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茫茫宇宙,不无出类拔萃之英雄。用之于正,则为良勃平何;用之于邪,则为莽卓懿操。自制科一设,使彼垂髫(tiao)之时,即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觉鬓斑齿落,而其中奸雄之丧气,豪猾滑之灰心者,多矣!又有一种才智杰出,功名不足动其心者,则以丛林收之,使之暮鼓晨钟,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死生如梦幻,以跋扈跳梁之才,为念佛参禅之用,而潜消夫祸乱之源者,又不知几千万万矣,岂曰区区小补乎!
【白话】:茫茫宇宙,哪里没有出类拔萃的英雄!走在正路上,就是张良①、周勃②、陈平③、萧何④;走在邪路上,就是王莽⑤、董卓⑥、司马懿⑦、曹操⑧。自从科举设立,使人从小就从事于翰墨,年复一年,不知不觉就两鬓斑白,牙齿脱落,其中奸雄丧气,豪猾灰心,不知有多少啊!另外有一种人,才智杰出,功名不能动他的心,丛林才能安他的身,晨钟暮鼓,东参西访,等富贵于浮云,视生死如梦幻,以出类拔萃的才能,作为念佛参禅来用,潜移墨化,渐渐就消除了祸乱的根源,这些人也不知有多少千万亿啊!难道是一个小数目吗!
注:①张良(?-前186)汉初大臣,字子房,传为城父(今安徽亳县东南)人祖和父相继为韩昭侯、宣惠王等五世之相,秦灭韩后,他积极恢复韩国,结交豪侠,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狙击秦始皇,没有成功。逃至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遇黄石公,得《太公兵书》。秦末战争中,聚众归刘邦。汉朝建立,封留侯。
②周勃(?-169)汉初大臣,沛县人,少时地位低微。秦末从刘邦起义,以军功为将军,封绛侯。汉初从刘邦平定韩王信、陈豨(xi)和卢绾的叛乱。刘邦认为他“厚重少文,然安刘氏者必勃也”吕后时,任太尉,但军权被吕后亲属控制。吕后死,他和陈平定计,入北军号召将士拥护刘氏,诛杀企图夺取政权的吕产、吕禄等人,迎立文帝,立右丞相。
③陈平(?-前178)汉初大臣,阳武(今河南原阳东南),少时家贫,好黄老之术。陈胜起义,他投魏王咎,为太仆。后从项羽入关,任都尉。不久归刘邦,任护军中尉。汉朝建立后,和周勃定计,诛吕氏,恢复汉室。封曲逆侯。
④萧何(?-前193)汉初大臣,沛县(今江苏)人。秦末帮助刘邦起义。起义军入咸阳,他收取秦朝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和当时的社会情况。楚汉战争中,荐韩信为大将,以丞相身分留守关中,输送粮饷,支援作战。在建立汉王朝张起了重要作用。后封酂侯。制定律令制度,协助高祖消灭韩信等叛乱。所作《九章律》,今失传。
⑤王莽(前45-后23)汉元帝皇后侄,汉王朝的篡权者。西汉末,以外戚专权,成帝时封新都侯。元始五年(5年),毒死平帝。次年立年仅二岁的刘婴为太子,号孺子。初始元年(8年)称帝,改国号为新,年号始建国。命令全国的土地改称“王田”,奴婢改称“私属”,并禁止买卖,采取一些缓和政策,企图欺骗人民。但统治期间,屡次改变币制,造成经济混乱,法令苛细,赋役繁重,各种矛盾不断激化,天凤四年(17年)爆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更始元年(23年),新王朝在赤眉、绿林等起义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王莽也在起义军攻入长安后被杀。
⑥董卓(?-192)东汉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字仲颖。本为凉州豪强。灵帝时,任并州牧。昭宁元年(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专断朝政。曹操和袁绍起兵反对,他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大师。残暴专横,纵火焚洛阳周围数百里,使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⑦司马懿(179-251)三国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人,字仲达,出身士族。初为曹操主薄,多阴谋,善权变。后任太子中庶子,为曹丕所信重。魏明帝时,任大将军,对抗诸葛亮。曹芳继位,他和皇族曹爽受遗诏辅政。嘉平元年(249年),杀曹爽,专国政。死后,他的儿子师和昭相继专权。在世家大族的拥护下,其孙炎代魏称帝,建立晋朝,追尊懿为宣帝。
⑧曹操(155-220)字孟德,谯(今安徽亳县)人。东汉末,在镇压黄巾军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初平三年(192年)占据兖州,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建安元年(196年),迎汉献帝都许(今河南许昌东),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削平吕布等势力。与孙权、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多心计,善权变,《三国演义》称之为“乱世之奸雄”。后封魏王,子曹丕称帝追为武帝。
【原文】: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何惧乎?惧身后之恶名也。然此犹盛世之事也,若后世之乱贼,并不畏此虚名矣。岂惟乱贼即号为识字者,亦毫不知有春秋矣。惟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受报,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嗟乎!自有佛法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慝(te)豪强落胆。使民日迁善而不知谁之为者,余于如来之大教见之矣!
【白话】: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就恐惧。为什么呢?因为害怕死后留下恶名。但这是盛世时候的事,后世的乱贼并不害怕这个虚名。难道乱贼就是读书人吗!有些连春秋是什么书都不知道。只有指示他们佛理,才能觉悟。告诉他们生命很短促,死后就会受因果报应。不忠不孝的人,就会变畜生、饿鬼。这样就知道用尽阴谋诡计,最后还是什么也没有得到。不但没有得到什么,而且所造罪业将带到下世,第二世受尽万苦千愁,都是自作自受。回想在世时,虎斗龙争,图王创霸,不知不觉冰消瓦解。佛教真伟大啊!自从有佛法以来,不知叫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大盗豪强落胆!使人们改恶从善,谁的功劳最大呢?从如来的圣教就可见端倪。
下附征事(一则)
毁教现果(出魏书)(毁坏圣教,现世惨报)
【原文】:北魏司徒,崔浩,博闻强记,才智过人,太武帝甚宠任之而独不信佛,劝帝毁教灭僧。见妻郭氏诵经,怒而焚之。崔颐、崔模,其弟也,深信三宝,见佛像,虽粪壤中必拜。浩笑而斥之。后浩以国书事,触怒太武,囚之槛车,送于城南,拷掠极其惨酷,更使卫士数十人,深溺其上,哀声嗷嗷,闻于道路。自古宰执戮辱,未有如浩者。崔氏之族,无少长,皆弃市。唯模与颐,以志向不合,独得免焉。
【白话】:北魏司徒崔浩,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才智过人,太武帝非常宠信他,但他就是不信佛,劝武帝毁教灭僧。看见自己的妻子诵经,就大怒,并把经书烧毁。崔颐、崔模是他的弟弟,虔诚信仰三宝,即使看见在粪土中的佛像,也一定礼拜。浩讥笑他们并斥责他们。后来因为国书事件,浩触怒了太武帝,被关押到囚车里,送到城南,严刑拷打,极其残酷,派卫士几十人,把屎尿泼在他身上,哀叫不断,声闻旷野。自古以来被处极刑的人,没有象浩这样凄惨。崔氏一族人都因他而牵累,抛尸于街市。只有模和颐因为与浩志向不同,就得以免祸。
【原文】:太武灭法之后,有沙门昙始者振锡诣阙,帝遣斩之,无伤,帝怒,抽佩刀自斩之,亦不伤,投之虎槛,虎皆怖伏,乃复以天师寇谦之,至其所,虎遂咆哮欲噬。帝始惊悟,延之殿上,再拜悔罪,许以复教。(见《北史》)嗟乎!三教圣人,无非欲化人为善耳,岂愿各立门庭,絜(xie)长较短哉!秦始皇惑李斯之计,焚书坑儒,卒之身死沙丘,李斯赤族。汉之桓灵,唐之昭宣,惑于宦官嬖幸,尽诛天下名士,而助者杀身,主者亡国。(俱见《资治通鉴》)魏太武帝,惑于崔浩,毁寺焚经,不四三年,崔浩赤族,魏太武父子,皆不得死。(出《魏书》)周武帝,惑于卫元嵩,而灭法不四五年,元嵩贬死,武帝忽遇恶疾,遍体糜烂,年三十六而崩,末路丑恶,所不忍言(出《周书》)唐武宗,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天下佛寺,不一年,归真被诛,德裕窜死,武宗三十二而夭,身无继嗣。(出《唐书》)五季之君,莫贤于周世宗,然不知佛法,遂至毁像铸钱,故不六年,社稷殒灭。(出通鉴)究竟秦废儒后,未及三十年,而儒教复兴。汉唐禁锢后,未及数年,而士林渐盛。魏废教后,七年而即复。周废教后,六年而即复。唐废教后,不一年而即复。岂非仰口唾天,反污其面乎!李斯、崔浩最为灭儒灭释之首,故其受现报尤为惨酷。宋徽宗,虽改天下寺院为道观,然未至灭法,故身虽被辱,而国祚(zuo)复延。此皆前事之彰灼可考者!伏愿普天之下,皆仰体广行三教之意。儒者为儒,释者为释,道者为道,戮力同心,共襄治化,彼此无相诋毁,是则天下生灵之厚幸已!
【白话】:太武帝灭法以后,有位僧人昙振锡上殿,帝命人杀他,不能伤害。帝大怒,抽出佩刀,亲自来砍,也不能伤害。把他投进虎牢,虎都恐惧畏缩。再派天师寇谦之去虎牢,虎就咆哮如雷,想要吃他。帝这时才有醒悟,恭请僧人来殿,再三礼拜,忏悔罪障,答应恢复圣教。唉!三教圣人无非是想要引人为善,哪里愿意后人各立门户,比长论短呢!秦始皇被李斯所迷惑,错听了他的计,焚书坑儒,最后身死野外,李斯被杀全族。汉朝的桓灵,唐朝的昭宣,被宦官宠妾所迷惑,宠信他们,杀尽天下名士,最后辅臣被杀身,皇帝就亡了国。魏太武帝被崔浩所迷惑,毁寺焚经,没有三四年,崔浩就被杀全族,魏太武父子都不得好死。周武帝被卫元嵩所迷惑,但灭法没有四五年,卫就被贬而死,武帝忽然得了恶病,全身糜烂,三十六岁就死了,后世堕落恶道,所受痛苦就说不尽了。唐武宠信赵归真、李德裕,毁坏全国的佛寺,不到一年,赵就被杀,李就流放而死,武宗三十三岁就夭折了,后世没有太子。五代的君主,才能没有能超过周世宗的,但周世宗不知佛法,就导致毁坏佛像,铸造钱币,所以不到一年就丧失了江山。再来看一看:秦废儒后,不到三十年,儒教就复兴。汉唐中间废教,没有几年,圣教就又兴旺起来了。魏废教后七年就恢复了,周废教后六年就恢复了,唐废教后不一年就恢复了。那些废教的人,不正是仰天吐痰,反而玷污了自己的面吗!李斯、崔浩是灭儒灭佛的首犯,所以他们现世受报也最惨酷。宋徽宗虽然改天下寺院为道观,但还没有灭法,所以他虽然身被污辱,但帝位还得以延续。这些史迹清清楚楚,有据可查。但愿普天下的人都广泛的尽力奉行三教的精神!儒者认真履行儒教,释者认真履行释教,道者认真履行道教,同心协力,一起引人向善,不要互相诋毁,大家都能和平共处,那真是天下人民的幸福啊!
【原文】:问:僧徒不耕不蚕,安受供养?但能耗费衣食耳,何所利益乎?
【白话】:问:僧人不耕不织,怎么能受供养?他们只能耗费衣食罢了,对人还有什么利益呢?
【原文】:答:世之不耕而食者多矣,岂独僧人?向使此辈不出家,能保其不衣食乎?能保衣食之必出于耕乎?况在俗之人,一身而外,尚有妻子僮仆,所费更倍于本人,岂若僧徒之一瓢一钵,到处家风乎?夫貂骚狐鼠,贵重之冠也;锦绣龙文,贵重之衣也;山珍海错,贵重之食也;其服用之人,谅皆不耕而食者也!试问,此服用者,僧乎?俗乎?在俗者,为爱妾之梳妆,不惜珠围翠绕;为梨园之服用,动需玉带金冠。或开赌博之场,而连宵彻夜;或结淫朋之党,而酌酒烹鲜。此种游手游食之辈,不胜车载斗量,奈何不此之务去,而独归咎于僧人乎?岂庸恶陋劣之徒,当任其锦衣玉食,而见性明心之士,反不许其疏水箪瓢乎?多见其党同伐异,方寸不平矣!
【白话】:答:世界上不耕而食的人太多了,难道只有僧人?假使这些人不出家,他们就不吃不穿了吗?就能保证他们的衣食一定出自他们自己耕织吗?何况在俗的人,一身之外,还有妻子、儿女、仆人,所花费的数倍于本人,难道能象僧人那样一瓢一钵,四海为家吗?哪些头戴貂狐之皮,身穿锦绣龙纹,口吃山珍海味的人,是不是不劳而获呢?这些人是僧人,还是俗人?那些俗家人,为了爱妾的打扮,不惜花费大量珍珠美玉;为了到歌舞游戏场寻欢作乐,动辄使用玉带金冠;甚至沉迷于赌博场里,通宵达旦都不休息;或者交结一些狐群狗党,大吃大喝。这种游手好闲之徒,车载斗量也计算不清。为什么不去减少这些社会的渣滓,反而说僧人不劳而获呢?难道这些丑恶卑劣之人,就应该锦衣玉食吗?而那些明心见性之士,反而不容许他们粗衣淡饭吗?持这种想法的人,足见他们党同伐异,气量太小了!
【原文】:问: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安得不贫且盗乎?
【白话】:问:古时候的百姓只有几类,今天的百姓就有多类了。生产粮食的还是农民一家,但吃粮食的就分为多家了;生产器具的还是工人一家,但使用器具的就有多家了。这样下去,怎么不会贫困而出现盗贼呢?
【原文】:答:食粟者少,则粟不售而伤农;用器者少,则器不售而伤工。是农之所利,正赖食粟者之多;工之所利,正赖用器者之多也。且试问,食粟用器之人,徒手需索乎?抑出钱贸易乎?若徒手需索,则食粟用器者,诚患其多矣!若出钱贸易,亦患其多,则富商大贾,日售千金之货者,其父母妻子,从门隙中窥见,皆当啼哭。此乃迂儒不知世务之谈,何足挂齿!
【白话】:答:吃粮的少,就会卖不出粮食而伤农;使用的少,就会卖不出用具而伤工。农民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赖吃粮的多;工人要得到利益,正是依赖使用的多。试问,吃粮使用的人,是白手来拿呢,还是出钱来买呢?如果是白手来拿,那么吃粮使用的人,就确实怕他们太多了;如果是出钱来买,那就只怕他们太少了。一个富商大老板,每天只卖出千金的货物,如果他的父母妻子从门缝中看见了,就会伤心痛哭。以上的问题,是不知世务的迂儒之见,不足挂齿。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