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入定终南

  法心道:“正是——德清师,快来见过王爷。”

  德清施礼。经法心介绍,方知这位官人乃是当今权倾一时的朝中大臣醇亲王奕匡力。德清知道,奕劻乃乾隆皇帝第十七子永璘之孙,自幼过继庆郡王绵慜为嗣。1850年(道光三十年)袭封辅国将军。后历封贝子、贝勒。光绪十年,慈禧太后罢斥恭亲王,他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主持外交,并进封庆郡王。次年设立海军衙门,受命办理海军事务,权位渐崇。奕匡力认真打量德清半响,忍不住赞叹:“好一个德清师,果然是个难得的活菩萨!从普陀山三步一拜到五台山,真乃当今第一有名的苦行法师!”转对法心,“师父,谢谢你让我有缘得以结识这样的大德高僧。”

  德清道:“贫衲早闻王爷素有善根。”

  奕匡力道:“惭愧,有很多佛学方面的事今后还有劳德清师多多开示。”

  德清道:“不敢。有法心老和尚在此,我正在向他学习。”

  法心道:“看来你俩很有机智缘,你们谈,老衲有事去了。”

  法心走后,奕匡力果然就一些佛方面的问题向德清讨教。德清不亢不卑侃侃而谈,所谈问题深入浅出,今奕匡力钦佩不已。

  自此,奕匡力常来龙泉寺与德清作促膝之谈,两人交谈日益相契。谈及时局,德清说起在途中所见之惨况,时常落泪。奕匡力倍受感染,问到他身为亲王,该为民做些什么。德清道:“王爷除了勤政爱民,亦可举办超度济苦法会,以超度死于战乱中的无辜亡灵。奕匡力闻后无语。又数日,奕匡力来到龙泉寺要请德清去一个地方。其时,因奕匡力的极力推荐,宫中大臣多以听德清讲法为时髦。德清以为又是哪位王公要听他说法,遂毫无准备地随往。没想奕匡力径直把他领到颐和园,他尚未反应过来,早有一班公公将二人迎请到大殿,奕匡力这才说明,是老佛爷要见他。慈禧太后见了德清甚为高兴,当即屏退左右,只留李莲英等几个心腹在跟前。德清虽则是头一次见慈禧,内心却无半点惊慌,一如平常般与之谈论佛法。不觉一个多时辰过去,李莲英几次干咳以示提醒。当德清觉得差不多了才起身告退。慈禧感叹道:“早闻从南方来了一个高僧,今日得见,果然是名不虚传。德清师,听奕匡力说你要替那些战乱中死去的百姓超度,这个想法很好,可叫奕匡力助你。”

  德清与奕匡离开,随后李莲英追出来特向他贺喜:“德清师,老佛爷很喜欢你,说你超凡脱俗,希望你常来园中说法。”

  二人走出颐和园,一路商量举办法会之事,随后奕匡亦对他的镇定表现赞叹不已,并说他见过很多大臣,平常在下属面前威风八面,一旦见了帝后,即便是见了多次,亦是浑身的不自在,哪里还敢像德清师这样?

  德清不语,心里却想到在破庙里要打他的那个乞丐,这让他感悟到,别看这满朝文武大臣平常一派不可一世的模样,其实在皇帝面前的卑微连乞丐还比不上。

  这正是:人到无求品自高。

  及后,德清又多次被慈禧太后请到内廷为之讲经说法。除了谈论佛事,慈禧还详细地问到他出家前后的一些事情。谈话中得知德清在大香山寺待过很长一段时间,慈禧甚是兴奋,特意说起她在同治元年患眼疾拜大香山观世音菩萨,那里的菩萨甚为灵验,不久眼疾全愈,为此她特题宣慈昭佑匾额,以答菩萨宏恩。德清在大香山寺是见过这匾额的,说起话来自是投缘。当万寿山佛香阁举办祈福大法会时,慈禧为了表示对德清的敬重,不光参与,还亲自拈香礼拜。

  却说时光如白驹过隙,不觉间又过一年,德清想到自已的禅功已荒废日久,时有心痛之感,谁想他这一愿望却离他越来越远。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七月,英、法等国组成的“八国联军”进攻北京,清王朝岌岌可危。德清心愿难遂,不免心生烦恼。时有奕匡力的心腹来请,说王爷有要事见他。德清道:“时下正乱,王爷日理万机,我就不必入宫打搅了,如不是要紧事你可明说。”

  心腹道:“八国的洋鬼子就要打进,北京恐怕难保,老佛爷、万岁爷要离京避一避,想请德清师一起走,以便在迷路时指一条出路。”

  德清问道:“什么时候可走?”

  心腹道:“现在不好说。本来应是越快越好,如今洋人来势凶猛,身边没一个得力人选护驾,等到有了护驾之人即可开拨。”

  德清道:“不是贫衲不愿意随行,实是另有事情,你可问问法心法师,或许他愿意随太后前往。”

  心腹去了不一会又回来,称法心老法师也去不了。德清道:“老法师去不了贫衲更不能去,你可如实告与王爷,就说我们做和尚的手无缚鸡之力,一路之上反而是个拖累。”

  心腹离去后,德清以为不会有事,不想隔了数日奕匡力亲自过来,对德清道:“老佛爷说了,希望你和法心老和尚一起走,时间紧迫,此事万万不可迟疑。”

  德清不好当面回绝,只道:“此事还要和老法师商量。”

  送走奕匡力,德清至方丈室与法心说了,法心道:“我乃一寺之主,寺里不能没有我,加之老衲年事已高,反而拖累了他们。再说,老佛爷是点了你的。”

  德清为难地:“可是我……”

  法心道:“时逢乱世,你亦难潜心修炼,王爷多次相请,你不可拂他面子。如今天下大乱,生灵涂炭,你正好借此机会为太后和诸位大臣讲经说法,祈祷安国护民,不亦善哉?”

  德清依言。次日有李莲英来寺里接德清进宫。

  德清到了宫中,见里面乱成一锅粥,弈匡力一见他就如见了救星一般迎上来:“德清师你来得正是时候,老佛爷快要急死了。”

  原来八国联军已然兵临城下,皇室出逃已是唯一之途,不想此时京城无得力之师护驾。正在此际,岑春煊率部赶到。护兵有了,剩下的就是如何出逃。虽是满朝文武,却都不敢出主意。因此事非同小可,一旦出错,皇上、太后落到洋人之手,谁能担当得起?

  乱做一团的皇宫大臣及岑春煊见到德清,如见了救星一般,纷纷围了上来,慈禧更是顾不上平时的尊严,一把拉了德清的手道:“你来得正好,我花那么多银子养了一群废物,危难时没一个有主见,德清师,你说该何去何从?”

  德清不假思索道:“不用问他人,老佛爷的号就是最好的吉向啊。”

  慈禧茅塞顿开,心道:“我不是西太后吗?”当即下令道:“快,快往西走!”

  临出发,奕匡力拉着德清的手道:“太后和皇上就托付给你了。”德清道:“贫衲哪有那么大的能量?一路上自有岑大人照料,王爷不一起走么?”

  弈匡力叹道:“想走,走得了吗?我还得留下来与洋人见面。”德清与奕匡力道别后即和一班护卫拥着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匆匆忙忙由德胜门离京,往西北官道,取路向居庸关方向而逃。所到之处,但见沿途村庄大多已是十屋九空,护驾的御林军到处搜寻粮食结果都是空手而归。数日后来到怀来县境,众人已是三天三夜没吃东西。别人还能忍受,只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何时受过此等苦处?其时光绪饿得慌了,竟哇哇大哭起来。慈禧正好借光绪之名命随从务须尽快弄到食物。

  为了取悦太后,岑春煊亲率多名亲信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得到二碗小米麦粥给太后和小皇帝。光绪饥不择食,食后万分满足道:“这是朕所吃到的最好米粥也!”慈禧嘴上不说,但观者都能从她的神态看出其满足状。德清见了,深感这正好诠释世事无常、众生平等之佛理,想不到平日锦衣玉食的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今天连小米麦粥也吃得胜过往日的山珍海味!想到这些,德清自对佛理又有了更进一层的理解。一路上,后有追兵,又遇到道路泥泞塌方等险阻。最难耐者,乃是饥饿……当随行人一个个饿眼昏花、浑身无力之时,众人发现只有德清越发精神抖擞、健步如飞。众人惊异,纷纷向他讨教。德清道:“无他法,且看我。”说着顺手从路边摘草送入嘴里津津有味地大吃起来。随行人中有人想学,可是一放入嘴里嚼不到几下就哇啦哇啦吐了出来。李莲英向他讨教,他就把在福建戴云山几年的经历说出来。光绪一听无比羡慕道:“等我回到北京也去那地方学佛,和那只可爱的小白猴作伴!”李莲英道:“万岁爷若出家,这天下谁来管?那只小白猴如今早不在了,就算在,也老得不成个样子了。”众人听了,都笑了起来,一向威严的慈禧也露出难得一见的笑容。却说慈禧此次西逃多亏了二个人。一个就是甘肃布政使岑春煊,他在八国红毛侵犯京津时,率两千余人进京“勤王”。有了岑春煊护驾,西太后一颗悬紧的心终于落地了,打心眼里感激这位忠臣良将,国事如此糜烂颓败仍然心系朝廷;另一个就是德清,一路之上给她讲经说佛,沿涂指点迷津。行至山西雁门关,其地有云门寺,一老僧已一百二十四岁,帝赐黄绫,及建坊;又西行至平阳,遍地饥荒,老百姓只能靠吃竽叶薯叶度日。这一队人马饥一顿饱一顿地奔波了七十余天,经山西渡黄河由大庆关入陕,取道朝邑、同州等地,在时令将近立冬之时才逃到了西安。进西安,西安城附近树枝光秃秃的,叶已被采摘而食,时有吃死人尸体的事发生,惨不忍睹。西太后一到西安,即任命岑春煊为西安巡抚。其时,陕西当局给太后修建的行宫尚未竣工,布政司署巡抚端方迎驾,老佛爷就在端方的抚署衙门住了下来。一到这里,西太后和她的大臣们早把路上的苦难忘怀了,开始鱿鱼海参、花天酒地起来,直把西安当成了北京的紫禁城。

  一路上,岑春煊见太后极看重德清,当他当上巡抚后,就劝他还俗做官。德清说,他若是想做官就不会等到现在,早在十几岁时,他就放弃了仕途。岑春煊见说服不了他,就把西安最大的卧龙寺交给他住持。光绪因暂无住处,也安置在寺内。

  卧龙寺位于西安碑林柏树林街,创建于汉灵帝时(168—189年)。隋朝时称“福应禅院”。

  却说光绪二十七年,德清住持卧龙寺后,因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之故,给卧龙寺带来新的繁荣。慈禧太后施银千两重修殿宇,并建立石牌坊一座,宏大精美。慈禧还亲书“慈云悲曰”、“三乘迭耀”匾额赐寺,并为山门书额,“敕建十方卧龙禅林”。随后西藏、蒙古的喇嘛、王公千里迢迢送来各类真品、佛像,其中佛像均诏令送卧龙寺供养。当时正是闰八月,天气酷热,山西、河南、陕西、甘肃一带干旱的消息不断传来,各地灾民蜂拥而入长安。不数日,整个长安城里灾民云集,他们皆露宿街头、乞讨巷尾。德清在卧龙寺住下,有时出去走一走,一路上举目皆是瘦骨如柴的灾民,有的腹胀如鼓,有的奄奄一息;有的因乞讨不到而饿毙横尸街头……俄尔有成群结队的野狗,它们瞪着红红的饿眼如幽灵般在长安城里四处游荡,一旦见到死尸便扑过去抢食。整座长安城里,饿殍横列,尸骸恶臭冲天,惨不忍睹!德清见状,即与卧龙寺方丈东霞和尚商量,联络全城僧尼设点开办施粥厂赈济灾民。德清将他的想法与李莲英等人说了,他们纷纷到地方豪富人家化缘,东霞和尚也带头将寺中粮食献了出来。二三天之内,长安城中僧尼开办的八个施粥厂开始施粥。然而杯水车薪,各个施粥厂全天施粥还应付不过来。轮到那些老弱病残的灾民,或来晚了、或排队半天仍未领到粥,德清即带头不吃饭,让寺僧把斋堂里的饭粥拿出来施舍。如此,全城八个施粥厂一直支撑到救兵到来,粮食运进,才让局势平稳下来。

  其时,慈禧太后在西安下懿旨嘱李鸿章、弈匡力与八国联军代表谈判,一边又今西安巡抚岑春煊礼请德清在卧龙寺主法,举办祈福息灾大法会。法会那日,慈禧太后、光绪皇帝亲到卧龙寺拈香礼拜。德清身披大红祖衣登坛主法,率全城数百僧众齐诵佛经,声传寺外数里,场面之隆重、壮观在长安城里空前绝后。法会后,德清法师之名甚盛,来到卧龙寺拜会者络绎不断。有的请说法,有的请诵经,也有不少人要求替他们治病消灾,弄得德清不但难于正常修行,而且整个卧龙寺都是熙熙攘攘的。一日,岑春煊得空来寺拜会德清,道:“德清师在南方的名气更大,有不少人以与你结缘为荣。”

  德清道:“名利乃身累物,出家人不能有名利。”

  岑春煊道:“江浙地方有个叫朱绍政的官说认得你。”

  德清道:“此人认得。”

  岑春煊道:“此人好还是坏?”

  德清道:“出家人不问世事。”

  岑春煊诚恳道:“你我非外人,实不相瞒,下官近日蒙太后看重,想接近的人太多,对他我也不是太了解,你们相识多年,自然知道他的好坏。”

  德清道:“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人无所谓好坏。”

  岑春煊道:“好,我知道了。”

  岑春煊离去,稍后又有李莲英带了几个皇宫中人来访,德清暗暗叫苦:如此下去如何修行?送走李莲英,德清法师向东霞和尚说起自已的苦处,并向他告假,次日便悄悄地离开卧龙寺,前往终南山。

  终南山,又名太乙山、地肺山、中南山、周南山,简称南山,为秦岭山脉一段,西起陕西宝鸡眉县,东至陕西蓝田,素有“仙都”、“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之美誉。

  终南山不仅风景奇险,且为道教发祥地之一。楚康王时,天师尹喜为函谷关关令,于终南山中结草为楼,每日登草楼观星望气。一日忽见紫气东来,吉星西行,他预感必有圣人过关,遂守候关中。稍后,果有一位老者身披五彩云衣,骑青牛而至,此人号称老子。尹喜将其请至楼观,执弟子礼,请其讲经著书。老子在楼南高岗上向尹喜传授《道德经》五千言,然后飘然而去,道教由此而生。道教产生后,尊老子为道祖,尹喜为文始真人,奉《道德经》经典。自尹喜草创楼观后,历朝于终南山皆有所修建。秦始皇曾在楼观之南筑老子庙祀,汉武帝则于说经台北建老子祠。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名道云集楼观,增修殿宇,开创了楼观道派。

  进入唐代,因唐宗室认道教始祖老子为圣祖,大力尊崇道教,又因楼观道士岐晖助李渊起义,李渊称皇帝后,对楼观道分外青睐。

  光绪二十七年十月,时年六十二岁的德清辞别西安独上终南山,觅得狮子岩洞,岩洞清幽无限,德清心忽有所动,从此改法号为“虚云”。

  话说虚云在岩洞住下,正逢下雪,山上冰天雪地,无水,他即化积雪为饮;无粮,上山觅树根、采野果为食……这山上甚为荒凉,不闻人声,正是个修行的好去处。后在采野果途中,先后遇二个出家人,一为戒尘,一为复成。这二个出家人性格迥然不同,复成性情温厚,时向虚云问寒问暖;戒尘性烈,自恃是个讲大乘经典的法师,他闻听虚云在高旻寺开悟,甚为不屑。

  虚云上人在这深山老林修行,因与外界断绝,杂念不浸,禅功自是突飞猛进,不出二月,就觉已恢复到在高旻寺时的境地。他不敢松懈,每日精修苦炼,不觉中就到了农历十二月二十二日。虚云想到年关将近,当日便下山化得一些芋头,准备过年食用。

  却说虚云背了一袋芋头从山下回来,想着已有一日未曾进食,遂在洞中生火煮芋头,岁将岁暮,万山积雪,严寒彻骨,岁寒芋头难熟,虚云上人便坐炉边趺坐待熟,不觉入定禅境……

  且说光绪二十八年新春,复成和尚到各处拜完年回来,想起山上还有一个远方来的和尚,于是前往贺年。复成来到狮子岩洞,只见洞外虎迹遍满,无人足迹。复成心下一沉,认定虚云上人已入虎腹矣。待入得洞内,却见虚云上人盘腿而坐,双目微闭,似一石人,用手探其鼻,几无气息;又去探心脏,几无跳动,复成疑虚云已死,遂拿来铜磬在虚云上人耳边敲击。虚云上人受了侵扰,遂睁开禅眼,见是同参复成,乃问:“你来干什么?”

  复成答道:“我来贺年。”

  虚云上人笑道:“我们方外人,有什么贺年。”

  复成问:“你吃饭了吗?”

  虚云上人道:“没有,在锅里煮着呢,我已入定,想是熟了。”说着便下意识举手拿芋,不料因入定太久,手一时麻痹无力,欲举不能。

  复成见状就帮他揭开盖子取芋头,却见竽头已长霉寸许,冰硬如石,因问道:“你这竽头是什么时候煮的?”

  虚云上人道:“刚才。”

  复成又问:“刚才是何时?”

  “十二月二十二日,我才从山下化缘回来。”

  复成师惊道:“今日乃是壬寅年正月初九,你一定已十八日矣!”

  虚云上一愣,明白自已已经入禅。复成高兴地贺道:“可喜可贺,可为人天眼目啊!!!”。

  虚云上人道:“一点小经验而已,哪可说是入定?”

  此时的复成比自已入禅还兴奋,当即拿了虚云上人锅里长霉的芋头奔走呼告……最先得到消息的人是戒尘。可他哪里肯信?

  “入定?不可能的事!我只在佛书上看到,那是法界比较高的境界,百年都难见有一人入定这么久。”

  复成道:“你不信?我是亲眼得见的!”

  戒尘当然不信,当即就去狮子岩找老和尚辩论禅宗的机锋语。其时,虚云上人刚刚吃过新煮熟的芋头,他见戒尘来了,热情招呼,不想戒尘竟破囗大骂,虚云上人见他把话说得很大,便道:“你的机锋辩论虽然很好,但这个不是你自己的真正功夫,在生死根本上作不了主,阎王老子不会放过你的。不要再多辩了,咱们俩坐坐看吧。”

  戒尘正要试他,两人就在洞里打起坐来。而戒尘法师只坐了两天,双腿已痛得不得了,心里的妄想更是烦躁不安。再观虚云上人,见他如如不动……

  戒尘法师每天都绕着虚云上人走几圈,好不容易才等到第七天,虚云终于出定。戒尘问到:“您在定中,是有觉知,还是没有觉知呢?若是有觉知的话,就不名为入定;如果没有觉知的话,那岂不是枯?不就是所谓的死水不藏龙吗?!”

  虚云上人道:“要知道禅宗一法,原不以定为究竟,只求明心见性。若是真疑现前,其心自然清净。由于疑情不断,所以不是无知;也因没有妄想,所以不是有知。虽然没有妄想之知,哪怕一支针坠地,也能听得清清楚楚;你每天绕着我走几圈,我都知道,只因疑情之力,不起分别而已。虽然不起分别,因为有疑情在,功用不断,所以不是枯定。虽然不是枯定,这亦只不过是功用路途中事,并非就是究竟的。所以过去这七天,我只是觉得如弹指一过,一旦我一生分别心,便会出定了。参禅办道之人,必须将此疑情,疑至极处,一旦因缘时至,打破疑团,摸着自家鼻孔,才是真正的道契无生啊!”

  戒尘听罢,当即伏地而拜,泣道:“求上人收我为徒,否则弟子不会起来。”

  虚云上人刚刚入定就有人要拜他为师,想想也算是机缘,当下就收了戒尘。行完拜师之礼,忽听得洞外有喧闹之声,欲知有何事发知,且听下回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