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 寿康宝鉴 孝经 了凡四训 三字经 幼学琼林 论语 太上感应篇 弟子规 安士全书 黄石公素书 民间善书 四书五经 孟子 大学 中庸 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龙文鞭影 菜根谭 声律启蒙 二十四孝 蒙学经典 阴骘文 医学典籍 诸子百家 山水诗 田园诗 边塞诗 哲理诗 送别诗 思乡诗 爱国古诗 爱情古诗 抒情古诗 古诗十九首 古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古诗 古词 婉约诗词 宋词精选 宋词三百首 名句 爱国诗句 爱情诗句 思乡诗句 离别的诗句 送别的诗句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中)

  悍妇产蛇(先大人笔记)

  【原文】:崇祯初,嘉定有耿卖面者,其妇素悍,凌虐女婢,甚为不堪。庚辰年春,怀妊将产,两日不下。有王姓收生妪,最能(此下原缺二十一行,每行二十字)

  【白话】:崇祯初年,嘉定有一个耿卖面的,他的妻子很凶暴,打骂虐待女婢,使女婢难过日子。庚辰年春,怀孕生产,两天都不下来。有一个姓王的接生婆,最能(因版本原缺,暂略)

  下浇风。独有太仓、昆山、嘉定、崇明、松江几处,有子孙军之说。一经投靠,便如叛逆之人,没入功臣家为奴婢,永不出头。不惟世其为仆,且复例之以军,使其后人,永不得为良家子女,何其酷也!独不思为家主者,现受父母重恩,犹不能及身孝养!今为仆者,不过得此些须身价,直欲使其与天同休!岂不上干天地之和,幽触鬼神之怒乎?夫人虽有良贱,所生子女,一般珍惜。独到有名分之家,则其婚其嫁,总不自由。或女貌有姿色,而家主强逼之以通房;或主母有妒心,而牙妪逢迎之以远卖。致使抱愤抱惭,含冤莫诉,其存其没,家莫闻知,此有子女之惨也。设或家富无子,则一生苦撑财产,家主如同籍没,公然据为己有。甚至家人之女婿,略有赀蓄,便谓伊岳是我家奴,从此借端索诈,而世仆之祸,延及外姓矣。又不特此也,有世仆,即有冒认世仆者。目睹土豪势宦,窥见懦弱之民,有产业田房,或艳妻艾女,即统仆驾船。如擒盗一般,劈空锁归,送官惩治。诬其叛主弑主,且出远年之伪契,以实之。由是吏徇嘱托,官通情面,见此题目甚大,遂谓名分攸关,竟断伪契为真,叛主是实,使茕茕懦弱之人,有屈难伸,无门可诉。尔乃量其家计,逼以赎身。可怜无知赤子,惟恐留毒在后,多方揭债典衣,仰人说合。岂知收银既讫,究竟不还其券,但付执照一纸。于是从前之伪契,得此执照而反真,冒认之虚词,有此赎身而无辨矣。果然不隔三年五年,仍旧唤之服役。此时若竟听其自然,恐曩日之金钱枉费,将欲顾恤体面,则家中之囊橐已空。甚有一诈再诈,直至孑然一身而后止者。此真衣冠之大盗,名教之虎狼。止因未除世仆之刁风,所以生此无穷之贻累。夫卖一两而赎一两,在彼一生之屈节,已付东流。若出一倍而索数倍,在我片念之贪婪,殊伤天理。奈何同此钱财,家主用以买仆,则三两五两,重于泰山;奴隶用以赎身,则累百盈千,轻如草芥乎!

  伏愿 当代仁人君子大发慈心!

  鸣诸当道:谕以私属不得称军;仆人不当以世;凡系投靠之人,总以及身而止;且饬婚嫁者不得收其财礼;赎身者不许过其原银;倘以上世之叛仆为词,即以现今之索诈而论。取遵依于各属,勒碑石于通衢。不惟使千万家之祖父,可以无累于后人,千万家之子孙,可以不尤其祖父;且可使千万家之良善,可免劈空诬陷之灾,千万家之女郎,可免强暴失身之辱。从此大姓之子孙,各各安分自守,不萌邪僻主之念,不取非义之财。所以培植其宗祧者,不更厚乎!

  印造经文

  【原文】:(发明)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美;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天下最易失者,人身;至难闻者,佛法。如来不出世,则天上人间,皆如长夜。不特庸流局于所见,即儒者亦囿于所闻。仰首观天,以为止此日月,而不知有微尘之刹土。以为厥初生民,始于盘古,不知旷劫以来,阅历无边劫数。天帝天仙,以为至尊无对矣,不知轮回六道。尚等凡夫,身死之后,以为形灭神消矣,不知一点灵光,生生不昧。父母眷属,身殁之后,遂谓无可如何,岂知得此法门,纵经千生万劫,自有酬偿之道。善士坎坷,恶人得志,即谓天道难凭,岂知宿业所招,纤毫未爽。大矣哉!如来之教典。真所谓渡海之慈航,幽途之宝矩,婴儿之乳母,而凶岁之稻粱也。宜阿难结集之时,梵王帝释,皆执持幡盖,四大天王皆捧持高座之四足也,岂世间之书籍,可仿佛其万一乎!印之造之,其容已乎!

  【白话】:(发明)虽然有美妙无比的菜肴,但不去吃就不知道它的味道;虽然有至高无上的真理,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好处。世上最容易失去的是人们的身体,最难听到的是佛法的道理。如来不出现在我们这个世界,那么天下人间都象漫漫长夜。不只是凡夫见识短浅,就是读书人也见闻有限。抬头看天,以为天上就只有太阳和月亮,不知道还有无穷无尽的大千世界。以为追溯人类的起源,就是从盘古开始,不知道在无量劫以来,自己已经轮回了了数不清的岁月。天帝天自仙以为地位至高无上了,不知道自己曾经也轮回六道。普通凡夫以为人死了以后,就什么也没有了,不知道神识是永远也不会消失的。父母眷属认为死了以后就恩爱分离,毫无办法了,他哪里知道只要学到了佛法,就会了解,即使经过千生万劫,只要因缘相遇,就会有酬报的日子。好人一生坎坷,恶人春风得意,就说天道不公平,难以作依据,哪里知道因果三世相连,善恶报应一定没有丝毫差错。多么伟大啊!如来的圣典。难怪阿难汇集经典的时候,梵王和帝释都拿着彩旗和高盖来作供养,四大天王捧着高座四足来作护法。佛教圣典,难道是那些世间的普通书籍可比的吗!印刷经书,是延续众生的慧命啊,哪里能够停止呢!

  【原文】:世尊于无量劫前,为求佛法,亡身舍命。有时为求一句一偈,或捐王位,或弃妻子,无所不至。夫固以甘露法门,不能常有于世耳!世俗不知,往往轻视佛法,岂知二三千年后,欲求片纸只字,而不可得乎!《法灭尽经》云:“法欲灭时,比丘所服袈裟,自然变白。”况三藏教典乎!(《楞严经》最先去,《弥陀经》最后去)自此以后,当过八百八十万六千余年(前八百四十万六千余年,在第九小劫内算,后四十万年,当在第十小劫内算),而后弥勒菩萨,从兜率天宫,下生成佛,此间方有佛法(贤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小劫,皆无有佛(人寿一减一增,为一小劫,每一小劫,计一千六百八十万年)。至第十五小劫,师子佛出世后,相继成佛者,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称最盛。而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四小劫,又无有佛。迨二十小劫,楼至如来出世后(即韦驮菩萨),而后千佛之数方满,娑婆世界亦坏矣。自是以后,复经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坏,二十小劫世界空,又二十小劫,未来星宿劫之世界复成),方有日光如来出世(此未来星宿劫第一尊佛)。夫以佛法之难遇如此,吾辈幸生其际,岂可入宝山而空手乎!

  【白话】:世尊在无量劫前,为求佛法,舍生入死。有时为求一句偈,或捐王位,或丢妻子,只要能求得佛法,一切都可以舍弃。本来象甘露一样滋润心地的大法,世间怎能经常遇到,但世人不知佛法难值难遇,往往轻视佛教圣典。他哪里知道再过二三千年,想要再看到一片纸一个字,已经不可能了。《法灭尽经》说:“佛法将要消失的时候,比丘所穿的袈裟,自然变白。”怎么还谈得上有三藏圣典呢(《楞严经》最先消失,《弥陀经》最后离开)!从此以后,要过八百八十万六千多年,才会再有佛法(贤劫中第五佛)。第十一、十二、十三、十四,共四个小劫,都没有佛(人寿一减一增作一个小劫,每一个小劫有一千六百八十万年)。到第十五小劫时,师子佛出世后,相继成佛的就有九百九十三尊,可说是最为兴盛的时期。到第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共四个小劫,又没有佛。等到第二十小劫,楼至如来出世后(即韦驮菩萨),就满了一千佛的数目,到这个时候,娑婆世界就坏了。从此以后,再过六十小劫(二十小劫世界坏,二十小劫世界空,又过二十小劫,未来新的星球形成),才有日光如来出世(这是未来星球出现的第一尊佛)。佛法是这样的难值难遇,我们有幸生活在释迦牟尼佛出世后的时代,恩遇三藏圣典,怎么能进了宝山却空手回来呢!

  【原文】:北俱卢洲,寿皆千岁,思衣得衣,思食得食,目不见愁忧之状,耳不闻争夺之声,较之唐虞三代时,犹胜百千倍。自世俗观之,以为非常之盛世矣,然犹列于八难之中者,以其但享痴福(宿生所修止于痴福),不信三宝,不知出世之法耳(韦驮菩萨不能感化此洲,故仅曰三洲感应)!吾是以读人其人火其书之句,而不胜怜悯云。

  【白话】:北俱卢洲的人,寿命都有千岁,想衣得衣,想食得食,看不见忧愁苦闷的人们,听不见争夺吵闹的声音,和我们历史上唐虞三代相比,还胜过百千倍。从世俗的眼光来看,一定认为不是一般的盛,但以佛法来看,还排列在八难①之中。因为他们只能享受痴福(由前世所修痴福而来),不信三宝,不知道有出世的大法啊(韦驮菩萨不能感化这一个洲的人,所以叫做三洲感应)!因此,当我读到有人焚毁经书的句子,就不禁对他生出无限的同情和怜悯来。

  注:①见闻佛法有障碍的八难处,即地狱、饿鬼、畜生、北俱卢洲、无想天、盲聋喑哑、世智辩聪、佛前佛后。前三者因为生于三恶道,业障太重,很难见闻佛法;北洲人虽有福分,但不知佛法,仍旧轮回生死;无想天是外道修无想定而生到的天界,当然也不能了脱生死;瞎子、聋子、哑巴,因业障所隔,自然就难闻佛法;还有世上一些有小聪明的人,不肯虚心修行,甚至还毁谤佛法;不出生在佛的度化时期(正法、像法和末法),也不能见闻佛法。

  下附征事(三条)

  龙求斋法

  【原文】:昔有园监,为王守园,池边得一美果,世所罕见,遂以送王。王敕园监,日日送来,若不尔者,罪之以死。园监大恐,呼天诉怨。池有龙王化作人形,以金盘盛果,而慰之曰:“尔等勿忧,可将此果献王。”入见王曰(这四个字系译者加):“欲求一愿。往昔迦叶佛涅槃后(释迦如来以前之佛,人寿二万岁时出者),我与大王同受八关斋法,王受斋如法过午不食,故今转世为王。我被人劝,过午竟食,以此堕落于龙中。我今还欲得此斋法,广行劝化。王若速送来,我当拥护尔国,不然,吾当使汝土地淹没。”而于此时,适当无佛法之候,何处复有八关斋法?王甚愁忧,时有大臣之父,语其子曰:“吾家堂柱,常放光明,可剖视之。”子如父言,得经二卷,一是《十二因缘经》,一是《八关斋法》。因献于王,王大欢喜,送与龙王。龙王遂与五百龙子,共修斋法,其后命终,皆生忉利天上。

  【白话】:从前有一个守园的人,为国王守园,发现园子里的水池边有一个非常好的果子,世所罕见。守园人就把它献给国王。没想国王命令他天天送来,否则的话,就要处以死罪。守园人非常恐惧,哭天喊地,伸诉冤屈。水池里有一个龙王,变作人的样子,用金盘盛来一个果子,安慰守园人说:“你不用忧愁,可把这个果子献给国王。”王国得果后,追问来由,就引见了龙王。龙王说:“想要大王满足一个愿望。从前迦叶佛涅槃后,我和大王一起受了八关斋戒,大王受斋认真,过了中午就不再饮食,所以今世转生为王。我被别人劝阻,过了中午仍然饮食,因此就堕落变龙。现在我还想得到这个斋法,广泛推行,劝化众生,大王赶快送来,我就保护你的国家,否则的话,我就要发大水,使你全国淹没。”这时正是没有佛法的时候,哪里还有八关斋法呢?国王非常忧愁。当时有一个大臣的父亲对他的儿子 说:“我家的堂柱上,常常放出光明,把它劈开来看一看。”大臣就按照父亲的话去做,得到了两本佛经,一本是《十二因缘经》,一本是《八关斋法》。就把它们献给大王,国王很欢喜,就送给了龙王。龙王得经后,就和五百龙子共修八关斋法,命终以后,都转生到忉利天上。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