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耆婆自从回到龟兹国,见弗沙提婆每天声色犬马、纸醉金迷,心里甚为焦急,期望弗沙提婆能迷途知返,皈依佛门。她先叫鸠摩罗什出面规劝,无奈弗沙提婆执迷不悟,一味地放浪形骸。耆婆只好亲自出面,每天向小儿子灌输佛教教义。一开始弗沙提婆碍面子还能忍耐,时间一久,他火了,扬言要公开与耆婆恩断义绝。翠儿怕他母子闹翻会怪罪到她头上,极力劝说。弗沙提婆最后还是听了翠儿的,没有公开与耆婆撕破面皮,只让鸠摩罗什转告母亲,希望她离开龟兹国,不要影响他的正常生活。
却说这天一早,耆婆如往常一样准备去国师府给弗沙提婆讲经,正要出门,鸠摩罗什来到她房里。鸠摩罗什把弗沙提婆的话如实转告了。耆婆听了心里甚是难过……很久,她哽咽地对鸠摩罗什说:“你弟弟真的是无可救药了……”
“娘,你想开一点,用弗沙提婆自己的话说叫人各有志,他十五岁了,算得是成年人了,他有权选择自己的生活。”
“他太令我失望了,就算他不愿意,也不能如此无情,非要我离开不可,毕竟我是他娘。”
鸠摩罗什道:“弗沙提婆这样做是有点出格,他现正在气头上,等他平息下来我会劝他收回他的话的。”
“不必了,”耆婆道,“眼不见心不烦,就算他不要我走,我也不能待在这里了。”
鸠摩罗什道:“你还是好好想一想罢,这些年来我们在外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安顿下来——这里毕竟是你的老家。”
“我已经是出家人了,哪里还有家?”
鸠摩罗什知道母亲也在气头上,等到醒了,自会改变主意。
鸠摩罗什因忙于讲经,很快就把这事给忘了。
这日,阿竭耶未帝来到伽蓝寺,她告诉鸠摩罗什:“姑姑就要离开龟兹国,她让我过来叫你,说是有话要对你说。”
鸠摩罗什急忙来到国师府,果见母亲的行李准备好了,他说:“娘,这几天我很忙,来不及和弗沙提婆说话。”
耆婆道:“没关系——就算弗沙提婆过来挽留,我也得离开这里。”
“你就为了跟他斗气?有这必要吗?”
“这跟斗气没有任何关系,是缘尽了……”
鸠摩罗什不解:“什么叫缘尽了?”
“罗什,说出来你也许不相信,但这事对我来说确确实实没有一点虚假……自从那天你走了后,每到晚上我都要梦见你父亲……在梦里,你父亲清清白白对我说,龟兹国的国运将要衰败,他已经回天竺国了,也盼我早点过去。”
“娘,梦是不能当真的。”
耆婆摇头:“如果只梦到一回两回,我不会当真,问题是只要闭上眼睛就梦到同样的情景……更奇怪的是,我和国王去说,他说这段时间他的梦竟然跟我的一个样!”
鸠摩罗什很惊奇地:“是这样吗?”
“是的。我已经跟国王说了我的打算。”
“国王他同意你走吗?”
耆婆点头:“国王是位通情达理的人,他支持我的决定。何况如果我留下来,不仅对弗沙提婆不好,对我本人修行也很不利。”
鸠摩罗什见已经没有了挽回的余地,就叹了囗气:“这么说娘是要到天竺国去?”
“是的。你父亲在生是个很聪明的人,死后也是个聪明鬼,他给我送来一个好梦,天竺国确是个修行的好地方……娘叫你来是有一事想与你说。”
鸠摩罗什点头:“孩儿在听。”
“罗什,大乘佛教,将来传到东土中国去,这全要靠你的力量。这对于你自身是没有利益的,怎么办呢!”
“菩萨宣扬佛教,是求众生有利益,忘记自己的身体,如果孩儿能使佛法流传,同时还能让很多信徒敬奉佛陀,儿子就是身坠十八层地狱亦心甘情愿!”
母亲望着鸠摩罗什满意地点头:“罗什,娘最放心的就是你了!”
鸠摩罗什亦看着耆婆:“娘,你现在就走吗?”
耆婆道:“娘在这里已经了无牵挂,现在不走更待何时?”
鸠摩罗什也不挽留,只说了三个字:“娘,保重!”
耆婆同样的语气回道:“罗什,保重!”
他们母子俩就这样分离了。
此处按下耆婆前往天竺国不表,却说鸠摩罗什在母亲走后不久,龟兹国来了一位研习大乘教的高僧卑摩罗叉。罗叉大师道行高深莫测,鸠摩罗什跟他在一起可谓受益匪浅。
其时,国王白纯也很关心鸠摩罗什,他想起妹妹临走时的嘱托,就请卑摩罗叉为鸠摩罗什在王宫受戒——其时,鸠摩罗什正好二十岁。
受戒后,鸠摩罗什随卑摩罗叉研学《十诵律》。
说的是伽蓝寺因为有了鸠摩罗什与卑摩罗叉之故,十方信众趋之若鹜,香火日盛,国王白纯亦尽力扶持,除了给予丰厚供奉,还从西域诸国搜罗了不少经书充实经藏。
某天,鸠摩罗什在藏经楼里整理新到经书,无意中得到一部《放光经》。鸠摩罗什随意翻了几页,甚是喜欢,遂捧着回禅房认真读诵——
“……诸菩萨摩诃萨……所说如幻、如梦、如晌、如光、如影、如化,如水中泡、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水中月,常以此法用悟——”
鸠摩罗什读至此处,陡然间,经书上不见一字!往下翻动竟然全是白纸!……鸠摩罗什一愣,又合上经书重头翻看——刚刚才读过且已记住的经文亦复不见了!
自入佛门以来,鸠摩罗什头一回有此奇遇,于是大叫:“罗叉师父,罗叉师父——”
“罗什师何事叫我?”罗叉大师闻声赶到。
鸠摩罗什道:“我刚才得到一本经书,初读时候,明明有文字,读到中间突然变成白纸,心觉奇怪,故来问你。”
“这种事我亦是头一回听说,是哪一本书?拿来我看看。”罗叉从鸠摩罗什手里接了书,打开一看就皱眉,“这上面有文字嘛……”
鸠摩罗什见上面果有文字,再认真看时却发现了端倪:“不是这一本,我刚才看的乃是《放光经》。”
“是吗?这部经书我还真没见过,你找找看。”罗叉说。
鸠摩罗什一边寻找,一边嗫嚅道:“怪事了,明明刚刚还在手中,怎么就不见了呢……”
罗叉见鸠摩罗什很窘迫的样子,便给他一个台阶:“别急,慢慢找,我有事去了。”
罗叉刚走,怪事又出来了——《放光经》赫然又在眼前……鸠摩罗什拿在手里一页页打开,仍是白纸……鸠摩罗什让自己镇定下来,心下道:这一定是恶魔在作崇,它害怕我学到这部经书……
鸠摩罗什振作起精神,嘴里念念有词:“恶魔,你来吧,如果你的道行强过我,我鸠摩罗什就不读这部经书!”
鸠摩罗什于是又念了一遍经……当他再次打开《放光经》时,白纸上又现出了清清楚楚的经文——
“一切,悉知众生意所趋向,能以微妙慧,随其本行而度脱之……”鸠摩罗什读到此处,天空中蓦然发出呐喊之声:“罗什师,你是大智慧之人却在读如此肤浅的经书,还不快快弃了它!”
鸠摩罗什知道这是魔鬼在蛊惑他,于是冷笑道:“我以为你有多深的道行,原来却只有这一点点小鬼伎俩,你还不快快滚远点,莫非要我念动真咒教你永坠十八层地狱?!!!”
“罗什师,别……别念……”不远处传来一个颤抖的声音。
忽然间藏经楼里一阵风起,一道黑烟离去,一切又复归平静。
鸠摩罗什于是知道,摩鬼已经逃之夭夭,遂去掉内心杂念继续往下读诵——
“……尔时世尊自敷高座结跏趺坐,正受定意三昧其三昧名三昧王,一切的三昧悉入其中,作是三昧已持天眼观视世界。”
鸠摩罗什读到此处,他听到有一个熟悉的声音在叫他,于是便停了下来。
“罗什师,你这是在读《放光经》吗?”罗叉走进来问道。
“正是,你以为如何?”
“很好的一部经书,你是如何又找到的?”
鸠摩罗什于是把刚刚发生的事与罗叉说了,罗叉嘘唏道:“世间有佛必有魔,但凡俗之人均难见到——罗什师,你已经快得道了!”
鸠摩罗什自谦道:“才受戒没几天,不敢指望就得道——不过这确是一部好经,我建议师父也好好读一读。”
罗叉道:“然也。”
鸠摩罗什很快就把一部《放光经》吃得通透,随后罗叉用了好长一段时间也读完了。鸠摩罗什问罗叉有何心得,罗叉于是以一首偈作答——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
演唱清净法,我心大欢喜。
罗叉念完也少不得要问鸠摩罗什的心得。鸠摩罗什亦以偈子作答——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
威德光明耀,严师未曾有。
如是之妙相,昔所未闻见。
为大德天生,为佛出世间。”
罗叉击掌道:“好一个‘为佛出世间’,就是说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只是看谁的德行与修行的高低深浅罢了!也就是说只因妄想执着而不可得!罗什师还是你悟得深透啊!罗什师啊,有个事我正要问你——那一天你真的见到恶魔了?”
“是呀,他在藏经楼与我斗法,久久不愿离去。”
卑摩罗叉作揖:“恭喜你了!”
鸠摩罗什不解:“何喜之有?”
卑摩罗叉道:“记得在我年轻时候曾听师父说过,凡人与鬼神在两个不同的天地,他们终生不可一见。你能在藏经楼与恶魔斗法,并能清楚地听他的声音,由此可见你非俗身,已经得道了!”
卑摩罗叉此话一出,鸠摩罗什一个激灵,顿觉浑身飘飘然有飞临凡界之感……
鸠摩罗什业已成道的消息很快传开,这让西域诸国的信徒们欣喜若狂,朝拜者纷至沓来。
龟兹国国王白纯看到外甥享誉四海,坐拥数以万计的信徒,遂特令国内一位能工巧匠用上等黄金打造一座金狮子椅,再用大批锦锻做褥子铺在座上,做为鸠摩罗什讲经专用。
这日,鸠摩罗什在伽蓝寺为信众讲经,一堂经文讲完,偌大的大殿突然变得空空荡荡。有侍者奉茶离去,稍后,鸠摩罗什竟看到一衣着华丽的男子向他走来……
鸠摩罗什尚未看清来者面目,突然间,从另一个方向明明白白传来一个声音:“将来败国者必是此人……”
鸠摩罗什一惊,这时他看清楚站在身前的男子竟是小舅白震!
“小……小舅,好久不见,请上坐。”鸠摩罗什忙打招呼。
“不用了,下午我再来找你。”白震说完便飘然离去。
鸠摩罗什正要问他有何事,大殿中响起杂乱的脚步声,他猛然惊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但梦里的情景仍历历在目……
刚刚还是空荡荡的大殿一下子挤满了听经的信徒,鸠摩罗什扫视一眼黑压压的台下,于是开始了新一轮的讲经说法——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波罗奈国仙人住处施鹿林中,兴大比丘众五百人,及无量诸菩萨摩诃萨众俱……第一义谛无有诸业,亦无诸有而从业生,及以种种众苦恼事。有德女,如来应正等觉,随顺世间,广为众生演说诸法,欲令悟解第一义故……”
鸠摩罗什讲经至此忽觉精神恍惚,似有瞌睡来袭之意,遂草草结束,待信众散了,便回禅房。一路上鸠摩罗什甚觉奇怪,平日讲经都似有神助,只要一张囗就口若悬河、频吐莲花,自始至终精神为之抖擞,像今天这般疲惫还是头一次遇上。
鸠摩罗什回到禅房一坐定,瞌睡没由头地随之而消,精神十足……这就是怪事了,刚刚还是昏昏欲睡,中间不过是从大殿走到禅房,也没吃过什么,鸠摩罗什思忖着这是何种预兆,忽有侍者来报,称有重要客人求见。鸠摩罗什离坐迎接,来者正是才梦见的小舅白震!更奇的是跟在白震后面同来的正是也在梦中现身的前部王休密陀!
鸠摩罗什把白震和休密陀请进禅房,见礼后,性格直爽的白震就直截了当道:“罗什,听说你成道了,能耐大得很,不仅通鬼神,还知前后三百年之事。我是你小舅,这辈子只有一事相求——请你实话实说,这辈子我还能做国王吗?”
鸠摩罗什吃了一惊,劝道:“小舅,罗什认为你现在的日子过得很好,为何自寻烦恼要当国王?”
白震道:“罗什啊,你修行,哪里知道凡人的苦处?我现在的日子哪来半点儿好?仰人鼻息,苟且偷安……做国王不是这样的,高高在上,受万众景仰……”
鸠摩罗什道:“也许你说的没错,可是这龟兹国已经有了国王……”
白震道:“这正是令我想不通的地方。我与白纯为同一父母生养,论聪明能干他不及我一半,论文韬武略他更不是我的对手……可以说,他白纯没有一样及得上我,为何偏偏让他当了国王?更气人的是,他得了便宜还卖乖,人前人后说做国王如何如何不好……你说,我咽得下这囗气吗?”
白震因为激动,面部变得十分扭曲……鸠摩罗什看着他,慢慢就看到一位面目狰狞的魔鬼正附在他的身上……鸠摩罗什脱口而出道:“小舅你着魔了!”
白震大惊失色,望着鸠摩罗什:“我……我真的着魔了吗?”
鸠摩罗什点头:“没错,魔鬼就在你身上!”
白震惊恐地问道:“那……我该怎么办呢?”
“你先在我这儿住下,我想办法帮你驱赶恶魔。”
白震犹豫间,前部王休密陀发话了:“王爷别信他胡说!他受了白纯的好处肯定要帮他说话。我说过不要来问他,他不会有好话给我们,你看,我说的都没错吧!”
鸠摩罗什睁开法眼——原来休密陀的身上也附了恶魔……
白震毕竟着魔太深,他没有留下来,而是随密休陀走了。
是夜,鸠摩罗什在禅房打坐,倏然间一个黑景来到身前,他定睛一看,来者正是附在白震身上的魔鬼!
“和尚,龟兹国之衰败已是势不可挡,我们乃是顺应天意行事,请你休管闲事!”
鸠摩罗什道:“魔鬼啊,无论你是顺应天意还是出自你一已之私,你要龟兹国衰败,万万不可以伤害苍生为代价。”
魔鬼冷笑道:“国之将亡,哪有不死人的道理!”
鸠摩罗什道:“若是这般,那我就不可能坐视不管了。”
魔鬼把脸一沉,冷冷地说:“你未必能管得了吧!”
鸠摩罗什正要回敬一句,那魔鬼已经转身,出去时他把门甩得很重,响声几乎振动了禅房。鸠摩罗什本能地打了个颤,睁开眼睛发现原来又是一梦,只是禅房里确实进来了人。
“风太大把门吹开了——惊扰您了吧,罗什师?”卑摩罗叉歉意地对鸠摩罗什说。
“没事,罗叉师还没休息?”鸠摩罗什问道。
“天刚黑不久,没那么早休息的。”
“是吗?我以为很晚了。”
“罗什师你怎么啦?你对时间的概念一向是很准的,从未出过差错。”
鸠摩罗什见罗叉用奇怪的眼神看他,就把刚才做的梦说了出来,然后感叹:“最近老是做这样的梦,莫非龟兹国真会有事?”
罗叉道:“你这样一说我倒想起来了,这两天我听到来自宫中的信众说,国王家里最近确实出了事。”
“出什么事?”
罗叉摇头:“没听仔细……罗什师你已经成道了,你的梦是特别灵验的,依我看要不了多久白纯就会来找你。”
鸠摩罗什叹道:“唉,这龟兹国的确是一年不如一年了。”
回头说自从鸠摩罗炎死后,国王白纯像失去了左右手。鸠摩罗炎在生时,白纯因过于仰仗他,其余大臣自然心生怨怼。鸠摩罗炎一死,这些人在幸灾乐祸的同时,认为这是一个报复国王的机会,他们不觉暗中串通一气消极怠工,更有甚者还怂恿国王的弟弟白震篡位……突然间国中诸事无论巨细落到了白纯身上,于是白纯顾此失彼、甚或决策失误之事也在所难免,几年下来,曾经红红火火的龟兹国渐呈衰败之象。
那些怂恿白震篡位的佞臣们见了无不兴高采烈、弹冠相庆。
俗话说家贫思贤妻,国危思良相,白纯此时是多么怀念鸠摩罗炎辅助他的那段日子……恰在此时,有消息传来——温宿国出了一位几百年难得一见的高僧,名字就叫鸠摩罗什。王后多娜于是提醒白纯道:“陛下啊,国师的儿子也叫鸠摩罗什,如果真的是他,那正是天神相助,我们何不迎请回来?”
白纯道:“王后啊,实不相瞒我也有此念头,就怕天下同名同姓者多,那个鸠摩罗什不是我们的外甥鸠摩罗什。”
多娜道:“不管他是不是,总是要派人去打听为好,就算不是他,也无遗憾。”
白纯道:“言之有理,我这就差人前往温宿国。”
去温宿的信使很快带回消息:那位闻名西域的鸠摩罗什正是他的外甥,且他们母子就在一起!白纯满心欢喜,决计亲自迎请。
龟兹国与温宿国世代交好,白纯一出面,果然就如愿以偿接回了鸠摩罗什母子。
白纯有了鸠摩罗什,一如久旱之林遇上甘露,他一改往日优柔寡断之作派,办事、治吏变得雷厉风行起来。在他的治理下,国运似有好的势头,这让他更相信是鸠摩罗什带来的福报。
那些等着国王下台的佞臣急了,他们上窜下跳,一边在国内放言称龟兹国国势已经衰败,一边有意制造事端挑动与周遭国家的关系,令白纯陷于孤立之态。与此同时他们还利用母子不睦的机会怂恿弗沙提婆逼走耆婆……
替白震出谋划策的休密陀认为,只要耆婆一走,鸠摩罗什跟着也会走,鸠摩罗什一走,白纯等于失去了精神支柱,离衰败也就为时不远了。这最后一招令白纯手忙脚乱,他不知道没有鸠摩罗什的龟兹国能撑多久。其时,王后多娜还保持清醒的头脑,她向国王献策用亲情打动耆婆,要求她把鸠摩罗什留下来。
白纯担心道:“罗什从未离开过母亲,就算暂时能把他留下来,恐怕难得长久。”
多娜道:“这个不难。罗什已经是大人了,又是修行到了一定境界的高僧。只要给他三样东西,他自然就会安心。”
“哪三样东西?”
“第一,给他修建一座好的寺院;第二,请一个真正的修行高僧和他做伴;第三,给他很多的经书。有了这三样东西,哪怕叫他走他也不会走了。”
耆婆走后,白纯就为鸠摩罗什修建了规模宏大的伽蓝寺,同时还请来一位名叫卑摩罗叉的高僧与他做伴,最后又从西域各地搜罗了不少经书充实伽蓝寺。
有了这三样东西,鸠摩罗什不仅安下心来,不久还开悟悟道,他的威望与号召力与日俱增,他的信众把伽蓝寺当成圣地从四方八面纷至沓来。
鸠摩罗什就像一尊光芒四射的福星,在他无边的佛光庇佑下,龟兹国自然安然无恙……这让那班做梦都想着夺权的佞臣们终于按捺不住了,经过一番周密的谋划他们开始了下一轮的进攻。
故事一: 陕西长安县有一个农人,在地里干活,看到一条蛇钻入洞里,他就把蛇收支的两个洞都堵死了。过了两天后,他二十岁的大儿子和十岁的小儿子俄然不会说话,后经许多医院治疗都无效。两个孩子不会说话现已
捕捉贩卖野生动物遭殃祸章家有三兄弟,同住一个院子里,其中两个都很老实,在家种田,靠本分养家,因为经济条件不好,自己也没什么文化,就谈不上对孩子提供好的教育,孩子们二十几岁了也没读到什么书。但贫苦勤劳人家的孩子懂事早,这几个年轻人,女的学做裁缝,男的学修汽车,现在也都干
我是四川一家乡镇企业的财务人员,要不是那场灾难,我的生活应该像其他人那样快乐、自信而充实,对未来也充满憧憬。可自从患病后,我整个人就渐渐颓废了。那是2001年的1月,我和单位的几个同事出差到成都,晚上住到酒店后不久,有小姐打电话来问要不要“服务”,经不住诱惑,发生了让我这辈子都后悔莫及的事情。
夜已深,高速途中,刘细锋和“老相好”陈海蓉聊着聊着便难忍欲火,在行驶的大货车上玩起了“车震”。面对活生生上演在身后的“活春宫”,31岁的司机张章生却没能做到心无旁骛,他一边把着方向盘,一边频频回首,不时偷窥。随着“轰”的一声巨响,两辆重型半挂车相撞起火,大火瞬间蔓延,正在快活的老板和“相好”没能及时逃脱,被活活烧死。事后清理现场,他们已是一对裸尸。
小富由人,大富由天,命是定数,运是变数,我的一个朋友,五年来一直致力于开发精品楼盘,一砖一石没有半点打折扣的地方,看到很多同起步的地产商都赚钱了,他还是坚持着,因为成本高,房子卖得不好,前年的时候基本已到了破产的边缘,记得也是这样一个深秋的时候,他说:“下个月,货款利息再还不上,我可能就干不下去了。”我当时听了真是觉得很伤感,这世界难道好人没有好报吗?他曾是种地出身,几年来,他为以前的村子修了小学,敬老院,修了从村口通向县城的公路,他资助了很多贫困的人。
两性关系:见他色美,起心私之。【解释】看见别人的妻子女儿美丽动人,就立刻起了淫欲的心,想要与她私通。【分析】色,这件事情,是人最容易犯的罪业啊!它比起贪财杀生等等的恶业,还要百倍的难以控制;所以它的败德取祸,也比其他的恶业,要百倍的严酷惨烈。然而太上对于贪财杀生等的事情,不断再三的说明禁戒;
我好后悔!我本有一个很漂亮很贤慧的妻子。自从2001年开始就犯了邪淫,先是勾引了本单位的一个同事,来往了数个月,以后上网还和几个女孩女人发生过关系,还偶尔嫖娼。可是我竟然忘记了淫人妻者自己妻也会被人淫的因果道理。虽然在一年前我学佛以后我已经戒了邪淫,可是报应却也来了!
“邪淫”,一般是指佛教上所认为不适当的性行为,属於佛教在家居士所要奉行的五戒之一, 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不良性行为。
一个70多岁的农村老翁染上难言之疾,给子女们造成了难言之痛。日前,宁波鄞县某村的这位老年村民下体长出了指甲般大的赘生物。孝顺的三子一女急忙送老人到医院就诊。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们几乎都诊断为鳞状皮细胞癌,要切除生殖器并辅之化疗。子女们为救老父性命,含泪在手术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某处有一条蛇,一天蛇尾告诉蛇头说:「我应该走在前面。」蛇头回答说:「一向都是我在前面,为什么你突然要这样呢?」蛇头说完便继续往前走,完全不理会蛇尾。蛇尾见状,便故意缠住树干,不肯继续前进。蛇头只好使劲地用力拉,拉扯了半天,弄得双方都精疲力竭。
据《杂宝藏经》记载,释迦牟尼佛的前世是象王,有这样一个具有功德的故事。《佛说无量寿经》:释迦牟尼佛跟弟子讲,在往昔劫的时候有一个象王具有功德。过去,在劫初或善劫的时候,动物都会说话,而且有很多的功德,不像现在的动物特别愚痴,象王具有很多的功德。
某僧刚出家时,早课、晚课、出坡、行堂、诵经、打坐等功课样样精进,而后慢慢心生懈怠,并不如前。某日,师上堂开示:无论出家在家,为什么有的人修着修着心态变了,问题出来了?你们可以扪心自问,当初修学的初发心是什么,坚持了多久,现在的心态又是什么?
有位学生给我看了一则《锯和蛇》的故事,并且忏悔说道:“我曾有着和毒蛇一样的愚痴嗔恨等烦恼,是佛法给予我智慧,让我慢慢变得冷静理智。”故事是这样的:一条蛇进入木工店,穿过锯子时受了一点伤。它本能地转过身咬住锯子,没料到又把嘴弄伤了。蛇以为又受到锯子的攻击,决定用整个身体缠住锯子,使锯子窒息。于是它用尽了所有的力气……不幸的是,蛇最终被锯子锯死
从前有个愚人,准备宴请亲友,打算积蓄一些牛奶,以备宴会时用。于是他想道:“若现在天天把牛奶挤出来,就会存得很多,那就没有地方存放,况且牛奶放存久了也会变坏,不如就蓄存在奶牛的肚子里,等到宴会时,可以当场挤出牛奶来。”他想好后,就把母牛和吃奶的小牛分开喂养。一个月以后,他举行宴会时,亲朋好友都来了。这时他把母牛牵来,想挤牛奶,谁知一点牛奶也挤不出来,惹得宾客当场辱骂和讥笑他。愚人往往就是这样自以为是。
从前,有一个富人,愚蠢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人到另外一个富翁家,看到有三层楼,又高大,又壮美,轩敞窗朗,心生羡慕。心里想:“我的钱财不比他少,我也要造这样一座楼。”于是他找来了木匠,问:“那座楼是你造的吗?”木匠回答说:“是的。”“现在你也为我造这样一座楼。”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地处穷乡僻壤。这个国家的人也无知无识。有一个人喜欢养猪。一天到了另外一个村落,见到有许多干粪,心里想:“这里的干粪好多呀!现在我应当用草把这些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回家。”于是,这个人找了些草,把干粪裹起来用头顶着。走到半路,恰好下起了大雨,粪汁流下,一直流到了脚跟。众人看到了,都说这人是疯子。粪便是臭的,即便是晴天也不应顶在头上,何况是雨中呢!
某日,师上堂开示:“菩萨畏因,众生畏果。我们要学习菩萨,不要在因上造作,就不会有这个果报。都知道自己有毛病,为什么不去修改?要找好的方法把这个病治好,这才是根本。再痛苦、再委屈、再烦恼,不去修正自己的习气、毛病,不去解决实际问题,一点用都没有。
某次法会前开会做相关部署,师开示道:“这次法会的总指挥,你们得学会真正以管理者的心态去做事,抓大放小。你是指挥,要安排好大家的工作,而不是啥事都要亲力亲为,千万不要有害怕得罪人的心态,要为整个法会效果考虑,你行就行,不行就不行。怎么样做一调整,是你们应该考虑的课题。
佛陀前世为菩萨时,曾经身为鸽王。“徒众五百”,在国王的花园里飞翔觅食。国王看到了,命令下人张网捕捉,所有的鸽子都被捉住关在笼子里了。国王每天让人用白米、肉屑喂养这些鸽子。鸽王痛心地说:“我们失去自由,说不定会成为国王的盘中菜肴。我们必须逃出去。‘佛经众戒,贪为元首,贪以致荣者,犹饿夫获毒饮矣。’从今天开始,大家不要再吃这些饲料了,只有如此,才能保全大家
从前有一个国王,国王拥有一棵极其高大茂盛的果树。每年这棵树结果实的时候,香气四溢,味道甜美。有一个人来到宫廷,国王对他说:“这棵树上将要结出味道美妙的果实,你想吃吗?”这个人回答说:“这棵树太高大了,即使我想吃,又怎么取下来呢?”国王于是命令砍倒这棵树,希望今年结果时可以很方便地摘到果实。
严格来说,佛教的戒和律是有所不同的。“戒”主要是强调带有一种自觉的性质,信众出于自身的意愿,发誓发愿,愿意遵守的一些行为准则、道德规范,这个是“戒”。“律”强调了外在强制的性质,就是说你加入僧团、或者加入教团,或者你加入一个宗教组织,那么你就必须遵守某些规章制度,你才能是这个这个团体组织的成员,这些规章制度就是“律”,它带有一定的外在强制
一家之主,要乐观面对生活,心甘情愿去为这个家付出。没有怨言,没有计较,不挑剔家人的不是。儿子不好是自己的命,儿媳妇不孝顺也是自己的命。你讲这个人不对,那个人不对,其实都不对,你也不对,他们也不对。一家人都觉得自己是对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结果都没有理。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嫉妒定义: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
懂“观自在”者,是自己娱乐自己也。自己娱乐自己,就是自己去享受大自在、去享受稳定的情绪。去保持着不断提升的、源源不绝的生命动力,保持着美好的心情去帮助、去普度法界众生。凡人的情绪飘忽不定、难以自控,这是因为其不懂观自在。
当你已经通晓道理与修行的理路,也已经知道如何教化众生,亦即理、教都圆备了。此时,就可了解诸法与诸法之间的所有法相,其实是全归于平等的。
只要有正觉的心,本性自然而显露。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那一切妄念就像一灯能照千年暗一样,只要我们有正觉的心,所有的业障、往昔所造的种种恶业全部熄灭。
以拥有的欲求看待现前心所对应的是心外求解决苦的方法,借由对苦觉知而生的离苦心去透过佛法所对苦的诠释,同时也觉悟苦而真的求出离,却不是暂时或是只单单对外求解决。哪怕是对外求解决也是需要对以往心所依、行为所做思维和转变,更何况要真的离苦求解脱。
我执重的人就是把自我的感受体现的越明显,他的我执就会越重。我执要靠什么来调伏,就是要靠理性、靠法,如果一个人靠感性那我执就会越重。假如说我们心里就是不舒服,但是用法来要求自己觉得自己不对,马上能调整,其实就是用法来破除我执。我们凡夫首先要破的是我执,现在我们还没有资格说要破自
在我们身边会发生很多事情,苦的、乐的、好的、坏的…… 但是,不管发生什么,最后总会有一些转机,这个转机就是菩萨的加被、加持和关照。其实,菩萨从来没有远离过我们,也从来没有舍弃过我们。因为菩萨的大悲心使然,深妙微远、无有分别,让我们的身心得到呵护。
禅定,是一个很幽胜深远的法门。有实修经验的人,一定会知道,你修得越深,精神层面的感觉将越深邃,越难以言诠。这种精神层面的感觉,只能透过实修去取证,自然会了解深刻的禅定里面是什么样的世界。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