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故事 因果故事 人物故事 智慧故事 哲理故事 生活故事 宗门故事 人生故事 孝亲尊师故事 佛经故事

筚路蓝缕

  德清来到千步沙时,只见满滩人山人海。那大鱼的周遭,更是围的水泄不通。德清无法入内,只在围外备述见闻。德清正听得有趣,有人自后猛拍肩膀:“德清师,你也在此看热闹?”

  德清回首,认出是谁时,不禁喜出望外:“德悟师,你如何也在这里?”

  德悟叹道:“一言难尽,在鼓山多年,师父准我外出游历。德清师现在哪处宝刹?”

  “在普济寺修行。”

  “果然是个神仙居所。”

  德清道:“这里人山人海,也没啥好看,不如去我那里聚聚。”

  二人走出人堆,说些别后之情。半道上,前面走来两个僧人,德悟觉得面熟,正要叫时,那人先认出他来:“德悟师,你何时来到这里?你在德清师处为何不来看我?”

  德清忙替德悟分辨:“悟性师误会他了,刚才我也是碰巧遇上。”悟性走上来对德清道,“悟性如今在慧济禅寺修行。”

  悟性与德悟见礼,又问到:“二位看过热闹了?”

  德清道:“没啥看头,不如去我那里叙叙。”

  悟性与同行的沙弥打了声招呼就跟着二位一起走。

  走了一段路程,迎面走来一位老年比丘尼。那尼姑走得近时,她打量了德清半晌,然后匆忙离开。德清觉得这尼姑面熟,不想德悟却比他先记起来:“德清师,这位不就是你那位庶母么?”

  德清醒悟,追上前去;“娘,你请留步!”

  那王氏见躲避不了,只好停步并双手合十道:“阿弥陀佛,不要叫我娘,老尼妙静见过德清师父。”

  “娘……不,妙静师父,你何时到的普陀山?”

  妙静道:“已来多时,就在不远处的法雨寺修行。”

  “谭氏、田氏呢?”

  “阿弥陀佛,如今没有谭氏、田氏,只有清节、真洁,都和老尼同在一个庵堂。”

  德清道:“我想见见她二位,方便么?”

  妙静想了想:“多年未见的故人,你要见她二位本不为过,只是清洁师的个性你也知道,容我先打声招呼。”

  德清道:“也好,就这样说好了,明天你们在庙里等我。”

  德清别了妙静与二位师兄回到普济寺,是夜少不得一番话说,此处按下不表。

  话说次日一早德清前往法雨寺,一路想着见了面后该说些什么,不觉中就快到了。

  这法雨禅寺又称后寺,与普济寺相去六里,普陀三大寺之一,占地宽广,有殿宇294间,依山取势,分列六层台基。入山门依次升级,中轴线上有天王殿,后有玉佛殿,两殿之间有钟鼓楼,又后依次为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殿。观音殿又称九龙殿,九龙雕刻十分精致生动,九龙殿内的九龙藻井及部分琉璃瓦从南京明代宫殿拆迁而来,被誉为普陀山三宝之一。整座寺庙宏大无比,气象超凡;不远处的千步金沙空旷舒坦,海浪声日夜轰鸣;北宋王安石曾赞之“树色秋擎书,钟声浪答回”。

  却说德清到了法雨寺,向执事说了要见妙静师。执事去后不久,德清只见妙静一个人出来,遂问到:“妙静师,清节、真洁师二位呢?”

  妙静道:“清节师不愿意见你,真洁师就来。”

  德清道:“妙静师,你为父亲吃了不少苦——”

  妙静打断德清道:“出家人不问前尘事——哦,这个真洁师怎么还没来呢?德清师稍等。”妙静去了一会又回来,对德清说,“你不要等了。”

  “为什么?”德清吃惊地。

  “清节师不让真洁师见你,另外……”

  德清见妙静欲言又止:“另外什么?”

  妙静道:“还是不说罢,对你不好。”

  “不,你一定要说,无论是什么不好的话,你都要告诉我!”

  妙静见德清非要听不可,只好叹了囗气说:“清节师说了,这辈子她们不想再见你。还让我捎了几句话……”

  “什么话?”

  “她说你枉为出家人。”

  “为什么?”

  “她说,你身为人夫,却让两位妻子独守空房,是为不仁;你身为湘乡弟子,家乡人对你寄予厚望,你却一事无成,是为不义;你是肖家唯一男丁,全家上上下下都围着你转,可谓吃尽苦头,可你不闻不问,是为不忠;你乃凡胎俗身,为父母所生,却不尽人子义,反而让父亲活活气死,甚至连临终都未见一面,是为不孝。你不仁、不义、不忠、不孝,还谈什么学佛?”

  听到此处,德清如遭雷劈,只觉天旋地转……

  德清不知道自已是如何回到普济寺的,德悟见到他的样子吓了一跳,以为他魔怔了,就要为他驱邪。德清连连摇头:“你不要管我,让我静一静……”

  德清在床上一躺就是半月,然后才对德悟备述详情,并感叹:“自我出家,已有二十四载,随风飘荡,道业未成——人生又有几个二十四年呢?更可悲之处,我竟然一直找不到方向……今日总算开悟,原来是我业障深重,缘少福薄,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古人云:精诚所至,玉石为开——心不诚何以则灵?再一想自己生下来不见母亲,父死不能尽孝,实是罪业深重,我要东朝南海,北礼五台……以洗清我的罪业……”

  德悟道:“经你如此一说,我更是罪业深重,不妨我们一起洗涮罪业。”

  悟性闻言,也要和他们一起洗罪,待到筹备妥善,又有偏真、山遐二师发愿同行。

  行前,德清差德悟去法雨寺代他问候妙静。德悟回来告知:妙静率二尼已离开法雨寺回湘乡老家去了。德悟还带回一个新闻:大潮时潮阳洞来了一龙,鳞甲作金光色,四足全身皆现,惟不见首,其尾似鱼尾。

  德清认为是个吉祥兆头,遂吃过早餐,五人起香,三步一拜,心念菩萨圣号出发。下山过海登岸,仍是三步一拜。如是三天,到第四天一早起来,偏真的双脚肿胀,他抚着伤对众人说:“各位师兄,我不行了,跟在你们后面会连累你们,不如早早退出,给你们减去负担”。

  那位名叫山遐的出家人讥笑道:“你真会找借口,明明是要背叛大家,却还找出这样的理由来,反倒成了大家的不是;你若是真心向佛,实在不行时,我们背你也要背到五台山——你敢答应么?”

  偏真道:“是我的不是好不好?我天生就是福薄,反正成不了佛,今日就此别过大家。”

  德清见山遐还要讥笑,就说:“人各有志,不可勉强,偏真师,谢谢你陪我们走了这么远。”

  山遐道:“不是有志无志的问题,既然许了愿,就要自已遵守,我是不会退却,就算你们都不愿去时,我还是要上五台山。”

  众人赞过偏真,然后四人启程继续前行,无论风雨烈日,都不停步;深夜明月当空,万籁俱寂,亦不多歇,尽管如此,日行也不过三十来里路。拜至浙江北部湖州,沿途居士、百姓,见者人人生恭敬心,或合掌念佛,或随喜礼拜。进了江苏地界,山遐提出来先歇一歇,德清见他面露痛苦之色,便要求停下。悟性道:“此处离苏州城不远,到了城里再说。”

  四个人又一路跪拜入了苏州城。山遐正要提出歇工,不料这苏州城的善男信女闻讯后奔走相告,纷纷在街二边排起长龙般的队伍,齐声合念“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令山肃穆,令天动容,山遐哪里还敢说歇工?

  过苏州,五人起香三步一拜已有三月,每个人的膝盖骨上都磨掉了几层皮,再每一拜皆酷似针扎,旧皮未去,新片又磨烂。

  一日,山遐抚着膝盖上的伤问众位:“到五台清凉山还有多远?”

  悟性道:“还早着呢,少说也差十万八千里,你是不是心生悔意了?”

  山遐突委屈得泪流满面道:“在苏州时我就该退出,能走到今天,我已经尽力了……这次总算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成佛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光有志向还不够,还要吃得苦中苦。如果人人都成,这满世界都是菩萨了。”

  悟性道:“听你的囗气好像我们迟早也要退出?早知道你们吃不了苦,不如不让你们来,免得影响情绪。”

  短短数月,一同出发的五个人只余下三个了,德悟对德清和悟性道:“我们仨是最早发愿的,一定要走到底,不可中途退却。”

  悟性道:“我正担心你们呢。”

  三个人相互鼓励,发誓不到五台山决不罢休。

  次年盛夏,三人来到常州。其时天气酷热,悟性提议道:“这常州的天宁寺乃是远近闻名的千年古刹,我们往五台山也是朝佛,今日路过,不妨进去拜拜菩萨。”

  德清、德悟觉得悟性说的在理,即入城朝拜被誉为“东南第一丛林”的天宁寺。

  天宁寺雄踞常州东门外,前俯京杭大运河,是常州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千年古刹。天宁寺始建于唐朝永徽年间,初名广福寺,北宋政和元年,改为天宁寺,其间几经毁建,几度更名,常有“东南第一丛林”、“一郡梵刹之冠”的称誉。天宁寺的开山祖师是法融禅师,乾隆曾三次到天宁寺拈香,并为寺题“龙城象教”匾额和楹联。

  德清、德悟、悟性三人在寺中打住一天。次日德清催促起程,不料悟性却以伤痛为由赖着不走。德清又耐心等了三天,德悟说:“不要等他了,我已经看出来了,他不愿意与我们同上五台山了。”

  德清不信,亲自去问,悟性道:“你们走吧,不用等我了,到了这里我已经成佛了,不必要再上五台山了。”

  德清问到:“你如何就成佛了?”

  悟性道:“自去年发愿与你们一起上路,这近一年的时间都在路上,当然也不会觉得,现在突然停留下来,我才知在庙里有多好,这种感受在过去是从未有的。出家人常说‘修慧还得修福’,现在我已经参悟了,所以不想再走那么远的路。”

  德清心里清楚,悟性是在给自已找理由,但是人各有志,凡事强求不得,只问到:“悟性师下一步欲何往?”

  悟性道:“我是发过愿要去五台山的,如果半途而废回到普陀山去必被人笑话。”

  “那你要去哪?”

  悟性摇头:“我也不知道该到哪……”

  德清想了想说:“不如我替你出个主意。”

  悟性期待地:“请讲。”

  德清道:“你仍去五台山,只是不用三步一拜罢了。今后若有人问到,你也有话说。”

  悟性拍着自已的脑袋瓜子说:“对呀,这么好的主意我怎么就没想到?”

  德悟不冷不热道:“悟性师,你不会在途中觉得五台山太远,又改变主意吧?”

  悟性生气道:“你说什么话?你才会半途而废呢。”

  德清劝住德悟。悟性嘟噜着先去了,德清和德悟仍继续三步一拜向前行……

  又数日,二人到了南京,德清与德悟讲起当年唐太宗时,懒融禅师在牛首山搭一间茅草修行,虎狼经常出没这里也不能伤他半根毫毛,四祖道信禅师(那时他还不是四祖)看到这牛头山头现紫气瑞云,知有高人在此,特赶来求开示。懒融禅师示其明心见性之妙理,道信禅师大悟:人有魔性、兽性、人性、神性、佛性——性在于心,心存何处?在身内,身外,在根,在内外明暗之间,在思维里,在中间,在无着处!

  德悟道:“这个故事我也听说了,我们今日来到此处也是缘分,不如去牛首山参拜。”

  德清依言。

  牛首山古称天阙山,又叫仙窟山,俗称牛头山,距离南京二十七华里,由牛首山、祖堂山、东西天幕岭、隐龙山等诸多大小山丘组成。牛首山的春光与栖霞山的秋色齐名,素有“春牛首、秋栖霞”之谓。

  目下正值阳春三月,沿途但见满目苍翠,桃李芬菲,茶、兰、梅、杜鹃等争奇斗艳。走了数里,忽闻身后有人呼喊,二人停步,原来是悟性追了上来。

  悟性喘过气来,不等二位问到就说:“德清、德悟师,二位走这边是要去哪里?”

  德清道:“上牛头山。”

  “你们不要去了。”

  德清、德悟不解:“为何?”

  悟性道:“我在天宁寺见到一人,有点像是与德清有宿怨的欣悟,他一直在打听你们的行址。”

  德清吃惊道:“他如何知道我在这里?”

  悟性道:“当初我们发愿上五台山的事惊动了不少人,他一定是得到消息才一路追来的。他走路快,说不定已在牛首山等你了。”

  德清于是打消了去牛首山的念头。二人别了悟性,渡江,到了江浦县浦口镇。在路上德清向云游僧打听到,往西北方七十余里去,有一狮子岭,岭上有一大茅蓬,住十方参禅长老,道风甚笃,盛名远传。德清心向往之,拜至狮子岭,恰逢过年,众禅人一齐相留,德清盛情难却,与德悟在此停留数日,然后再由狮子岭起香,从苏北入河南,经凤阳毫州、吴陵、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晓行夜宿,风雨晦明,如是行,如是拜,日晒夜露,风吹雨淋,苦乐饥饱,不萦于心,不觉间又是一年。

  光绪九年癸未,德清四十四岁。腊月,他与德悟到了黄河铁卸渡。其时天色甚寒,德悟已经冻得无法忍受,就对德清说:“我实在不行了,前面就是孟津县的武陵陵园,我们进去避避寒再说。”

  德清依言。

  陵园为长方形,南依邙山,北临黄河,由陵园、祠院两部分组成。墓冢位于陵园正中,高十余丈,长百余丈。德清、德悟来到陵园西侧的光武祠,找了个背风处歇下。

  德悟一坐下来就对德清说:“德清师,现在我也明白了,古往今来出家人那么多,为何成佛者寥寥无几……我不行了,实不相瞒,在牛首山我就有了退却之意,是听了悟性一番话才留下的——你这人做事太专注,不看周遭环境,我怕真有人要害你。果不其然,自从入河南地界,我就看到有人在跟踪……我能够陪你到此处,已经尽力了。”

  德清道:“德悟师,我劝你还是和我一起走,半途而废,几番辛苦前功尽弃,太不划算。”

  “道理我知道,可是我做不到,这就注定我只能做个凡人。凡人和菩萨是不能比的,好比麻雀不能和天鹅比。你不要劝我,现在快要过年了,我真想吃寺里那热腾腾的斋饭……”德悟说到此处,眼睛里流露出无限的向往。

  德清还想挽留:“你走了,如果真有人要害我……”

  德悟道:“现在不会了,一路上他见我也注意他,知道难以下手,未及到得洛阳白马寺就退却了,后来就没再现过身,如此我也才提出来和你分手,这也是命中所注定的。”

  德清又问到:“你离开我,还回普陀山么?”

  “不回去了——没有面了。”

  “你不回普陀,欲往何处?”

  德悟道:“我是发了愿要上五台山的,只是不跪拜罢了。”

  “我是说你今后要往哪儿去。”

  德悟叹了囗气:“今后的事很难讲,我没有目标,如果感觉好我会在五台山住下来,没准还能见你呢。“

  德清心里明白德悟是在宽他心,二人在光武祠过了一夜,次日分手各奔前程。临行德悟一再嘱咐德清小心。

  却说德悟先去后,德清一个人又行拜数日,不敢有丝毫的偷懒。当他渐渐习惯了一个人行走,天气更加寒冷了。

  第一天住店,第二天渡河,泊岸,天已晚,不能再行,四无人烟。忽见路旁有一摆小摊之茅棚,入内亦无人居。于是趺坐而坐。夜里好冷呵,醒来竟是大雪漫漫。

  天亮时,外面大雪纷飞,走出茅屋,举目望去,满目冰天雪地,雪深盈尺。举足无路可行,亦无过往行人,更分不清东南西北……一股寒风吹来,德清本能地退回茅屋,一味枯坐念佛,饱受饥寒。

  继而雪愈大、寒愈甚、腹愈饥……德清熬过一天,至晚,风愈大,顷刻之间卷走茅棚屋顶上的茅草,风和雪肆无忌惮地长驱直入……德清硬撑着站起,摇晃了几下,又软瘫下去,他知道自己病了……挣扎着躲在角落,随即就不省人事……

  三日,四日,五日德清昏迷不醒……

  第六天,风停,雪住,经过风雪的世界分外宁静,肚子很饿,德清抓了几把雪充饥,然后又晕厥过去了……

  第七天,德清醒过来,见有人向他走来,细看时,却是正追杀他的欣悟和尚……

  欲知德清性命如何,下回有分解。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