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欲海回狂

  性学阐微类(七问七答)

  问:季路问生死之说,孔子拒绝回答。您独喋喋不休,不也使人觉得太奇怪了吗?

  ●答:“未知生,怎能知死?”这是孔夫子婉转启发的话,并非随便拒绝。孔子还说:“死生亦大矣!”(出《庄子》)。

  问:佛教所谓性,即是无善无不善之说吗?

  ●答:无善无不善,就是顽空断灭了。世人不是执着于“有”,就是执着于“无”,或者执着亦有亦无,或者执着于非有非无。所以《观佛三昧经》打了一个比喻:生来瞎眼的人不知道大象的形状。有一位国王召来几个瞎子,问他们是否想知道大象的形状,瞎子们都说愿意。于是国王叫人牵来一头大象,叫几个瞎子去摸。摸完之后,国王问他们知道大象的形状了没有,瞎子们都回答知道了。于是各自猜测,摸到鼻子的说象形如琴,摸到腿的说象形如柱,摸到脊背的说象形如屋,摸到胁的说象形如壁,摸到耳朵的说象形如箕,摸到尾巴的说象形如扫帚。瞎子们各执己见,争论不休,接着就撕打起来。国王笑着说:“你们都错了!你们所说的‘琴’是象鼻,‘柱’是象腿,‘屋’是象背,‘壁’是象胁,‘箕’是象耳,‘帚’是象尾。”听国王这么一说,瞎子们都不敢再讲什么了。但心里都认为自己摸到的不会错,而认为别人说的都是错的。于是这些瞎子终其一生都不了解大象的形状。如果当初不叫他们用手去摸,那么只要简单几句话就能对他们讲清楚大象的模样,何至于争执不休?只因为有这一摸,他们就认为这是亲手经验的,绝对不会有错。于是那个错误的经验就牢牢地树立在心中,再也拔不掉了。世人谈性也是这样。

  补充:所谓“无善无不善”是断人菩提心的说法,既然无善无不善,就不用发大愿了,也就不用发菩提心。这是断众生慧命的谬论。佛陀对执着于“有”的人说“无”,对执着于“无”的人说“有”,真空妙有,互相圆融。如果人进入断灭论,就十分危险了。他就会为所欲为,无恶不作。当然人若执着于“有”,他的修行,他的努力,只是为了下世的福报,福报享尽,仍然不免轮回。菩萨都有隔阴之迷,一旦投胎,落入富贵之地,就难以再去苦修。若依靠高位而作恶,就制造堕落之因。虽然两者都不能执着,但“有”还是比“空”好。相信“后有”的人,就害怕犯因果,至少在世不敢为所欲为。所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万法皆空,因果不空。“空”是菩萨的最高境界,随便乱言“空”,不要丝毫修行,好像自己已经大彻大悟,那是大妄语。行者不可不警惕!

  问:万物有成必有坏,有始必有终,性也有生灭吗?

  ●答:凡是有形之物,即有成住坏空,有终有始。性既无形,哪里有生灭呢?

  补充:人有生老病死,物质世界也有发生、灭亡的规律。而“性”是宇宙的本体,超越相对,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始无终,无边无际。宇宙本性是空,一落分别,就有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分别来自众生的“无明”,无明即是愚痴,自我分别,把个体从宇宙的本体中分别出来。所以修行人必须以“小我”入“大我”,以“大我”入“无我”,由“无我”进入“空性”,才进入涅槃之境,达到不生不死,不垢不净,不増不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最高境界。

  问。那么“性”如虚空吗?

  ●答:不是。虚空之空,名为顽空;性空之空,名为真空。

  问:耳目是形,见闻是神,神若不灭,则能见能闻的耳目应当少壮如一。为何到了垂暮之年,目力渐昏,耳力渐聋?如此看来,见闻之性也有老死,因此神也有生灭。

  ●答:耳目昏聩,是肉躯上的事,哪里与闻见之性有关呢?眼睛能够看见分别万物,并非肉眼本身能自见,依赖于见性才能见。耳朵能够听见分别各种音声,并非肉耳本身能自闻,依赖于闻性才能闻。如果说目能自见,则眼不瞑目的死人眼睛也应当有见,而睡觉时眼睛已闭,作梦时不应再见种种形像。如果说耳能自闻,则死人的耳也应当有闻,而梦中耳在床上,不应再闻他处之声。如此看来,见闻之性怎么会有生灭去来呢?

  补充:《楞严经》建立了25种圆通法门,其中文殊菩萨特别推荐观音菩萨的耳根圆通法门,他提出“反闻闻自性”, 就是离开声尘去寻找不生不灭的自性。语言文字有生有灭,而闻性本无生灭。《楞严经》以撞钟为喻,钟声响时,我名为闻,钟声不响时,我名为不闻。有声则闻,无声则不闻,那么此“不闻”又从何来?钟声仅仅是瞬间声波传递于耳,当不传于耳时,耳又有“不闻”,怎么可称耳无闻呢?即钟声有迁灭,而闻性是没有迁灭的。不管声音有无,耳的闻性是始终不变的。依此类推,外界作用于眼耳鼻舌身发生不同的变化,而其本性是不变的。起变化的是妄心,不起变化的即是常住真心。心随物转,即是众生;心能转物,即同如来。如来者,如如不动也。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动。这种境界,离于语言,不立文字,世间语言文字何能道其万一?

  问:性无生灭,略知其概。性无来去,有所不解。

  ●答:乍去乍来的是妄想心,非真性。真性之大,包罗虚空,大千世界在我性中,不过如海上一浮沤①罢了。

  注:①沤(òu殴),水泡。

  问:三途之报以及托生人间,从表面上来看,是阎王所判,从本性上来看,是自业所招。请问是非何在?

  ●答:不执着一边,则两说都对。执着一边,则两说都不对。譬如夫妇共生一子,若两人无心,说此子是我所生,没有关系。倘若夫妇互相争夺,以为此子是我所生,不是你所生。这样就错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