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7)

  瑜伽师地论讲记 卷第二(7)

  玄二、征

  云何名为六所烧事?

  「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前面是说:出来六个太阳,加原来的一个就是七个太阳。这个世界上「热遂增七」,这样这个热增加到这个程度的时候,会出现什么事情呢?就是有六种事被燃烧了。「云何名为六所烧事」呢?

  玄三、释(分二科)  黄一、诸水枯竭

  一、小大沟坑,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二、小河大河,由第三日轮之所枯竭。三、无热大池,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

  「一、小大沟坑」,小的沟坑、大的沟坑里面的水。「由第二日轮之所枯竭」了,热力太高了,这个水都被蒸发了,没有了,这是第一样事。

  第二样事,小的河流、大的河流,「由第三」个「日轮之所枯竭」。

  第三件事:「无热大池,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这个「无热大池」是在雪山之北、香醉山的南面,就是雪山和香醉山之间有一个大水池,这个水池的名字叫做「无热大池」。这个池子里面有一个龙,龙的名字也叫做「无热」,有的地方也叫做「无热恼」。为什么叫这名字呢?因为,很多的龙有三样的苦恼事情。第一样,就是热风、热沙,很炎热的风沙去吹这个龙,这个热烧这个龙的皮肉骨髓,他感觉到很苦恼,龙有这种苦恼。第二样苦恼是什么呢?有恶风暴起,很暴恶的风吹起来,吹到他的宫殿,使令他里面的宝、各种庄严具都失掉了,这个龙身自现,龙的身形就现出来,龙以为很苦恼,这是第二样苦恼。第三样,龙在娱乐的时候,金翅鸟到它的宫殿里面,把他的龙子、龙女都吃掉了,这些龙非常的恐怖,这是一种苦恼。有这三样的苦恼。

  但是,无热大池里面这个龙没有这种苦恼,所以立名为无热龙、无热恼龙。这个池也叫这名字,叫无热恼大池。这个池里面的水是大、很广大的,「由第四日轮之所枯竭」。

  「四者、大海,由第五日轮及第六一分之所枯竭」,大海里面的水被第五个太阳和第六个太阳的一分的力量所枯竭了。

  黄二、大地燃烧(分二科)  宇一、出所烧

  五、苏迷卢山,及以大地体坚实故,由第六一分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

  五,第五样事:「苏迷卢山」。苏迷卢山,就是须弥山,称为妙高山。

  妙高山「及以大地」,妙高山是第五,大地就是第六。所以,古代的学习《瑜伽师地论》说,这五下面应该有六字,「五、六,苏迷卢山及以大地」,应该这样子,这样就足这个数了,一共是七样事。

  妙高山和「大地,体坚实故」,他们的体性是特别坚固实在,是不容易被燃烧的;但是,现在热的力量太大了,就由第六个太阳的一分的力量、「及第七日轮之所烧然」,就燃烧了。

  宇二、明边际

  即此火焰,为风所鼓,展转炽盛,极至梵世。

  前边是大地有这么六样事被燃烧了。这底下说到燃烧的边际,烧到什么地方为止呢?说:「即此火焰」,就是这么多的大地、山河、须弥山所燃烧的火焰,「为风所鼓」动,展转地炽盛,火愈来愈猛、愈来愈猛。「极至梵世」,烧到最后的地方,就是烧到梵天去了。梵众天、梵辅天、乃至大梵天都被烧掉了,这是烧到这个边际。

  亥二、略摄事(分二科)  天一、总标

  又如是等,略为三事:

  前边说所燃烧的一共是有六样事,这六样事把它归纳成三种事。

  天二、列释

  一、水所生事,谓药草等,由初所槁。二、即水事,由五所涸。三、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

  「一、水所生事,谓药草等」,这药草、树木都是要有水才可以生出来。「由初所槁」,由第一个太阳,它就枯槁了,把它破坏了、烧掉了。

  第二样事,即是水事,就是:小大沟、小河、大河,乃至无热大池、大海。「由五所涸」,由那五个太阳──一共有七个太阳,后来又出来六个太阳的前五个,把它枯竭了。

  第三样事,「恒相续住体坚实事」,那就是苏迷卢山及大地这二样,它们是「恒相续住体坚实事」。「由二所烧」,由那个第六个太阳的一分,和第七个太阳燃烧了,烧毁了。

  酉二、已坏(分二科)  戌一、证坏劫

  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烬及与余影皆不可得,广说如经。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满足二十中劫。

  「如是世界皆悉烧已,乃至灰烬及与余影皆不可得」,这是烧的情况,烧到这个程度。「如是」,像前面说的这个世界。「皆悉烧已」,全部都被烧坏了,烧毁了。乃至到灰烬,烧成灰了。「烬」,是烧剩下来的东西,也就是灰。「及与余影」,以「及余影」也皆不可得;若有纸就会有影,既然纸都被烧成灰了,灰飞烟灭了,所以影也不可得了。「广说如经」,详细的说这件事,像《阿含经》里面有讲。

  「从此名为器世间已坏」,从上面说的这些情形就可以明白了,我们居住的器世界,虽然是很广大、很坚实,也是要无常的了。

  满二十劫,这个坏,这个火灾的燃烧,从开始烧到最后要经过多长久呢?满足二十劫、二十中劫。这不得了,要这么长的时间,不得了!

  戌二、显空劫

  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

  「如是坏已,复二十中劫住」,这是讲「空劫」。前面是说住劫,这儿说空劫。空劫:烧完了以后,就是没有这世界,这个地方就是虚空了。这个虚空,破坏了以后,这个空的境界有多少时间呢?「复」,又是二十中劫住,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

  巳二、水灾(分二科)  午一、征

  云何水灾?

  前面这个火灾说完了。这底下说「水灾」,这个水灾是怎么一个情形呢?是问。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坏劫摄

  谓过七火灾已,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坏器世间,如水消盐。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

  「谓过七火灾已」,这是说过了七次大火以后。「于第二静虑中,有俱生水界起」,经过七次的火灾以后,在第二禅天里面有俱生的水界生起来。「坏器世间」,这个水来破坏这个世间。

  「过七火灾」,我们算这个数:一次火灾就是一个大劫了;就是八十个中劫一个大劫,成、住、坏、空;那么成、住、坏、空,各二十中劫,成就了以后就是住;住,然后就破坏,这个坏的时候就是一次火灾;火灾完了,就是空劫;这就是一次火灾。再一次灾就是又一个大劫;再一次火灾又一个大劫。「过七火灾已」,就是过了七个大劫。

  第二禅天里面──第一禅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第二禅是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有俱生的水界生起来。这个俱生的水界怎么讲呢?这俱生的水,或者说是这样的灾难来了的时候,那个世界上的人已经都没有了,就是第二禅天里面的人他们也是到三禅天以上去了,也是空了。

  现在这「俱生」,就是与它同时生起的水界。那么这个同时,与谁同时呢?窥基大师他讲,说是与那个众生同时生,就是那个修行人、那个得禅定的人,他生到二禅天的时候同时也有水,在那个世界上,这是一个说法。第二个说法,是说与业力同生,窥基大师那么讲。或者说是这个水界与那个世界同时生的,就是第二禅天的宫殿,他们的宫殿非常的广大,同时也就有水生出来的。可是现在在有水灾的时候,那个俱生的水界就是特别的广大了,所以叫做「器」。

  这个水特别广大以后,「坏器世间」,就把这个世界破坏了。但那种情形,大水来了的时候,也不但是把二禅天坏了,也同时把初禅以下的这些世界通通都破坏了。「如水消盐」,那个破坏的情形就像盐被水溶化了那样;这世界被水溶化、消融了──那样的破坏。

  「此之水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这个水能破坏这个世界,世界破坏了以后,这个水那去了?水同时也没有了,「一时俱没」。

  未二、空劫摄

  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

  「如是没已,复二十中劫住」,又是空了,这个世界又是空了。

  巳三、风灾(分二科)  午一、征

  云何风灾?

  前面说过,过七火灾已,然后才有这个水灾出现;这个七火灾就是七个大劫。七个大劫以后,又经过了一个劫,这个世界空了,又出现成、住、坏,这样子又经过了一个大劫,那么加起来就是八个劫。七火灾是一个劫(注:口误),是七个大劫;然后才有水灾,这个水界生起,这又是一个劫。这样表示什么意思呢?第二禅天:少光天、无量光天、极光净天。少光天的寿命是二劫,是两个大劫;无量光天是四个大劫;极光净天是八劫,寿命是八劫。

  这样说,七火灾就是七个劫,这只是梵天以下,第二禅天没有事。再过了一个劫,这个时候实在就是成、住──成、住时候,然后这个坏才来,那就是第八劫的时候。那么这个第二禅天的最高一层天,他的寿命就是八劫,所以,到这个时候这个世界坏了,他的寿命也到了,是这么回事。这数目和这个灾的劫数是相合的,是这样意思。

  午二、释(分二科)  未一、坏劫摄(分二科) 申一、彼相

  谓七水灾过已,复七火灾。从此无间,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坏器世间。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此之风界与器世间,一时俱没。

  现在说风灾的情形。

  「谓七水灾过已」,这个七水灾这件事,有了一次水灾以后,又要有七次的火灾;那么火灾以后,再有一次水灾。那么这个七水灾,就是要经过七个七火灾,「七火灾过已」。「复七火灾」,又有,这就是八次火灾。八次火灾有七次水灾,这是多少个七了。

  「从此无间」,又经过了一个劫。「于第三静虑中,有俱生风界起」,这个风界和前面解释一样。坏这个器世间,把第三禅天就破坏了。第三禅天是少净天、无量净天、极光净天;前面是极净光天,应该是那样讲。

  这个少净天,他的寿命是十六大劫。那么第二层的无量净天,就是三十二个大劫。等到最高的一层天就是六十四个大劫──他的寿命。六十四个大劫,前边是多少个火灾?多少个水灾?七、八五十六;一共是六十三个劫;那最后一个风灾的确是六十四,就是六十四个大劫。这个数也是相合的。

  「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这底下举个例子。这个支节,「如风干支节,复能消尽」,这个风一吹起来的时候,譬如这个树的支节,风吹得厉害了,能把树的支节吹干了,就不滋润了,也能够消尽这个支节。「此之风界」,现在说的这个风灾的这个风界,「与器世间」也是一样,也是能破坏的。「一时俱没」,这个风一动起来把世界破坏了,世界破坏了、风也没有了,是「一时俱没」。

  申二、显所以

  所以者何?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

  「所以者何」?这是说明理由、说明它的原因。

  「现见有一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说这个人,说这个众生、有情了。前面说这个世界破坏,是无情;现在以有情为例。「现见」,现在可以看见的一件事,是「有一」有情「由风界发」动了,使令他的骨都消尽了。

  我听见一个人说出一件事,就是在袁世凯做皇帝的时候,他有一个大臣叫倪世聪,就是安徽的督军。这个人正常的时候、没有病痛的时候,他身体也很正常,有五、六尺高以上;但是后来有病了以后,他的身体就是只有三尺,有三尺这么长,就转变成这样子。我怎么知道这个事情呢?是他的秘书说的。他的秘书向我说这个事,他当时说是:那不知道是什么业力,会这样子?

  这里说是「由风界发,乃令其骨皆悉消尽」,这表示说这个风的厉害,能破坏这个世界。

  未二、空劫摄

  从此坏已,复二十中劫住。

  前面是住劫;这一破坏了,是坏劫;坏完了是空劫,有二十劫是空的。

  卯二、世间成(分二科)  辰一、结前生后

  如是略说世间已坏。云何世间成?

  「如是略说世间已坏」,前面是说坏劫。「云何世间成」,前面说坏,这底下说世间的成立。

  辰二、广辨一切(分二科)  巳一、总标

  谓过如是二十中劫已,一切有情业增上力故,世间复成。

  这是总说的。谓前边世界被火、水、风破坏了以后,就有二十劫的空。过了这二十劫的空以后,「一切有情业增上力」,这个世界上一切的众生,他们所造的业的殊胜的力量的缘故,这个世界又成立了;所以总的说,是业的力量。业,使令世界成立的。这底下再详细说。

  巳二、别显(分二科)  午一、下三静虑摄(分二科)  未一、器世间(分二科)

  申一、举第三静虑

  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

  这先说「下三静虑」。第三、第二、第一,而不提第四静虑。什么原因呢?第四静虑,他们的世界──那个大宫殿与正报,与那修行人的生命俱生俱减,所以不须要有水、火、风去破坏,所以那就不提了。现在下边的第三、第二、第一这些禅天,他们的世界不和那个人的生命体俱生俱灭的,所以单独提到。

  「尔时,最初,于虚空中第三静虑器世间成」,由这个有情的业增上力──当然这是不动业,由他的不动业所成就的。但是《立世阿毗昙》也有一个说法。

  申二、例余静虑

  如第三静虑,第二及初,亦复如是。

  也都是由业增上力成就的。

  未二、有情世间(分三科)  申一、第三静虑(分二科)  酉一、举上品生

  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

  「尔时,第三灾顶」,世界成就了以后,有情世间就出现了。「第三灾顶」,就是风灾之顶,就是第四禅。「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业尽故、福尽故,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

  从这一段文上看出来一件事、看出一个消息来:世界是由有情的业力成就的,那么若有世界,就是要有有情的。在成的时候、初开始成的时候没有有情,成了以后就有有情了。若有那个世界,一定是有众生在那住的;不然的话,没有那个世界的,佛法的理论是这样意思。不是有个世界没有人,没有那回事儿;不过就是在破坏的时候是没有人、没有众生的。

  「尔时第三灾顶,有诸有情,由寿尽故」,他的寿命尽了。或者「业尽故」、或者「福尽故」,从彼就死没了,就生到第三静虑来。

  寿尽和业尽有什么不同?这里有点事情的。譬如拿人来说,我们供养辟支佛;供养阿罗汉;或者供佛,请佛吃一餐饭;或者怎么的,做功德。那你或者在人间享受富贵,死了以后又到天上去,天上又到人间,这福德无穷无尽,很久很久你这种业都不结束。不结束;但是寿尽了,这个时候人类你只能够活一千岁,那么到一千岁左右就得死了,这是寿尽了。但是福──你这个业没尽,业没尽又来享福来了,一直的是这样的下去。所以这个「寿尽」和「业尽」有点不同。其实寿也是业;但是,你不能够说是这个时候大多数人就是活两百岁,你不能这时候活一万岁,这不行的,你一定是差不多了也要死;死了再重换一个身体才来,这是这么意思。所以寿尽和业尽不一样。

  「福尽故」,我们人间、天上也有相似的地方。你的业功德很多,你的寿命也很长;但是你享福享得太过了,也使令你早死。在人间的人是这样子,天上的人也是。就是到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的人,就是他们特别的爱着禅味,也使令他寿命减少,有这种事情。所以「福尽故」,也就得要死。

  「从彼没已」,从第三灾顶,就是第四禅天,生到第三静虑去。当然,生存的时候,第四禅天的人他若有事情,他也可以到第三禅来。我们从经论上看,释提桓因是欲界的第二层天;但是他可以到大梵天去,同梵天王见见面、谈谈话,有这种事情。但这个不是死了,他没死,他那个身体乘着神通去了。那么初禅天的人、二禅天的人,也可以乘着神通到释提桓因、到六欲天来走一走,也可能到这个地球来走一走,也是可能;但这不是死,并没有死。

  现在是说死了,这有点不同。「从彼没已;生第三静虑」,这在劫初,是住劫之初、或者成劫的第二中劫以后,天上的人:或是欲界天的人、或者色界天上的人,也到我们这个世界来走一走,他们有神通、有光明,他能来。现在是说死亡了,换一个果报,生到第三静虑。

  酉二、例余品生

  余一切处,渐次亦尔。

  「余一切处,渐次亦尔」,这个「余一切处」,《披寻记》上各处都没有什么解释,不知怎么讲?那么后来我想了一想:这个三禅天,当然那是一个很殊胜的地方,那么从第四禅天的人死了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另外三禅天也有属于三禅天,还有其它的地方也属于第三静虑的,所以叫「余一切处」,这么讲好了。譬如说是这一个大的一个岛,这海里面有个岛、很大的一个洲;但是这个大洲的周围还有一些小岛,还有小岛也是属于这个岛,也是属于这个大的洲的,这可以这么解释;这个三禅天也有这个情形,是「余一切处」。「渐次亦尔」,他们也是由四禅天里面的人死掉,也到这里来了,到这来住,「余一切处」。「渐次亦尔」,逐渐的都来了,也是这样子。这个「渐次」,是他那寿命到了、死了,他才能来的,所以也是有前后的次第的。

  申二、第二静虑(分二科)  酉一、举上品生

  复从第二灾顶,生第二静虑。

  「第二灾顶」,就是三禅天,他们的人死了,就是生到第二静虑。第二静虑也有其他的地方,叫做「余一切处,应知亦尔」,是这样子。

  申二、例余品生

  余一切处,应知亦尔。

  这个《披寻记》的科上的意思是:生到第三静虑、第二静虑那是上品生。「余一切处」,就是「余品」,那可能就不是上品了,这样意思。

  申三、初静虑(分二科)  酉一、大梵生

  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为最大梵。由独一故,而怀不悦,便有希望: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

  「复从第一灾顶,有一有情,由寿等尽故,从彼没已,生初静虑梵世界中」,这里说到第一静虑。第一静虑的人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第一灾顶」,「第一灾」,就是火灾。火灾之顶,就是二禅天,所以从第一灾就是从二禅天。有一个有情、有一个众生,当然这个有情他是要有一点特别的。

  「由寿等尽故」,由寿尽、业尽、福尽故。「从彼没已」,生到初静虑的梵世界中。「初静虑」,他称为梵天。「为最大梵」,初来的这一位叫做大梵天。「由独一故」,只他一个人。「而怀不悦」,心里不欢喜。「便有希望」,希望心,有什么希望呢?「今当云何令余有情,亦来生此」,其他的人;我一个人在这里不是太好,怎么办法令其他的有情,也能来到这里来给我做伴呢?

  酉二、余梵生

  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

  「当发心时,诸余有情,由寿等尽故,从第二静虑没已,生初静虑彼同分中」,就来了,他就生到这儿了。那么初禅的这个大梵天王,他认为那些人来了,是由他的心念而来的,所以认为这是他的儿子,他们也同意他是他们的父亲。是这么回事儿。

  午二、欲界诸趣摄(分二科)  未一、空居四天(分二科)  申一、器世间

  如是下三静虑,器及有情世间成已。于虚空中,欲界四天宫殿渐成。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

  「如是下三静虑」,像前面说的;这一共是四个静虑,现在下三静虑。「器及有情世间成已」,这个器世间和有情世间都成立了。「于虚空中,欲界四天宫殿渐成」,前面是说色界天;这底下说欲界天,欲界天「四天宫殿渐成」。欲界天一共有六层天:有四王天、忉利天、地居天是在地面上居住的,其余的六层天是虚空里面。所以说:于虚空中欲界的四天宫殿也逐渐的成就了。

  「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那怎么样成就的呢?就是「化」,就是无而忽有,就有情的业增上力,忽然间就有了,这样子。

  申二、有情世间

  又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余如前说。

  这是第二科。又欲界虚空的四层天居住的地方成就了,那么有谁到这来住呢?「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极净光天,那这就是二禅天。经论上说二禅天的人来到这个欲界,因为这个初禅他和欲界是同时被火烧了,烧了以后经过空,然后再成立,同时成立的,所以不说是从梵天来到人间、来到欲界天,不这么说;说他从二禅天来的。我以前还没想:为什么不说初禅天的人死了,来到我们欲界来呢?当时不太明白,现在知道这个事情。

  「当知彼诸虚空宫殿皆如化出。又诸有情,从极净光天众同分没,而来生此诸宫殿中。余如前说」,就是每一层天之外,还有其他所属的地方,也都是从第二禅天的人往生来的、生来的。

  未二、地居诸趣(分二科)  申一、一切器世间(分二科)

  酉一、约居处辨(分二科)  戌一、成渐次(分三科)

  亥一、风轮(分二科)      天一、标依持

  自此以后,有大风轮,量等三千大千世界,从下而起,与彼世界作所依持,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

  这底下是地居的众生的情况。先说这个器世间,先约居住的地方说。

  「自此以后」,就是欲界天虚空诸天成就了以后。「有大风轮」,有很广大的风轮。这个「轮」,有圆的意思,这个大风轮是个圆的。「量等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从下而起」,是先从下面活动,这个大风轮。

  「与彼世界作所依持」,做这个事情做什么呢?就是为这个世界作个依持处,依大风轮为一个依止处。就是风轮的依持的力量,这个世界才能够存在,是这样意思。那么这个和现在,我们不详细的去看,和现在的大气层有点相似。「为欲安立无有宫殿诸有情类」,这就是在这个地球上居住的人,他们不是有现成的宫殿的。这些没有宫殿的有情类要有个处所安立、有个居住的地方,就是:先有个大风轮做依止处,这样意思。

  天二、释彼相

  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谓仰周布,及傍侧布,由此持水令不散坠。

  「此大风轮有二种相」,这就是风轮的相貌。「谓仰周布,及傍侧布,由此持水令不散坠」:「谓仰周布」,这个「仰」,是向上,由下向上,遍布到像三千大千世界这么大。「及傍侧布」,及周围、旁边,周围也有风轮。说这个风轮的相貌是这样子。

  「由此持水令不散坠」,因为有了风以后,这个风能摄持这个水令它不散、也不坠,就是留在这里,这应意思。这底下说详细的相貌。

  亥二、水轮

  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从此降雨,注风轮上。

  「次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界,金藏云兴」,前面这个风轮也是众生业增上力成就的;然后还是「由彼业增上力故,于虚空中」有「金藏云兴」。「金藏云兴」这个话怎么讲呢?就是云里面含藏着金属的东西,所以叫做「金藏云」。这个云兴起来以后,「从此降雨,注风轮上」,这大雨──这个云就降雨流注在风轮上面。

  亥三、地轮

  次复起风,鼓水令坚,此即名为金性地轮。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

  「次复起风,鼓水令坚」,降了大雨以后,又生起来一种风,这个风鼓动水,使令它变成一个坚固的实体。水是流动的、不坚固,现在让它变成坚固的实体。「此即名为金性地轮」,这个水被风的鼓动,它逐渐地就变了,逐渐地变成「金性地轮」。这个事情有人说笑话说:『鸡蛋里挑骨头』,是有骨头嘛!是有骨头,这话没什么不对嘛!现在这个水好像是个流动的;但它会变成大地、变成七宝,都是由水变成的,「此即名为金性地轮」。就是这个金属的东西,就是这个大地,大地就是这么样成就的:先有水,然后风来鼓动它,就变成一个地轮。地也是轮,也是圆的,这有点意思。

  「上堪水雨之所激注,下为风飙之所冲薄」,这个地轮是坚固的,这上面可以有大雨,这个水、降大雨的时候,在大地上流注。「激注」,也有冲击、也是流注的意思。下边,这个金轮的下边还有大风,「风飙」,「飙」,也就是暴风,来「冲薄」,也就是来冲击他,也是这样的意思;但是也没有什么事。

  戌二、成差别(分二科)          亥一、出诸处(分二科)

  天一、苏迷卢及七金山(分二科)  地一、辨体性(分二科)

  玄一、苏迷卢(分二科)          黄一、举因

  此地成已,即由比业增上力故,空中复起诸界藏云。又从彼云降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次复风起,鼓水令坚。

  「此地成已」,当然,这个动──看这个文、前后文这么看,这个世界的破坏是水火风,世界的成立还是水火风;他也能成立,他也能破坏;成立也是它,破坏也是它;破坏也是它,成立也是它;但是,总而言之是众生的业力,是这样意思。

  「此地成已」,这个大地的地轮成就了以后。「即由彼业增上力故」,还是由业力。「空中复起诸界藏云」,虚空里面又生起了「诸界藏云」。「诸界」是什么?就是地、水、火、风。这个云里面藏着地、水、火、风的性质的东西,所以叫做「诸界藏云」。这个「诸界藏云」在虚空里生起了。「又从彼云降种种雨」,从那个「彼云」里又是降落下来很多的、各式各样的雨,它就是作用不同就是了,所以叫「种种雨」。「然其雨水,乃依金性地轮而住」,依这个大地而住,这个水流在这里。「次复风起,鼓水令坚」,又是这样子。

  黄二、显性

  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此山成已,四宝为体。所谓金、银、颇胝、玻璃。

  「即由此风力所引故,诸有清净第一最胜精妙性者,成苏迷卢山」,原来这目的是这样子。「即由此风力」,这个风、兴起来这个风的力量的引发,所以「诸有」的「清净、第一」、最殊胜的了;又是清净的、又是最殊胜的,「精妙」体性的性,这种东西,那么就是四宝。「成苏迷卢山」,造成了一个须弥山,这样造成了。「此山成已,四宝为体」,这个须弥山是四种宝为它的体性。那四种宝呢?「所谓金、银、颇胝、玻璃」这四种宝。

  玄二、七金山(分三科)  黄一、标性

  若中性品者,成七金山。

  「七金山」的宝就不如须弥山了。成七个金山,看以后下面会说的清楚。

  黄二、列名

  谓持双山。毗那鬊迦山、马耳山、善见山、竭达洛迦山、持轴山、尼民达罗山。

  「持双山」──七个金山;第一个金山名字叫做「持双山」。「持双山」是中国话,梵语叫做逾健驮罗,中国话叫做「持双」。这个「持双」是什么意思呢?说是那个山顶上有两个──横看成岭竖成峰;就是有两个岭,看这个山上有两个山岭,这叫「持双山」,这第一个金山。第二个叫「毗那鬊迦山」,中国话翻作「障碍」。窥基法师他解释:山上有个神,那个神障碍人修善法;这是约这个神来立名字,叫做障碍山。「马耳山」是中国话,印度话叫做遏尸缚羯拿,中国话叫做「马耳山」,就是那个山的形相像马耳朵。「善见山」,印度话叫苏达梨舍那,翻中国话叫做「善见山」,人看见了这个山能生善念,所以叫做「善见山」。「竭达洛迦山」,这翻到中国话叫做担木山。扁担的担,担责任的担,担木山。「持轴山」,印度话叫做伊沙驮罗,翻到中国话叫做「持轴」。这个「轴」,就是车轴,类似车轴似的这个山。「尼民达罗山」,海里面的鱼的名字叫做「尼民达罗」,这个没有办法翻,就是纯原来的音。

  黄三、释相

  如是诸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绕苏迷卢次第而住。

  「如是诸山,其峰布列,各由形状差别为名」,这么多的山叫做七金山。它们的峰,每一个山当然都是有山峰的,一个一个地陈列在那里、分布在那里。各由他们的形状的不同而立出来不同的名字;但是,其中第二个山是以神的名字立名的。「绕苏迷卢次第而住」,这七金山在什么地方呢?就是围绕这个须弥山而住。在须弥山的外边,一个山、一个山围绕着──「而住」。

  地二、显彼量(分二科)  玄一、苏迷卢

  苏迷卢量,高八万逾缮那;广亦如之。下入水际,量亦复尔。

  「苏迷卢量,高八万逾缮那;广亦如之」,从这个文句上的表示,须弥山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中央;那么七金山是围绕着这个须弥山的外边。苏迷卢它的量──它有几高呢?有几大呢?这个量,高有八万「逾缮那」,旧的翻译就是「由旬」,八万由旬这么高。「广亦如是」,它的高是这样子;那么广是多少?也是有八万由旬,这样子。「下入水际,量亦复尔」,这个须弥山入到水里面的量,也是八万由旬。出水八万由旬,入水八万由旬。这是说这个须弥山的量。

  玄二、七金山(分二科)  黄一、持双山

  又持双山,等彼之半。

  这底下说七金山的量是多大呢?这个「持双山,等彼之半」。「等」,与须弥山的一半是相等的。那么就是、应该是入水也是八万逾缮那,也是八万由旬;出水就是四万由旬,就是须弥山的一半,是这样意思。

  黄二、余六山

  从此次第,余六金山,其量渐减,各等其半。

  从这个持双山来论次第,剩余的六个金山,他们的量逐渐的减少。「各等其半」,那第二个金山就是第一个金山之半,那么就是两万由旬了。那么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第六个、第七个都是这样意思。第七个金山,就等于第六个金山的一半,就逐渐的低下来了。

  天二、四大洲等(分五科)  地一、四大洲八中洲并轮围山(分二科)

  玄一、略标列

  若下品性者,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并轮围山。此山轮围四洲而住,量等尼民达罗之半。

  「若下品性者,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外,成四大洲、及八中洲」,前边说是妙高山是第一最胜精妙性的;那中品性成七金山;现在是下品性的。这个金属的东西有分三品,下品体性的这种金属,就是「于苏迷卢四边七金山」以「外,成四大洲」,在大海里面有四大洲。

  东胜身洲,东西南北的东;胜,殊胜的胜。有的地方写东胜神洲,神通的神,是不对的;应该是身,身体的身,东胜身洲。东胜身洲什么意思呢?就是东胜身洲那个地方的人,他的身相很殊胜、他的身形比别的地方的人好,叫东胜身洲。

  南赡部洲,是赡;而不是瞻。瞻望的瞻、是个看。南赡──赡,是贝,宝贝的贝,那个贝字边;翻到中国话叫做胜金洲。这个赡部是树;树那个地方有河,河里面有黄金,那个黄金是最殊胜的。所以河的名字叫做赡部;旁边、那个河边上的树也叫赡部;而这个地区也叫这个名字,叫赡部。这个是在须弥山的南面,也在七金山之外,咸水海里面,那么它叫南赡部洲,就是叫做胜金洲。

  西牛货洲,下面有解释。西牛货洲,牛货,以牛来贸易,以牛羊作贸易:我的牛羊卖给你、你的牛羊卖给我;就是这样作交易的,叫西牛货洲。

  北拘卢洲,拘卢翻个胜处。四大部洲,北拘卢洲是最殊胜的,那地方的人都是有德行的人,都是修这五戒、十善的,是修十善法的,不像其他的世界的人不一定。

  那么「成四大洲」、及八个中等的洲。「并轮围山」,令外还有一个轮围山。轮围山什么意思呢?「此山轮围四洲而住」,这个轮围山就是在四大部洲的周围而住,就是在那个地方,在四大部洲的周围住。「量等尼民达罗之半」,「尼民达罗」,是七金山最后一个山,是它的一半,出水那么高。

  地二、非天宫殿

  复成非天宫殿。此宫在苏迷卢下,依水而居。

  前边是说这么多的住处,诸天的住处;或是人的住处──四大部洲就是人的住处了;须弥山上面是天的住处,还有空居天;现在说非天。「非天」,是什么?就是阿修罗了。说到阿修罗,他有天福,而没有天的道德,所以是非天。他的住处在那里呢?此宫在苏迷卢的下边,依水而住,依这个大海水里面,在大海水里面住。

  地三、大雪山无热池

  复成大雪山、及无热池周围崖岸。

  这个须弥山、四大部洲、乃至这非天的宫殿。又成了大雪山──就是我们南赡部洲这个地方还有大雪山、还有无热池周围的崖岸都成就了。

  地四、一切落迦

  次成最下八大那落迦处。诸大那落迦、及独一那落迦、寒那落迦、近边那落迦。

  次成最下的八个大的那落迦处,地狱处,有八个大地狱。「诸大那落迦」、及独一的那落迦。有独一的那落迦,这又是不同的。有寒的那落迦,寒冰的地狱,还有近边的地狱。

  地五、一分鬼傍生处

  复成一分鬼、傍生处。

  这都由水、由风的鼓动,成就了这么多的地方。「复成一分鬼」,这个鬼在人间也是有,各地方都有,现在是说到有一部分鬼的地方;有傍生的地方,就是畜生的地方。

  亥二、广四洲(分三科)  天一、列名

  四大洲者:谓南赡部洲、东毗提诃洲、西瞿陀尼洲、北拘卢洲。

  「四大洲者」,四大洲是那四大洲呢?「谓南赡部洲、东毗提诃洲」,我刚才说了,「东毗提诃洲」,东胜身洲。「西瞿陀尼洲」,翻个牛货洲。「北拘卢洲」,就是胜处洲。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