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鸠摩罗什大师首徒31岁早逝却名垂千古!

人物故事 | 作者: [投稿]

\

  僧肇,是东晋时代著名的佛教学者,京兆(今陕西长安市)人。少年以佣书为业,遂得历观经籍,亦爱好老庄。他以为《道德经》于玄远之道还未尽善,后来看到旧译《维摩经》,披寻玩味,始知所归,因而出家,不久即以“善解方等、兼通三藏”知名。

  鸠摩罗什于晋隆安二年(398)到姑臧(今甘肃武威县),他远道往从学,为罗什最初的弟子,被称为“法中龙象”。罗什于秦弘始三年(401)至长安,肇随行。既而秦主姚兴请罗什入西明阁及逍遥园翻译佛典,他和僧睿等相助详定,列席译场,谘禀罗什,所悟更多。弘始六年(404)《大品般若经》译出后,他著《般若无知论》,凡二千余言。罗什大加赞赏,说:“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挹。”其时他大约才二十三岁。罗什又译出《百论》,他又作了一篇序文,阐明一论的要旨。

  弘始八年(406),《维摩经》译出后,他又条记罗什的口义作为经的注解,并作序(此序已佚,现存《经注》,系糅合罗什、僧肇、道生、僧睿、道融各家的注解而成)。约在弘始十年(408)夏末,道生从关中回庐山,以《般若无知论》示隐士刘遗民,遗民赞叹说:“不意方袍复有平叔。”因以呈慧远,远也以为“未尝有”,于是一同披寻玩味。第二年(409),刘遗民致书与他通好,并谘问关于“般若无知”的疑义。又一年,他复书,告以关于佛法盛况,并附赠所作《维摩经注》一本;次述《般若无知论》的旨趣以答。他后来又著《不真空论》《物不迁论》等。

  弘始十五年(413),佛陀耶舍译出《长阿含经》,他也列席译场,并作序。他在罗什门下十余年,被称为什门“四圣”或“十哲”之一,又称为“解空第一”。

  罗什卒后,他“追悼永往,翘思弥厉”;更博采众经,著《涅槃无名论》,往复论辩,有九折十演。论成,表上秦王姚兴,姚兴备加赞许,即令缮写,分发子侄。

  弘始十六年(414)去世,年仅三十一岁。

  僧肇重要的著述,即是上述《物不迁》《不真空》《般若无知》《涅槃无名》四论,此外还有《宗本义》,始见于陈小招提寺慧达的《肇论序》所述。四论合而为一称为《肇论》,或即在此时。

  关于《肇论》的注疏,现存的有:晋惠达的《肇论疏》三卷(现阙下卷),唐元康的《肇论疏》三卷,宋净源的《肇论中吴集解》三卷又《肇论集解令模钞》二卷,宋遵式的《注肇论疏》三卷,宋悟初道全集其师《梦广和尚书释肇论》一卷,元文才的《肇论新疏》《肇论新疏游刃》各三卷,明德清的《肇论略疏》六卷等,另外还有明道衡的《物不迁论辨解》一卷。又,宋陆澄《法论目录》(《出三藏记集》卷十二所载)及隋法经《众经目录》(卷六)著录有僧肇的《丈六即真论》一卷,已佚。又,现存《宝藏论》一卷,题作僧肇注,但文义舛杂,不似出其手笔。

  僧肇虽生于玄学盛行之后,早年又曾受老庄的影响,但他的学问实得之于鸠摩罗什,以《维摩》、《般若》、三论为宗。

  他以缘生无性(实相)立处皆真为中心思想以谈体用动静有无等问题,颇为学术界所称赏。关于体用问题,当时学者有两种不同的主张:王弼注《老子》,法汰、道安等谈般若(本无论),都贵无贱有;向秀、郭象释《庄子》,支道林谈《般若》(即色义),又崇有贱无,都不免偏执。僧肇破斥这些偏执,主张体用一如、非无非有、即静即动之说,对于《般若》、三论的中道思想可说大大地发展了一步。

  在他现有的几种论文中,《宗本义》从缘生无性谈实相,《不真空论》从立处皆真谈本体,《物不迁论》依即动即静谈体用一如,《般若无知论》谈体用的关系,都是有所发挥而互相联系之作。

  首先《宗本义》中说:“本无”、“实相”、“法性”、“性空”、“缘会”等的涵义是一样的。宇宙万法都由因缘会合而生,未生就无有。又因缘离散,万法就坏灭,可知并非真实有。以此推度,万法虽现有而性常自空,所以称为“性空”,性常自空即为“法性”,法性真实如是即为“实相”,称为“本无”。“本无”是派生实相,超一切名言分别,故不能说它是有,也不能说它是无。

  其次,《不真空论》中以《放光般若经》所说“诸法假号不真”作依据,立“不真空”义。当时的佛教学者,对于般若性空的解释各出异义,纷纭不一。僧肇在这篇论文中归纳作“心无”、“即色”、“本无”三家,并且随加破斥,然后陈述他自己的不真空义。他以宇宙万法都属虚假,依因缘生即是不真,也即是空;既不是真生,即非是有。但万事万象都已经呈现,也不能说是无。非有非无,所以称为不真空。但森然万象虽非真实,而由真体起用,即用即体,所以说“立处即真也”。

  《物不迁论》中更从即动即静来论证体用一如的道理,论文首先引用《放光般若经》所说“法无去来无动转者”而解释说并非舍动而另求静,而是求静于动,虽静而不离动。由动静的未始不同,而知宇宙万法的不迁徙变易。又说:一般人所谓动,是因为从前的事物已经迁徙而去而不静止,所以说动而非静。但从前的事物即停在从前,并不来到现在,所以论中说静而非动。如此今昔的事物不相往来,“若动而静,似去而留”,“言常而不住,称去而不迁”;从而“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意思就是说法身本体无去无来,所以常恒不变。盖绝对的本体不可与相对的动静等现象截然划分,即动即静,也正是在辨明即体即用的道理。

  最后《般若无知论》中,依《放光般若经》所说“般若无所知无所见”,而说有所知就有所不知,因为圣心无知,所以无所不知,不知之知才叫作一切知,所以圣人虚其心而实实照,“虚不失照,照不失虚”,“用即寂,寂即用”;这也是说明体用一

  如、动静相即,与缘生实相、立处皆真的理论一贯,而贯串了他的般若、三论空的中道思想。

  后世的三论宗人很推尊僧肇,常常把他和鸠摩罗什并称,有“什肇山门”之语,以他的学说为三论宗的正系。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