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菩提路 玄奘之路 鸠摩罗什传奇 虚云长老传奇 因果报应录 不可思议的因果现象 大德讲故事 《须菩提》故事集 迦旃延 阿那律 优波离 大迦叶 阿难陀 正法眼藏 舍利弗 罗睺罗 目犍连 富楼那 广化律师弘法故事集 哲理小故事 人间巧喻 禅宗故事 禅宗小故事 佛陀教你不生气 菩萨与罗汉的故事 佛陀的圣弟子传 名人轶事 罗汉菜 百喻故事广释 春去春又来 雷锋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传 行禅 妙善公主 释迦牟尼故事 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假因谤圣 堕无间狱 慈济心灯 金玉良言 改造命运的原理与方法 法苑珠林(卷六)白话 因果原理 马车故事 朋友集 世间百态 关于王永庆的故事 做人的佛法 哼哈一如说 禅理故事 数学家的故事

五无返复(出佛说五无返复经)

佛经故事 | 作者:陈旡我/陆渊雷 [投稿]

  五无返复(出佛说五无返复经)

  【经文】佛在舍卫国,时有一梵志,从罗越祇国来,欲得学问,便到舍卫国。见父子二人耕田,毒蛇螫杀其子,其父犹耕如故,不看其子,亦不啼哭。梵志问曰:『此是谁儿?』耕者答曰:『是我之子。』曰:『是卿之子,何不啼哭?』耕者答曰:『人生有死,夫盛有衰,善者有报,恶者有对,愁忧啼哭,无益死者。卿今入城,我家某处,愿过语之,吾子已死,持一人食来。』梵志自念,此是何人,而无返复,儿死在地,情不愁忧,反更索食,此人不慈,无复与比。梵志入城,诣耕者家,见死儿母,即便语之:『卿儿已死,其父寄信,持一人食来。』母答曰:『可。』即便操作,面无戚容梵志曰:『何以不念子耶?』儿母即为梵志说譬喻言:『儿来托生,我亦不呼,儿今自去,非我能留。譬如行客,因过主人,客人自去,何能得留?我之母子,亦复如是。去来进止,非我之力,随其本行,不能救护。』复语其姊:『卿弟已死,何不啼哭?』姊复说譬喻向梵志言:『譬如巧师,入山斫木,缚作大筏,安置水中。卒逢大风,吹破筏散,随水流去,前后分张,不相顾望,我弟亦尔,因缘和合,共一家生,随命长短,死生无常,会合有离,我弟命尽,各自所随,不能救护。』复语其妇:『卿夫已死,何不啼哭?』妇说喻向梵志言:『譬如飞鸟,暮宿高树,同止共宿,伺明早起,各自飞去,行求饮食。有缘即合,无缘即离,我等夫妇亦复如是。无常对至,随其本行,不能救护。』复语其奴:『大家已死,何不啼哭?』奴复说譬喻言:『我之大家,因缘和合。我如犊子,随逐大牛,人杀大牛,犊子在边,不能救护大牛之命,忧愁啼哭,无所补益。』梵志闻已,心感自责,不识东西,我闻此国孝顺奉事恭敬三宝,故从远来,欲得学问,既来到此,了无所益,更问行人,佛在何许?欲往问之。行人答言:『近在祇桓精舍。』梵志即到佛所,稽首作礼,却坐一面,合掌低头,默无所说。佛知其意,谓梵志曰:『何以低头不乐?』梵志曰:『所愿不果,违我本心,是故不乐。』佛语梵志:『有何所失,愁忧不乐?』梵志对曰:『我从罗越祇国来,欲得学问,既来到此,见五无返复。』佛问梵志:『何等五无返复?』梵志曰:『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死在地,父亦不愁,居家大小都无愁悲,是为大逆。』佛言:『不然,不如卿语,此之五人最为返复,知身非常,身非己有,往古圣人不免斯患,何为凡夫大啼小哭,无益死者,世俗之人,无所识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梵志心开意解,说道:『如病得愈,盲者得视,如暗得明。』于是即得道迹。

  【译语】先把「返复」与「梵志」解释一下,返复二字如此用法,惟见经文,他处少见。以意会之,当是「恩情酬报」之意,然则「无返复」当略似古文「凉薄」二字。敝乡俗语,凡衣料等物麻劣不经久者,谓之「反复不起」,亦曰「无反复」,意亦相近。盖反复与返复音义同也。「梵」是印度语「清净」之意,梵志者,志求清净之人,或在家,或出家,但皆指外道而非佛门。外道者,于心外求法者也。此梵志欲得学问,正是心外求法之注脚。

  释迦牟尼佛在舍卫国说法,有一梵志,老远从罗越祇国而来,梵志之旅行并不是寻快乐,乃是寻求学问,所谓游学是也。他到了舍卫国,无意中看见一桩奇事,原来舍卫国处于热带,蛇类很多,其极毒者,啮着人可以立即致死,直到如今,印度人每年死于毒蛇的还很多。那时梵志所见,是父子二人合作耕田,忽然窜出一条毒蛇,把那儿子啮了一口,儿子登时倒毙,那老子见了,只顾自己耕田,对于地下纔死的儿子,正眼也不看一下,更没有什么悲啼落泪的举动。梵志很觉诧异,问老人道:『此是谁家的儿子?』老人答言:『是我的儿子。』梵志道:『既是令郎,那你老人家眼见他如此惨死,怎会一点不啼哭?』老人道:『人生总归要死,好比种种兴盛现象,迟早不免变成衰败,人既死了,若是善人,自有他的好报;若是恶人,也自有他的怨怼。即使我愁忧啼哭,对于死者又有什么益处呢?』老人这样说了,又很镇静地向梵志打量一番,说道:『我看你这位先生,要到城中去吧?顺便拜托一事,我家在城中某处,请你走过我家时,向家人说一声,儿子已是死了,叫他们送饭时,只送我一个人的饭便是。』梵志心想,这老头儿是怎样一个人,却这样没有返复,儿子死在地下,毫不悲哀,反自由自在顾自己吃饭,世上不慈爱的人,要推他第一了。那梵志行到城中,找到耕者之家,会见死儿之母,便告知他:『你的儿子已死了,他父亲叫我带口信,只须送一份饭食。』儿母闻言,只答应着,只向梵志道谢,也没有哭泣之容。梵志一发诧异,问:『老母不怜念令郎耶?』母便比譬给梵志,说道:「这个儿子托生到我家时,我并没有招呼他来;现在他自己死去,我也留他不住。譬如旅行的人,路过旅舍,便寄宿而暂为主客,明天旅客自去,主人当然不能留,也不须留。我们母子关系也是这样,儿子的去来,随他自己的业缘,我一点都救护不得。』梵志心想,这一对老夫妇,难为他们如何选配,倒是一般的硬心肠。因见死儿的姊也在,又问道:『令弟死了,怎么你也一点不啼哭?』儿姊也比譬道:『譬如巧手匠人,入山斫得木材,编缚成大木排,放在水中航行,忽然遇着大风,把木排吹散,那木材便各自随波流散,彼此不能连结。我们姊弟俩也是这样,偶然因缘和合,生在一家,但寿命各有长短,死生没有一定,会合的终须离散,我弟寿命已尽而死,做阿姊的如何用得出力?如何救得了他?』梵志又语死者的妇人道:『你的丈夫死了,你怎么也不啼哭?』妇人也比譬道:『譬如空中的飞鸟,夜间偶然停宿在同一高树枝上,一到天明,各自飞开,寻取饮食。飞鸟有缘则会合一处,无缘即各自飞散;我们夫妻也是这样,无常一到,各随本命,谁不能救谁。』梵志又向他的奴仆说:『你们小主人死了,怎么不啼哭?』奴仆也说比喻道:『我们主人的一家,各有因缘而和合起来,我好比一头小牛,跟着大牛走;人家把大牛杀了,小牛在旁边,无法救大牛之命,啼哭有什么益处呢?』梵志听得满肚皮不痛快,自恨怎会如此不识好歹,狂自老远跑到这里来。一向听说舍卫国人是孝顺奉事恭敬三宝的,所以远来求学,岂知到得这里,方知都是无返复的人,这还有什么可学的?不过既已来了,没有见到佛而空自回去,终究是缺陷,于是问过往行人道:『请问佛在何处,想去请开示。』行人答道:『近得很哩,就在祇桓精舍。』梵志即到佛前,稽首作礼已毕,退坐一边,只合掌低头,并不开口请问。佛呢?早已了知他的一切了,为欲开示济度他,故意问道:『为什么低了头,愁忧不乐?』梵志道:『因为希望的事不能如愿,违我本心,所以不乐。』佛复问梵志:『你有何失意,只管说来,何必如此愁忧?』梵志答道:『我远从罗越祇国来,欲求学问,岂知到得此地,劈头就遇见五无返复。』佛问道:『怎样的五无返复?』梵志道:『我见父子二人耕田下种,儿被蛇啮死在地下,那父亲也不愁,他们一家大小五口,都无一点愁悲,是为大逆。』佛言:『不是这样说,你所说的不合真际,这五个人,其实最为返复。他们知道身体不能常存,人们不能保持自己的身体,自古圣人都不能免,凡夫死了,为什么要大哭小喊,这是对于死者没有益处的。世俗种种迷恋,没有真见识,所以生死流转,无有休息。』梵志听了,心开意解,说道:『我闻佛说,如病得愈,如盲得视,如暗得明。』于是梵志即入正法之门,不久得道。

  【释义】佛有五眼六通,了知一切有情的宿世因缘,了知父子夫妇兄弟等眷属的遇合,皆由宿世因缘而起。而这种因缘,又是属于怨怼的多,属于欢爱的少。凡对于子女等一切所爱的人,不惮终身作牛马,不惮牺牲自己,以图措所爱于盘石之安者,皆因宿世对于所爱欠有孽债,今生须债还故也。人间眷属多由这种因缘而遇合,可是凡夫烦恼缠缚,欠人者常图逃赖,人欠者不肯舍弃。若令生有「宿命通」,明知眼前眷属因种种怨债而遇合,那么家庭之中的仇视与争论,真可以叫全家一刻不得安居,而世界也不成其为世界了。是以凡夫的不通宿命,虽是业报所障,也是维持这恶浊世界的一种消极方法,无可如何也。惟有佛教徒,正法住世时直接听佛金口说法,即使末法时代,也有经论可以研读,善知识可以请教。这样,一方面虽知眷属合于孽缘,一方面又知怨亲须平等。而欠债当还,被欠当舍,故在家则仍能调和眷属,无损亲情;出家又即能割断爱缠,无所留恋。而眷属死亡之时,除替他念佛说法,作实际有益之事以外,也自然不作无谓的悲啼了。是故上面经文所记,梵志的意见,人死眷属须悲啼者,凡夫俗见也。耕者家属知缘尽则离,无庸悲恋者,承佛开示之正知见也。

  死后升沉,固视生前善恶而异,然忏悔与念佛,皆可以灭罪而免堕落;而临死时之一念,关系升沉尤钜。此时眷属须为说法或高声念佛,以正死者之心念。若悲号呼唤,既不能缓其须臾之死,徒增长其迷恋而促其堕落,非以爱之,适以害之。此事学佛人知之者,而临事不乱者仍不多见,故附言之。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