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曾记载:
次至吉州,僧祥彦于舟上端坐,问思托师云:“大和上睡觉否?”
思托答曰︰“睡未起。”
彦云︰“今欲死别。”
思托谘和上,和上烧香,将曲几来,使彦凭几向西方念阿弥陀佛。彦即一声唱佛,端坐,寂然无言。
此段文字记述了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时(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弟子祥彦病逝时的场景。
祥彦早年即随鉴真大师出家,祥彦又是第一位发愿跟随大师东渡的弟子,且后来的5次东渡,祥彦一直追随大师左右,矢志不移,可想见乃是大师非常器重之高徒。
今大师眼见其弟子濒于弃世,果断教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祥彦从师之教,只一声佛号即便安然往生。
对于最为器重,最是心爱的弟子,濒于临终,作为师父的鉴真大师,一定希望其下生能至最好的去处,所以一定以最殊胜珍贵的方法相送。而大师正是选择以弥陀名号送弟子往生,由此可知,鉴真大师素知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度一法,相信一切人临终一声念佛亦得往生。
鉴真大师此举可为净土宗临终助念之法,而临终助念正是善导大师所发明。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从此向江州,至庐山东林寺,是晋代慧远法师之所居也。”
作为净土宗高僧的慧远大师,曾在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净土,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并在此与123名僧俗名士结社念佛,同修净业、共期西方,后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为南方佛教中心,也是与净土的渊源最深最早的圣地,鉴真大师正是怀着对祖师的崇仰,对净土的向往前来朝拜祖庭的。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是这样描述的:“和上留连此地,已经三日,即向浔阳龙泉寺。”
《唐大和上东征传》是日人真人元开根据思托写好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改写而成,思托前后一直随大师东渡,对于大师到达每一方土地,每一段经历,自然都有切实的观察与体会,他在此段文字中用了“留连”二字,这是记叙东渡过程中于其它地方未曾用过的词语,此中透露出大师对东林寺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感情对于一位经历了五次东渡失败之后的大师而言,不会仅是一种对地域景色或某位祖师的眷恋与崇仰,更是一种深体娑婆世界浊恶痛苦向往净土、亲近净土的法喜。
鉴真大师在东林寺流连三日之后,文中又写到“即向浔阳龙泉寺”,龙泉寺为慧远大师初到庐山,《梁高僧传》记载:“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决定在此定居,建精舍龙泉寺。《唐大和上东征传》言:“昔远法师于是此立寺,无水,发愿曰:‘若此地堪栖止者,当使抽泉。’以锡杖扣地,有二青龙,寻锡杖上水即飞涌。今尚其水涌出地上三尺焉,因名龙泉寺。”
龙泉寺是慧远大师精舍,鉴真大师在朝拜东林寺后,又“即”(马上)向龙泉寺,两处净土的圣地,不忍漏于任何一处圣迹,由此可推知此时的鉴真大师对净土信仰的用心深切。
鉴真大师圆寂时的境况,《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
是岁五月六日,结跏趺座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后三日,顶上犹暖,由是久不殡殓,至于阇维,香气满山。
这里写到大师“跏趺座面西”,而且大师曾经在祥彦临终时也是“使彦凭几向西方念阿弥陀佛”。
后世有人提出,大师东渡日本,临终面对西方大唐故国,实是俗情必然,然而笔者更愿相信,作为精神境界早已超越国界民族的大师,更是一种终极归宿的象征。
“面西”,也即面朝西方,毋庸赘言,西方在净土宗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有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西方,对于净土行人来说有着神圣的意义。
天台智者大师一生求生西方,生时面西,坐毕向西,临终亦“右肋西向而卧”,寂然圆寂。
鉴真大师面西坐化,瑞相殊胜,从中透露出大师临终求生西方净土之意。
无独有偶,前述祥彦往生细节,大师亦令祥彦面西称佛,两个情节相映如一,互相参辅,可知不但大师自身求生净土,且应该对所有弟子都有愿使生西的劝谕。
鉴真大师入灭后,随大师东渡的弟子和日本国的信徒纷纷写怀师之诗文,从后人怀念大师之德的诗中,也可作为大师求生西方的佐证。
大师的一位弟释法进有一首《七言伤大和上》:
大师慈旨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
度物竹筹盈石室,散流佛戒绍遗踪。
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
诗言“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诗中明言大师最终回归“净国”,净国喻示着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法进是历经千辛万苦,跟随鉴真大师六次东渡者,与大师出生入死,风雨同舟,几十年侍伴大师左右,且德行高韶,当时鉴真大师被尊为戒坛第一和上,释法进被尊为第二和上,想必最是了解大师的内心归处。
另一首日人刷雄的《五言伤大和上》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也提到了“净土”,如此种种,皆可佐证鉴真大师面西坐化实有求生西方净土之深意。
鉴真大师生活的时代与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时隔较近,几乎同一时代;年轻的鉴真大师的受具足戒所在实际寺,是唐朝长安城净土宗大寺;大师所修行的天台宗与净土联系密切;大师在弟子临终是教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大师朝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龙泉两寺;大师化时面向而逝。
这些都透露出大师与净土宗深厚的因缘和至诚的信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鉴真大师是一位信仰净土宗的律宗高僧。
还应指出,像鉴真大师这样律净双修高僧在历史上并非独有无双,相反,在历史上,学修律宗,弘扬律宗同时兼学净土的高僧屡见不鲜。
律宗创始人南山道宣律师精研戒律,却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且一生长行净土般舟三昧,屡获种种灵奇感应。
宋朝灵芝元照律师早年深探律海,发大誓愿常住娑婆五浊,救度群生,后遭重病,神识迷茫,无奈之余,持念弥陀名号,得愈疾病,顿觉前非,自是以谦恭心,专寻净土教门。一心专持四字名号,二十余年,研详理教。撰述《阿弥陀经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等,阐扬念佛义理。
蕅益大师,早年弘律心切,后遭遇大病,悟得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将禅、教、律统摄於净土念佛一门,发愿专心求生净土,晚年选定《净土十要》,提倡念佛往生。
明代宝华山见月律师、茂林律师、香雪律师,都兼修净土法门。
近代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十一祖的弘一大师,同时也是净土宗高僧,大师一生极其仰慕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自行念佛,教人念佛,临终庄严地往生极乐世界。
世间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此种历史因缘绝非偶然现象,背后有何缘由道理呢?
笔者认为,佛教戒律,实为各宗之基址,不持律,则各宗之真益难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故律宗属于诸宗之基,佛教大厦正是建设在此基石之上。
而净土宗以求生极乐为宗旨,实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三根普被,众生一旦往生净土,则永出轮回,毕竟成佛。故净土,实是一切法门宗派之归宿。正如蕅益大师曾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皆入称名”,“不念佛求生西方,则一切律难究竟”。
鉴真大师,非但是史上一位文化交流的巨人,为法忘身的精神的符号,论其佛法的修持,他一生传持戒律,弘扬戒律,以住持一代佛教,光大一切佛法;最后一著,则以净土作为其终极归宿,导一切学人当生了断轮回,往生净土,入于究竟涅槃,实是大智大慧的祖师,大慈大悲的祖师,不可思议的祖师,值得后世一切学人万代崇仰,永为司南!
1.《唐大和上东征传》
2.《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3.《宋高僧传·鉴真本传》
4.《梁高僧传》
5.《续高僧传》
6.《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特异功能可能受到鬼神灵力加持故有预知之特异功能一次意外足以致富。大难不死获特异功能 信不信由你。人类总希望能预知未来,波兰一名男子便是因为能预知人的死期而致富;但保险公司却因他而大伤脑筋!这男子是六十八岁的爱尔·巴非亚。他原任职司机,在一九八五年时因一次意外,撞伤头部,自此便获此能力。他首先预知三十一岁的女地主死期,一鸣惊人,不少人跑来咨询自己或亲人的死期,而爱尔·巴非亚则每次收五百元咨询费,由于其预言甚准确,故其门庭若市,巴非亚藉此预知能力,赚得一所豪宅
凡夫追求财物,圣人追求真理。有一位六十多岁的尿毒病人,在送到慈济医院之前,他的双脚已经被锯断了。医院每天必须为他洗肾三次,却没有亲人来照顾他。慈济医院有一位男志工每天都去帮他洗澡,并教他念佛。有一天,老人突然要志工答应他两个要求:一是多陪他念佛,二是叫他一声「爸爸」。老人的要求,志工都有答应了。在念佛之前,老人说出了自己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