,要不是他,他老岳父这一家三口也活不到现在。”
前妻去世后,曾有不少人给谢延信介绍对象,他从不隐讳地公开了一个条件:结婚后决不丢下这些亲人。对方一听他的家境,要么不理解,要么嫌负担重,都退却了。直到1984年,同村的农家女谢粉香一句“有难我们同当,有苦我们同吃”,使他俩走在了一起。从此,谢延信在焦作上班伺候岳父母,妻子则在老家担当起抚养女儿、种地的担子。
“当时我听说老谢对岳父一家人那么好,人太实在了,就决心嫁给他,不图好吃好喝,就图他这个人心眼好,能吃苦。”谢粉香说他们结婚到现在22年了,可真正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为了让老谢安心照顾好岳父母,她在老家一人带着四个孩子,负责照顾双方的四位老人,尽量不让他操心,每年还要几次赶到焦作帮助老人拆洗棉衣被褥。
“老谢是个好女婿,我就当个好续闺女,决不影响他的名声。”自2003年谢延信因脑出血,同样善良的谢粉香更多地承担起了伺候老人的责任,从患病的丈夫手里接过孝心接力棒,像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伺候起老谢前妻的母亲和弟弟。老谢的岳母也把她认作了续闺女。
32岁的女儿刘变英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加起来还不到7年。为了能尽早帮上家里的忙,她只上了小学四年级就辍学回家开始干农活了。说起父亲,她的评价是“俺爸太难了,一般人做不到这样。”她至今记得,当年为了省钱,爸爸硬是骑自行车从焦作回到了滑县,到了家,人都动不了了,把奶奶心疼得直哭。她告诉记者,她跟周围的人说起爸爸的事儿,人家都不信:哪可能有这样的人呢!
“刚结婚,俺爸就给我们上了一课:把婆家分给我们的三间房子腾出两间,让给弟弟妹妹们住,要求我们千万不能惹老人生气。” 女儿刘变英回忆。
1994年农历腊月廿二她结婚的前一天,父亲从焦作赶回到了老家,把她叫到跟前说:“ 妮,好女不争嫁妆衣。你结婚,没有啥送你的,给你一本织毛衣书,里面有我抄的两段话,以后经常看看。”这本没有封皮的书,在第一页上写着“黄连水虽苦,饮后舌根下却有甜的回味;糖精水是甜的,含量过度则变成苦水。这充分表明:有苦方有甜,矩与苦相连,甘愿常吃苦,方能长久甜。”书的第二页上有一篇节约谚语:节约是幸福之本,浪费是贫困之苗;艰苦奋斗记心上,勤俭节约细水常。
这本书是父亲在旧书地摊上花1元钱买的,因为女儿爱织毛衣。刘变英说,我把这本书当成了传家宝,放在枕头下面,没事经常看看。她的婆婆家有5个孩子,长年在外地打工,公婆的地这么多年来都是她帮助种的。
一座上个世纪80年代建造的居民楼里一套45平米的房子里,昏暗得大白天还得开着灯泡,除了几张床和一台二手14吋彩电,看不出家里还有点什么值钱的东西。这就是谢延信的家。他的退养金加工资每月700多元,其中200元用来买药,剩下的钱用来全家吃饭。这样的收入,维持这样的家庭,艰难可想而知。然而,在谢延信的脸上,却始终挂着一副知足的笑容,也从没有怨天尤人。问他难不难,他说: “没有啥,很平常”;问他过去的艰难日子是怎么过来的,他又是带着笑说:“都忘了”。
据焦煤集团鑫珠春公司总经理谢长明介绍,谢延信1983年参加工作后在朱村矿掘二区当了一名掘进工,工作环境艰苦,但他从没有因家庭拖累而影响工作。在井下工作8年里,他像一台不知疲倦的永动机,每年出勤都在300个工以上。1990 年他患了高血压后,组织上调他到井上瓦斯泵房工作,工友评价:“他就像是颗螺丝,只要把他拧紧了,就永远不会松动。”这么多年来,他没有脱过一次岗,发生过一次事故,机电设备完好率年年都在90%以上。
尽管家里经济困难,但他总是自己默默承受,从不把自己的困难向别人诉说。组织上和各级领导来家里慰问,他也没有向公司诉过苦,更没有向组织要过救济。有人说他傻,他却说:“组织上年年来看望俺,俺知足了,咋还能再给组织找麻烦呢?”记者到他家里采访,善良的一家人没有更多地抱怨生活的艰难,而是不住地表达着对组织和周围群众的感激。一家人指着还没有拆封的电视机和洗衣机介绍,这都是上面领导来慰问送的。谢粉香说,这些年矿上不少职工都下岗了,可还是让他留下了。2003年老谢因病退养,工资只有300多元,矿上就照顾他去瓦斯泵房看设备,每月给400元。
“谢延信是我们的好邻居,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32年来,谢延信的事迹深深感动着周围的百姓,一说起孝敬老人,就要和谢延信比较,教育孩子也拿他做榜样。鑫珠春公司西苑社区党支部书记李兰英说:“谢延信的孝心感染了西苑社区,在社区中形成了尊老爱幼和互帮互爱的良好社会风气。”记者前去老谢的家里采访时,周围邻居都纷纷提出,应该好好宣传一下谢延信,让更多的人知道他,向他学习。
一位网民说,在物欲横流的今天,老谢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道德伦理课,这比传说中的孝道更具震撼力和感召力。不少网民建议要大力宣传、大力弘扬这种平凡而伟大的奉献精神。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