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中)

  为主存孤《懿行录》(不顾一切,救护孤儿)

  【原文】:明李崧者,龚氏乳媪之夫也,媪死,所乳儿锡爵,五岁而孤,家奴欲杀之而有其产,崧夜负而逃,及城门,门闭,崧跪而号,掌门者怜而出之,走雪中五日夜,依儿外家沈氏,沈见其抚儿有恩,深感之,故其僮仆,皆得奴使,时残杯冷羹不得与,然卒不愿,儿后成进士,念崧不置,而崧短衣力作,如穷时,锡爵命子孙世世祀之,弗替。

  【白话】:明朝李崧是龚氏奶妈的丈夫,奶妈死后,所哺乳的小孩锡爵,五岁就成了孤儿。家中一个仆人想要杀害孤儿,霸占他的家产,崧发现了这个阴谋,就连夜背着锡爵逃跑。走到城门,大门还没有开,崧跪下来哭号哀求,看门的怜悯他,就把他放出去了。在大雪中走了五天五夜,才找到孤儿的外婆沈氏家,安居下来。沈氏看见崧带养外孙有恩,非常感动,命家中奴仆都听他使唤,剩菜残汤不能给与,但崧依然故我,尽职尽责,做一些粗笨活。锡爵后来考上了进士,想念李崧,要他去官府,而崧却不去,仍旧在老家劳动,短衣短衫,跟过去一样。崧去世后,锡爵教育子孙世世代代祭祀李崧,永久纪念,不能改变。

  【原文】:欲报崧恩,当修福事荐之,方得沾惠。如徒曰祭之而已,则其得享与否,未可必也。无如世俗所知,不过如此。譬如儿童,当忿怒时,极其分量,不过啼哭而止,一哭之外,岂复有他长哉?

  【白话】:要报李崧的大恩,应当广修福德,回向亡灵,崧才能真正受惠。如果仅仅是祭祀罢了,那么他能否享受,还不得而知。但世俗能够做到的,就是这样罢了。譬如儿童在愤怒的时候,所表达的方式不过就是啼哭而已,除了哭以外,还有什么长处吗?

  逼孀现报《汇纂功过格》

  【原文】:崇祯末,吴江民张士柏,妻陈氏,少寡而艾。士柏兄士松,谋鬻于里豪徐洪为妾。度其志不可夺,乃设计掳入舟中。陈号恸,凛不可犯。陈之父俊讼于县,县令章日炌(kai),寝阁不行,再讼之直指振飞。徐洪又贿某宦,饰词以进,反坐陈以骂夫律。系之狱中,陈饮泣,绝粒者三日,适司李至,闻其冤,率之见直指,泣诉而即自刎,路公随下堂揖之,许以雪冤,目乃瞑。即日拜疏上闻,士崧、徐洪立毙杖下,诸凶轻重抵罪,县令贬斥,至郡辞任,满船鬼声,次日遂死。某宦受贿嘱托者,猝病喑痖,终身不能言。

  【白话】:明朝崇祯末年,吴江人张士柏的妻子陈氏长得漂亮,年轻守寡。张士柏之兄张士松,密谋卖与土豪徐洪为妾。他考虑到陈氏守节之志不会变,就设下暗计,把陈氏抢到船上,陈嚎啕痛哭,凛不可犯,守节自杀。陈的父亲陈俊向县府告状,县令章日炌,不予理睬。又向直指①路振飞去告状,但徐洪贿赂了某个官员,掩饰其词,反告一状,把陈判以骂夫罪,关到监狱里。陈在狱中饮泣三天,不吃不喝,碰上了主管狱讼的司李②,知道了他冤情,就带他去见直指,陈哭诉后就自杀,路公连忙下堂打招呼,答应一定要给他雪冤,陈才闭上眼睛。当天就向上报告,士松、徐洪立即乱棍打死,其他帮凶都按情节轻重判罪,县令被贬罢官。处理完毕后,第二天那条冤船上的鬼声就没有了。某官员贪赃枉法,突然得病,变成聋哑,一生都不能说话。

  注:①朝廷直接派往地方处理问题的官员,也称直指使者。

  ②主管狱讼的官员,也称司理。

  【原文】:此事有记传挽歌,皆叹其报偿之速。

  【白话】:这个事情已经写成挽歌流传下来,感叹报应如此迅速。

  敬老怜贫(敬爱老人,怜悯贫困)

  【原文】:(发明)老者,人所不能免,而亦最可伤者也。头则鬓斑齿落,体则骨露皮连,筋如索,背如弓,种种不堪回首。视又昏,听又重,时时坐起须人。故见之者,但当生敬心,不当生厌心。若其厌而不敬,老将转盼到汝矣;若其厌而不敬,老亦不复到汝矣。

  【白话】:衰老是人人都不能免的,又是最使人感到悲伤的。发白齿落,皮包骨头,筋如索,背如弓,种种苦楚不能说尽。眼睛昏花,听力降低,坐起来就要人扶。因此,看见老人,就应当生尊敬心,而不能生厌恶心。如果厌恶不敬,只怕你还活不到老的时候了。

  【原文】:伤哉贫也,人皆美衣丰食,而彼独饥寒;人皆适意快心,而彼独困苦。虽贫乏之由,亦所自致,然使力可济而不济,不将使后人复怜后人耶!周其乏困,怜之于目前;劝其布施,怜之于身后。

  【白话】:痛苦啊!贫穷的人。人家丰衣足食,而自己无依无靠,饥寒交迫;人家称心快乐,而自己孤独寂寞,贫苦交加。虽然贫困的根源是自己造成的,但是有力可以救济而不去救济,就为自己造下了贫困的前因了,后世就成了别人怜悯的对象。救济那些贫困的人,使他们解决眼前的困难;劝他们布施,使他们解决后世的贫困。

  下附征事(二则)

  牛杀三人《法句喻经》(前世欺老,今世被杀)

  【原文】:佛世有贾客,名弗迦沙,因入罗阅城,于城门内,被一牸(zi)牛触杀,牛主怖惧,速卖其牛。买者牵牛饮水,牛从后复触杀之,其家怒而杀牛,遂卖其肉。有一农人,买其头去,偶息树下,以头挂在树上,须臾绳断头落,亦被其角刺杀。时瓶沙王,以事问佛。佛言:“往昔有贾客三人,借居老母房舍,应与其值。而三人以老母孤独无能,伺其出外潜去。母寻追之,三人骂曰:‘我前已与,云何复索?’老母无可如何,但咒恨彻骨,愿我后来相值,定当杀之。尔时老母者,今牸牛是也;三贾客者,弗迦沙等三人是也。”

  【白话】: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商人,叫做弗迦沙,进罗阅城时,被一头母牛用角杀死,牛的主人非常恐惧,匆忙把牛卖了。买牛的人,牵牛去喝水,被牛从后面杀死。他的家人大怒,把牛杀了,卖了它的肉。有一个农夫,把头买去了,顺便在树下休息,牛头就挂在树上,突然绳断头落,这个人被牛角刺死。当时的瓶沙王很不解这件事,就去问佛陀,佛说:“从前有三个商人,借住在一个老婆婆的房子里,应该交房租。但三人欺负老人孤独无能,等她外出时就偷偷逃跑。老人发现后,迅速追赶,三个人骂道:‘我们已经给你了,怎么又来要?’老人无可奈何,但心中非常痛恨,诅咒在后世相遇,一定要杀死他们。当时的老人就是今天的母牛,当时的商人就是今天的弗迦沙等三人。”

  【原文】:此乃老而贫者也,既欺其老,复欺其贫,弗迦沙等三人之谓矣,因缘会遇时,

  【白话】:这是既老又贫的人,欺负他老,又欺负他贫,就是弗迦沙等三人啊!因缘成熟了,哪能没有报应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