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寻找安心处

第四章:寻找安心处

  话说朱光华见古岩坚持要去见朱庚华,只好答应道:“那好,你跟我来。”

  古岩跟在朱光华身后,走了一段路,就感觉到不对了,他说:“大哥,你要带我去哪里?”

  “你不是要见庚华吗?”

  “我是要去见庚华,你为何把我往山里带?”

  朱光华头也不回地说:“到时你自会知道。”

  古岩立即明白了什么,不安地:“他……是不是已经……”

  朱光华没有说话,到了一荒凉之地,指着一个土堆说:“到了,庚华就在这里。”

  这是一个新土堆,上面还压了几块大石头。朱光华苦笑着对古岩说:“叔叔家买不起棺材,是用草席卷的……这里野狗多,我怕他被野狗扒出偷吃才压了几块石头……”

  看到这凄凉的景象,古岩哽咽道:“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我帮他还钱给你之后不久……”

  “他自寻短见?”

  朱光华点头:“这念头他在离开学馆那天就有了……他到外面做了一段时间短工,攒够了还你的钱就走的……”

  古岩泣不成声道:“好好的,他……他为何非要走这条路?”

  “唉——”朱光华长叹一声,“好什么啊,如果过得好谁想死啊?也许对他来说是一种解脱。”

  “大哥,庚华他到底遇上了什么事你一定要告诉我。”

  朱光华于是向古岩讲起了朱庚华的事。

  原来朱庚华家里并不富有,正因为穷,世世代代都受村里富人的欺侮,为山界和田边的事不知打了多少官司,但总是输。因此,整个家族都希望能出一个做官的。他母亲怀上他时,梦到有长庚星入怀,生他时正是子夜。当他父亲去请接生婆,看到天上长庚星格外明亮,便认定这孩子将来必有出息,还特意给他起名“朱庚华”。庚华幼时天资聪颖,记忆力超常,全家人省吃俭用供他读书。朱庚华也很争气,一启蒙就被先生誉为“神童”。朱庚华十四岁时,原来的先生深感教这样的学生有压力,就荐他去邹轩斋手下读书。为父母者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好的前程,为了他,一家人勒紧腰带过日子。朱庚华是个懂事的孩子,他很体谅大人,为了给家里省钱,他有意少报三分之一的伙食费,余下的自已想办法解决,这才有了一个人偷偷去破庙旁煮野菜吃的事发生。

  朱庚华本来是个很阳光的孩子,但到了邹轩斋的学馆性格就变了。在这里就读的多是富家子弟,好些人还带了书童或佣人。这让爱面子的朱庚华很自卑,他的性格也慢慢发生变化,变得不爱与人交往。此时的朱庚华在心里卯足了劲,发誓要读好书,用金榜题名来洗涮这种屈辱。一段时间过去,他发现他的长项在这里没有优势——先生并不看重学生读书的优劣。朱庚华觉得奇怪,一个学馆竟然不看重读书,更让他奇怪的是,这样的学馆居然名声在外,每年都有人高中……他是个内向的人,不愿意向同学打听,他只是隐隐约约听说这个学馆出人才自有他的“杀手锏”。

  那段日子,一家人几乎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朱庚华身上。某一天,朱庚华很偶尔地听到有人说这家学馆所谓的“杀手锏”就是先生在京城有关系,只要出钱就能高中……朱庚华几乎不敢相信自已的耳朵,他问肖古岩,古岩要他直接问先生。

  当疑问在先生那里得到证实后,朱庚华的心里最后一根精神支柱彻底坍塌了……他心里明白地意识到——不能在这里耗下去了,那会对不起全家人。他感到为难的是如何说服父亲……朱庚华考虑再三后,就回到家中向父亲道出真相。朱父不相信,以为儿子在为不想读书找借口,并向邹轩斋了解情况……邹轩斋以为朱父是来为儿子买“功名”便直截了当报出买“举人”多少钱,买“进士”又是什么价……一个本份农民真的万万没有料到,这些居然是事实,更没有想到的是,先生这样做竟是为了报他“累举不第”之仇……

  朱父几乎崩溃了,但一想到多年的付出就要白白浪费,想到仇敌正在暗中虎视眈眈……他一咬牙做出了决定……他回到家中劝儿子回学馆安心读书,其他的都不用管。只是朱父万万没想到他太低估了儿子。朱庚华已经意认到父亲想干什么,他嘴里应承了父亲,却在暗中窥见……他终于了解到,父亲为了给他买“功名”打算向仇人下手……朱庚华怔了,他趁着父亲还在筹划,偷偷给人打工,等到攒够钱还了债就在家门囗的那棵古树上吊死了……

  听完朱光华的故事,古岩早已泪流满面,随后他又趴在坟头上号啕大哭……

  小古岩虽然是个才十几岁的孩子,但他读了一肚子的书,思想上远胜于同龄孩儿。在他的思维里,如果不是有人加害,这世上没有过不去的坎,谁都不愿意早早结束自已生命的……深夜,当被泪水浸湿的枕头把古岩凉醒,于是他冷静地想到:如果我是朱庚华,我也只能自杀……

  都说“少年不识愁慈味”。小孩子为什么不知愁?老人说,小孩不知愁是因为他还没有灵魂。“灵魂”这个词是先圣们的一大发明。什么叫“灵魂”?一个“灵”字就活现了一切——会变化,可流动,来无影去无踪,或无处不在无时不有——通俗的说,当一个人与外界接触能最大程度地有了喜怒哀乐时,这个人就有了灵魂。

  古岩回想自已的历程,心想自己是在奶奶死了以后才有灵魂的——说得更准确一点,是庶母给了他灵魂。灵魂是个很脆弱的东西,它怕风怕雨怕一切的风吹草动……因此,它一诞生就必须有一个家园。这个家园叫“精神支柱”,也可称之为人生目标或追求或希望。每个人的追求是阶段性的,古岩自有了“灵魂”,他的第一个希望就是离开庶母。随后他到了学馆,一旦他的愿望实现他的灵魂就没有家了。

  前面说过,灵魂是不能没有家的,因此,在这段日子里,“金榜题名”就成了肖古岩临时的“精神家园”……

  都说家是美好的是温馨的,不美好不温馨你还愿意回去么?

  然而现实对肖古岩却是如此残酷,朱庚华的死让他提前看清他的“精神家园”不是美好,而是腌脏和丑恶——具体一点说,这不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家园”,而是地狱是万丈深渊!

  朱庚华死后,古岩有很长一段时间变得魂不守舍,甚至他坐在教室里,眼前仍然晃动着朱庚华的身影……

  邹轩斋从融镜老和尚那里听说过古岩是个很聪明的孩子,因此也特别的关注。有时甚或把他叫到书斋问一些读书方面的问题。有一次古岩突问到:“先生,读书是为了什么啊?”

  邹轩斋吃了一惊,他没料到学生会向他提出这样的问题,于是很不屑地:“读书当然是为了高中,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问?”

  “那高中了又是为什么?”

  邹轩斋生气了:“你自已说是为了什么?”

  古岩认真地:“是为了升官发财——升官发财——升了官才能发财!”

  “你知道了还问我干什么!”

  “可是我不明白升官发财又为了什么……”

  邹轩斋这下明白古岩不是和他闹着玩了,说:“升官发财是为了过得好,难道你不这样认为?”

  “先生,只要是升了官发了财就能过得好吗?”

  邹轩斋爱怜地抚摸古岩的头:“孩子,真是为难你小小年纪就想这么复杂的问题……告诉先生,你遇到什么事了?”

  古岩未言先泪下:“朱庚华死了,这事您知道吗?”

  邹轩斋听完古岩的讲述,亦是吃惊不已,内心难过地说:“这孩子我有印象,很聪明的一个人……太出人意料了,说起来我是个罪人,是我害了他……”

  “先生不必自责,你设馆之前就有言在先,只收富家子弟,不收穷人。他的死与先生没有关系。”

  “我是有言在前,实乃只想将真相告知别人,才好让一些穷人以为只要来此读书就能高中,不料竟有了朱庚华之事的发生。”

  “学生年幼无知,不知如何劝说先生,今日我只想问问先生,这样的书读下去有多大意义?”

  邹轩斋还沉浸在难过里,说:“这个问题我可以回答你,但不一定能让你满意。如果你想有满意的答复,可问问融镜老法师。”

  “老法师远居泉州,远水救不了近火,今日只有请先生解答。”

  邹轩斋想了想道:“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样的书读下去百害而无一益。”

  “照先生这样说,学生每天在这里岂不是……”

  邹轩斋愣了片刻,突然瞪眼道:“你不在这里读书难道去落草为寇不成?小小年纪不干正事,却要胡思乱想!”

  古岩见先生不理解他的意思,也就不再多问了。古岩的想法是不想读书了,但又担心家人这一关过不了,如果先生同意,那情况就不一样了。不想,和先生说了也是白说。及后,他又想到,以先生的精明不会不明白他的意思,他只是回避罢了。

  自此后,古岩已经无心读书,在教室里听课,竟不知道先生讲了些什么。在课外,他常能盯着地上的几只蚂蚁看上大半天。

  肖玉堂仍是很忙,平时较少回家,加之漳州到福宁也有一段路程,自然就更少关心儿子了。古岩与家里的联系只是每月在固定的时间里,仆人会准时送来银粮及衣物。

  古岩浑浑噩噩地度过了很长一段时日,肖玉堂在漳州任期届满,其时,漳州地方已是万像复苏,百姓安居乐业,这都是他的功劳。按政绩,该当升迁,但肖玉堂生性耿直,不屑于屈意奉承走上层路线,升迁之事自然无望,最后落得仍回泉州做知州。

  其时,古岩虚年十五岁。这些年庶母王玉凤一直未能生肓,求神拜佛亦无用。如今人过中年,她不得不死心,也不再指望了,对古岩的态度也不阴一套阳一套,自然也有了转变。

  肖玉堂在泉州府安顿下来后,头一桩事便是拜会融镜老法师。二人见面,相叙甚欢。老法师还特别提到古岩,多年不见,希望见上一面。肖玉堂自然是满囗应承。

  其时,古岩赋闲在家,父亲正在为他物色新的先生。一日,父亲说要带他去观音庙便一口答应了——原来他也想见见老法师。

  见面之处在法师居住的禅房。多年不见,老法师见古岩已出落成一个翩翩少年,心里甚是喜欢。经短暂接触,融镜发现古岩虽比过去爱说话,同时古岩游离的目光及空洞无物的眼神也未能逃过他的法眼

  肖玉堂是个明白人,知道有他在场儿子会受约束,遂与老法师闲喧几句就借故离开了。

  禅房里只剩下两个人,融镜率先打破沉默:“古岩,你长大了。”“托老法师的福,托菩萨的福。”古岩说。

  老和尚道:“我们都托菩萨的福。最近你学业可曾精进?”

  “无进步。”古岩答道。

  老和尚故作惊讶状:“你不是在读书么?”

  古岩摇头:“不想读了。”

  “何故不想读?”

  “连我们先生都承认读书没有用,我为何还读它?”

  “此言差矣,古人云‘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了书一旦高中就有荣华富贵,你怎能说读书没用呢?”

  古岩道“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是出家人,更懂得其中的道理,这样的富贵要他何用?”

  “你是说如今考试都要送礼之事吧?”

  古岩吃惊地:“你如何晓得?”

  “你的事邹先生和我说了,实不相瞒,我今日和你作促膝之谈,正是受他所托。”

  “你都知道,那就更不用说了,”古岩哽咽道,“只要一想到庚华我就要难受,多聪明的一个人,且出身低微,这样的人让他做官,必懂得民间疾苦,乃是国家之福,百姓之福,可是,天妒英才,这个世界竟没有他的容身之地!”

  老和尚道:“这事今日不说也罢,我只说你。”

  “如何说我?”

  “读书有无益处且不说他,我只问你,为人子,可晓得孝道?”“晓得。”

  “既然晓得那就好说,你家乃书香门第,你父亲亦是个传统读书人,他希望你子承父业,将来金榜题名,光宗耀祖——如果你能做到,就是尽了孝道。”

  “道理我懂,我也不是不愿意读书,都说哀莫大于心死,实在是我读不进书,只要一坐到教室里,就无法静心下来……”

  老和尚点头:“我知道,你这是遭遇迷途,找不到归宿。人生都难免遇到这种情。”

  “那你说我该怎么办?请老法师开示!”

  “开示谈不上。我且问你,如果你现在就站立大河边,你的身后已经没有退路了,你该怎么办?”

  “我想过河,我希望有一条船来渡我。”

  老和尚道:“现成的船是没有的,你要自已去找。我这里有一本书,有空不妨翻一翻——只是千万记住了,不要耽误了学业。”老和尚说到此处即起身从书架上取了一本线装书交给古岩。

  古岩不明白这本书与老和尚开示他有何关连,他打开看时,原来是一本《香山传》。

  古岩把书带回家本打算好好看一看,不想这时他要出一遭远门。原来他未婚妻谭氏的家仍在福宁,下月谭家嫁大女,按风俗他这个做妹夫的应该到场。

  肖玉堂当即备下一份贺礼,叫一名男仆陪着古岩去福宁。

  古岩的未婚妻有四姊妹,他不知道出嫁的是哪一位。

  在古岩的潜意识里,他一直觉得,这辈子不成家则罢,如果要成家,就非得娶谭丹凤这样的女子为妻。因此他很担心这次出嫁的是她。

  一路上他有一种不好的预感,但当他来到福宁得知出嫁的正是谭丹凤时,他的心里还是像打翻了五味瓶一样难受……这样的感受持续了很久,但他不得不面对现实,只是在心里祝福:希望善良美丽的谭丹凤找到她称心如意的郎君……

  数日后,夫家把双方的所有亲戚都安置在城里最好的客店,并包下多家酒店,准备大操大办。古岩心里稍稍松了囗气,知道谭丹凤的夫家很有家势,她嫁过去后至少不会受穷。

  来到福宁多日,古岩一直没能见到丹凤,心里虽然有点七上八下,但转念一想——这样也许是最好的,不见面免得都伤感。就是“上轿”那天,古岩也是躲得远远的不敢近前。

  新娘走后,各路亲戚各自回家。古岩在佣人的陪同下向岳母辞行,在这过程里,他看到谭丹凤最小的妹妹丹桂一直向他挤眉使眼色。古岩会意,离开谭家后他没有远去,而是在一背人处等候,并有意支走了佣人。稍后,丹桂果然来了。见了面她递给古岩一张纸转身就走了。

  信是谭丹凤写给古岩的,信上说她这些年一直惦念着他,她已经记不得做了多少同样的梦,梦里,王玉凤要对他下毒手,还和她的母亲商量……醒来时总是泪水浸湿了枕头……并希望他今后无论到了哪里能给她一点信息……她在信里也说到自已,说她的命很苦,万万没有想到父亲为了自已竟然把她嫁给年近花甲的上司。她本想一死了之,但放心不下母亲和妹妹,更放心不下一直让她担心的古岩……

  信尾附诗一首,为古人之作,内容却与她的心境吻合——

  别肠多郁纡,岂能肥肌肤。

  始知相结密,不及相结疏。

  疏别恨应少,密离恨难祛。

  门前南流水,中有北飞鱼。

  鱼飞向北海,可以寄远书。

  不惜寄远书,故人今在无。

  况此数尺身,阻彼万里途。

  自非日月光,难以知子躯。

  古岩是噙着酸泪读完信的,他想不通,好人为何这般命苦——一个如花似玉的十五、六岁的女孩子要和一个行将就木的老头子同床共枕,这样的命运真是生不如死啊,可是,为了别人,她连死的权力都没有……这时他才明白,朱庚华比谭丹凤幸运,他可以一死百了,不用在人世忍受漫长的煎熬……

  如果说朱庚华的死让肖古岩失去了人生方向,而谭丹凤的遭遇,却让肖古岩犹如在迷途遇到一场暴风骤雨,不住的暴雨酿成滚滚洪流,肖古岩无处可躲藏,最后被洪流夹裹在泥沙中一泻千里地奔向苦难黑暗的深渊……

  肖古岩是在最绝望的时候开始读《香山传》的。这本书说的是观世音菩萨的故事。

  观世音原是春秋战国时期妙庄王(即楚庄王)的第三个女儿,名字叫妙善。妙善聪慧美丽,从小笃信佛教。年岁稍大,父王为其配嫁。妙善执意不从,要削发为尼。妙庄王发现女儿抗旨出家。怒火冲天,率兵马将妙善捉拿。当即在京城斩首示众,并使她的灵魂堕入地狱中。玉皇大帝闻讯后,命阎王把妙善的灵魂救起。阎王施展法术把妙善复活于香山紫竹林中。从此,妙善普渡众生,行善天下,化现成为了观照人世间疾苦的菩萨。后来妙庄王得了重病,久治不愈。医师告知:须要亲生骨肉的手眼方可治愈。在此情况下,妙庄王的大女儿妙圆,二女儿妙英都不愿献出手和眼。妙善得知此事后,不念父王旧恶,挖下自己的双眼,砍下自己的双手,制成药丸,救活了父王。妙庄王得知一切,疚愧万分。为了纪念自己的爱女,请工匠塑一尊“全手全眼”观世音像。岂料,工匠错将“全手全眼”误听为“千手千眼”。于是塑出一尊千手千眼观世音(妙善)的像……

  肖古岩在黑暗的深渊不知何去何从之际,当他打开《香山传》时,他看到了遥远的天际有一线光亮……随着将这本书读下去,这一线光慢慢变大,然后它看到了天际有一朵明亮的莲花,莲花光芒万丈,照亮迷途人的前程……在莲花之上站立的是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她的身后有一团祥光……那里就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极乐世界……

  在无量劫前观音菩萨已成佛称正法明如来

  (那个时候“我”在哪儿现在怎么也想不起来)

  那个时候正法明如来听鬼哭狼嚎

  那个时候正法明如来看弱肉强食

  无尽的悲心哟涌上来像水浇

  热烈的胸襟呀敝开着似火烧

  魔王波旬发誓要造一个魔鬼王国

  阿弥陀佛发愿要建西方极乐世界

  可叹一切众生皆有魔性皆可成佛

  于是正法明如来现菩萨身九天闪烁

  她手有千只——指向八万四千——量

  红莲华色——色放八万四千——种光

  她眼含七色流出八万四千种毫光

  百千万佛——化佛——吉祥

  举手间,杨枝净水,遍洒三千

  投足时,金刚摩尼,布施九万

  ……

  ……

  肖古岩经于明白,原来这个世界有苦难有不平有弱肉强食……而且所有的众生皆有魔性,但只要他有心向善,哪怕是恶魔都可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自此后肖古岩笃信佛教,他经常找老和尚借阅佛典,并虚心讨教。

  渐渐地,老和尚也感觉到不对了,一次,肖古岩前来讨教佛法。老和尚说:“学佛好比渡河,当你达到目的后就没必要把你过河的船放在心上。”

  古岩明白老和尚的意思是要他把精力放在学业上,于是他回答老和尚道:“俗话说送佛送到西,救人救到底,学生才在船上莫非老法师就要赶我下水?”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