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欲海回狂

  如来应化类(七问七答)

  问:世人产育,必由阴道。菩萨入胎,必从右胁。为什么呢?

  ●答:凡夫有欲,故由产门。菩萨无欲,故从右胁。

  问:三界至尊,莫如天帝。而如来降生,四王忉利天子,都恭敬奉承。是否太夸大其词了呢?

  ●答:经上说的六道,诸天也在其中。世人眼光,以为至高无上。佛眼来看,同为未出世的凡夫。故如来每一说法,无量帝释天王,都恭敬礼拜,听受妙义。简略来说,如《华严经》说:“此时天王,遥见佛来,即以神力,化作宝莲华藏狮子之座,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天王,恭敬顶礼。”《般若经》说:“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供养。”《大宝积经》说:“四天王天、三十三天诸天子等虚空散华供养如来。”《莲华面经》说:“帝释天王见世尊后,即请佛升上高座,以礼佛足。”《梵网经》说:“十八梵天、六欲天子、十六大国王合掌至心,听佛诵大乘戒。”《圆觉经》说:“此时大梵王、二十八天王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贤愚因缘经》说:“帝释侍左,梵王侍右。”《普曜经》说:“梵天侍右,帝释侍左。”《造像经》说。“梵王执白盖在右,帝释持白拂侍左。”《法华经》说:“此各大梵天王,头面礼佛,绕百千转。”如此之类,不胜屈指。若如来福德,仅仅与诸天相等,则经中不敢说此大话。而梵王帝释,难道会允许此等经典流通吗?

  问:《玉皇经》记载天帝说法,佛来听受。有这么回事啊?

  ●答:如来经典,佛口亲宣。阿难结集,一言不妄。《玉皇经》出于后人之手,不是玉帝降鸾之笔。虽然其中所言,不失尊崇玉帝之意。但并未知道宇宙中谁是最尊贵的。你听闻佛教的伟大吗?合古今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四王天一天人。合四王福德最厚之人,不如忉利天一天人。玉帝是忉利天之王。忉利以上,更加殊胜。至他化天为欲界,有四重等级。他化以上,更加殊胜。至色究意天为色界,有十八重等级。色究意以上,更加殊胜。至非非想天为无色界有四重等级。都是未出的凡夫。若出世圣流,有声闻小乘,自须陀洹至阿罗汉,有四重等级。上面还有缘觉。又上,则入菩萨位中,有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有数十重等级。又上,得入初地。自欢喜地至法云地,又有十重等级。然后位至等觉,为补处之尊,将成佛了。佛为无上大法王,处于整个宇宙的最高境界,是世界的本体,哪里有玉皇说法,如来反来听受的事呢?莲大师《正讹集》中有详细辨析。

  问:如来降诞,既在周昭王时,则佛法在天竺国,已将近五百年了。孔子为何不闻大概?(此问参见《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中“初闻佛理”)

  ●答:孔子已经听说了。从前太宰问孔子说“夫子是圣人吗?”孔子说:“圣人我不敢领受。”又问三王五帝,孔子都不回答。太宰惊骇地说:“那么谁是圣人呢?”孔子很激动地说“我听说西方有大圣人,不用治理而天下太平,不用劝说而自有信仰,不用教化而自然实行,广大无边啊,俗人无法来说明。”(出《列子》仲尼篇)怎能说孔子不闻佛教呢?

  问:佛教到汉明帝时,才传入中国,孔子凭什么渠道而知道呢?(参见《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

  ●答:如来降生,此地已有征兆。昭王二十六年甲寅(坊本作二十四年)四月八日,日有重轮,五色祥云,入贯太微,遍照西方,大地震动,池井泛溢。王命太史苏由占卜,得乾之九五。由说:“西方有圣人降诞了!过后千年,教法来此。”王命刻石记载,放置在南郊祠前(出《周书异记》及《白马寺碑记》)。孔子所说,自然就有根据了。但教未东来,说得简略罢了。

  问:六经所言,才可为据。《列子》之书,何足为信?

  ●答:孔子生平所言,传于后世的,百千中之一罢了,怎能保证它全部记载在六经呢?列子学孔子,去圣未远,他的话必然有据。

  问:上古无佛,天下升平。后世有佛,反而世风日下。佛教于人于国又有什么好处呢?(参见《安士全书白话解》上卷“人福有古重今轻之验”)

  ●答:佛诞生,正是为了救度浊世。譬如因暗而点灯,并非因点灯而开始黑暗。乱天下的人,都是凶暴淫虐、最不信佛的人。曾见有人断酒戒荤,反而杀人抢劫吗?寄身寺院,反而弑君篡权吗?刘宋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说,六经本来是为了救济世俗的人,如果要寻找本性真谛,就必须用佛理作指南,全国都受佛化,我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了!”(出《宋书》)。唐太宗叙三藏圣教,非常钦崇。玄奘法师逝世,高宗对左右的人说:“我失国宝了!”停朝五日(见《高僧传))。玄宗听闻神光师之论,感叹说:“佛恩如此,非师莫宣,朕当生生敬仰!”宋朝太祖、太宗,真、仁、高、孝,都宏扬佛法,有时驾临佛寺,有时内宫问法,成为丛林盛事。(事迹见于唐宋史、稽古略、文献通考、北山录、郑景仲家集等书)所以古往今来,明智之人,大多归向。

  深信禅学,有所悟入的人,简略来说,如许玄度(询)、刘遗民(程之)、周道祖(续之)、雷仲伦(次宗)、宗少文(炳)、沉休文(约)、宋广平(璟)、王摩诘(维)、王夏卿(缙)、杜黄裳(鸿渐)、白乐天(居易)、李习之(翱)、裴中立(度)、裴公美(休)、吕圣功(蒙正)、李文靖(沆)、王文正(旦)、杨大年(亿)、尹师鲁(洙)、富郑公(弼)、文潞公(彦博)、杨次公(杰)、王敏仲(古)、赵清献(抃)、周濂溪(敦颐)、邵尧夫(雍)、张安道(方平)、黄鲁直(庭坚)、陈莹中(瓘)、张无尽(商英)、张子韶(九成)、张德远(浚)、王虚中(日休)、冯济川(楫)、吕居仁(本中)、刘屏山(子荤)、李汉老(邴)等。

  敬信佛法,又明佛理的人,如羊叔子(佑)、王茂宏(导)、谢安石(安)、何次道(充)、王逸少(羲之)、王文度(坦之)、谢康乐(灵运)、褚季野(寰)、萧时文(瑀)、房乔年(玄龄)、杜克明(知晦)、魏元成(微)、虞伯施(世南)、褚登善(遂良)、颜鲁公(真卿)、李太白(白)、李邺侯(泌)、柳子厚(宗元)、李浚之(渤)、寇莱公(准)、张敬夫(栻)、吕东来(祖谦)、刘静斋(谧)等。

  近代名德尊信,如赵松雪(孟頫)、宋景濂(濂)、周恂如(忱)、徐大章(一夔)、罗念庵(洪先)、唐荆川(顺之)、赵大洲(贞吉)、陆平泉(树声)、陆五台(光祖)、殷秋溟(迈)、薛君釆(蕙)、王弇洲(世贞)、宗子相(臣)、邓定宇(以赞)、冯具区(梦祯)、虞长孺(淳熙)、袁玉蟠兄弟(宗道宏道中道)、陶石篑兄弟(望龄爽龄)、焦漪园(竑)、黄慎轩(辉)、王宇泰(肯堂)、钟伯敬(惺)等。

  一代盛名的,如白沙(宪章)、阳明(守仁),二公为道学宗主,而立言都契合禅门宗旨,得其传的人,如王龙溪(畿)、罗近溪(汝芳)、周海门(汝登)、杨贞复(起元)等。

  佛法若非最上真乘,有补王化,怎能得昔贤如此钦奉呢?(事迹散见于二十一史及各集、各语录)戒淫之士,愿回欲海之狂澜,不可不留心于此啊!

  跋

  劝善之书,一展卷就使人皱眉的,此书必定不能流传;一展卷就使人鼓掌的,此书也必定不能流传。为什么呢?一失之深,一失之浅。我师此《欲海回狂》集,意在戒淫,但又恳切诚挚劝人走出生死轮回,我曾怀疑它过深了。但当我清晨起床之后,取生死之说自问,发现人人都不能免除。就带着这种心态,再取此书,反复体会,才知我师学识之宏,菩心之切。此一深究,皱眉者就都会鼓掌了。现在纸贵洛阳,他年广为流通,是可以预料得到的。

  虞山门人陈鍹圣来氏拜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