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中)

  论广行之益 助扬王化

  【原文】:国家所恃以为治者,不过赏罚二端。明刑弼教,儒术之所以当广行也。然赏罚所能及者,不过千百中之一耳。若欲究其幽独之所为,念虑之所动,则虽家设一孔子,户置一皋陶,而有所不能。故世人畏王法,恒不如畏天谴。盖王法可逃,而天谴不可逃也。能广行释道二教,使因果之说,昌明于世,则世人方寸之间,自然有所畏惮。比之孔子作春秋,其功不在下矣!

  【白话】:国家太平所依靠的办法,不过赏罚二字。使赏罚严明,并辅助教化,就必须大力推行儒学。但赏罚所能涉及的范围,只不过千百分之一罢了。如果要追究私下里所做,念头里所想,那么即使家家有一位孔子,户户立一位皋陶①,也做不到啊!所以世人怕国法,不如怕天罚。因为国法可以逃避,而天罚不能逃避。于是大力推行佛道二教,使人人都懂得因果的道理,那么世人方寸之间,就不敢轻举妄动了。比孔子作春秋的功劳,有过之而无不及。

  注:①也称咎繇(jiuyao),传说为舜的臣子,掌管刑狱之事。

  【原文】:刘宋文帝,谓何尚之曰:“范泰、谢灵运,尝言六经本在济俗,若求性理真要,则必以佛理为指南,使率土皆感佛化,朕则坐致太平矣!”尚之曰:“渡江以来,王导、周顗(yi)、庾亮、谢安、戴逵、许珣(xun)、王蒙、郗超、王坦之、臣高祖兄弟,莫不归依。夫百家之乡,一人持五戒,则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则十人行善。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人息于国,陛下所谓坐致太平者是也!”后儒以佛为讳,徒欲藉君子小人四字,以佐赏罚之所不及,吾见其术之疏矣!

  【白话】:刘宋文帝对何尚之说:“范泰、谢灵运曾经说,六经本来是为了救济世俗的人,如果要寻找本性真谛,就必须用佛理作指南,全国都受佛化,我就能轻而易举取得天下太平了!”何尚之说:“渡江以来,王导、周顗、庾亮、谢安、戴逵、许珣、王蒙、郗超、王坦之、我的高祖兄弟,没有不归依三宝的。如果百家的乡,有一人持五戒,就会有一人行善,十人持五戒,就会有十人行善。行一善就会去一恶,去一恶就能停一刑,一刑停于家,则万刑停于国,这就是陛下所说轻而易举的取得天下太平啊!”那些自立宗派的后儒忌讳谈佛,只靠君子小人四个字,来辅佐赏罚所做不到的事,那怎么行呢!

  培植真儒

  【原文】:吾辈有志学孔孟,当学其大本领处。如学无常师,吾道一贯,无意必固我,是孔子之大本领也;发明克复忠恕之理,是颜曾之大本领也。仲尼之学,专务治己,故曰:默而识之,夫我不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垂训不一。孟子之时,虽有杨墨,孟子辞而辟之,是犹揖让之变为征诛,非可人人效颦也。无如后人于仲尼躬行之道,畏难苟安,一闻能距杨墨,即是圣人之徒,便踊跃鼓掌。舍难趋易,反恨当今之世无杨墨可辟,构求稍可牵合者,即以杨墨例之,于是移其说于释道。但从事于讲学,而所以自治者疏矣,则何如存圣贤大公之心!但尽其在我,无事党同伐异之为得也。

  【白话】:我们要学孔孟,应当学他们的大本领。例如,学习没有固定的老师,我的道有一根线贯穿,就是不凭空妄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唯我独是①,这些都是孔子的大本领;发挥克制私欲恢复忠恕的道理②,是颜子和曾子的大本领。孔子的学问,主旨在约束自己,所以说:默默的认识自己,时刻不停的反省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还有许多种不同的说法。孟子的时候,出现了杨墨③的学说,孟子发表言论批评它们,开始是礼让,后来才开展论战,这不是人人都能够效仿的。可叹后人对孔子注重亲身实践的教诫,畏难马虎,而一听到有人能批杨墨,就认为是圣人的弟子,就踊跃鼓掌。这些人舍难就易,反恨今天的世界,没有杨墨为对手,所以只要稍微能牵强附会搭上边,就作为杨墨来对待,并且把这些说法加罪于佛道。只管到外面讲学演说,对自己的修养就疏忽了,这样怎么能够保持圣贤大公无私的道心!只管要顺自己的心意,与党同伐异之徒又有什么区别呢!

  注:①《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②《论语》里仁:“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恕二字,前面已作注释。

  ③即杨朱和墨翟。战国时期杨墨两派学说都很盛行,《孟子》滕文公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

  【原文】:佛之五戒,仿佛儒之五常,但当交相赞,不当交相毁。世俗不察,闻慈悲之说,出于佛氏,必反乎其说,而吾儒之仁,于斯而丧。闻盗淫之戒,出于佛氏,必反乎其戒,而吾儒之义,于是而亡。闻妄言之禁,出于佛氏,必反乎其禁,而吾儒之忠信,于此而灭。岂非欲卫道,而反害道耶!昔有学者,以佛教之害,问象山先生,先生曰:“试问害在何处?”今之害道者正在此种闲言语。

  【白话】:佛教五戒,类似儒家五常①,只能互相称赞,不能互相毁谤。世俗之人,不知内情,一听慈悲的说法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说法,而儒家的仁就在这时丧失了。一听盗淫的戒律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戒律,而儒家的义就在这时丧失了。一听妄言的警戒出于佛教,就一定要反对这种警戒,而儒家的忠信就在这时丧失了。这样难道不是想卫道反而在害道吗!从前有个学者,问象山先生②佛教的害处,先生说:“请问害在什么地方?”今天那些害道的人,他们的要害正在喜欢多说这些闲言。

  注:①指仁义礼智信。

  ②宋陆九渊曾讲学于江西贵溪县西南象山,故称象山先生。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