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概论
第六节·孝的扩展与外延
此《佛说盂兰盆经》,本是目连尊者因自己母亲堕饿鬼道中故,于是自己始得六通道果便寻思报答养育、哺乳之恩德。因自己力量薄弱难以解救亡母之苦海,则请求于佛陀,佛告解救之方使其亡母得以超升。但目连尊者则因自己父母而想他人父母,在流通分文中又作如是请问:
‘目连复白佛言:“弟子所生母,得蒙三宝功德之力,众僧威神力故。若未来世,一切佛弟子,亦应奉盂兰盆,救度现在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可为尔否?”
佛言:“大善快问!我正欲说,汝今复问。善男子!若比丘比丘尼、国王太子、大臣宰相、三公百官、万民庶人,行慈孝者,皆应先为所生现在父母、过去七世父母,于七月十五日,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饭食,安盂兰盆中,施十方自恣僧。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若一切佛弟子,应常奉持是法。”’
教主与当机的一问一答,一唱一和,便巧妙地将一人父母之苦推及于人,将一生父母之恩德拓展于生生世世之无尽父母。这样,则十方众生皆是我人过去父母未来诸佛也。既然如是,那有不解救历生父母之苦的呢!自然是发大慈悲心,上以恭敬诸佛,下以孝顺父母也。
古人说:“百善孝为先”,“求忠诚于孝子之门”,这都说明孝的重要性。孝为百善之本,万行之首,众戒之宗。由是世出世间圣人,大力宏扬之践行之。如大舜因行孝故而得天下,武周因继祖志而奠王业。又如释迦世尊为报亲恩故,累劫行菩萨道,最终于菩提树下成等正觉。目连尊者为报哺乳之恩故,请佛讲说《盂兰盆经》。地藏菩萨昔为婆罗门女时,为超度先母生天,发大悲心,出家修行,并发大誓愿,狱界不空,决不先成佛道。菩萨发心,大都如此。非但成道后方报亲恩,实因报亲因缘故而修圣道。可见世出世间圣人,把孝亲之行当作自己
个中本分事。
孝行之道,是做人的基础,是修养道德的方便之门。人人必须践行孝道,方得完善人格,修成至德。否则与孝道相违,则人格低落,有损于道德,失去做人的资格。不孝是祸乱的根源,,人若心存孝念,则能作到上恭下和。决不会冒犯长辈,扰乱社会。所以,若能广泛地推行孝道之风,则定能人人向善,家庭和睦,国家安定,社会和平。便能趋于孔子所谓的“大同社会”。儒家因此而提出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以孝治国,依孝尽忠。“尧舜之道,孝悌而已”。把孝行之道从道德原则提高到了政治原则上来。
不过,孝顺自己的双亲只是狭义的“孝”。儒家把孝的范围得以扩展和外延,把孝的精神得以升华。推己及人,,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并且做到“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儒家把孝从个人家庭范畴推广到了整个社会范畴。佛家更是把“推己及人”的孝道理念发挥到了极点。故有“以慈成孝”之说。不但能使现生现世的父母顺心如意,并且能使生生世世的父母皆证道果,永脱轮回,长辞六趣,常享寂灭真常之乐。今就以“以慈成孝”说明之。
以慈成孝者有三种:
一、生缘慈者,观一切众生如父母想。《梵网菩萨戒经》云:“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作此观时,则怨亲平等。能于七种境(上亲、中亲、下亲、非亲非怨、下怨、中怨、上怨)次第与(上、中、下)三品乐。以此而调伏自己内心的嗔恼悭嫉。乃至证得慈心三昧,凡与我有缘者,皆能为其拔苦与乐。因父母恩最重,故以拔苦为先也。
二、法缘慈者,观一切法皆从缘生。如《梵网经》云:“一切地水是我前身,一切火风为我本体”。若能了知缘生无性之理,则知一切众生惟是四大合成,无我吾人,无寿无命。既然四大无二,故慈心所缘之境亦无有二。作此观时,怨亲一相,平等无二。乃至证得慈心三昧,则拔苦与乐较前更为有力。
三、无缘慈者,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法界一相,真实平等。不住法相及众生相。所谓“真如界内无生佛之假名,平等会中无自他之形象”。观菩提即烦恼,涅槃即生死。起无作誓,欲与拔性德之苦,观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起无作誓欲与性德之乐。此时慈即是悲,悲即是慈。称性圆修,熏成三昧,随法界众生。有可化机宜,关于同体法性者,无谋无虑,任用应之。如此大慈,不可思议,普门示现,神力无边,尘刹含灵,无不遍度。生我重德,宁不超升。
《盂兰盆经》云:“常以孝慈,忆所生父母,当知不修慈力,莫成孝道。”儒之《孝经》亦云:“无故而伤一昆虫非孝也,无故而损一草木非孝也。”又慈即是顺,顺法性故。顺即是孝,孝即是一切佛法之宗要。欲孝父母,须顺三宝。欲孝顺三宝,须修孝慈,报父母恩。又三宝即是父母。如《骂意经》云:“佛为父,法为母”等。又父母即是三宝,如云:“有二活佛在汝家中,谓父与母”。故《梵网经》云:“孝顺父母师生三宝,孝顺至道之法,孝名为戒,亦名制止。”
由上可知,佛教把孝推广到至极,把孝的精神得以升华。佛说法讲经无非是为阐明孝道之意旨。希望人们通过行孝成等正觉,普度群蒙。儒家亦是为了阐明孝道思想,提出了“仁者,爱人”的主张,“四海之内皆兄弟”。推极而论,五常百善,六度万行皆为孝道的扩充。故曾子说:“无故不伤一昆虫,无故不损一草木。”佛教之《梵网经》一一皆言菩萨行者应生“慈悲心”、“孝顺心”、“恭敬心”。儒家把孝由个人关系推至对人人之爱,乃至花草树木。而佛教把孝扩充至不只普及人类与国家,还要普及到有情无情之众生。并且把一切众生皆作父母想,把一切众生的苦难看作是自己的苦难,“自性众生誓愿度”。人那有不拔自身之苦难的道理?所以把“拔苦与乐”的孝行之道,作为从天性中自然流露出来的一种思想行为。行孝是人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提倡孝行之道,扩大孝的范围,升华孝的精神。可以促进民族的团结和谐,缓和种族的两极矛盾。有利于净化心灵,净化环境。人们应当发扬传统的孝行美德,努力践行孝道,方不负生生世世父母的养育之恩。说到底,若真正理解世出世间孝之大道,惟有“戒杀食素”,方为根本意义上的体解孝顺之道,但这须发菩提心,以上孝诸佛,下顺父母。因为四生六道之一切群灵含识,皆为自己过去父母六亲眷属未来诸佛也。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以左手障钵,右手搏食,食未入口,化成火炭,遂不得食。目连大叫,悲号涕泣,驰还白佛,具陈如此。
《佛说盂兰盆经》全文完整注音版。
《盂兰盆经》,即是佛陀为后世弟子开示一条孝亲的捷径法门,是佛弟子修孝顺者报答父母养育之恩绝佳的机会。大众依经持诵《佛说盂兰盆经》,并加奉咒章,虔诚供养三宝。上供圣贤,集十方众僧之威神,下施三涂,则济六道含灵之沉沦。
我(阿难)是这样听说的:有一个时候,佛陀安住在舍卫国的给孤独园,那时尊者大目乾连刚证得六神通,打算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便以道眼观看世间;可是却发现他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受苦,没有饮食且瘦得皮与骨相连。尊者目连看见此情形,感到非常悲哀,便以自己乞食的钵装满饭菜;以神通力送去其母亲处。尊者目连的母亲一看到饭,便以手拿饭来吃
《炉香赞》 炉香乍热。法界蒙薰。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海会)云来集菩萨摩诃萨(三遍)净口业真言 唵,修利修利,摩诃修利,修修利,萨婆诃。净身业真言 唵,修多唎,修多唎,修摩唎,修摩唎,娑婆诃。
中国自有盂兰盆会,最先出在梁武帝大同四年,就有此胜会施设,以后此法逐渐普遍,在初时梁武帝依佛法制施行,设斋供佛及僧,求其灭罪增福,可是到了后来弊制发生,将供僧一法,变为施鬼神食,实有违佛原则,世人未读佛经,固然不能明其详细,其实施鬼神食,肇始出在阿难的恳求,原非本经的立意。但本经佛令目连,要救其母重罪,须在七月十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舍卫国,住在祗洹太子和须达多长者,奉献的祗园精舍。当时神通第一的目连尊者,由毅力达到六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一、由父母所生的肉眼,具有透视事物的天眼。二、一般人的耳朵,能够听到别世界的声音。三、脑袋能清楚他人的想念。四、关于自己过去多生的事情,能够了如指掌。五、只要想到其它的地方,转眼间便抵达。
二千五百多年前,佛说“盂兰盆”经。“盂兰”指的是救倒悬之苦,“倒悬”就是头朝下,脚向上倒挂起来。“盆”指的是盛饮食用的器具,三恶道的痛苦实在是无法解说。经中提到七世父母,因为人人皆有父母。父亲有父母,母亲也有父母;既祖父也有父母,如此祖先逐级增加,若以三十年为一代,以三十三代计算,前后应有祖先三十万万三千三百九十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有的翻译的情况,大家不要在文字上执着。因为一切经都是“如是我闻”,哪个经都如是。但是这部经翻译的它没有了,给调个字,“闻如是”。人家是“如是我闻”,它没有,它给调过来了,“闻如是”,说我听见的就是这个样子。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妈求鱼;孟宗他妈妈要吃笋子,冬天哪有笋子?
《盂兰盆经》的经题——佛说盂兰盆经六个字。 佛,指说法人,即本师释迦牟尼佛。说,演说。 盂兰盆,盂兰是梵语,华言倒悬。因为三恶道的剧苦没有办法形容,所以借助倒悬一词来比喻彰显。 盆是盛饮
这部经以目连尊者救母为缘起,讲述了自古以来人们所尊崇的孝道,是一部典型的“以孝亲为宗”的经典。《盂兰盆经》的大意是说,佛陀的大弟子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了救拔在饿鬼道受苦的母亲,向佛请教救母的方法。佛教令他于七月十五日众僧自恣日,用百味饭食五果等,供养十方诸佛及十方僧,以此超拔他的母亲脱离苦难。
经文解说 经文大分三段:甲一,序分,甲二,正宗分,甲三,流通分。 此三分,始出唐道安法师之手,法师判一切经,皆作序、正、流通三分,序,是序述一经发起因缘,正宗,陈述一经所说要旨,流通,即将此经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闻如是。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
西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大目犍连始得六通,欲度父母,报乳哺之恩。即以道眼观视世间,见其亡母生饿鬼中,不见饮食,皮骨连立。目连悲哀,即以钵盛饭,往饷其母,母得钵饭,即
梦参老和尚:佛说盂兰盆经 今天我们这个法会是什么法会?报恩法会。报谁的恩?报妈妈的恩。我们今天讲经是讲故事,讲什么故事?就是怎么样的报妈妈恩。但是在我们国家说以孝顺为主,孝顺就是报恩,就是报妈妈的恩。在我们国家的历史,历史故事很多了,王祥卧冰给他妈
这一部经是佛教的孝经,讲孝道的经。先讲本经因缘。佛门常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四重恩即是对上来讲,要报父母、师长、众生、佛菩萨的恩。对下来讲,要救济三途(地狱——火途,饿鬼——刀途,畜生——血途)、六道(上述三恶道及天、人、修罗三善道)的痛苦。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