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故事

人物故事 | 作者:佛欣法师 [投稿]

佛欣法师:“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背后的故事

四、亲教弟子念佛生西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曾记载:

  次至吉州,僧祥彦于舟上端坐,问思托师云:“大和上睡觉否?”

  思托答曰︰“睡未起。”

  彦云︰“今欲死别。”

  思托谘和上,和上烧香,将曲几来,使彦凭几向西方念阿弥陀佛。彦即一声唱佛,端坐,寂然无言。

  此段文字记述了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时(天宝九年,公元750年),弟子祥彦病逝时的场景。

  祥彦早年即随鉴真大师出家,祥彦又是第一位发愿跟随大师东渡的弟子,且后来的5次东渡,祥彦一直追随大师左右,矢志不移,可想见乃是大师非常器重之高徒。

  今大师眼见其弟子濒于弃世,果断教以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祥彦从师之教,只一声佛号即便安然往生。

  对于最为器重,最是心爱的弟子,濒于临终,作为师父的鉴真大师,一定希望其下生能至最好的去处,所以一定以最殊胜珍贵的方法相送。而大师正是选择以弥陀名号送弟子往生,由此可知,鉴真大师素知阿弥陀佛无条件地救度一法,相信一切人临终一声念佛亦得往生。

  鉴真大师此举可为净土宗临终助念之法,而临终助念正是善导大师所发明。

五、净土圣地“留连”处

  祥彦往生之后,时隔不久,鉴真大师就特别朝拜了庐山东林寺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从此向江州,至庐山东林寺,是晋代慧远法师之所居也。”

  作为净土宗高僧的慧远大师,曾在庐山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潜心佛学,广弘净土,阐扬佛理,著述佛书,形成“众僧云集、四海同归”的局面。并在此与123名僧俗名士结社念佛,同修净业、共期西方,后蒙接引而得往生者甚多。东林寺遂为南方佛教中心,也是与净土的渊源最深最早的圣地,鉴真大师正是怀着对祖师的崇仰,对净土的向往前来朝拜祖庭的。

  《唐大和上东征传》中是这样描述的:“和上留连此地,已经三日,即向浔阳龙泉寺。”

  《唐大和上东征传》是日人真人元开根据思托写好的《大唐传戒师僧名记大和上鉴真传》改写而成,思托前后一直随大师东渡,对于大师到达每一方土地,每一段经历,自然都有切实的观察与体会,他在此段文字中用了“留连”二字,这是记叙东渡过程中于其它地方未曾用过的词语,此中透露出大师对东林寺依依不舍之情,这种感情对于一位经历了五次东渡失败之后的大师而言,不会仅是一种对地域景色或某位祖师的眷恋与崇仰,更是一种深体娑婆世界浊恶痛苦向往净土、亲近净土的法喜。

  鉴真大师在东林寺流连三日之后,文中又写到“即向浔阳龙泉寺”,龙泉寺为慧远大师初到庐山,《梁高僧传》记载:“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决定在此定居,建精舍龙泉寺。《唐大和上东征传》言:“昔远法师于是此立寺,无水,发愿曰:‘若此地堪栖止者,当使抽泉。’以锡杖扣地,有二青龙,寻锡杖上水即飞涌。今尚其水涌出地上三尺焉,因名龙泉寺。”

  龙泉寺是慧远大师精舍,鉴真大师在朝拜东林寺后,又“即”(马上)向龙泉寺,两处净土的圣地,不忍漏于任何一处圣迹,由此可推知此时的鉴真大师对净土信仰的用心深切。

六、化毕分身归净国

  鉴真大师圆寂时的境况,《唐大和上东征传》中记载:

  是岁五月六日,结跏趺座面西化,春秋七十六。化后三日,顶上犹暖,由是久不殡殓,至于阇维,香气满山。

  这里写到大师“跏趺座面西”,而且大师曾经在祥彦临终时也是“使彦凭几向西方念阿弥陀佛”。

  后世有人提出,大师东渡日本,临终面对西方大唐故国,实是俗情必然,然而笔者更愿相信,作为精神境界早已超越国界民族的大师,更是一种终极归宿的象征。

  “面西”,也即面朝西方,毋庸赘言,西方在净土宗有其特定的含义,在《佛说阿弥陀经》中有云: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西方,对于净土行人来说有着神圣的意义。

  天台智者大师一生求生西方,生时面西,坐毕向西,临终亦“右肋西向而卧”,寂然圆寂。

  鉴真大师面西坐化,瑞相殊胜,从中透露出大师临终求生西方净土之意。

  无独有偶,前述祥彦往生细节,大师亦令祥彦面西称佛,两个情节相映如一,互相参辅,可知不但大师自身求生净土,且应该对所有弟子都有愿使生西的劝谕。

  鉴真大师入灭后,随大师东渡的弟子和日本国的信徒纷纷写怀师之诗文,从后人怀念大师之德的诗中,也可作为大师求生西方的佐证。

  大师的一位弟释法进有一首《七言伤大和上》:

  大师慈旨契圆空,远迈传灯照海东。

  度物竹筹盈石室,散流佛戒绍遗踪。

  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

  诗言“化毕分身归净国,娑婆谁复为验龙。”诗中明言大师最终回归“净国”,净国喻示着极乐世界清净国土。法进是历经千辛万苦,跟随鉴真大师六次东渡者,与大师出生入死,风雨同舟,几十年侍伴大师左右,且德行高韶,当时鉴真大师被尊为戒坛第一和上,释法进被尊为第二和上,想必最是了解大师的内心归处。

  另一首日人刷雄的《五言伤大和上》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哀哉归净土,悲哉赴泉场”,也提到了“净土”,如此种种,皆可佐证鉴真大师面西坐化实有求生西方净土之深意。

七、结论

  鉴真大师生活的时代与净土宗开宗祖师善导大师时隔较近,几乎同一时代;年轻的鉴真大师的受具足戒所在实际寺,是唐朝长安城净土宗大寺;大师所修行的天台宗与净土联系密切;大师在弟子临终是教念阿弥陀佛往生西方;大师朝圣净土宗初祖慧远大师的庐山东林、龙泉两寺;大师化时面向而逝。

  这些都透露出大师与净土宗深厚的因缘和至诚的信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鉴真大师是一位信仰净土宗的律宗高僧。

  还应指出,像鉴真大师这样律净双修高僧在历史上并非独有无双,相反,在历史上,学修律宗,弘扬律宗同时兼学净土的高僧屡见不鲜。

  律宗创始人南山道宣律师精研戒律,却发愿往生兜率净土,且一生长行净土般舟三昧,屡获种种灵奇感应。

  宋朝灵芝元照律师早年深探律海,发大誓愿常住娑婆五浊,救度群生,后遭重病,神识迷茫,无奈之余,持念弥陀名号,得愈疾病,顿觉前非,自是以谦恭心,专寻净土教门。一心专持四字名号,二十余年,研详理教。撰述《阿弥陀经疏》、《观无量寿佛经义疏》等,阐扬念佛义理。

  蕅益大师,早年弘律心切,后遭遇大病,悟得禅是佛心、教是佛语、律是佛行,将禅、教、律统摄於净土念佛一门,发愿专心求生净土,晚年选定《净土十要》,提倡念佛往生。

  明代宝华山见月律师、茂林律师、香雪律师,都兼修净土法门。

  近代被尊为重兴南山律宗的十一祖的弘一大师,同时也是净土宗高僧,大师一生极其仰慕净土宗高僧印光大师,自行念佛,教人念佛,临终庄严地往生极乐世界。

  世间事有其事,必有其理,此种历史因缘绝非偶然现象,背后有何缘由道理呢?

  笔者认为,佛教戒律,实为各宗之基址,不持律,则各宗之真益难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坚固,则未成即坏,故律宗属于诸宗之基,佛教大厦正是建设在此基石之上。

  而净土宗以求生极乐为宗旨,实是释迦牟尼佛出世本怀,三根普被,众生一旦往生净土,则永出轮回,毕竟成佛。故净土,实是一切法门宗派之归宿。正如蕅益大师曾言:“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皆入称名”,“不念佛求生西方,则一切律难究竟”。

  鉴真大师,非但是史上一位文化交流的巨人,为法忘身的精神的符号,论其佛法的修持,他一生传持戒律,弘扬戒律,以住持一代佛教,光大一切佛法;最后一著,则以净土作为其终极归宿,导一切学人当生了断轮回,往生净土,入于究竟涅槃,实是大智大慧的祖师,大慈大悲的祖师,不可思议的祖师,值得后世一切学人万代崇仰,永为司南!

  参考书目:

  1.《唐大和上东征传》

  2.《三国佛法传通缘起》

  3.《宋高僧传·鉴真本传》

  4.《梁高僧传》

  5.《续高僧传》

  6.《往生西方净土瑞应删传》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阿弥陀佛与我同行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