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杭州袁午葵,讳滋,生平好施予。适三藩乱,浙中被掳之妇甚众,袁曾倾囊赎之。又多刻经验良方,及格言因果劝世。康熙五年,袁有婢烹茶,藏热炭于木桶,火性未熄,而桶在楼上床边,人迹罕至。袁虽有女卧病在间壁,莫之知也。时病女忽见亡老妪,白昼现形,以指甲刺其面。大恐,厉声疾呼。于是家人争赴,乃见桶已成灰,床亦半焦,即刻有燎原之势,因并力救之而熄。盖亡妪之初来也,已六旬矣,袁以彼无子,慰留之。居数年,其夫亦来就养,袁又畜之。夫妇甚感其恩。其没也,皆及八旬。识者皆谓现形以报德云。
【白话】:杭州袁午葵,名滋,平生喜爱布施。遭遇三藩之乱①的时候,浙江被掳走的妇女很多,袁尽自己的全力把他们赎回。又经常刻印许多有效药方、格言警句、劝世善书,赠送别人。康熙五年,袁的一个婢女烧完茶,把热炭放在木桶里,火没有熄灭,而桶子放在楼上床边,很少有人去。袁虽然有个女儿因病躺在隔壁,但也无法知道。这时,病女忽然看见死了的那个老婆婆,在大白天露出了原形,用指甲刺她的面。病女很恐惧,大声喊叫。于是家人匆忙赶来,才发现木桶已经烧成灰烬,床的一半也已烧焦,火势正在蔓延,即刻就会形成一场大灾难,大家奋力趁早熄灭,才免除一场即将发生的大祸。原来这个老婆婆是袁收养送终的,她刚来时,年已六十,袁看她老而无子,就安慰她,收留下来。住了几年,她的丈夫也来了,袁又留住赡养。老夫老妻非常感谢他的恩德。到死的时候,年纪已经八十了。知道这个事情底细的人,都认为是老婆婆现形报恩。
①清初吴三桂、尚之新、耿精忠原为明将,降清后以镇压、屠杀人民起家。清初分封吴三桂为平西王,守云南;尚可喜为平南王,守广东;耿继茂为靖南王,守福建,称三藩。后逐渐发展为地方武装割据势力。康熙十二年(1673),清政府下令撤藩,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耿精忠(继茂子)相继反清,史称“三藩之乱”。
【原文】:此亦老而贫者也,既惜其老,复慰其贫,使彼夫妇皆得其所,阴功不已大乎!
【白话】:这也是既老又贫的人,既怜惜他老,又怜惜他贫,使他们老夫老妻都得到归宿,真是很大的阴德啊!
【原文】:(发明)饥寒而在道路,则与居家之窘乏者殊矣。苟非羁旅之人,资粮告匮,即遇患难之事,缓急无门,彼于衣食,诚有得之则生,弗得则死之势。苟能有以周之,则我之所费有限,而彼之沾惠无穷矣!
【白话】:(发明)出门在外,饥寒交迫,与在家贫困的人有所不同。出门在外的人,钱粮一旦用尽,就是最痛苦的事,无亲无故,没有回旋的余地,诚然是有钱则生,无钱则死的局势。在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周济他,那么我所花费的虽然有限,但却解决了对方的大问题了!
下附征事(二则)
饿夫酬德《左传》
【原文】:晋赵宣子,田于首山。见翳桑之下有饿者,知其三日不食,乃食之。食焉,而舍其半。问之,曰:“欲以遗老母耳。”使尽之,而更赠以箪食与肉。后灵公欲杀宣子,伏甲而斗于门内,宣子几被戮。忽有介士,倒戈而救之出。因问其故,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或有识之者,曰此灵辄也!
【白话】:晋国赵宣子,在首山打猎。看见桑树荫下有一个饥饿的人,知道他三天已经没有吃东西了,就拿出食物给他吃。只吃了一半,他就停下了。问他是什么原因,他回答说:“想要拿回去给老母亲吃。”宣子让他吃尽,另外再打发他一些肉食回去。后来灵公想要杀宣子,埋伏士兵在门内向宣子进攻,宣子万分危急。正在这时,忽然有一个勇士,反过来抢救宣子。宣子被救出去后,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就是桑树荫下的饿人啊!”再问他的姓名和家居,他不告而退。知道这件事的人都说,这是灵感啊!
【原文】:一饭之恩,可以免死;绨(ti)袍之恋,足以延生。孰谓措衣食者,仅周道路之饥寒哉!
【白话】:一饭之恩,可以免死;棉袍之赠,足以救生。谁说布施衣食,仅仅就是救了道路上的饥寒者呢!
【原文】:冯琢庵父,生平好善。隆冬晨出,路遇一人,倒卧雪中。扪之,半僵矣。解裘衣之,与以饮食。周恤备至。未几,梦东岳帝曰:“汝本无子,以救活人命,出于至诚,上帝特命韩琦,来为尔子。”后生琢庵,遂名琦。少年颖发,二十入中秘,三十六陪点相位。
【白话】:冯琢庵的父亲,平生好善。一个深冬的早晨,遇到一个人,倒在雪地里。上前一摸,已经一半僵硬了。冯就解下身上的皮袄给他穿上,又给他饮食。关怀备至,体贴细微。没有多久,就梦见东岳圣帝对他说:“您命中本来没有儿子,因为救活了人命,又是出于至诚心,所以上帝特意叫韩琦①来作您的儿子。”后来就生下琢庵,取名为琦。琢庵从小聪明,二十岁就进入中秘②,三十六就是陪点相位。
注:①韩琦(1008-1075)宋相州安阳人,字稚圭,天圣五年进士。仁宗时,西北边事起,琦任陕西经略招抚使,与范仲淹率兵拒战。韩范久在兵间,名重当时,为宋廷所倚重,时人称为“韩范”。西夏和成,入为枢密副使,嘉祐中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英宗立,封魏国公。琦为相十年,临大事,决大议,虽处危疑之际,知无不为。卒谥忠献。宋史有传。
②中书、秘书两官署。
【原文】:吾邑向有同善会,给钱而外,每冬复买旧棉胎,以赠隆冬之无棉者。其始也,浙中袁午葵倡之,其后午葵还浙,踵而行之者,惟高子甸九辈,数人而已。
【白话】:我乡素有同善会,送钱以外,每年冬天买下一些旧棉胎,用来赠送给那些没有棉衣棉被过冬的人。它的发起人,是浙中的袁午葵。后来葵回乡,跟着实行的,只有高子甸九辈人罢了。
《了凡四训》是种德立命、修身治世类教育书籍。作者为明代袁黄,字坤仪,后改名了凡;全文分四个部分。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改变命运的过程。原本为教训自己的儿子,故取名《训子文》;后为启迪世人,遂改今名。
寿康宝鉴原文 印光大师增订 寿康宝鉴前言与序言 第一章 不可录重刻 第二章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三章 欲海回狂普劝受持流通序 第四章 训饬士子戒淫文 第五章 戒淫圣训 第六章 戒
所谓「立命」,就是我要创造命运,而不是让命运来束缚我。本篇立命之学,就是讨论立命的学问,讲解立命的道理。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所见到改造命运种种的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
了凡四训译文 原文:了凡四训原文 原著 [明] 了凡先生 白话译者 学袁 明朝净意室主了凡先生所著《了凡四训》(白话文版名为《命自我立》),是袁黄先生(字坤仪,号学海,道号了凡,江苏省吴江县
保富法 保富法 聂云台 原著 王潮音 整理 编辑者:妙音居士 编者的话 序一 序二 序三 上篇 中篇 下篇 七世祖乐山公行医济世善行的果报 书后 附录一 节录云台居士卧
寿康宝鉴译文 戒淫得寿康 戒淫得吉庆 戒淫得平安 戒淫得清净 戒淫得泰祥 戒淫得光明 译者序 寿康宝鉴序(印光大师) 不可录重刻序 不可录敦伦理序 第一章:戒淫训文及格言 第
太上感应篇原文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
文昌帝君阴骘文原文 文昌帝君 帝君曰:吾一十七世为士大夫,身未尝虐民酷吏。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苍穹。人能如我存心,天必锡汝以福。于是训于人曰: 昔于公治
德育古鉴德育古鉴清·史洁珵(玉涵)辑原序旧序重印序孝顺类和睦类慈教类宽下类劝化类救济类(上)救济类(下)交财类奢俭类性行类敬圣类存心类附录:三破.七辩附录:立命说附录:净意说附录:功过格 原序
黄石公素书 原始章第一 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惠恻隐之心,以遂其生成;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
文昌帝君阴骘文(白话文) 文昌帝君说:我(文昌帝君)第十七世时作一个地方的父母官,从没有做过对不起群众和下属的事,时常帮助别人度过困难,接济别人一时的贫困,怜悯别人的孤儿,容忍、宽恕别人的过
居士:望法师给我们讲点大乘经典,不要讲《文昌帝君阴骘文》之类的东西。我们想闻佛法,《文昌帝君》不就是老子、庄子和孔子这些《道德经》《孝经》之类的书吗? 法师:想闻佛法很好,五乘佛法包括人天乘
《文昌帝君阴骘文》 帝(dì) 君(jūn) 曰(yuē) : 吾(wú) 一(yī) 十(shí) 七(qī) 世(shì) 为(wèi) 士(shì) 大(dài) 夫(fu) 身(shēn
【注】:以下故事,精选自:释昌臻法师、释海山法师、释大恩法师,主编的《太上感应篇例证语译》一书。 ◎宇文英迪当初在黔江处理一桩官司。 有一个叫扶爱之的人,因他曾经揭发某漕台 (掌管水运事务)
佛教改变命运法 --《了凡四训》的启示(一) 前言 广东人常说:「一生都是命,半点不由人」,又有云:「落地喊三声,好丑命生成」。这些话是正确的吗? 不错,对一般凡夫来说,是正确的。佛家说因果
农历五月(九毒日) --- 摘录 --- 农历五月俗称毒月,其中更有九天伤身损气耗气的日子,就是古代所谓的「九毒日」。端午正是九毒日之首,也因此这一天有许多喝雄黄酒、插艾草…等避邪驱毒的仪式,其
温州周旋的父亲。生了很多儿子却家境贫寒,邻居有一个人富有而无子。邻居就盘算着让自己的妾室与周父欢好一次,希望借此给自己生个儿子。一天夜里就热情邀请周父吃饭饮酒。吃喝之间邻居就装做喝醉出去了。他
我知道,很难从自我的世界里走出来。我是希望告诉自己,放弃自私,从满足自我的私欲走出来。我有什么迷惑的吗?身体的重要与手淫的危害,都是显而易见的!适度的手淫无害健康甚至适度手淫有益健康,我需要驳
戒淫修福保命 天华出版社编著 纵观今日世界,道德沦丧,淫风狂飙,已经吹向青少年,举世同然。而今家长,多为双职,事业忙碌,虽以物质令儿女满足,殊不知乖巧的儿女已经悄然蒙受了污染。 殷切奉告
二十四孝 孝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精髓。元代郭居敬辑录古代24个孝子的故事,编成《二十四孝》,成为宣扬孝道
[问]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天生异类,本为养人。禁之宰杀,逆天甚矣。[答]既知天地为万物之父母,奈何不知万物为天地之赤子。赤子之中,强凌弱,贵欺贱,父母亦大不乐矣。倘因食其肉,遂谓天所以养我,则虎、豹、蚊、虻,亦食人类血肉,将天之生人
不管《三字经》作者出于什么目的,他毕竟在有限篇幅当中赞扬了两位非常有才学的女子,一位就是大家很熟悉的蔡文姬,而另一位是我们比较陌生的谢道韫。谢道韫是东晋时期著名才女,我们知道有一句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之家和寻常百姓之家是对着
大家都知道,人最好是从岁数很小时,就开始循序渐进地学习,就开始勤奋地学习,就开始接受良师的指导。但人世间的很多事是难以预料的。很多人或说更多的人,因种种原因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和受教育年龄。那年岁大的人还应不应学习?年岁大的人学习了还能不能够取
学习离不开刻苦的精神,《三字经》对这点当然不会放过,它也非常强调,所以《三字经》用两个我们非常熟悉的故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稍微有点那么极端的故事,来张扬这种勤奋刻苦的精神。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我们后来把这两个故事并成一个成语叫悬梁刺
三字经一直是通过讲故事,把一些深刻的道理,活生生地展现在人们面前,既然是讲学习,谁最合适呢?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谁是一个学习的楷模呢?毫无疑问是孔子。所以接下来三字经讲:昔仲尼,师项橐(驼)。古圣贤,尚勤学。字面意思非常清楚,想当年孔老夫子拜项橐为师
接下来,《三字经》又用12个字讲述了明朝的败亡。迁北京,永乐嗣。迨崇祯,煤山逝。也就是说永乐帝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到了崇祯就在煤山去世,这位皇帝在人世间活了只不过33岁,他是1611年出生,1644年在煤山上吊自杀,不少人认为,崇祯实在并不是一个坏皇
我们在上一讲,讲到了明太祖,久亲师的故事,也就是说明太祖朱元璋长时间的亲自率领军队进行征战,最后成功取得了政权,建立了明朝,那么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他是用哪些手段、方法、理念,换句话说,他是怎样来统治整个中国的呢?明太祖朱元璋的统治是高度集
根据我所采用的这个版本,元朝以后的明朝是《三字经》讲述的最后一个朝代。一般认为讲述到后来的清朝乃至民国都是后来比较近的人离今天比较近的人增补的所以我们讲《三字经》,在历史部分就讲到明朝。明太祖,久亲师。传建文,方四祀。这样四句12个字是讲述了明太
在中国历史上接着宋朝统一了整个中国的是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那就是元朝,三字经讲元朝时是这么讲的:至元兴,金绪歇。有宋世,一同灭。并中国,兼戎翟。什么意思呢?到了元朝兴起时金朝也灭亡了,因为金朝是被元朝和南宋联合灭亡的。有宋氏 一同灭,连宋朝捎带着也灭亡了
赵匡胤即位不到半年就有两个节度使起兵反抗宋朝,宋太祖赵匡胤皇帝的位子还没坐暖呢就御驾亲征,费了不小的劲才把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节度使镇压下去,这件事使赵匡胤心里怎么都不踏实,所以有一天他就单独召见赵普这位自己主要的谋士,跟他商量。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