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5

  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全文 5
  热得相当凶......这都相当的凶,那么他说“但热无寒”不是往来寒热,一发作的时候,只是热,而不寒,古人管这个叫作“瘅疟”“瘅”也是热的意思啊,就是这个温热,热的这种疟疾。
  他说他“先发热后恶寒者”叫“温疟”这个不是张仲景讲的,你看看底下这个,仲景讲的这个与这个不同的,这是内经的话。那么这种热呀,它是内舍于心,这个心是一个火脏嘛,心属火啊,那么这个热平常我们都说属于心火嘛,他说这个是“内藏于心”就像我们说这个风舍于肺是一个样子,风舍于肺,这个火就藏于心,也是古人的一种看法了。“外舍分肉之间”那么在这个肌肉,外边肌肉里头有热,这个热的根源还在心脏,所以这个热的很啊,就叫做“瘅疟”。“令人消烁肌肉”啊,这种热盛,自然就伤津液了,津液伤了,人要瘦。这个温疟要是长久了,人瘦的不得了。所以这一段据我看,不像仲景的话,这个恐怕他的书啊,没有“瘅疟”那么这也是王叔和搞的,他把它从内经上,把这个“瘅疟”这种情况搁在这个地方了,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看底下。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这个“身无寒但热”正是说“瘅疟”是照着内经上说的话,它不是先热后寒啊。所以仲景说这个“温疟”与内经所说“瘅疟”相同的,他没有再有“瘅疟”之说了,所以这两个看出来不是一个人写的,一个人写文章不会这么矛盾的。那么他说“其脉如平”这个温疟脉不能如平的,那么头前也说“脉弦数者,多热”温疟就像我们说的“温病”是一样的,温病就是“但热不寒”嘛。那么疟疾也是有这么一种的,类似这个温病,也是只热不冷,所以他这个脉一定是快脉。他这个为什么搁一个“如平”呢?这里头看看方剂就看出来了,他用的是白虎加桂枝啊,白虎加桂枝就是白虎汤和桂枝甘草汤的合方。这里面有桂枝证,桂枝证是脉浮缓啊,这个紧和缓这两个脉啊是矛盾的,缓它是弱,既紧它就不能弱,这里面既有桂枝证又有白虎证,白虎证是脉洪大的,咱们说的这个弦数也是一样。它同时有桂枝证,脉又缓下来了,所以这两个结合在一起就“如平”“如平”它就说明不是单纯的白虎汤证,所以他说“其脉如平”。要只是桂枝汤证呢,他脉又缓,浮而缓,搏指没力量,那也不正常;要是白虎汤证呢,它脉弦数、大这些情况,也不正常。那么这么两种证侯结合起来脉反如平,如平也不是正常的,如平而已,换言之,紧不太紧,缓也不太缓。“身无寒但热”那么这种反应是温疟的反应了,无寒但热,那么根据内经的话应该是“瘅疟”在仲景那儿没提“瘅疟”。“骨节疼烦,时呕”这是桂枝甘草汤证。“骨节疼烦”这是一个表不解,还有表证,“时呕”他这个气上冲,这个呕由气上冲造成的,气往上冲他呕逆。“白虎加桂枝汤主之”这个用白虎汤的原方加上桂枝一味药。那么加在一起呢,实质就是桂枝甘草汤与白虎汤合方,你们看看这个方子确实也是如此的。
  这个桂枝甘草汤啊,对于桂枝汤,它是简化方子了,它也是辛甘合用嘛,也是甘温解表的药,甘草是个甜的,桂枝是个辛温药,它也是甘温解肌,所以它也能治关节疼,同时也更治气上冲,这咱们在.伤寒论.中都讲过的。用白虎汤以治温疟,用桂枝甘草汤以解表。所以这个药服下去之后,它不是底下都很清楚了吗?“去滓,温服,汗出愈”让他出汗。我们头前说这个可发汗啊,不是用正式的麻黄汤、桂枝汤来发汗,不是的,这也是个发汗方之一。而且这个呢“其脉如平”他没有少阳证的证侯了,所以它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一个但热而不寒,这没有少阳病柴胡证的情况了,所以尽管可以发汗,头前都是简略的说,少阳柴胡证不能发汗的,这在.伤寒论.里面我们都讲过的。这是一段,但这一段我们讲治疟疾,这是不够的,这个温疟,由于本条的这个白虎汤,我们可以知道,有单独用白虎汤的机会,它如果骨节不疼,也不呕,你加桂枝甘草干什么呢,就用白虎汤就可以了。如果再渴,你就加人参,就是白虎加人参汤了。还有一种,如果身疼,有呕逆,也未尝没有柴胡桂枝汤合方加石膏的机会。所以他这个书啊,在.金匮要略.里面不是像.伤寒论.那么详细说了。那么他就是举一个温疟,这种治疗,你只得解热。如果不现柴胡证,你不能用柴胡汤。仲景这个书啊,主要讲的方证,如果现柴胡证呢,你可以用柴胡,因为他这个呕逆,胸胁满,要有这个往来寒热,再有这个烦渴引饮的情况,那就是柴胡桂枝汤加生石膏就对了,所以总而言之得辩证。但是在这种温疟又有表的情况下,可能有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他是举个例子,这个他是白虎汤而兼桂枝甘草汤证,他上冲的厉害,所以他呕逆,没有柴胡证,他头一句话就是“但热不寒”嘛!如果我们在临床上,只是现白虎汤证,可以用白虎汤,那如果白虎汤再渴,津液已经伤了,我们可以用白虎加人参。那么如果现柴胡证呢?不是“但热不寒”他也是往来寒热,但是热的较为突出,那我们当然用柴胡剂加石膏的办法也可以。
  要有桂枝汤证呢,那就用柴胡桂枝汤加石膏不也可以吗?所以读他这个书啊,你就得知道它是和.伤寒论.是有关系的,.伤寒论.我们要熟,当然遇到这个病,不一定就非得是白虎加桂枝汤证,是不是?这是一条。疟多寒者,名曰牡疟,蜀漆散主之。这一条过于简单了。“疟多寒者”怎么叫作“牡疟”呢?这个牡指阳性为之牡,多寒怎么到了阳性呢?这个指的心脏说的。这个心脏,心属火啊,火属于心,这个心脏为这个寒饮所扼制,咱们一般就说“水凌心”啊,使这个心火不得外发而多寒,他是这么一个意思。那么这么讲对吗,你看用药就知道了,他用的龙骨、云母,这都是镇静的药啊。总之这个病啊,不是只恶寒,他有心惊、恐惧、心动、心悸,这些准有的。因为这个云母、龙骨,咱们都知道是镇静的药。你看在.伤寒论.里面加这个龙骨、牡蛎的,都是烦惊、惊慌。那么我们从药物里面看有这个,但是他这个说法呢,只提一个“牡疟”就代表了,他是心脏上发生问题了,古人认为心主神明啊,凡是有精神上的一种动荡,都搁到心脏里头,其实这是似是而非了,这是古人辩证的看法了。所以说“牡疟”者,因为心脏是一个“牡脏”它属火,这种火啊,头前“温疟”不是说吗,这个火藏于心啊,被这个寒所扼制,寒是什么呢?就是痰饮,这个火不外发,所以只寒而不热了,所以他取名叫“牡疟”。他总是有心脏的证侯了,什么呢?就是心悸、烦惊,这都属于心了,所以管它叫“牡疟”是这么个“牡疟”。这个条文也简,得结合这个药物才能看出来。那么这个蜀漆,它是一个截疟的药,它祛痰、祛饮,头前说的这个“吐”就是针对这个说的,就指的用这个药,古人认为这是一个截疟的办法,疟疾在发作起来,在发作以前,让他大吐,这个药是吐啊,涌吐,吐什么呢?就是吐水,把这个水去了,心阳不受于寒饮的扼制了,自然热就出来了,寒邪也就散了,这个病也就好了,古人这么样看,我们看这个药也是的。这个药他没有提吐,底下提了,底下是服法,那么这个药吃了是吐的,吐了,古人叫做“截疟”凡是寒多热少,或者是但寒无热,古人都叫做“牡疟”这个牡疟都与心脏有关系,当然也得有心脏的证侯了,没有证侯,就不是了,所以它叫做牡疟。这种牡疟,你们看一看,也不是柴胡证,但寒不热,也不是往来寒热,他是这么一个情形,他是多寒,很少有热,是心阳为寒饮所扼制了,是这么样的看法,而且有心脏的一种症状,咱们说的心跳啊,或者易惊易恐啊,他才用这个法子的。所以头前说的可以吐,也都是在这个情形下的,并不是柴胡证要吐的,那就坏了。那么到这个地方啊,张仲景把疟疾讲完了,这篇文章很精,相当精。怎么讲呢,他头一句话就告诉你治疗的大法了,“疟脉自弦”那么和疟疾这个发作的情况“往来寒热,休作有时”这是柴胡证,也就是说一般的疟疾啊,你在柴胡证里求之就可以了。咱们在.伤寒论.都讲了,在这他就是一句话就完了。那么底下讲的都是特殊的问题,“疟母”你就不能光用柴胡剂。这个“温疟”和“牡疟”这个特别的、特殊的问题提出来了,大家一般能够想到的事情他不提了,在哪里精呢,就在头一句,所以在文章的运用,他是妙不可言。看着像几段似的,他把什么都说了。那么后来林亿他们看这个地方啊,也看出过简来了,所以他就征引很多的方子,那么底下这个方子啊,全是林亿他们找出来的。
  你这里找的尽是柴胡剂了,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柴胡桂姜汤,全是的,这个在张仲景话里面都概括了,那么小柴胡汤不怎么有啊?也有啊,像我刚才说那个柴胡桂枝汤,都有的。这也就是我们在临床上他讲辩证,合乎哪个柴胡剂的证侯,你就用哪个柴胡剂,就能治好疟疾的。那么有些不同、特殊的问题,他都提出来了,这个你用柴胡剂不行,所以他都提出来了。所以这个疟疾,看起来几段,但是他是非常概括,所以他这个书不好读,就在这点。那么陈修园说,仲景这个书都在不言中,就是不言中,在底下头一句,弄一个“疟脉自弦”他这话说的,语义很含蓄啊,疟脉怎么能叫自弦呢?就因它发作这个病属于少阳柴胡证,往来寒热嘛,小柴胡汤头一个证侯就是往来寒热,发作有时,所以他提一个“疟脉自弦”这个治疗的一个大法啊,都概括到一句话里头了。那么有些特殊的问题提出来了,你就会治疟疾了。这个文章都相当的好,但是一般都不这么看,说这个太简略了,光这几个方子怎么能治疟疾呢,当然是不能。我们看看底下,底下这都是林亿他们校对.金匮要略.的时候,他们看着觉得过简了,就从.千金.啊、.外台.啊里头找,找到了,他就附到这里。第一个牡蛎汤,这个牡蛎汤和上面的“牡蛎散”差不多,他没有搁龙骨,而搁牡蛎了,这个牡蛎和龙骨的作用差不多,都镇静药。那么另外呢,搁麻黄甘草汤,这个麻黄甘草汤,如果他是表实无汗,那么这类的牡疟,当然要搁这个方子;要如果有汗,而不是表实的,麻黄是不能用的,那当然还是用上面的了。这两个都说的是牡疟,牡疟也就是我们在临床上看到的有可汗或者不可汗的,我们在这两个方子可以择取其一了。那么在这个方子后头,他说的很清楚,他说“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黄,去上沫,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温服一升,若吐,则勿更服”这个他说的更清楚一点,这个药是吐的,得了快吐,不要连续吃了,止后服,停后服。所以上边那个我们说的牡蛎散,也是吐剂,它以蜀漆为主药嘛,蜀漆是吐水、吐痰的药,古人管它叫作截疟。后世把这个蜀漆乱用了,如果没有停痰、停饮的疟疾,不能用这个药。后来拿它当一个截疟,就是“截止”那个“截”疟疾啊,闹得挺凶,就给他硬吐下子,这就可以把它截断了,其实不是这个事。看这个方剂的应用,其实这里吐的是饮、水,由饮、水造成的但寒无热,古人叫做牡疟,确有这种证侯,你可以用蜀漆散、蜀漆汤都可以啊,就看他是可汗与不可汗,用这两个方子都可以的。如果没有水,这个方子是不能用的,用什么呢?还是用柴胡剂,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后世光看到这个蜀漆,吐能治疟疾,可不知道是什么情形下用,就滥用的这种情况,这东西虚人,也是不对的。这是林亿他们在.外台.里头找出的这个牡蛎汤。底下呢,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汤 治疟病发渴者,亦治劳疟。“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汤”就是小柴胡汤把半夏去了,加的瓜蒌,半夏治呕的,瓜蒌解渴啊。
  所以“治疟病发渴者”就是小柴胡汤证,不呕而渴,可以用这个柴胡去半夏加瓜蒌根来主治之。“也治劳疟”所谓“劳疟”也是虚啊,经久不愈,这个疟疾虚人的厉害啊,所以瓜蒌根这个药,它是补虚的,在这也看出来了。这个“渴”不像石膏证,石膏证是因热而造成的渴,这个瓜蒌根是津液虚,所以这两个都治渴,渴不同。所以如果这个疟疾,经久不愈,人虚衰的利害,用这个方子也可以的。所以我们治肝炎,用柴胡桂姜汤,它补虚,这个人啊,没力气,我对瓜蒌根很有点考验,是起这个作用的,这是一。这是林亿他们看到有这么一个方剂,在外台里头他摘引来了,其实仲景的话都概括里头了。柴胡姜桂汤 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柴胡桂姜汤”更是.伤寒论.的方子了,“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这个但寒不热,他不说是牡疟,因为他所现的还是柴胡证,他这个有胸胁满,起码有胸胁满,在.伤寒论.这个方剂有这种情况,“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但头汗出”他这个出汗只头上汗出,有气上冲嘛,所以大量的用桂枝甘草了,“不呕而渴者,柴胡桂姜汤主之”主要的证侯在.伤寒论.里面有。那么在.外台.里头,列出来的说治疟疾,治这个“多寒少热”或者“但寒不热”但是现的是柴胡证,就是这个“疟脉自弦”不是牡疟那种情况,不是里头有水造成的。那么这个方子后头有个小注,“服一剂如神”这个确实不假,不光是“寒多微有热”或者“但寒不热”合乎这个柴胡桂姜汤这个应用的条件的话,的确是其用如神。这个我的确没有对它这样试验,因为在北京这个地方,疟疾较为少啊,我一个朋友他在江西行医,他回来跟我说的,我就用这一个方子来治疟疾,就打响了,他说真好使,他说你要是加加减减的就用这么一个方子就可以了。我们俩同学,他以后在一个大学当教授,他在南方那个时候啊,他那个教授的钱啊也不够花,他就给人治病,他医道也挺好。他说就治疟疾就行,一天就忙不开,江西那个地方疟疾就多得很,他说全指这个维持生活,他说没用其他方子,就用这个柴胡桂姜汤。所以“服一剂如神”古人也有体验,这也不是瞎说,可见疟疾选这个方剂最多。这个方剂主要是针对什么呢,身无力、胸胁满,心下这个地方啊,觉得像微结,不是像阳明病那个实结那个样子,他也觉得这个地方堵堵拉拉的,你要摁着,多少有点抵抗,身上没有汗,光脑袋出汗,但头汗出啊,有气上冲...要是有表不解的情况,用它也可以的。吃这个药呢,头一次吃他烦,烦什么呢,不得出汗,再吃呢,汗出来了,病也就好了。这个方子啊,在治疟疾里头啊,用的范围挺多。那我们现在讲的都是林亿的附方了,那么在他这个书里头啊,就我们讲到这个“蜀漆散”在蜀漆散的地方这个都包括里头了。所以林亿他们从旁的书,找出这么三个,但是还是不全。那么仲景的意思呢,离不开柴胡证,小柴胡汤、柴胡桂枝汤,以致于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四逆散,都可以用。那么也有不是整个方子,有些变化了,临床上还要加减了,变通了。就像刚才我举的那个例子,在这个温疟,不是整个像他说的白虎汤证,那么柴胡证有热、烦渴等等这种情况,那么小柴胡加石膏就对了嘛,总而言之,方剂是得熟,在临床上才能多方面来应用它。疟疾这篇看起来挺少的,其实挺全面,并不太少。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我们可以说这是古人的一种错误看法。拿着现在这个病就是脑血管意外,无论是脑血管出血啊、或者脑血栓形成啊,我们要治疗啊,都应该通经、祛瘀的法子,你要当风来治,治一个,死一个。但是仲景呢,只是说这么三段,没出方子,可见仲景当时对于这个脑血管意外也就是瞅着,治不了。古人认为中风,是大有问题的,我们看看怎么讲的。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这是一段。这个“风之为病”啊,就是指中风来说的,依法“当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嘛,这个大概都是这个“男左女右”的多吧。要如果“但臂不遂”只是胳膊不好使,拘急啊、疼痛啊,有得关节炎,往后、摸头都不行嘛,这类的情况啊,这是痹症,“此为痹”就是风寒湿痹的那种痹,这不是中风。那么中风证,“脉微而数”微者是虚啊,什么虚,血虚;而数微有热,就是风邪,古人这个样子看。由于血虚,风邪乘之,这才发生中风。所以脉呢,也应之“微而数”这是中风的脉,所以“中风使然”。古人就是把脑血管意外这种病,看成是中风了,这个是有问题的,底下他解释了。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他说“寸口脉”咱们现在诊脉的这个地方就叫做寸口脉,桡骨动脉。“浮而紧”这是中风的脉,他底下有解释,“紧者为寒”就是风寒之邪了。“浮者为虚”脉有外无内谓之浮了,他还是血虚。“虚寒相搏”血虚,寒邪才能在你身体上才呆得住,所以邪才留于皮肤。如果你的皮肤血不虚呢,风留不住的,古人这个看法还是对的。但是不只是这个脑溢血了,这个在皮肤不去的东西都由于这个虚,你像那个太阳中风证也是的,它由于那个虚,所以外邪,病邪也好啊,才在这里积而不去,那么这里他也讲的这个,这个在底下详细解释了。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浮者为虚”什么虚啊,“浮者血虚”。“络脉空虚”啊,在哪里虚啊?浮啊,你轻手摸,那还是络脉。
  古人说通四肢的大血管谓之经,大血管的支脉,小血管谓之络,用共同语言就是浅在的血管,小细血管,古人叫做络脉。这个就是络脉空虚,血少嘛。这个时候“贼邪”就是指风寒之邪了,它才“不泻”它不出去,这就由于络脉血虚啦。“或左或右,邪气反缓”也许偏于哪一侧特别虚,邪气就往那里去,去还就不动。“反缓”者,留之谓之缓了,反到留在那个地方了,谓之缓。“正气即急”这个是正不胜邪了,这是指这个血了,血虚,邪就在那里呆着了,邪留在那个地方了,这个正气急于退出,还是跑。“正气引邪,喎僻不遂”正气越退,这个邪气就越进,变成正气引邪,往里头跑,往里头走,这个时候才形成“喎僻不遂”形成口眼歪斜、半身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诞。“邪在于络”这是在肌外层了,只是能使肌肤麻木不仁而已。那么邪到了四肢大血管里头了,这个血直退、直跑,这个邪气跟着它往前直进啊,要是“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重就是偏重了,这个不是沉,偏重,一侧重,也可以当沉讲,“重而不胜”就是所谓半身不遂了。这个血虚到哪儿,邪就走到哪儿,如果到了四肢大血管的经脉上了,就使得半身不遂了。那么“邪入于府”呢,那就九窍不通了,九窍闭塞,那就“即不识人”了。“邪入于藏”这指的心脏来说了,这个舌主于心了,舌属心啊,舌就不能动了,而难言。“口吐涎”这个“涎”痰之粘者谓之“涎”稀薄者谓之“唾”那就是流哈喇子、粘痰,而不能说话了。这是古人的看法,这个是错的,哪儿是这个风啊,所以咱们治这个脑出血也好啊,或者脑血栓也好啊,动用风药是不行的,那越来越坏,没有治好的。这一段给治疗中风不语啊,中风半身不遂啊,祸害不小,古人的看法错了。底下这个方子也是林亿他们附的,候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那么他说治疗风癫,就是癫痫了,癫痫也是由风来的,这都古人的看法,所以这个方子,菊花祛风嘛,白术、细辛、茯苓、牡蛎、桔梗防风这也祛风,人参、矾石、黄芩当归干姜、穹穷、桂枝,这个是外散风邪,那么同时也有干姜、人参温中补虚,同时还有些补血的药物。这个是不能治我们所说的脑溢血的这种内情况的,要如果在中风的后遗症,人真虚,用它来调理也未为不可,但也不一定就会好,所以这个方子也不对。这是林亿他们的方子,因为张仲景没出方子,你看后面就知道了。
  这个方子呢,古人的做法也很特别,“右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他意思是说冷食这个东西,凝聚在这个里头就不动了,填满了,风就没了,这个纯粹是臆想啊,哪儿是这个事啊。“服药即在腹中不下也,热食即下矣”一吃热食,都跑了,“冷食自能助药力”他是这么一个治疗的方法,这个方子真正治中风是治不了的。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当他“寸口脉迟而缓”迟是寒,缓是虚。哪儿虚呢?看这个脉的情形,“荣缓则为亡血”血管里头谓之“荣”啊,荣气在血管之内啊,你着重摁,沉取缓,这是血不足。你看我们讲这个太阳中风也是,“阳浮而阴弱”你手轻轻一摸他有脉,这叫浮脉,你使劲摁,里头一摁,这个脉不经摁,很缓弱,那就叫做阴弱,阴弱就是里头弱,里头弱是什么,他血少。所以太阳中风也是,由于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也被夺啊,那么他这个脉就是不经摁,他血少,你看这个伤寒脉一点也不出汗,血管里头的水分相当充实,摁这个脉管相当经摁,它紧啊。他这里说的是荣缓,那是往里头摁,这个脉没力气,没力气就血少,荣虚血少嘛,“为亡血”。“卫缓”轻手摸,这个脉就缓,那么它是中风脉。“邪气中经”一般说邪气还在表,只是在经络之间吧,那就是表证而已,风寒末及了,“则令身痒而瘾疹”。如果“心气不足”这个邪啊乘虚而内入,这和上面说的一样。这个说的是荣也缓、卫也缓,不是只说的卫缓啊。说是血既虚,又有风邪,营卫俱缓,就是浮取缓,沉取也缓。那么这个什么呢,说明血少有风来客之,所以脉迟而缓,这个迟也是有风寒的关系了。那么如果只中于表,那身痒而瘾疹而已。瘾疹就是我们说的那些比如荨麻疹也属于这类的,你不挠,它不起来,你一挠,它起来一大片,它叫做瘾疹,这就是风寒外邪啊。那如果心气再虚,这个邪就乘虚而入。那么邪气要是入中的话,那就要影响内里的问题了,“胸满而短气”。仲景这个书到这就完了,底下这个那也是林亿他们从旁处找的方子,仲景一个方子没有,在下面就要论述那个“历节”了,可见仲景在写这个东西啊,是因为古人有这个说法,他介绍了。那么他也没出方子,那么我们根据这个事实看啊,古人对于脑血管意外这种病是这么一种看法,还没有治疗的办法,可以说是还没有经验出来。那么这种说法对后世有很大影响,那么后世治这个病啊,动辄就是祛风啊这类药物,相当有害的,那我们治这个病呢,我认为,主要要祛瘀活血。脑血管出血也是一样的,这个出血啊,在中医的观点常有淤血的关系,他好好的血管就会出血吗,尤其是高血压,你必须用血分药,同时用泻火的药,所以三黄泻心汤啊,配合桂枝茯苓丸什么都可以的,我们最常用的就是大柴胡汤、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这个又能降血压,又能够祛瘀,你不祛瘀是治不了的。现在一般还是这么讲中风,我的意思是应该改良,不对头。这个在西医的检查是相当清楚了,他不外乎一个脑血管出血,这个平时与那个高血压有关系,一个就是那个血栓形成,就这么两种情形大概。这两种情形都是血液的问题,都不是风的问题,这是肯定的。那么我们现在还来这么认识它,所以这个病就值得研究了。
  那么他这个书呢,也就讲这么三节,你们看这三节里面讲的,他一个方子也没出,那么后来找这些方子都不对头,找的这些方子有治“热瘫痫”的,“瘫”是一种,“痫”就是“惊痫”的痫,咱们说的羊角风的那种“痫”。那么像防己地黄汤,治病如狂状,妄行,独语不休,这是一个精神病的问题了,也与我们现在说的这个中风证是一点也不相同的,这个方子也治不好半身不遂啊。所以林亿他们找也找不出来,各家的说法也没有更好的办法。那么底下这个“头风摩散”那更不是了,附子、盐,它治这个头痛风,就咱们说的这个偏头疼,拿这个来摩,这个与脑血管意外这个病有什么关系啊?所以这也驴唇不对马嘴。林亿在各书上找,也没找出来,没有嘛。所以中风这个问题啊,古人的看法我们也做个参考,总之如果我们治这个病,根据风来治,没有治好的。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有些就瞎吹,你看有些人就说的“一个人我给吃了多少斤的生熟地”那是骗人啊。这个脑血管意外,我们现在都看出来了,你不治,他要是不是太厉害的话,他也就落那么一个毛病了,他慢慢死,当时他死不了,那也算你治好的啊?你不治他也那样。所以他们那些病历啊,统统地这类得多,一个人怎么地,我给治疗的怎么地,现在这人还活着,可不是,还没到死的时候呢,那都不是治好了。这个我也看了很多,没见过用这个祛风药治好的,那根本不是嘛。所以他这个书也是略略的这么几节,也没深说。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汗出入水中,如水伤心。历节黄汗出,故曰历节。那么古人认为这个历节啊,历节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发性的一种关节痛,身上关节无所不痛啊,所以他叫历节痛嘛。这种病啊,他这个关节的地方啊,是筋和骨交接的一个部位,所以与这个肝肾有关系,这是古人的一种看法,咱们也就做一个参考。肾主骨,肝主筋,肝肾俱虚,所以“脉沉而弱”沉而弱就是里虚,肝肾也都在里嘛,肝肾虚,所以脉它也沉弱,所以他说了“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为肾,弱即为肝”。这几句话是古人作文字这样说的,不是我们见到沉脉就主骨,也不是的。总而言之这个肝肾虚于内,所以脉应之沉而弱,由于肾虚所以骨弱,肾主骨嘛。筋虚呢,则筋缓,缓弱那个缓,就是弛缓不收啊。所以这样关节这个地方啊,由于这个骨和筋这个地方虚,客气邪风就容易乘虚而入关节,他就是这个意思。如果心火再气盛,那么就要出汗,古人认为火属心。如果内里有热,他就汗出,汗出又不知摄生,跑冷水里面去洗,所以“汗出入水中”如果这个寒水啊遏制了这个心热,使他不汗出,本来应该汗出嘛,这个汗就郁而为湿,留于关节呢,就为历节痛。这个历节痛啊,和一般的关节痛不一样,要出黄汗。“历节黄汗出”不光出黄汗了,他也疼啊,所以叫做历节,他是每一个关节都这样。这都是属于风湿痛、关节炎这些概括到内了,所以这个书上啊,有时说是“风湿相搏”那个关节不是整个关节,那么这个是身上整个关节,无关节不痛,所以单独搁这么一章,而且这一章讲的,总而言之也是关节疼得厉害。
  把类风湿这类差不多也都归在这一章里头,这是咱们现在的话。首段提出来了,说这个病与肝肾很有关系,认为筋骨的问题嘛,所以搁这么一段,这是得这么一个病的主因,这是古人的看法,是不是这个,咱们做一个参考。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那么这个病啊,得的原因很多了。这个他说与胃有关系,就是与吃的有关系,趺阳脉这是一个胃脉了。他说“滑则谷气实”滑是一个湿热的证侯了,一个脉象了。胃实就是谷气实,就是我们说的“宿食”咱们阳明篇讲的那个“宿食”啊,就是这个谷气实......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