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天地问道

第十一章:天地问道

  话说德清夜过五台山,行至林深处,突然一强盗自草丛跃出,令其“留下买路钱”。钱财乃身外之物,德清从肩上取下钱袋很配合地放在地上。

  此时,天色尚未全黑,那强盗拾起钱袋,见德清要离开,又喝道:“站住!我让你走了吗?”

  德清道:“买路钱已给你,好汉莫非还嫌太少?”

  强人道:“不是钱多钱少的事,我且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知道,你是欣悟,俗名朱庚南。”

  “那你就不能走了?”

  “为什么?”

  “你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我为什么不能让你早,自古道,斩草不除根,来年春复生。你自过来,乖乖地受死,不看僧面看佛面——看在菩萨的份上我留你一具全尸!”

  德清冷静道:“欣悟师,苦海无边,回头是岸,你要明白,我不会与你作对。”

  “凭什么让我信你?”

  “我知道,你有家有室,这些年在庙里也捞得一些财产,如果我没猜错,你儿子也该娶媳妇了。”

  “你说的没错,我儿子是该娶亲了,正愁没有钱,今日老天有眼,给了我一笔横财,看来这是你欠我的。”

  “听你囗气还是不愿意放过我?”

  “不是我不放过你,是天不容我放你——不必多说,快来受死吧!把我惹火了,我慢慢弄死你,教你吃尽苦头。”

  德清道:“我可能受死,只是我要告诉你,人心不足蛇吞象,若不听我劝说,你不光杀不了我,连你到手的钱都会丢掉。”

  欣悟冷笑道:“想拖延时间?别做梦了,此处荒无人烟,喊天不应,叫地不灵,没人能救你,今日不杀,更待何时?”

  “那好,你想杀我,我就让你动手。”

  德清果然毫无惧色地走近,欣悟正要动手,隐隐有马蹄声传来……欣悟住了手,吃惊地望着德清:“你……莫非真有神灵助你……?”

  德清道:“举头三尺皆有神灵,多做善事必有好报。”

  “照你说的,我做了恶事会有报应?”欣悟见是马蹄声近了,压低声音道,“不许乱说话!”

  德清道:“你放心,我会让你过了这一关,从此后你我的恩怨一笔勾销——但我还是要劝你,你不为自已,也要为子孙积德。”

  马匹近了,那位官兵从马上下来,眼睛盯着欣悟问到:“大法师?这位是什么人?”

  德清道:“熟人。”

  官兵指欣悟道:“他的钱袋如何到了你的手上?”

  德清见欣悟慌慌张张,遂道:“他见我累了,帮我拿一下!“

  欣悟忙道:“对……我们是……是多年就认得的熟人……见他累了,帮帮……帮他拿……”

  官兵道:“哦,我还以为你遇到强盗了。”

  德清道:“这位居士,为何又回来了?”

  官兵道:“我们吴营官有交代,无论在哪里遇到大师,都有帮助的义务,刚才见你一个人,怕你出事才回过头来。”

  “阿弥陀佛,谢谢,谢谢吴营官。”

  官兵转对欣悟:“带这么多银子在身边不安全,你随我们先走。”不容分说,就从欣悟手里夺下包袱往自已肩上放。

  欣悟急了,本能地又抢回来:“不……不麻烦……还……还是我自已拿……”

  官兵不屑地看了欣悟一眼,然后翻身上了马,回过身,像拎小鸡似的把欣悟连人带包袱拎上马,一扬鞭疾驰而去……

  天黑了下来,德清身上减去了包袱,跪拜的速度较前快了不少,至半夜,终于回到了显通寺,三学正带了侍者打着灯笼在寺院门囗接他。

  五月二十二日,德清一早起香,依旧三步一拜,两日拜至东台,是夜满天繁星,一弯残月,德清入石室中上香。连续七日,朝夕礼诵。只觉身心舒展,酣畅无此;刚颜之气益固,静动相应;仁慈之心勃发,妙湛明澈。

  干粮已尽,六月初一日只好回显通寺。返回之前,德清登顶,一览群峰,尽在眼下,此时德清心如天上一轮红日,熠熠放大光明。宋朝有亲佛丞相张商英居士曾留诗云:

  迢迢云水陟峰恋,

  渐觉天低宇宙宽。

  东北分明观大海,

  西南咫尺望长安。

  圆光化现珠千颗,

  旭日初升火一团。

  德清回显通寺,参加六月大佛会。为报父母大恩超生父母,德清拜香三年愿毕。宿一晚,初二起香,拜华严岭,天黑,过夜,初三拜上北台,这时云遮雾绕,天是朦朦的,山是朦朦的,人是朦朦的,伸手出去抓雾,手心里只有一点温柔的湿,雾不知何时神奇地从指缝间滑开……忽然间一个闷雷炸在头顶,吓得你赶快闭眼,还没回过神,已是风雨交加,待你东躲西藏寻遮风避雨之所时,风雨雷电却收,德清似有所悟,遂赋诗一首——

  天生五台多奇迹,

  四时变化浑难测。

  迭嶂层岚翠欲流,

  返照云雾成五色。

  ……

  德清拜过北台,接着拜中台,拜菩萨顶。菩萨顶在显通寺北侧灵鹫峰上,乃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黄教寺院,为文殊菩萨道场,故又名真容院、大文殊寺。系五台山五大禅处之一。菩萨顶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历代曾多次重修。明永乐以后,蒙藏喇嘛教徒进驻五台山,遂成为五台山黄庙之首。清朝之康熙、乾隆帝曾数次朝拜五台山,住宿于菩萨顶,赐菩萨顶大喇嘛提督印,并命山西全省,包括山西巡抚、大同总兵、代州道台等,均须向大喇嘛进贡。

  菩萨顶全寺顺山就势而筑殿宇,布局严谨。寺前有石阶一0八级;喻为一0八种烦恼。山门内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等建筑。各殿均用三彩琉璃瓦覆盖。

  德清拜过菩萨顶至铁瓦寺,天又黑了下来,遂在铁瓦寺住宿。

  半夜鼓响,自大殿传来,响声清脆、悦耳,轻敲如诉,重敲如吼。德清心下想:这鼓声应该就出自那尊著名的人皮鼓了。俗人都认为出家人以慈悲为怀,岂有用人皮做鼓之理?这里面有一个真实的故事。在唐玄宗元年,此寺有一个出家人,法名叫法爱,乃是铁瓦寺当家。他不守寺规,背地里用庙里的钱财为家人购置田产,及后,他生了一场大病,躺在床昏迷不醒,半个月后,他清醒过来。他心里明白,这叫“回光返照”,他的日子不多了。天黑之前,他把徒弟唤到跟前,说,他过不了今夜了,在昏迷时他已到了地狱,苦苦向判官哀求,因他生前还做过不少善事积了阴德,判官方准他不入地狱,但要罚他来世做畜牲,变牛。他反复交待他的徒弟,这都是他私用了庙里的钱造下业障,嘱徒弟在他死后一定要把他的皮剥下,作成鼓,以此警示后来同修,同时亦能减少他来生的灾难,……他交待完这件事,果然一口痰积于胸,一瞬间窒息而死……

  德清听着人皮鼓声,感慨万千:人啊,只有等到恶果快来了的时候,才后悔当初种下恶因,他又想:为什么老年人信佛比年轻人多呢?——因为老年人知道大去之日不远了,自己死后想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故要求自己修行积阴德;年轻人呢?日子还长哩!今朝有酒今日醉,过了明天有明天,他才懒得管以后的事,因此,很多年轻人还依然作恶,他们哪里懂得,他们作的恶如同前面的陷阱,时刻诱惑着他们时刻等待着他们呢!一旦踩下去,除了自己,还有谁能做救自己?

  黛螺顶在台怀镇东面清水河旁,距台怀镇相去不远,位于陡峭的半山脊上,高达千余尺。背靠东台高峰,面临台怀盆地,山花烂漫,松柏围裹。次日,德清从铁瓦寺下来,下一站是黛螺顶。

  黛螺顶周围寺庙云集,有菩萨顶、寿宁寺、灵应寺,与巍然高耸的大白塔相远相呼应,被称之为“台内五峰”,建于成化年间(1465--1487),万历年间重修。

  清乾隆年间,乾隆皇帝曾多次来五台山,每次来到这黛螺顶,皆被风雨所阻。乾隆遂对黛螺顶老和尚道:“五年后我再来时,既要登台顶,还要拜五方文殊,你替我办这件事。”

  老和尚苦思冥想,最后想出一个办法:即模仿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即东台顶的聪明文殊、西台顶的狮子吼文殊、南台顶的智慧文殊、北台顶的无垢文殊、中台顶的孺童文殊,合塑于黛螺顶的正殿(所以此殿又称五文殊殿),登黛螺顶等于登五个台顶,进正殿朝拜等于朝拜五个台顶的五方文殊。

  自此香客不必转遍五座台朝拜五尊文殊菩萨,同样也能了却“朝台”的心愿了。

  乾隆于五十一年暮春三月登黛螺顶,兴之所致,御笔题诗云——

  峦回谷卷自重重,螺顶左邻据别峰。

  云栈屈盘历霄汉,花宫独涌现芙蓉。

  窗前东海初升日,阶下千年不老松。

  供养五台曼殊像,舍黎终未识真宗。

  却说德清朝黛螺顶一路拜来,远远望去,小山形如大螺,环之以萋萋树林呈一片黛青,形如螺蛳……快临近了,伫立观望,俯仰之间,风景迥异。菩萨顶、塔院诸寺,红墙碧瓦,翘檐飞甍,辉煌壮丽。黛螺顶翠色参天,白云轻抚,溢光流彩。至山脚下,但见巍巍高山的半山腰间又耸起一座小山,山顶寺宇的山门和牌楼围在云雾缭绕中时隐时现……要登黛螺顶,必登大智路,大智路由青石辅成,有一千零八十个台阶。登上大智路,烦恼顿消。但见——

  一步一徘徊,烟霞四面开。

  松高容鹤卧,洞古被云埋。

  山色静心赏,涛声逐耳来。

  昔贤何处去,剩有讲经台。

  却说德清拜完了一千零八十个台阶,前面突然有了二条路,正不知该何去何从,左边那条路的尽头似有诵经声传来。德清于是向左路三步一拜前行……不知走了有多远,德清来到一个地方,一个小门上写着“金刚洞”。他抬头看了看即跨门入内,这才知道里头另有洞天——里面原来是很大的一个道场,大殿及藏经楼一应俱全,内中僧众云集,起码也有千余众。他们并身着两种服装,一种和尚服装,另一种为喇嘛服。德清不以为奇,他知道五台山有和尚和喇嘛二种出家人。他就走进大殿欲拜菩萨,却发现偌大的一个台子竟然没供佛像!因为没有佛像,德清不能顶礼,遂三步一拜围着空台子转了三圈……他很奇怪,此处为何没有佛像?他正要走出来去别处看看,刚至门口,后面闪出现一个小沙弥喊他:

  “德清法师请留步。”

  德清问到:“叫我?”

  小沙弥道:“你是从普陀山来的德清师,我叫的就是你。”

  德清一愣,道:“我刚到,你如何就知我了?”

  小沙弥也不多说:“我师父叫你。”于是导前,让德清跟着他走。至方丈室,德清见到了一个老和尚,便上前恭敬地顶礼。顶礼毕,老和尚道:“远来不容易呀!”并把一个座位给他。

  德清就坐,问老和尚道:“此处好地方,地方很好,只可惜了大殿上没有佛像?”

  老和尚道:“外求有相佛,与吾不相思。”

  “哦……”德清似有所悟。

  沉静片刻,老和尚道:“德清,你远道而来,欲何求?”

  “回老法师,学人愧对父母,愧对天地,自觉罪业深重,从普陀山三步一拜而来,只为减轻罪业,如有多余功德,愿回向父母,让他们早离苦海。”

  “你一路上可有过动摇之念?”

  “不曾。”

  老和尚道:“如此,可免除你一切罪业。”

  德清叩首:“谢老法师。”

  “从普陀至五台,千里迢迢,一路上有风有雨有霜有雪,有危难病痛,其间可曾偷懒?”

  德清道:“不曾。”

  老和尚道:“如此你父母可登极乐,免遭六道轮回,尚余功德你愿意何为?”

  德清再跪拜:“如有多余功德,学人不敢有他求,唯求老法师开示——人间佛法如何住持?”

  老和尚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德清又道:“五台山有僧众若干,文殊菩萨在哪里?”

  老僧遂吟一偈。

  德清把偈语记住了,随后又道:“看天色已晚,学人可否在此挂单?”

  老和尚:“你因缘未了,此处不能留你。”

  德清离了老和尚,一路只顾去想那首偈语,不想又有人在叫他的名字。德清以为是小沙弥奉了师父之命叫他回转。细听之下又觉不对,那叫他的声音十分熟悉。德清抬眼望去,发现原来是德悟在叫他。

  德清吃惊道:“你如何知道我来了?”

  德悟从德清肩上取下行李,道:“是香客说的。”

  “哦……”德清这才记起,一路上确实遇到过不少上山来的香客。“德清,我算是服了你了,这么远的路程,你竟然也拜了过来,这事换了谁都无法想像。”

  德清道:“我不觉得有甚艰苦。德悟师,我觉得你这黛螺顶比别处香火旺盛。”

  “何以见得?”

  “刚才我在一个庙里就见了一千余僧众。”

  德悟道:“德清,你不是在说梦话吧?”

  “我没说梦话,是真事。”

  德悟认真道:“我看你是一路上累了,才说出这种话来,我们全五台山怎么算也不到几百人!过年有人想供千僧斋,我们把所有人找来也凑不够。”

  德清亦认真道:“我刚刚才在金刚洞见到有很多和尚。”于是将刚才所见与德悟说了。

  德悟道:“这山上只有黛螺顶,从未听说过有金刚洞——德清师,你恐怕是遇到文殊菩萨了!”

  德清一听恍然大悟,对德悟道:“我们再找他去!”

  德清于是回头,德悟亦跟在德清后面。眼见天色已晚,仍没找到金刚洞,德悟道:“寺院里还有许多事情等着我,看来是我修行不够,无福分见到菩萨,德清师我先回去了。”

  德悟走后,德清仍虔诚地跪拜寻找,天黑了,也没有放弃……一直到天亮了,德清发现他还在原来的地方……此时,他才不得不放弃。

  德清带着遗憾上了大螺顶,入寺,先拜站坛殿,此殿殿内主供站坛佛,释迦牟尼佛不是常见的趺坐形样,而是站立于佛坛之上;拜毕再入,第二座大殿为五文殊殿,正面三间,侧面两间,外加半间宽的四面回廊,单檐歇山顶。殿内供奉集五座台顶五种文殊法像于一室的五文殊——正中殿坛上,中间供中台孺童文殊;左侧供北台无垢文殊;右侧供南台智慧文殊;左侧殿坛供东台聪明文殊;右侧殿坛供西台狮子吼文殊……

  第三座殿悬于山顶,殿阶台下长有一松一拍两株树,松在北端,柏在南端,围粗丈许,乾隆诗中所称“阶下千年不老松”正是此树。松柏树高大直立,无有弯曲,望去有如戟指蓝天,为寺宇生色不少。

  德清拜完,站在此处极目远望,但见南台、中台、北台横出天际,与寺院背靠着的东台绵连在一起,象是天然大屏障,围护着台怀腹地的寺庙建筑群。俯瞰台怀,又见殿宇鳞次,楼阁峥嵘,佛塔对峙,石阶层迭,琉璃瓦反射着金光,红围墙一道又一道,呈现出一派佛国风光。正是——

  无穷松韵清双耳,不尽云山豁两眸。

  却说德清拜完了黛螺顶诸菩萨,算是功德圆满了。当他站在顶上看远处景致,有一小沙弥走来问到:“这位可是德清师?”

  “正是。”

  沙弥道:“我们寺正在做法会,德悟师在大殿帮人做功德抽不出身来,让我来关照你。”德清道:“你且忙去,给我安排一住处即可。”

  小沙弥带德清去了寮房,德悟一会让小沙弥送来中午饭。

  斋后,德清困意上来,也不等德悟过来看他就上床睡了……睡得正酣,突然被一种声音吵醒,睁开眼睛,发现天已经黑了。忽然想起该去拜智慧灯,好好参悟上山途中梦到的那首偈语。从庙里出来,庙里四处无人,只有一个打梆子的和尚,一问已是子夜过后,才知道这一觉睡了六七个时辰!如果不是被梆声惊醒,不知还要睡到什么时候。想到此,德清明白过来:愈辛苦处,愈觉心安。

  德清在黛螺顶点燃智慧灯供俸文殊菩萨,然后到殿外观景,这第一夜无所见。第二夜见北台顶一团火,飞往中台落下,少顷分为十余团,大小不一。

  第三天一早,德清刚刚起来,德悟领着悟性来看他。原来悟性是从显通寺过来给他送行李的。德清道:“德悟师,你寺里有事情,你且忙去。”

  德悟道:“法事已毕,特来陪你说话。”

  悟性道:“德清师,你的事我听德悟师说了,你回头找到文殊菩萨了么?”

  德清摇头:“不曾。”

  三个人于是一番感叹。德悟又问到德清是否还记得菩萨说的那首偈语。德清道:“记得。说是——千峰顶上色如兰,谁问文殊谁对谈?欲知清凉多少众,前三三与后三三。”

  三人认真揣摸。德悟望着德清道:“这首偈子看似简单,可认真一想,却发现可以横看也可竖看,横看是表面意思,竖看又是一个意思。”

  德清道:“正是。这就是菩萨的过人之处。”

  悟性道:“德清师,这乃是文殊菩萨托梦开示你,你能明白意思么?”

  德清认真道:“这‘前三三’我懂了,应该说的就是我三步一拜用了三年时间到了五台山,那‘后三三’实在不知何意。”

  德悟道:“连你都不懂,我等更不屑说了。”

  是夜,德清复如前,又见中台空中三团火,飞上飞下,北台现四五处火团,亦大小不同……看着火团,德清刹那间心明眼亮,天地间恍然一片光明,这正是——

  消得一分习气,便得一分光明。

  忍得十分烦恼,便证十分菩提。

  次日一早,天空明澈如练,德清起来站在寮房门囗心里想着那首偈语,眼眼却凝视对面的悬崖……那悬崖上兀自耸立着一株千年古树,在淡淡的晨曦里自成风景……看着看着,德清恍然顿悟——

  这个微妙义,圣凡本来同。

  所说不同者,麻外错求绳。

  心已法法通,雨后山色浓。

  了知境缘幻,涅槃生死融。

  光绪十年七月初九日,德清在黛螺顶开悟,时年四十五岁。

  却说德清正观景,身后有人叫他:“德清师我就要回去了,你安心在这里待,有兴趣时随时可来显通寺。”

  叫他的正是悟性,他见德悟也跟在悟性后面来了,遂道:“二位来得正好,德清也就此别过二位。”

  德悟吃惊道:“德清师何故就走?是我怠慢你了?”

  德清道:“你说到哪里去了,你我情同手足还说出这番话来?”

  “那你为何要走?”

  “我出家是为了成佛,在此处能成佛么?”

  德悟反问:“你到别处能成佛么?”

  德清不说话,把二位领到屋子外面手指着远处问到:“你们看到什么了?”

  二人顺着德清的手看过去。德悟不解地:“看到山,看到石头。”

  “还有吗?”

  悟性道:“还有树。”

  “对。树长在什么地方?”

  二人异囗同声:“长在悬崖上的石缝里。”

  德清点头:“没错,是长在石缝里,你看它有多在年纪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