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抱恨译场

第十三章:抱恨译场

  话说那些想搬出逍遥园娶媳妇成家的出家人让僧肇带话给鸠摩罗什,到了禅房,僧肇就不愿意说了。鸠摩罗什知道不是什么好话,叹了囗气道:“阿弥陀佛,为了大家安心译经能弘扬佛法,无论他们说出多难听的话你都要告诉我,否则你就不是我的弟子。”

  僧肇听了,这才说:“他们说,出家人都平等,可师父你过的是妻妾成群的日子,他们才娶一个老婆你还反对,这未免太说不过去了……所以他们一定要师父给一个答复。”

  鸠摩罗什又是一声长叹:“唉——我就知道他们会这样说……好吧,你通知他们中午开饭时间都不要离开,我会有答复的。”

  释昙影等人得到通知后,一个个兴高采烈,私下里议论说:“我倒要看看老和尚如何回答我们的问题!”

  有人道:“他还能怎样回答?事实摆在这里,他除了老老实实答应我们的要求,他没有办法可想!”

  于是众人一致认为鸠摩罗什会在中午答应让有意成家者搬出逍遥园,并感概道:“看来无论在哪里做人,都不能软弱,如果我们不联合起来抵抗,那就只能老老实实搬回逍遥园,眼睁睁看着老和尚独享如云美女如云了,哈哈……”

  却说中午转眼即到,众人都知道今天逍遥园会有重大事情发生,因此都早早地来到膳食堂等候着鸠摩罗什的到来。

  按照规矩,就餐者要等师父到了后才能用膳。正午分,鸠摩罗什在侍者的陪伴下准时来到。众弟子目不转睛的看着鸠摩罗什进入膳食堂,看着他在正上首的“和尚”位上就坐。其时,膳房师傅们动作麻利地给他打饭,若在平时,众人只等他一声令下就可以开吃,但今天吃对他们来说已经很不重要了。

  在众目睽睽下,鸠摩罗什似乎并不紧张,他扫视一遍膳食堂,然后才说:“看来大家都知道了,今天在开饭之前也就不必隐瞒……都知道我接连接受了数名女人,这都非我的本愿……这些就不多说了。对于一部分人的提问我现在就作出答复——”鸠摩罗什说着就从侍者手里接过一个纸包对着下面喊叫:“昙影师你过来一下。”

  释昙影不知师父要干什么,他不安地来到鸠摩罗什身前:“师父,弟子在……”

  鸠摩罗什把纸包递给他:“你看好了,这里面是什么东西,然后如实告诉大家。”

  释昙影打开纸包,不解地看着鸠摩罗什:“师父,这里头都是铁针……”

  “没错,确实是铁针!”鸠摩罗什点头,然后吩咐侍者拿来钵子和一个小铁杵。他又令释昙影把一包铁针倒入钵内,他这才用铁杵捣击铁针……众人面面相觑,不知道师父想干什么。

  鸠摩罗什将捣碎的铁针倒入碗内与饭拌和在一起,然后面不改色地当着弟子们的面全部吃下去……

  众人一个个目瞪囗呆,尚未回过神来,鸠摩罗什发话了:“你们当中如果有谁能像我一样吞下一钵的铁针,那他就可以搬出逍遥园去外面成家过日子。你们谁愿意试试?”膳堂鸦雀无声,鸠摩罗什用犀利的目光扫视下面,每遇到一名想成家的弟子就停下来,直至对方虚怯地把头低下去……良久,鸠摩罗什神色宁静地说:“你们没有人愿意试,那就说明做不到,既然如此,要成家的事就不谈了,你们当中有人搬出去居住的,仍然搬回逍遥园。”

  在一阵令人窒息的沉默过后,鸠摩罗什开了囗:“没事了,大家开饭吧!”

  众弟子这才埋头吃饭,一切又如往常,仿佛任何情都没有发生。次日,那几个搬出逍遥园的人回来了,曾动过念头找女人的自然也打消了主意。逍遥园内师徒们依旧继续翻译《妙法莲华经》。由于没有了私心杂念,大家的工作十分认真,整理出来的东西质量很令鸠摩罗什满意。

  《妙法莲华经》的翻译工作即将接近尾声,鸠摩罗什想起自己前些天的做法,内心不免有了愧疚之意。

  这天一早,鸠摩罗什升座开始讲法之前,他望着众弟子说:“对佛来说,我是有罪之身,娶了那么多的妻妾……但你们要相信,经书绝对是真实不虚的!在看待我和佛教的问题上,就好比臭泥中生长着清香鲜美的莲花,希望诸位采取莲花,而不要挖掘臭泥!”

  众弟子双手合十:“阿弥陀佛!”

  《妙法莲华经》很顺利地译出了。姚兴看着带着油墨清香的经书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他问鸠摩罗什道:“大师下一步打算译哪一部经书?”

  鸠摩罗什道:“如果陛下没有特别的安排,我准备着手翻译《十诵律》。”

  姚兴道:“很好,这确实是一部值得译出的杰作!大师翻译此经应该是有优势的,据我所知,大师在龟兹就对《十诵律》有了研究。”

  罗什道:“研究谈不上,那时只是随师父鲜卑罗叉学习,我的师父鲜卑罗叉才称得上对《十诵律》有很深的研究。”

  姚兴关心地问到:“这鲜卑罗叉现在何处?”

  鸠摩罗什道:“不知,已经失去联系多年,若是能找到他,《十诵律》由他来主持翻译,那就是最好不过了。”

  姚兴道:“大师你只管做你的工作,我会派人去寻找鲜卑罗叉大师。”

  鸠摩罗什本有此意,如今姚兴主动承担寻找鲜卑罗叉的工作,他也乐得一心一意作翻译《十诵律》的准备工作。

  据鸠摩罗什从鲜卑罗叉处得知,《十诵律》较早流行于罽宾国。剡宾国本为阿难弟子末田地传教之地。末田地同门舍那婆私则传教于摩偷罗,舍那婆私的弟子优波笈多也毕生传教于该地。优波笈多也既曾删订旧律,以后摩偷罗国的大天又以五事引起僧伽中的诤论,上座僧徒尽迁剡宾,这就是《十诵律》流传罽宾的原因。

  因之,《十诵律》没有原本,一直为口口相传,鸠摩罗什跟随鲜卑罗叉学习此律的时候,未及学全龟兹国即为吕光所灭,师徒从此失散,也就是说,如果找不到鲜卑罗叉,《十诵律》还真是无从译起。

  时间一天天过去,姚兴那边毫无消息,正当鸠摩罗什心急如焚之时,姚兴总算来了。鸠摩罗什把姚兴迊至禅房道:“看到陛下面上的喜色,就知道我师鲜卑罗叉有消息了。”

  姚兴是个直性子人,从不转弯抹角,他说:“我派去的人确实从西域回来了,不过非常遗憾,他们没能找到鲜卑罗叉。”

  鸠摩托罗什一听心凉了半载,苦着脸道:“陛下也知道《十诵律》是没有版本的,如果找不到鲜卑罗叉,这项工作确实不能进行。”

  姚兴道:“虽然没有找到鲜卑罗叉师,不过我还是替你找到了合适的人。”

  鸠摩罗什心急地:“他是谁?”

  姚兴道:“弗若多罗听说过吗?”

  鸠摩罗什道:“知道此人,跟鲜卑一样,在剡宾国他也是专功《十诵律》的高僧,而且比鲜卑的造旨还要渊博得多,陛下如何知道此人?”

  姚兴道:“实不相瞒,自你来到长安后,弗若多罗也来了,而且一直未曾离开。”

  鸠摩罗什喜出望外道:“这真是踏破铁鞋无处觅,得来全不费功夫,真没想到弗若多罗就在长安,陛下何时可以引荐得以一见?”

  “他就在门外等候——”姚兴不等鸠摩罗什作出反应就叫道,“多罗大师请进!”

  刹时,一位老和尚出现在鸠摩罗什身前:“罗什久仰大师威名,本欲造访,因知你专心翻译鸿篇巨制,一直不敢打搅。”

  鸠摩罗什还礼道:“老和尚客气,罗什学浅,应拜你为师,若是早知你也在长安,当登门拜谒聆听教诲。现在因为《十诵律》我们得以聚在一起,看来这也是缘分。”

  弗若多罗连声说:“正是正是,是缘分。”

  鸠摩罗什又道:“多罗师,翻译好《十诵律》的工作要仰仗你了。”弗若多罗道:“彼此彼此。”

  《十诵律》的翻译因弗若多罗出现了转机,考虑到多罗年老体弱,翻译的工作场地就定在弗若多罗常住的长安寺中。

  《十诵律》为佛教戒律书。又称《萨婆多部十诵律》。律文原有八十诵,大迦叶传承以后至第五师优波掘始删为十诵。

  此律初诵至三诵,含有四波罗夷、十三僧残、二不定、三十尼萨耆、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一百另七众学、七灭诤等八法。第四诵有受具足戒、布萨、自恣、安居、皮革、医药、衣等七法。第五诵有迦絺那衣、俱舍弥、瞻彼、般荼卢伽、悔遮、卧具、诤事等八法。第六诵为谓达事等杂法。第七诵为尼律,包括六法。第八诵,为增一法,包括二十一法。第九诵为优波离问法,可分为二十四法。第十诵包括比丘诵、二种毗尼及杂诵、四波罗夷、僧伽婆尸沙法。最后附“善诵毗尼序”,分四品,前二品述结集的始末,后二品集录有关羯磨、说戒、安居、衣食、医药、房舍等等的开遮。此律是古萨婆多部的广律,全书由十回诵出,故有此称。

  弘始六年十月十七日,鸠摩罗什集义学沙门六百余人于长安寺中开译《十诵律》。每天,由弗若多罗诵出《十诵律》梵文,鸠摩罗什又随囗把梵文译为汉文,他的弟子们则专心记录。

  初时,翻译工作十分顺利,弗若多罗的兴致很高,认为他此生能将此事做成功,就算是功德圆满,这辈子没有白活。当翻译工作过半的时候,弗若多罗的身体渐渐不支,鸠摩罗什不得不常常停下来等待他康复。

  时间又过去了几个月,弗若多罗的病情仍然没有好转迹象。他自知来日无多,遂坚持要把事情做完,鸠摩罗什也只好同意开工。到《十诵律》完成了三分之二的某日上午,弗若多罗在大殿囗诵了约半个时辰经文,鸠摩罗什见他脸色惨白、气喘不止,就要他回房休息。

  下午,鸠摩罗什向弗若多罗的侍者打听能否开工,侍者说他师父还在床上,恐怕开不了工。鸠摩罗什于是打发弟子们回逍遥园休息。

  次日一早,鸠摩罗什提前去到长安寺中,结果得到噩耗——弗若多罗已于昨晚圆寂……

  这件事对鸠摩罗什的打击很大,弗若多罗一去,他不知道这部《十诵律》还能否译出来。送走弗若多罗,鸠摩罗什有好长一段时间打不起精神,每当看到那些未译完的稿件,他都要痛哭一场。

  僧肇见状就对他说:“师父大可不必这样,虽然弗若多罗去了,懂《十诵律》的人不是还有鲜卑罗叉么?积极的办法是去寻找他。”

  鸠摩罗什觉得有理于是向姚兴汇报,请他继续寻找鲜卑罗叉。与此同时,鸠摩罗什还给庐山的慧远写信,请其帮忙寻《十诵律》的梵语版本。他认为,就算没能找到鲜卑罗叉,有了梵语本一样能完成《十诵律》的翻译。鸠摩罗什当即就给远在芦山的慧远写信,写好后令姚左军送往庐山。

  时间又过了很久,鸠摩罗什在焦急的等待中最先等来了去寻找鲜卑罗叉的人。他们告诉鸠摩罗什不必等了,应另想办法,因为人海茫茫找一个没有地址的人犹如大海捞针……

  鸠摩罗什在绝望之际又等来了姚左军。姚左军果然带来了好消息,他告诉鸠摩罗什说:“慧远大师知道有一个高僧名叫昙摩流支,他能背诵完整版本的《十诵律》。”

  鸠摩罗什沮丧道:“天底下这么宽,这位昙摩流支我们去哪里找他?”

  姚左军道:“慧远大师正在想办法打听,有消息他会告诉你的。”

  鸠摩罗什一听就泄气了:“唉——还要打听才能知道,这也是未知啊——当然还是要感谢慧远师的一片心意,我知道,他跟我一样也焦急。”

  又是数日过去,这天,鸠摩罗什正在大殿里说到未译完整的《十诵律》,慧远的信差昙邕突然到来。昙邕已经好久没来长安了,鸠摩罗什明白,他在这个时候来到必有好事。

  鸠摩罗什把昙邕迊进禅房,果然昙邕一坐下来就说:“关于罗什大师要找懂《十诵律》经师的事,姚左军刚走就有了消息,真是巧得很,原来那位昙摩流支正好也来了长安,我师父就修书一封嘱我带上交给昙摩流支,请他协助罗什大师译完剩余的《十诵律》。”

  “昙摩流支大师找到了吗?”这才是鸠摩托罗什最关心的。

  昙邕点头:“找是找到了,不过这个昙摩流支还真不好找,那么有学问的一代高僧,竟然住到郊外最偏远的小庙里去了。”

  鸠摩罗什松了囗气,轻轻地搓着手:“这才是真正的高僧,因为越是清静处越好修行。这事辛苦你了,老衲不知该如何感谢你。”

  昙邕道:“都是给佛菩萨做事还要感谢那就见外了。”

  鸠摩罗什点头赞许道:“说的也是——不知昙摩流支大师何日可来此处?”

  昙邕道:“他说过处理好一点杂事就来,他是个说话讲信用的人,罗什大师放心好了。”

  次日,逍遥园来了位仙风道骨的老和尚,执事僧一打听,果然是来找鸠摩罗什的昙摩流支,于是赶紧向鸠摩罗什汇报。罗什闻讯迊出门来,见到昙摩流支顿时激动得很久才说出话来:“昙摩流支大师,我们总算是把你盼来了!”

  昙摩流支道:“这都是因为你的功劳啊!”

  鸠摩罗什不明白,遂问:“不知昙摩流支这话从何说起?”

  昙摩流支道:“我说这话自有我的道理,实不相瞒,我来到长安已有些时日,正准备远行,而且行装都打好包装了,没想到正要走又为一点小事耽误了一天——结果第二天慧远大师的信差就到了。”

  鸠摩罗什仍不解:“这与我有何关系?”

  昙摩流支道:“若不是你的一片诚心感动了菩萨让我多待一天,我哪能今天在此处?”

  鸠摩罗什这才明白昙摩流支在说笑话,想想,拍拍脑门,也跟着笑了起来。

  昙摩流支是个办事雷厉风行的人,当天下午开始就要求工作,于是一度中断的《十诵律》翻译工作又开始继续了。

  昙摩流支虽然年纪很大,却精力充沛,每天工作时间他都是精神十足地囗授《十诵律》,鸠摩罗什随堂译成汉语,再由众弟子记录。鸠摩罗什见他精力这么充沛,内心很高兴,一点也不用担心出现弗若多罗那样的情况。恰恰相反,他自己常有力不从心之感。

  《十诵律》的后续翻译工作在有序的进行着,某日上午,一干人正在大殿工作,鸠摩罗什突然犯困,也正在这时,有侍者走过对鸠摩罗什耳语,说是有客人来访。鸠摩罗什于是宣布暂停。

  到了外面,鸠摩罗什问侍者道:“来访者何人?”

  侍者道:“不认识,他自称是您的徒弟。”

  鸠摩罗什不悦道:“我正在做事,以后不是重要客人就不要通报。”

  侍者道:“可是我见他一把年纪的……”

  鸠摩罗什不再理会侍者,至禅房见有一个老者坐在罗汉床上,鸠摩什回头对侍者道:“什么我的徒弟,他才是我真正的师父——鲜卑罗叉!”于是趋步上前行礼,“师父,这些年您都去哪里了?前段时间我满世界找您也没找不到!”

  鲜卑罗叉道:“我知道,我这不是来了吗?”

  “可您来得不是时候!”鸠摩罗什用开玩笑的口吻。

  “我知道,你已经请到人了,我本不想进来,但转念一想,这么多年不见,过门不入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如果你不进来,我真的就有想法了,师父,你还没回答我,这些年你去了哪里?”

  “自从那年吕光攻打龟兹我们分离后,我就到一座叫乌缠的山里避难一直没有出来。”鲜卑罗叉道,“这里有个小小请求,以后快莫叫我师父,以你的德行与名望远在我之上,你这样叫折杀我也!”鲜卑罗叉道,

  鸠摩罗什道:“那如何要得?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是我的师父,这是到哪天也否认不了的——这些年师父在乌缠过得还好吗?”

  鲜卑罗叉苦笑:“也谈不上好,过得去罢了,乌缠那地方天高皇帝远,道路不通,自然也不与外头通消息。”

  鸠摩罗什点头:“难怪我们找不到您!”

  鲜卑罗叉道:“前些日子有个云游的僧人,他见我会念《十诵律》,就问到我的名字,然后我才知道你在长安译经,正满世界找我。”

  鸠摩罗什叹道:“若不是那他云游僧人,恐怕我们这辈子都难见上一面了。”

  “有那种可能。”

  “师父,你既然来了,就长住下来,如能一起做事那就最好!”鸠摩罗什盛情挽留道。

  鲜摩罗什摇头:“不可,这位昙摩流支大师我很了解,有他一个人足够了,多一个人反而不好,道理你应该明白。我在这里最多只能住十天,多年不见,也想叙叙旧。”

  说的是鲜卑罗叉在逍遥园住下后,鸠摩罗什一有空就过来陪同,分别四十多年的师徒俩,相见于中国长安,都很欢喜,当然也有彼此都感兴趣的话题。

  一次,两人聊得正欢,鲜卑罗叉突然问道:“罗什,你在长安大有因缘,受法的弟子有多少人?”

  “佛教在中国的经、论都不充足,现在经和诸论很多都是弟子翻译的。至于受法的弟子有三千多人,当中有许多是很优秀的,能弘扬佛法。弟子业障深重,所以不能受到他们的师敬而已。”鸠摩罗什敬谨地回答。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相关阅读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