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德清为了躲避家人的寻找来到妙莲和尚住持的寺庙,其时正是1858年末春。妙莲和尚一番考证后为他安排圆受具足戒,赐法名演彻。德清受戒后,本欲安心在寺中修行,不料数日后又来了一个外乡人。古岩认出这人正是那位在涌泉寺打听他的男子。德清吓得躲在屋子里不敢出来。稍后,妙莲打发一沙弥过来叫他,他知道,到了这一步已经无可回避。
德清忐忑不安地来到方丈室,妙莲见了就说:“德清师,你家里来人了。”
德清道:“师父,他们是如何得知我在这里的?”
妙莲道:“是常开法师让他过来的。”
德清不安地:“师父莫非也要赶我走?”
妙莲道:“不是我要赶你走,你父亲为你出家之事重病在床,如今危在旦夕,想见你最后一眼。”
德清心下一沉,就问老和尚道:“我家来的人在哪?”
妙莲道:“走了。我看你还是回去看看为好。”
德清内心很是自责,他没有料到自已的出家会导致父亲生病。他当即就辞了妙莲回泉州州府。
到了州府门囗,德清又感到有点不对,既是父亲重病,那家仆为何不敢久留竟和妙莲说了话就走?他必是心虚不敢面对。想到这些时,德清多了一个心眼,又返回来换上先前穿过的俗装,头上还盘了头巾。
德清扮成俗人来到泉州府附近向一位时常与府内人员打交道的菜农打听。这菜农道:“没有啊,昨天下午我才看到肖大人,他好好的还和他的熟人说话,不像是有病的人啊?!”
德清一听,就放下心来。他回到寺庙里欲向妙莲说明情况,寻遍寺院每一个角落,却无法找到妙莲。他怀疑师父有意躲他,正无去处,一位名叫德悟的师兄向他走来,便上前打听道:“德悟师,师父哪里去了?”
德悟道:“师父修行去了。”
“何时能回来”
德悟摇头:“不知道。”
德清见师兄要走,便扯住不放:“你一定要告诉我,师父大概什么时候能回来。”
“这个真的很难说,你既然问的是大概,那我只能告诉你,短则半年,一年二年的也说不定。”
德清纳闷道:“师父为何要这样?”
德悟道:“你初来乍到有所不知,我们师父修的是头陀功德。”
德清道:“什么叫‘头陀功德’”
“这个……反正一句话说不清楚,你想知道最好去问师父。”
“你说师父要一二年才能回来,你教我到哪里去问他?”
德悟摇头;“我真的不知道,只听说师父一直在修习,且到了一定境界。”
“那师兄为何不跟师父修习此法?”
“我这类愚人反正成不了佛,小和尚也得有人当。你这样盘问不休,莫非也想学这东西?”
德清点头:“正有此意。”
德悟正色道:“你真的想修?”
德清点头:“出家人不打诳言。”
“我看你是不知才随意说的,我只能告诉你,修此功法的人又名‘苦行僧’,那是要吃很多苦的。”
德清道:“我当然知道。但我认为,凡世间之苦莫大于心苦,如果能用肉体之苦代替心苦,那就是人生之大幸了。”
“哦,看来你真是有心了。具体如何修习我也不是很清,但我听说师父在初习之时,一个人在深山老林躲了数年。”
德清道:“此法正合我意,我正巴不得躲藏起来。师兄,谢谢你的指点。”他才走几步路又回过头来,“还有一事请师兄帮忙。”
“什么事需要效劳?”
“师兄也知道,家人正在四处找我,日后若还有人来寺里打听,就说我已不在这里了。”
德悟点头:“这个容易。还有什么要帮忙的?”
“还有就是我白天不能回来,晚上肚子饿了……”
德悟道:“你放心,我会告诉伙房,每天都给你留点斋饭。”
德清满心欢喜,谢了师兄当即就回到房里抱了被子到后山的山洞里住了下来,渴了,洞囗不远处有清泉,天黑了就下山吃斋。当然,家中那一头他也是放心不下的,每隔数日他都要向德悟打听。在这样的心态下修习,自然毫无半点收益,反倒增添了不少苦恼。由于父亲不断差人来寺里找他,德清很想尽快离开这里,但一想到尚未得到师父只言片语的指点,如果离开今后的修行会更加不得要领。如此这般德清在寺庙里熬过了一年,次年春天的一个深夜,德清又像往日一样下山吃斋,刚刚吃好,就有人在外面干咳。德清从声音里听出是谁,因怕外头有父亲的线人,就捏着嗓音道:“德悟师,是我!”
德悟道:“我知道是你。”德清道:“我家里人又来到庙里了?”
德悟道:“不好讲,这几天有一个女香客天天来烧香,别的香客烧完香巴不得快走,她偏偏一待老半天,还东瞅西瞅的。”
德清道:“不用猜,她定是我父亲新雇的线人。谢谢了,德悟师。”“不谢。我还要告诉你一个好消息——师父今天从远处云游回来了。”
德清一听喜出望外,谢过师兄来到方丈室,果见妙莲和尚正在打坐参禅。德清向他诉说这一年的苦恼,妙莲听后就说:“你这哪里是在修行?有吃有住的不叫苦行,与在寺里没有区别!”
“学人知道这样不好,可是未得师父开示不敢擅自离开,请问师父,此法该如何修习才得要领?”
妙莲见德清执意要修苦行,于是向他传授修习苦行的十二要义——选择清静人迹罕至之地;了无所托如闲云野鹤;饮食节量;一日一食;乞食不择贫富;中午后不得饮浆;守三衣具;穿着粪扫衣;常坐树下思维;常露地静坐;住于坟墓之处;常坐不卧。
妙莲说,修头陀行的要义就在于一个“苦”,光在行为上,常人就难做到,更难的是要让心平静。如何才能够做到心平静,妙莲的心得是多磨自己的心。为了让德清能理解,妙莲还现身说法,说他这次在回福州途中,遇一同路,那位商人见如此清苦,内心生了怜悯,就问到:“你不觉得苦行僧的生活很苦吗?”妙莲笑着反问:“难道你不觉得你们做商人的也很苦吗?”商人道:“是有点苦,不过比起你们做苦行僧的要好些。”妙莲叹道:“其实人生在世大家都很苦。苦行僧没家没口,生活清贫,是不好过,但有婚姻的人为妻子儿女所累,为油盐柴米所愁,难道就不苦?”妙莲的话如同针一般针扎入了商人的心窝,当时就流下了眼泪……
最后妙莲又向德清说起头陀苦行的来历。
头陀起源于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苦行僧的主要任务就是冥想修行,通过把物质生活降到最为简单的程度来追求心灵的解脱,摆脱无尽的轮回之苦。在印度,修此行者甚众,他们喜欢居住到远离尘嚣的喜马拉雅山上,吃斋念佛,修炼瑜伽。修行者到了一定阶段就能把体内的潜能调动出来,功德圆满者,能两手同时打两面鼓,且两手击打节奏不同,甚至在刀尖上行走,在荆棘上睡觉,在火上赛跑……
德清得到师父的指点,如获至宝,因害怕碰上父亲无处不在的耳目,德清仍是夜行晓宿,饿了就近化一点斋饭充饥。如此暴走十数日,直至认定走出了父亲辖治之地才停留下来。然后又选定一坐无名大山作为修行之所。
德清入得山来,但见山上古木参天,枝叶层层复层层,一丝儿阳光也休想射下来;走入林中,如入迷宫,转了老半天,德清好不容易才走出密林。抬眼望去,方见太阳西坠,天已向晚,当务之需是找一处栖身之处。德清又转悠了好一阵,总算找到了一个天然山洞。山洞在一处悬崖上,要攀附长在石缝中的树藤方可入内。入得洞来,刹时一股难闻的气味扑鼻而来。他强迫自已在洞里待了一阵,直至能够适应这股味道才走出来察看周遭环境-——山洞位处悬崖上,视眼十分开阔,脚下是一片树林,洞口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毛路,像是有动物常在此处走动,是一个天然的居住之所。德清心想,如果能在附近找到水源那就更完美了。德清离开山洞沿着若隐若现的小路一边寻找,一边吃着採来的野菜,在一株不知名的古树下还真的找到了一眼清泉!他蹲下掬了一捧水,果然是如甘露般的好!
喝足了水,德清刚回到洞内,下面的林子就热闹起来了,先是各种鸟类的叫声,如能懂鸟语,那一定是鸟儿归林时在呼儿唤女……当一声怪叫从山那边传来,林子里刹那间噤若寒蝉……德清知道,那是野兽的叫声,他的猜测没有错,稍后又传来数声怪叫——野兽们也在呼儿唤女了……大山复归宁静之际,鸟们又开始鸣叫了,热闹的场面持续有许,突然间翅膀扇动声响起,林子里惊飞起一群鸟儿……德清尚未回过神来,林子里的树叶剧烈翻动,并伴随着“吱吱”叫声……德清看清楚了,那是一群猴子,它们也归林了……
天色尚未黑下来,那群猴子很快也看到了德清,它们不再动了,眼睁睁地盯着山洞……德清不愿意惊扰这些动物们,他回到山洞打起坐来。这段时间很累,现在总算有了一个安静的地方修行……
德清醒过来的时候已是大天亮,走出山洞,一股寒气来袭,他这才领会到“春寒料峭”的真实含意。自入春以来他还从未感受这样的寒冷,他想,这高山之上,是应该比平地冷。当他缩回到洞内,才明白真实的原因乃是这个温暧的山洞娇贵了他,难怪昨晚睡得那样香。洞外面的林子很静,偶尔有几只鸟儿在啁啾,至于昨晚那群猴子,此时已经不见了踪影——应该是到远处觅食了吧。一想到“觅食”,德清就感觉到饥饿。身边的食物已经不多,只有化缘化来的一点点糙米。这山上没有火,他也不打算煮熟了吃,即便是生吃也不能放开肚皮。到了中午,他实在熬不住了,才抓出一把慢慢嚼咽——味道真是美极了,吃完一把忍不住又抓了一把……第二把吃完,当手又伸进囗袋,他在心里对自已说:不能再吃了,日子还长着呢,就算是一天只吃两把,这一点点米也撑不了多久……这一天,德清是在强忍食欲的煎熬中度过的,那种切身的体验只有亲身经历才知道,难怪师兄们都不愿修习此功。为了节省消耗,他尽可能少外出,只在正午太阳最大的时候去昨天发现的泉眼里喝了一回水。在洞内他也尽量不动,尽量不去想凡间的杂事……不知过了多久,外面又是一阵闹腾,他睁开眼睛发现又是是鸟儿归巢时间,随后是猴子归林,是远处野兽回洞……一切复如昨日……
第二个夜晚德清没有昨晚那样好过……他被饥饿折腾得难以自持,最后是抓吃了几把米才平静来。原计划要吃几天的糙米,一宵工夫被他吃得干干净净,然后才安安静静睡去……
第三个夜晚是德清最刻骨铭心的一夜——粮尽了,他贪婪的肠胃无以充饥……他真想外出觅食,可是黑灯瞎火的去哪里觅食呢?
突然一声“吱——”的惨叫声划破夜空的宁静。德清听得清清楚楚,那是一只猴子不幸成了某种野兽的晚餐,那吱叫声凄厉而恐怖……随之便是群猴乱成一团的吱叫……德清不敢出去了,然后眼睁睁听着外面那场血醒延伸到那长长的嗥叫声远到尽头才收声……
当大山一切复归平静,德清却更加无法平静了,他在猜测:刚才是什么野兽偷袭了猴群?那拖长了的嗥叫声有点类似猫的声音,德清能想得到,这野兽不会是老虎,老虎的声音是吼叫,不是这种拖长了声调的嗥叫。猴子是在树上的,这野兽如何能够吃到它?
天终于亮了,德清趴在洞口看下去,他看到那群猴子正离开栖息的树林外出觅食,它们所到之处如一道波浪滚过林海,一路上还欢快地吱叫,仿佛昨晚发生的惨剧与它们无关……当一群不知名的鸟儿来到这片树林,德清也出洞了。
时下是初春,山上没有果子可吃,能入囗的只有树叶。好在德清还认得一些能吃的树叶,那是他在福宁学馆读书的时候朱庚华教的,没想到居然派上了大用场。
树叶很嫩,正是采食的好时节,可惜能吃的品种太少了,而且味道又苦又涩……
认识的树叶吃光了,而肚子仍未填饱,德清于是学“神农尝百草”,嚼在嘴里感觉到味道好的就吃,其中有一种红色的树叶味道不错,而且漫山遍野都容易找到这种树叶。肚子终于填饱了,德清又去那泉眼处喝水,在返回途中不意遇上了一只小白猴。双方同时发现了对方,德清正纳闷这小猴为何没有和同伴一起外出觅食,那猴子调头就逃,但动作极不灵便,一看就知道是受伤了。随后德清又想到,昨晚也许正是这只小猴不守规则下树玩耍被野兽逮到了。
小白猴逃得越来越慢,显然是伤得不轻,德清本不愿意惊扰它,转念一想,如不管它,它肯定活不了多久。
德清于是跟在小猴后面,至林中,小猴终于奋力爬上了一棵树,由于惊恐,它回过头本能地对着树下的德清呲牙咧嘴吱叫……德清友好地向它招手,但未能获得信任,只好悻悻地离去。
德清在返回途中发现了一淮血迹。沿着血迹走了不多远,一具只剩皮和骨头的母猴赫然入目……这猴子会不会是小白猴的母亲?如果是,它一定是为了救自已的孩子才葬身野兽之口的。德清动了恻忄隐之心,将猴子尸骨拾起来用松土和树叶埋于低洼处。
德清回到洞里,正欲安心打坐,突然间感觉到很不舒服——他这才明白刚才吃错东西了……不舒服的感觉越来越强烈,仿佛有无数的手在腹内撕扯他的五脏六腑。腹内翻江倒海,德清愿意选择死而不想再这样难受,就在这时,他“哇——”的一声大叫,接着大吐特吐起来……很快连胆汁都吐没了,只觉得腹腔空荡荡不剩一点残物,他坚持着想站起来去喝点水,然而,双脚尚未站直,眼前一黑就不省人事……
德清应该感激那些进入肠内未吐出的泉水,泉水变成尿慢慢充盈膀胱,随后激活剩余的潜能并让他醒了过来……他挣扎着站立起来,可是两脚像铅一样沉重无法移动,他只好把尿拉在化缘钵里,准备等到恢复了体力再倒在洞外。
拉完尿,疲惫袭上来,德清又瘫软在地上……他不知道外面是什么时候,只感到囗很渴,腹腔内如火一般,他想爬出去喝水,可是全身软绵绵的没有了一丝力气……内火如同点燃的干柴越烧越旺,干渴也如同钻出瓶子的魔鬼张牙舞爪地步步紧逼……这份体验让他明白凡夫之身要想成佛的不易……
德清终于抵挡不住了,强烈的干渴令他本能地端起钵子一滴不漏地喝下自已的尿液……他自以为很快就会死,但等了很久一直没有死,反而腹腔内的火气全熄灭了。随之强烈的饥饿感再次来袭……身边已经没有可食之物,他本能地将手伸进囗袋——居然从囗袋缝隙里找出了七颗米粒……德清像吃救命粮一般慢慢嚼咽了这七粒米,然后坐等天亮……
这一个夜晚似乎格外漫长,也格外的平静,偶尔有夜鸟的叫声划过夜空,旋即又湮灭在沉寂的黑暗里……
天终于亮了,先是鸟儿的鸣叫声,随后是猴子离林的‘吱吱”声,再然后一切复归平静……德清奋力站起来,走出山洞,感觉如同踩在棉花上。
从洞内下来,到处是唾手可得的树叶,但昨天的经历使得他一见到树叶就反胃。来到泉眼处,德清把肚子灌满,又洗净钵子打一钵水准备带回洞里。在经过那片树林时,他情不自禁想到了那只小白猴,不知它的伤势是否有所好转。
进入林中,一声微弱的“吱——”声传来,德清看到那只小白猴还蹲在昨天的那株树上,但已经没有胆子下来觅食了。德清估计它一定也渴了,他把钵子放在树下就默默走开。走了很远再回头,果然发现小白猴已经在树下喝水……
从早上到中午,德清出来喝了三次水,每一次他都没忘记给小猴也带一钵水。到下午,他饿眼昏花再也撑不下去了,在山上寻找熟悉的树叶吃——奇迹也正在此时出现,原本味道苦涩难咽的树叶竟有香甜之味,嚼之满囗生津……回到洞内,他以为还会像上回一样呕吐,岂知不但未吐,反而还睡得格外香甜。德清喜出望外,知道自已修习头陀功的第一关已经顺利过去,可以放下身心苦修了。
自此后,德清饿了即出洞採食花草树叶,渴了饮山泉,开头三天一早起来还有起头昏眼花之感,到第四天,这些感觉便荡然无存。
而那只小白猴在他的呵护下也渐渐康复,而且不再对他怀有敌意,偶尔还过来与他接近。德清很喜欢这只小猴,从内心希望能与它成为伙伴,彼此之间也越来越熟悉,到第六天他再去送水时,它已经在那株树上耍了。
德清在心下里说:它应该是回到猴群中去了吧?果然,当天向晚,猴群归林的时间,那只可爱的小白猴赫然在其中,它也看到了德清,但没有近前,远远的有了分生感。德清怅然若失,但转念又为小白猴庆幸。德清有了心情,诗兴也上来了,兴之所至,还用小石子题在洞壁上——
石洞自清幽,孤居万事休。
蒲团久趺坐,身世等浮沤。
三轮本空寂,佛魔自卷收。
大千沙界幻,幻亦不曾留。
大约是数月后的深夜,已经入定的德清突然被尖厉的惨叫声惊醒。他听得清清楚楚,又是一只猴子成了野兽的猎物……那吱叫声凄厉而恐怖……随之是群猴乱成一团的吱叫……那长长的嗥叫声由近而远像上次一样终于湮没在沉沉的夜色中……
当一切复归平静,德清却无法入定了,他在想:又是那头野兽,不到数个月的时间内就多次偷袭猴群,那拖长了的嗥叫声已经深深地留在德清的记忆里了!看来观世音菩萨说的一点没错,“一切众生皆有魔性”,魔性不光存在于人心里,更长踞在野兽中……人可以成佛,不知野兽能否像神话故事中说的那样也能成佛?
天亮了,鸟儿叫了,德清惦念着昨晚那场惨剧,他迫不及待地走出山洞。远远望去,那群猴子正离林觅食,一路上还欢快地呼朋引伴,那只小白猴在中间格外抢眼……
德清来到林间採食了树叶花草,又到泉眼喝了水,然后进入林子,未走几步,一只猴子尸体出现在视野里。
这是一只母猴,足有三十多斤重,猛兽没有带走它显然昨晚上不止一只猴子遇害。德清突然心里一紧,想到了那头野兽还会过来衔走它的战利品,而眼下应埋了猴子尽快离开。当他走近猴尸,刹时树上传来‘“吱”地叫声,抬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小灰猴冲他呲牙咧嘴示威。德清明白了,这小猴已经成了孤儿,但它小不更事,当它妈妈还没死呢。
德清一时不知该如何外置,突然间他感觉到周围一种异样的气氛,当他明白过来将要发生什么时,树上的小灰猴已发出凄厉的尖叫声。德清本能地爬上就近的一株树,尚未回过神来,只见一头金钱豹从林子里窜出来……德清打了一个寒战——好险啦,若不是小灰猴,没准就要被这畜牲伤着了。
金钱豹看了一眼树上的人和小猴,见它的战利品还在,叼起那头母猴扬长而去,也不顾小猴子在后面声嘶力竭地尖叫。
及后,每过十天或者半月,豹子都要光顾一回,每次一来这群可怜的猴子自是损兵折将。德清本欲一心不乱念佛拜忏,但眼皮底下的一幕幕惨剧却无法不令他牵肠挂肚。他想到,如果不采取措施,这一群猴子会被吃光。
为了帮助这群猴子,同时也是为了自已能够尽心修行,德清用了三个多月时间作了一番精心细至的准备,然后开始留意那头豹子的行动规律和路线并寻找最佳机会。
这是一个令德清永生难忘的秋夜,德清正在打坐,突然一声令人毛骨耸然的嗥叫声划破夜空,随即便是猴子和各种野兽惊慌失措的鸣叫……德清会心地一笑,知道是那头罪有应得的豹子中招了。嗥叫声一直没有断,猴群也没能安宁,于是热闹就成了大山今夜的主宰。
德清设置的机关是利用了一个天然的陷阱,他用树枝挡了豹子原有的行动路线,又把那个现成的陷阱伪装一番,它得到今晚这样的报应是菩萨给它的惩罚!
外面豹子的嗥叫由愤怒到挣扎又到绝望,最后便没有了声息——它终于接受这个现实了……
天亮了,树林里又是往日的热闹影像,鸟儿的鸣唱,猴子的吱声,应和着远山动物们的声音……大山复归平静后,德清才从洞里出来觅食……
天黑了,鸟儿归巢了,猴子归林了……半夜时分,豹子偶尔也发出几声嗥叫,但声音里明显少了往日的杀气,有的只是绝望和悲伤……
第六天早晨,德清来到陷阱边,豹子见有人来,便挣扎着站起张牙舞爪地冲着德清嗥叫。
德清用手里的木棍指着豹子道:“畜牲,造业太多,必有恶报!你前生是个恶人,今生才投胎做畜牲,还不知悔改,落得这个下场,你是罪有应得!”说罢,扬长而去,无端地有快感在全身流。走了没多远,耳边传来豹子的哀鸣,德清在心里道:这畜生还有知觉呢,没准家里还有嗷嗷待哺的孩子。
德清动了恻忄隐之心,从附近折取了树枝不断地往陷阱里丢……
豹子显然已经饿得失去了往日的威风,直到树枝快要把陷阱填满,它才有气无力地挣扎着向上爬……德清怕它伤着自已,赶紧爬到树上。
豹子终于爬上来了,它拖着长长的尾巴有气无力地离开,到了山坡,它回过头望了一眼德清,然后消失在一片树林里。
见此情景,德清在心里想:它是不是已经悔悟了呢?
也许正应了佛祖所言,一切的众生皆可成佛,这以后,那头豹子再也没有出现,德清也得以安心修行了。这一年时间他过得如何?有诗为证——
一月复一月,光阴似消雪。无常有限分,法性无生灭。
漆桶忽尔破,天龙生欢悦。鹤巢鹏不居,鹪鹩住蚊睫。
一日复一日,切莫较得失。取舍忘分别,一切总非实。
处处要圆融,时时宜朴实。一气走到家,端坐空王室。
一时复一时,步步向前移。相逢各一笑,谁与尔拖尸。
兀兀常不倦,时时念在兹。少壮当努力,莫待老衰时。
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延席,德清同样也无法逃脱掉这种宿命。不知不觉中德清在山上过了一载,这一年的冬天与以往不同,天格外寒冷,一场大雪来袭,德清第二天从山洞出来,赫然看到林子里有冻死的两只小猴,其中就有年前失去妈妈的小灰猴……
他在心里想:这么冷的天气,猴子为什么不去找一个山洞躲藏起来呢?想到这个问题,德清似乎明白了什么,他赶紧跑回山洞——他的猜想没有错,洞内有不少猴毛,这个山洞正是猴群的家,年前却被他这个不速之客占领了……德清万万没有想到,他的来到会让一群猴子失去了家,并因此而受到野兽的侵袭……他越想心里越不安,如此说来,那些葬身豹囗的猴子都是他一手造成的。难怪刚来到这里的那几天,洞门囗不时有影子晃荡,当时还不明白,原来那是猴子回自已洞外打探啊!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