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筚路蓝缕

第九章:筚路蓝缕

  话说德清得知欣悟欲加害于他,想要逃离时寮房已被团团包围。幸得他这些年炼得一些功夫,当即揭开瓦片从屋顶窜出。欣悟见状大呼:“在树上,在树上!不要跑了妖孽!”

  下面的小和尚真把德清当成妖孽,心里害怕得不行,只在嘴里喊叫,却不敢真追。德清如猴一般从这一棵树再跃到另一棵树,不一会功夫就到了山上。估计不会有人追来了,方从树上下来。

  德清坐下来细想,自已这副行头小和尚把他当成妖孽还说得过去,欣悟是个成年人,“没吃过猪肉也该见过猪跑”,他应该知道“行脚僧”这副模样。那么他为何要加害于我呢?想到欣悟有点面熟,德清当下明白了几分。又思正午所作之梦,那明明是菩萨显灵啊……

  其时天气炎热,山上虽然凉爽,但蚊子奇多。德清不敢停留,一边走一边还得与蚊子搏斗。

  次日天亮,德清总算从戴云山的另一面下了山,下得山来,见鞋子破了,索性赤足;衣服、裤子破了,干脆只用一块破布遮了下体;头发长了,用一金刚圈束住……德清随意所行,随意所住,随意所往,所到之处,当地人见他如此怪异且两眉带彩,二目炯炯,身轻如燕,都吓得远而避之。胆小者见之还吓得大呼小叫,失魂落魄而逃……德清初时不以为意,浑然超于万物之外,及后又思:不能扰民,还是避走为妙。

  自此,德清开始昼宿夜出,如此有几个月,一日到得一座大山,认界碑时才知已到了仙霞山。

  仙霞山乃钱塘江水系与瓯江水系分水岭,浙江省主要山系之一。又名古泉山、泉岭山。位于省境西南部,江山县西南。山脉地势高峻,陡崖峭壁峰顶耸入云端。因其山势崇峻雄伟,夙称天险。当年黄巢起义军入闽,沿仙霞岭开山伐道七百余里,成为著名的仙霞古道。《东舆纪要》载:“仙霞天险,仅容一马。至关,岭益陡峻。拾级而升,驾阁凌虚。”

  此处按下仙霞山景致不表,单说德清到此名山,少不得要游历一番。

  时下正是秋冬季节,山上万象凋零,德清初入山,不时见有樵夫出没,到得半山,乃见万籁俱寂,举目不见人迹,偶闻野兽之音,无不骇人。

  突然,一樵子从密林走出,且歌且吟——

  观棋柯烂,伐木丁丁,

  云边谷口徐行。

  卖薪沽酒,狂笑自陶情。

  苍径秋高,对月枕松根,

  一觉天明。认旧林,

  登崖过岭,持斧断枯藤。

  收来成一担,行歌市上,

  易米三升。

  更无些子争竞,时价平平。

  不会机谋巧算,

  没荣辱,恬淡延生。相逢处,

  非仙即道,静坐讲《黄庭》。

  德清听了,就对这樵子有了兴趣,遂打招呼道:“喂——砍柴的,你知道自已唱的什么歌么?”

  樵子道;“不知。”

  “不知为何吟唱?”

  “一个人在这荒山野外太孤单唱着解闷,难道不许唱么?”

  “那到不是,你晓得这歌的来历么?”

  樵子道:“愿闻其详。”

  德清道:“‘观棋柯烂’,出自梁任的《述异记》。说是有个叫王质的青年樵夫入山砍柴,在山中遇见两童子下棋,就在旁边观看。一局棋下完了,童子笑着问王质:为何还没走呀?王质吃了一惊,回头去找斧头,岂知斧头的木柄早已朽烂了。童子告诉他,指间一盘棋局,世上百年光阴,斧柄焉有不烂之理?王质将信将疑地回到家,母亲与邻居的好友都已经去世了。王质感叹不已,从中悟出了许多做人处世的道理,成了人间的活神仙。‘伐木丁丁’出自《诗经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丁丁’乃伐木之音。

  《黄庭》乃道教之书。称人首脑及面部五官、胸腹内五脏六腑及肠胃等器官,皆有神仙真人居住其处。修道者若能常诵经书,默念神名,存思身神之形状、服色、居处及其职司,便能通神感灵,使脏腑安和,形神相守,延年却老,不死成仙。”

  樵子道:“哦,原来如此啊。”

  德清笑笑。

  樵子不再答话,挑着柴离去。德清也不想停留,正前行,后面又传来樵子的歌声——

  人外有人人外人

  山外有山山外山

  心外有心心外心

  天外有天天外天

  歌声雄深,如日中天,朗朗照于身心,有天高地阔之感;又似长河,静无声息,缓缓流去……德清为之一惊,暗忖:看来这樵子乃是世外高人。稍许,歌声又起,无奈中有凄凉,凄凉中又似诉说——

  急急忙忙苦苦求

  寒寒暖暖度春秋

  朝朝暮暮营家计

  昧昧昏昏白了头

  是是非非何日了

  烦烦恼恼几时休

  明明白白一条路

  千千万万不肯修

  德清被樵子彻底镇住了,回身追赶:“先生,请留步!”

  樵子道:“法师如此称呼折杀我也,我乃粗人,我乃粗人也。”

  德清羞惭道:“恕后学有眼无珠,望多见谅。”当德清走近看清此人时,不觉失声叫道,“田一俊大人,怎么又是你?”

  樵子道;“你看错人了吧?老汉住山脚下,俗名文纪的便是,不信你可下山打听。”

  德清揪了几把自已的脸,知道不是做梦,顶礼膜拜,口称:“后学德清顶礼世外高人。”

  文纪道:“不敢自谓高人。”

  德清道:“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文纪道:“法师学有所成,佛法无边,何罪之有?何过之有?”

  德清道:“后学出家十余年,自以为有所成,今日得高人点化,恍然省悟,原来一无是处,毫无心得可言。”

  文纪道:“大德何须谦逊?佛说布施有财施、法施、无畏施之分,祈请大德慈悲,以法施示我,让我沐浴于法雨之中,享受禅悦之喜!”

  德清羞容满面,拜道:“后学愚昧,乞求前辈开示。

  文纪问:“你如是行径,有多少年?”

  德清告以经过,三番五次恳求道:“后学少及参学,请上座慈悲开示。”

  文纪道:“我亦少有参学,不能与汝说,不能与汝说,你可到天台华顶龙泉庵,请问融镜老法师。他是天台第一有道德者,必能教汝也。”

  德清叩谢,问清了路的方向,直上华顶,至茅庵外,见一老僧背他而立,遂问:“融镜老法师在么?”

  老和尚答:“甫衣的是。有什么好事?”

  老和尚转身,果然是融镜,德清即近前顶礼。

  融镜老法师似与德清素不相识,态度冰冷。

  德清不起,跪于地道:“学人特来亲近老法师,祈望垂慈。”

  融镜老法师定定地看了德清半晌,突然发问:“你是僧耶?道耶?俗耶?”

  德清道:“僧。”

  融镜老法师问:“受戒否?”

  德清道:“受。”

  融镜老法师问:“似你这等装束,共有多长时日?”

  德清答:“已有多年……”

  融镜老法师问:“谁教你如此?”

  德清道:“因见古人每多苦行成道,故此而学。”

  融镜老法师问:“你知道古人持身,还知道古人持心否?观你作为,近于外道,皆非正路,枉了十年功夫!寿命万年,亦不过如楞严十仙之,距道尚远。再进一步,证到初果,亦不过自了汉耳!菩萨发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度度人,出世间法也不离世间法,你勉强绝粒,连裤子都不穿,标奇立异,又何怪功夫不能成片呢?“

  德清叫融镜老法师一顿好骂,犹如数九严寒一盆水泼在头……复顶礼求开示。

  融镜老法师道:“我教你,若听,在这里住;不听,任去。”

  德清言词恳切道:“特来亲近,焉敢不听?”

  融镜老法师转身入房拿出平素自己舍不得穿的崭新的衣裤鞋袜相赠德清,又亲手为德清剃发,安排他洗澡……德清留在融镜老法师身边,开始吃粥吃饭,白日劳作,夜晚就听融镜老法师讲天台教观。

  一日,师徒在庭院观景,老法师突然发问:“德清师,你我多年未曾有消息相通,你如何知道老衲在此处的?”

  德清道:“学人正要问师父,仙霞山下的文纪与你是何种关系?”

  融镜不解:“什么文纪?老衲在此多年从未听说有此人。”

  德清孤疑:“这就怪了,正是他指点学人来此处寻找老法师的。”

  融镜道:“是有点怪……你来此处之前可曾遇到过其他怪事?”

  “有的,学人之前曾在戴云山下的大田县境梦见田一俊古人,醒来时果然就去了他题了词的古寺。”

  “你说的是高峰寺?”

  “正是高峰寺。”

  “这就不奇怪了,田一俊谥文洁先生,乃朝庭为表彰他的功绩所赐。文纪者,‘文洁’也。”

  德清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准是田一俊先生见学人走火入魔,才为我指点迷津也。学人此处还向法师打听一个人。”

  “是谁?”

  德清道:“此人俗名朱庚南,不知出家后是什么法名。”

  老和尚想了想,然后摇头:“没听说过此人,天下出家人太多了。”

  德清仍不死心道:“多年前他想出家,是学人介绍他去投常开老法师,此人个子不高,走路时习惯低着头。”

  “具体是哪一年的事?”

  德清道:“应该是同治元年的事情。”

  “有此人,德清师何故打听他?”

  德清遂将朱庚南的事向老和尚和盘托出。老和尚听后惊道:“难怪这人每到一处都没有好囗碑,原来是个没有善心的人……”

  “师父知道这个人?”

  “当年是常开师弟向老衲推荐了他,他用了牛北斗的俗名。难怪他要加害于你,是怕你把他的事抖露出去。”老和尚念了几遍阿弥陀佛,即招来寺中一个小沙弥,然后吩咐道,“你速去大田高峰寺,把欣悟叫来见老衲!”

  小沙弥去后不到一个时辰回来向老法师禀报,那高峰寺的欣悟自知罪深重早已将寺内值钱之物卖光携款潜逃了。”

  融镜并不惊诧,似乎早已料定是此种结果,只道:“阿弥陀佛,此人业障深重,到了佛门清静之地仍不想悔过,罪过罪过……”

  自此师徒二人不问他事,只一心探讨佛法。

  老法师八十有余,精严戒律,宗、教并通,德清与老法师日夜探讨,时有启迪。

  天台宗的思想缘起于龙树菩萨空的哲学思想。菩萨摩诃萨,行般若波罗蜜,虽知相亦法相,亦能知一切法种种相,菩萨如是智慧,名为般若波罗蜜。

  般若空离不开因缘生众,每件事物都是由各种因素组合而成,受种种关系制约,虽有现实的现状,但这都是假相亦是假有,因为它不能主宰自己永恒,没有固有的“自性”。没有固有的自性即无自性,无自性即空。

  般若空否定一切邪空——恶取空,僻取空。否定把空认为虚无性(虚无主义)以身心寂灭为理想对于现实人世持旁观态度。《菩萨地持经》云:“若沙门婆罗门谓此彼都说空,是名恶取空。”

  般若空不限于庄子“天下万物生有,有生无”之“无为”说。老庄的“无”是宇宙森罗万象由它发生又归处于它的还无性的实体,它是作为与“有”相对立而建立的“无”。

  般若空是超越“有”、“无”一边,亦不是非有非无,它是对“有”、“无”及所有一切限定性和绝对性观念的突破。

  般若空又利于社会大众将“空”付诸予具体实践行持,溶入人生之中……

  话说冬去春来,德清在山中一晃过了三年。同治十三年甲戌,德清时年三十五岁。一日德清向融镜老法师讨教一个“空”。老法师一口气说了七日七夜,讲完后问道:“可曾领会?”

  德清道:“不曾。”

  融镜老法师顺手端起茶杯就要泼往德清脸面,德清眼疾手快,左手抓着老法师手腕,右手抢过茶杯,平端于掌,道:“空空而不空,空而又空,是名空也。”

  老法师眯眼大笑。

  德清师问:“老法师何以长笑?”

  融镜老法师道:“德清师,你勇猛精进,悟道神速,我这里不是你长留之地,你当远游寻访,方有长进。”

  德清听出老法师的弦外之音,惊讶道:“是学人得罪老法师了吗?”

  融镜老法师摇头,满面喜色道:“我没有看错人,德清师,明日我介绍你去国清寺参学‘禅制’”。

  德清顶礼,泣道:“老法师待学人恩重如山,学人未学得老法师皮毛,学人愿侍奉老法师左右一生。”

  融镜老法师扶起德清,老眼昏花地端详着德清的面容,感叹道:“德清师,你我相识,不枉前世有缘,我又何以舍得你离开?你、我都是出家人,出家人岂有不知‘放下’方可修道之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何处不僧朋?修道如行路,道在远方,只有如夸父追日一般虔诚地追寻,方可有悟。”

  德清依言,于次日打点行装挥泪别了融镜法师前往国清寺。

  国清寺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关镇北八余里处。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为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所建。原来智顗开创天台宗后,想建一寺庙,作为该宗的正式祖庭,但限于资金,迟迟不得动工。他在临终遗书晋王“不见寺成,瞑目为恨”。晋王杨广(后为隋炀帝)是他的皈依弟子,见书后,极为感动,派司马王弘监造国清寺。

  却说德清一路晓行夜宿风尘仆仆,约半月,方到得国清寺。其时,大雄宝殿左侧有一座梅亭,亭前花坛立一株老梅树,苍老挺拔。德清知道,此树为天台宗五祖手栽,俗称“隋梅”。时当花开,疏枝横空,暗香浮动,令人心旷神怡。

  德清在国清寺参学禅制、习经教,又二年,光绪元年乙亥,德清三十六岁,为求佛法精髓,又朝山至普陀山。

  普陀山在浙江杭州湾之东,乃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素有“海天佛国”、“南海圣境”之称,是全国最著名最灵异的观音道场。山上寺院林立,全山共有3大寺、88庵、128茅蓬,4000余僧众,史称“震旦第一佛国”。每年农历二月十九观音圣诞日、六月十九观音成道日、九月十九观音出家日,海内外佛教信众纷纷从四面八方云集普陀山敬香朝拜和参加法会,四、五万僧众接踵摩肩,三步一拜齐登佛山,场面蔚为壮观。

  普陀山最为有名的三大寺乃“普济寺”、“法雨禅寺”、“慧济禅寺”。

  德清双脚一踏上普陀地界,一股浓烈的宗教气息扑面而来,所到之处,真个是“山当曲处皆藏寺,路欲穷时又遇僧”。在普陀山三大名寺中又以“普济禅寺”最负盛名。

  普济禅寺位于普陀山灵鹫峰下,坐落在白华山南,也为全山供奉观世音菩萨之主刹。

  却说德清在普济寺修行,也是一晃数年过去,虽有所学,却无长进。此处要说的是壬午光绪八年之金秋,正是钱塘江涨潮时节。浙江之潮天下闻名,其壮观之状可用“惊心动魄”形容。

  一日有香客在传颂一大新闻,说是随大潮来了一条大鱼,搁浅在千步沙上。此鱼长数十丈,眼大如盆,渔人取肉,破出两支小木船。船上还发现女人头发及金钗、银钏等物。其脊骨可作柱墩,其大骨可作栋梁。

  寺中僧人闻讯皆为稀奇,都跑去观看。德清闻听,也难免好奇,在众人去了多半之后,前往千步沙。千步沙在百步沙之西,多宝塔之北东,东北紧依朝阳洞,连着师石岬,滩平沙细,排浪花连绵不绝,为海谷、冲浪、观日出最佳处。夏日里,蓝天映着碧海,金沙映着白浪。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