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入定终南

第十三章:入定终南

  话说德清正与悟性在禅房说话,突然闯进一汉子来。悟性见了,万分紧张,欲躲避已来不及了。那人抬头见了悟性,立即变脸道:“你来干什么?”

  悟性像是很害怕的样子:“我……我来看、看德清师父……”

  那个人起身道:“这里没你什么事,你走,我跟德清师说点事。”

  悟性离去,那人这才换了一幅笑脸道:“德清师打扰了,我叫朱子叶,是朱绍政老爷的家人。”

  德清道:“朱居士大老远的找我何事?”

  朱子叶道:“小人奉老爷之命特来向德清师道歉。”

  “你家老爷有什么事要向我道道歉?”

  “为老太爷的事……那天你们走后,老爷知道了老太爷不礼貌,他很生气,把老太爷大骂一顿……老太爷是个粗人,不懂规矩,望你不要与他一般见识……老爷本来是要当面陪你不是的,可是一直无法找到你……”

  德清道:“都是过去的事,我早忘了,回家转告朱大人,我没有怪罪朱老太爷之意。”

  “我就知道德清师大人大量,不会往心里去的,在这里我代老太爷和老爷再次向你赔礼。”

  德清这下明白朱绍政的意思了,就说:“朱大人太客气了……你回去告诉他,他父亲的事我绝对不外传,我知道名誉对官宦人家的重要。”

  朱子叶道:“德清师果然是个明白人,我家老太爷就不明白这些道理。中国是个理仪社会,没有名誉如何立身?当强盗时可以不计较这些,一旦得了天下就要装正统。如果这个时候你还宣称杀人如何如何好,人家岂不是要学你?这天下还能坐得稳吗?”

  德清道:“看来你还知道得不少?!”

  朱子叶道:“嘿嘿……天天跟在老爷屁股后头多少看到一些……小人见到那些做官的,一个个都是满嘴的仁义道德,肚子里却是男盗女娼……这年头当婊子都要立牌坊,何况是官宦人家?”

  德清已经把话全吐明了,见朱子叶仍是没有要走的意思,就道:“还有什么事吗?”

  朱子叶显出为难的样子道:“只是就这样回去……老爷那里恐难交差……”

  德清道:“你说要怎样?”

  朱子叶道:“最好是请德清师写点什么,这样老爷才相信我没说假话……”

  德清想了想,遂从书案上取了纸和笔写了几句。朱子叶拿在了一看,原来是一首偈语,道是——

  佛愍苍生苦,慈悲为我人。

  空花留翳眼,虚室不容尘。

  逃逝怜骄子,启缠示结巾。

  本来无有相,一动便纷纭。

  朱子吐看后好生收好了偈子,向德清连连称谢,然后满意而去。

  朱子叶走后,悟性从禅房后门进来,问德清道:“他和你说些什么?”

  德清如实相告,然后道:“我说朱庚南的儿子怎么能够做到知府?原来比他老子强了不少。对了,我见你好像很害怕似的,这是为何?”

  悟性道:“你走后就是这个朱子叶找到我,他威胁我不要把朱庚南的事说出去,否则就对我不利。”

  德清叹道:“难怪,你连我都瞒住。我没有家人,他就用软办法,这朱绍政还真是个人物。”

  “你真的不想把他家的丑处说出去?”

  “出家人去管这些俗事干啥?他说的没错,凡大富大贵之人,有几个是干净的?明白这个道,对学佛很有益处。”

  “如何有益处?”

  “今后见到富贵之人,想想他的发家内幕,你就不会把他看得高不可攀;同样道理,如果你见到要饭的,想想他是因为本份老实才变得这样,你就不会瞧不起他——如此,岂不就有了平等之心?”

  悟性一听,果然茅塞顿开:“谢谢德清师开示!”

  沉默少许,德清自言道:“这个朱子叶,他如何知道我在这里?”

  `悟性道:“他的事就是替主人四处打听你,这次我出来忘了要同参保密,准是被他打听到了。”

  德清道:“哦,是这样……”

  悟性道:“德清师,我有点害怕,我的家人都被他打听得一清二楚,到时会不会为难他们?”

  德清道:“你的家人不必担心,你自已要当心点。”

  悟性吃惊地:“他们会灭我的囗?”

  德清道:“现在不会,他还只是一个五品官员,如果他能做到更大的官,你们都要小心。”

  “哦……看来我得趁早离开高旻寺。德清师,这个地方也不宜久留,你还是早离开为好。”

  德清点头:“他们就是不在这里找到我,我也要离开。”

  “有去的地方么?”

  德清道:“我还是想到北方去,最好是重上五台山。唉……不知我这戒期何日才是尽头……”

  悟性道:“依我看你身上的业障都清理得差不多了,进入佳境应是指日可待。”

  德清道:“哪有你说的那样简单?就算业障除尽,时下也难找一个清静之地潜心修行。”

  悟性道:“那我就不多耽误你了,愿你早成正果。”

  送走悟性,德清在阿育王寺过年,于光绪二十五年春由镇江扬州入山东。

  有道是,去山东不礼孔庙,不拜孔陵,不言到齐鲁。孔子释迦牟尼佛是同时代的人,释迦牟尼佛圆寂于公元前544年,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一个是佛家的创始人,一个是儒家的创始人。孔子与释迦牟尼佛的童年迥然不同。释迦牟尼佛出家以前是太子,有丰裕的物质生活,而孔子则不然;孔子的父亲叔梁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用梁启超的话来说,“……以一个异国流寓之人,而且少孤,幼年的穷苦可想。所以,孔子的境遇,很像现在的苦学生,绝无依靠,绝无师承,全恃自己锻炼自己,渐渐锻炼成这么伟大的人格。”——孔子是平凡的人,孔子又是伟大的智者,他的那些朴素又朴素的言论,无论是修身、治国,还是为学、处世、平天下,我们都能从中获得不同程度的教益与启迪。人生有四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孔子是为天地立心的人!他的刚键乐观的精神,不只是儒家的教义,更重要的是它也成为普遍意识和潜意识,成为一种文化心理结构。

  “仁”,是孔子伦理哲学的精核。人,具有了一种爱父母,爱兄弟,爱亲人之亲爱之情,又有爱朋友、爱社会、爱大自然、乃至爱人类的广大深厚的博爱之心,也就具有了立于天地间的大胸襟。在孔子看来,如果人人都有这种“仁”的思想,社会就会和谐、安定。孔子提出“仁”,是企图维护被文明社会害的“爱人”,从而以维系现实社会秩序的稳定,故“仁”的品德转化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总原则;忠君、亲亲、尊贤、孝悌、泛爱众。换言之,人只有具备了这样的仁心,才会对自己外在行为有自觉要求和规范,才能正确对待礼仪制度。他甚至还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对待音乐与艺术,创作者与欣赏者其趣味则必庸俗低级……

  孔子特别重视“礼”。而究其实礼往往有尊卑上下之分,因此,表面上看来,孔子是诚心袒护统治者,其实实质并不然,人一旦偏离“礼”,就可以使心肠狠毒,就可以不择手段,不顾一切,从而破坏人群社会的安定平和,人与人之间也就没有信任可言;所以孔子维护“礼”,主要在于维护“仁道”“仁心”。

  “孝”是孔子伦理的一个重要范畴。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父母尽赡养的义务;二是对父母有敬爱之心;三是不要违背父母的意志。

  毫无疑问,前面两点是有积极意义的,也是正确的,一个“敬”字,它是主体内在真实情感的自觉外化——孔子通过“敬”,把外在行为规范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但强调不违背父母的意志,这难免不够全面,它在“孝”的规范中成了消解个体意志独立性的内容,无疑有害于个体独立人格的发展,金无赤足,人无完人,父母哪有个不出错的时候?明知是错,偏还不能违背,这是明显不对的,倘年轻的一代都听父母的话,不能有丝毫的违背,那么,他们的独立性、创造性以及生机勃勃的活力和棱角都会被消除掉,这样一来,整个家庭、社会都会沉静如一潭死水,万马齐喑,故它得以被统治阶级夸大地发挥,成为巩固专制制度扼杀个体自由精神和个体独立人格的枷锁。在德清看来,孔子真正的思想则在于:真正的孝子能尽心尽力地赡养父母,又要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精神,敢于突破父辈的樊篱,敢于修正父辈的过错,用实践来实验真理,而不是用真理来范围实践。当为父为君者行为不正,为子为臣者就要勇于谏诤。

  孔子强调“忠”——侍奉父母,要竭尽其力;服侍君王,能放弃小我,以身许国;与朋友交往,要格守信用……——孔子强调的“忠”也断不是后来被封建统治者所鼓吹的愚忠愚孝——什么“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这不符合孔子的仁学思想。

  释迦牟尼佛与孔子的思想有相同处又有不同之处。佛陀出家,在菩提树下悟道,最先说的法是“苦、集、灭、道”四谛。《瑜伽师地论》云:“彼自相无有虚诳,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

  何谓苦、集、灭、道四谛?

  苦谛——人生如苦海,有内苦、外苦、心苦;有苦苦、坏苦、行苦;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我们生活于世,可谓是苦海无边!

  集谛——集是苦的原因。《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受著、或名妄觉念、或名趣人、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因为你由种种烦恼与诱惑而造业,所以你到头来就要承受由造业而招感苦的果报。

  灭谛——灭是灭除烦恼,解脱众苦。《俱舍论》云:“真如境止,有漏法灭,是灭谛相。”

  道谛——道指灭苦的方法。道有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故加功用行;见道,由无分别智最初照见诸法真理;修道,依三十七道品,勤修苦练。

  三十七道品由八正道开演而出,它又归纳演化为六波罗密多(多度)。六度包括“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苦。”

  ——这是佛陀初转的*轮,至于对于苦、集二谛的解释,是缘生法,也就是十二因缘法,一切有情,皆由无明为缘,造业受果,生死轮转无有穷尽。

  “无明”与“行”是前生因贪欲、瞋恨、愚痴而造作的善恶诸业,它是你今生转为人身的条件。

  识,是投胎的神识。

  名色,投胎后尚有受精卵,未形成六根(眼、耳、鼻、舌、身、意)。

  六入,婴儿在母胎中逐渐形成了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觉器官。

  触,是婴儿出胎后,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面世界的色,声、香、味、触、法。

  受,因为生活在滚滚红尘,身、心便有了苦与乐的体验。

  爱,在贪染财、色、名、食、睡等五欲时的心理感受。

  取,贪求财、色、名、食、睡,执著追求。

  有,你今生造作的善、恶之业,要导致你死后感受未来世的生死之果。

  生,是来生的五蕴身心。

  死,善恶有报,时候已到。

  十二因缘,它说明了生命和生活,说明了生之所来,死之何去,说明了生命的流转,它是释迦牟尼佛从大悲智海中流露出的对人的根源的思索与创造。

  孔子说“仁”,佛讲“慈悲”;孔子讲“孝”,佛说“报四重恩”;孔子说“信”,佛讲不打“妄语”……佛教与儒教在规范人的行为这一点上大致是相通的,唯一不同的是,佛创立了“因缘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

  有偈曰:

  纵使经百劫

  所作业不亡

  因缘际会时

  果报还自受

  闲话休题,却说德清礼过孔庙拜过孔陵,往西而行。一日,夜缩破庙,庙内空无一物,只有一口快要腐朽的棺材,棺材盖朝天,德清便在棺材盖上过夜。

  睡至下半夜,德清被棺材里发出的一阵阵敲击棺材的声音吵醒,德清以为是老鼠,初时不以为意。不料响声越来越大,遂以为遇到了鬼。德清不怕鬼,于是假寐,故作鼾声迭起。

  安静片刻,敲击声息,仿佛有人在用背往上拱棺材盖,德清运功用力下压,棺材盖像被定了一般,稍顷里面忽有一个男子的声音传出——“我要出来!谁在上面?”

  德清问道:“你是人是鬼?”

  里面回答:“是人。”

  德清又问:“是什么人?”

  棺内回答:“讨饭的人。”

  德清于是跳下棺材盖,道:“出来吧!”

  那人一手托起棺材盖,头探出,问德清:“你是什么人?”

  德清道:“和尚。”

  乞丐一听是和尚,悖然大怒道:“你这秃驴,不长眼睛,竟然敢坐在老子的头上,看我不打死你!”

  德清提醒道:“我坐在棺盖上,你动都不能动,如何打我?”

  乞丐道:“好吧,你让我出来。”

  德清帮忙揭开棺材盖,乞丐出来撒了一泡尿,又钻进去,对德清道:“不许再睡到我的头上,给我带来晦气我明天讨不到饭找你算帐——哼,我还以为是个赶夜路的农民呢。”

  德清听了,不以为意,只在心里发笑。

  次日一早,乞丐还在棺材里鼾声如雷,德清即起身赶路。其时,义和团正在山东各县起事,德清所到之处,都能见到流离失所的难民。一日,德清在途中见有难民纷纷逃避,他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只顾前行。少顷,遇到杀红了眼睛的德国士兵。其中有一兵见德清不逃走,遂上前用血淋淋的洋枪刺刀抵着他的胸用生硬的中国话威胁道:“你怕死吗?”

  德清镇定地回道:“生死随你。”

  德国士兵被德清临危不乱、视死如归的神态震慑住了,他放下剌刀道:“好,你去吧。”

  这一路之上德清屡遭危险,终于再次到了五台山。

  德清在五台山少不得又要朝拜大小诸寺庙。正当他进香礼佛功德圆满,欲往终南山住茅蓬静心修习之时,陕西、山西盛传洋兵即将打来的消息,所到之处,皆是人心惶惶。无奈之际,德清法师打断了去终南山潜修的计划,仍原路退回北京,挂单于城南龙泉寺。

  龙泉寺坐落在北京南端,面积很大,占地有数百亩。寺中院堂庑舍有几百栋,也有宽阔的湖面水塘,其中植有莲花,点缀着形态各异的亭榭花圃。寺院中花木扶疏,曲径通幽,因而成了京城里王公显贵与骚人墨客的一个好去处。加上住持法心和尚精通佛理,禅修见地极深,说话时句句有禅机,很是吸引着一般王公显贵与之交谈。而且,当时时局动荡,人心浮躁,那些王公显贵也就把龙泉寺视为京城中的清静之所,兴趣来时特地来寺中吃素打坐参禅,以显示自己身份的不俗。有的人甚至在寺中租了院落厢房作为别墅外居,时常来此同老僧谈禅说法,以求另外的一种乐趣。其中有不少大臣、王爷甚至拜法心为师,执弟子之礼。

  法心与月朗和尚是师兄弟,算起来法心和尚乃是德清师伯。法心从月朗处早闻得德清的林林总总,今来挂单,老法师甚是欢喜。开头几天,还抽出空陪德清登西城寺礼拜石藏经,上戒台寺朝礼飞钵禅师塔,进大钟寺,观看大檀越姚广孝(道衍和尚)捐铸的八万七千斤大铜钟。又在红螺山参加一期念佛七……德清见法心年事已高,心里甚为不忍,劝他不必如此。德清每每说起,法心总是不依,心里像是有什么话要说,几次都是欲言又止。一日德清在禅房用功,法心进来道:“德清,我有一事相求,望不要拒绝。多日来你也见了,这个寺庙虽大,却没有个得力之人,不知老衲是否有福气能留你常住。”

  德清道:“多谢老法师好意,我的事你也知道,于禅道一途如果就放弃,实不甘心。我的想法还是在等待时局平定,即前往终南山遂我平生之愿。”

  法心见德清如此说,也不好强人所难。

  再说德清在北京城内,所到处一片乱哄哄,洋兵在山东一带杀戮无辜百姓的消息不时传来。德清心里难受,可又无计可施。想离开北京南下道路又受阻,只好每日礼佛上香,或在藏经楼诵经,祈祷佛陀保佑百姓免遭涂炭,至于习禅一事,暂时只能弃于一边。

  一日,德清正在禅房念经,法心派侍者入内叫他,说师父正要找他。德清不知何事,待他去到方丈室,见法心正与一个官人在谈笑风生。那官人眼尖,一见到德清就问法心:“这位可是德清师?”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