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21-11a)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轻安。”(十一卷)

  ……《瑜伽师地论》332页,还是讲修定,做功夫,修定的方面。上次讲到“具分修”,止观双修。止观是定慧的因,定慧是止观的果。上次讲到“二分双修,无间作意。”

  “殷重作意者,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此中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由寂静作意故,生长(zhang)轻安。(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

  “殷重作意”就是我们修行要非常郑重……第一就是上次给你们解释的,但还没有详细解释的“有分别影像作意,”与“无分别影像作意,”这是基本的。上次我们讲到影像作意,大家修念佛……比如观佛像,观阿弥陀佛佛像,应该怎么观起来?你们观不观的起来?……全体都观不起来?我不相信,有很多人观得起来的。观不起来的举手,我看有多少,搞清楚一点。(同学举手)哦,没有多少嘛,其他是都观起来了。因为你们对“影像作意” 没有搞清楚,经典上都告诉你了。比如这个佛像你看了没有?看了。你不看它的时候,这个影像有没有?影像有嘛,影像作意。第一步先要把这个影像留着,你不管它是泥塑的、木雕的、画的,假想的,都可以。

  你们为什么观不起来佛像呢?一观佛像的时候,就想到那个阿弥陀佛是活的,如我们肉身一样,站在那里,最好是抱着我们,还会讲话呢,摸摸你的头呢,对不对?所以观不起来。你想你的爸爸妈妈不是活的身体吗,你现在隔得远了,妈妈不在你身边,你想妈妈也是那样活着抱你、骂你、打你,做不做的到啊?做不到。现在想爸爸妈妈、兄弟姐妹,乃至你们在家的想你的情人,是不是只有一个影像啊?对不对?把这个影像转过来,世间法的影像摆掉,就是一个佛像,你不管是泥塑、木雕、画像都可以,把这个影像留住,这是意识境界。当你打起坐来,意识境界这个影像,这不是第六意识的境界,是独影意识的境界出现了,懂不懂?你们学过唯识吗?独影意识境界的影像出现了,出现了就是留住这个影像,也不管它是在外、在内、在上、在下,都不管,影像留的住。

  止住这个影像的时候,等于一个画家构想一幅画面,根本在幻想中,但是他有这个影像。影像留住了,这个画家想那个东西,自己都忘了;一个诗人想一首诗,“云淡风清晴无天……”头在摇啊,人都到了那个“云淡风清”中了,就进人那个幻想境。把这个影像永远留住,心念得止,慢慢第六意识止了,止了以后,止止止止——等到意识清明了,自然身心两个会配合的。白骨观也是这样,念阿弥陀佛也是这样,什么都是这样。

  懂了没有?你们试试看,影像作意,行不行?一用心就不行,很自然的。(师问某)哎,你想过女朋友没有?有啊,那个影像一想就来了,对不对?根本不用力的,对不对?你想过爸爸妈妈没有?对啊,那个影像就出来了嘛。如果爸爸妈今天不舒服,你晓得了,你那个影像始终留着(一直担心),对不对?这是影像作意,懂了没有?都会了没有?试试看。不要瞪起眼睛看我,我没得影像。会了,这下到十一楼,修不好要打香板的哦。

  所以观佛像眉间白毫光也可以,观这个光。哪个晓得我的那个“法宝”在哪里?大球、小球。**知道吗?小球放在哪里了?快,两个手捧上来。那么眉间白毫光影像作意,这个一止,妄念有没有呢?有,不相干。那么,禅宗的夹山禅师有两句话:“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啊,懂了吧?影像作意,止在这里。那个妄念,思想有没有?有,那是游鱼,不顾,始终一个(影像作意)。懂了吗?大家笑的肩膀直抖,是肩膀抖,还是影像作意发抖啊?会不会?会了啊,你不会我也当你会好了,不然我很伤心。

  这个影像作意有了,那么你们跟着就要有问题了,为什么不问我问题啊,你们想想看,有没有什么问题。所以你们问问题都不能问,佛经里这些佛弟子们问了那么多问题。所以会问还是不错的,问都不能问,怎么学么?学问学问,要学要问啊。你看,老师我请问:这种神经病的,进入那种精神状况的境界(与这)有什么两样?那种精神病境界:“哎呀,我看到鬼了……你看,就在前面……哎哟,我怕死了,哎哟……”同这个有什么两样?是不是一样?(有答,不一样。)怎么不一样?(答:……神经病是潜意识做祟,下意识产生的幻想。)那么影像作意呢?(答:影像作意完全是心念,不含半点杂念邪念的,而且是由佛像产生的,所以不一样。)“云淡风清晴无天”,“净无天”,差不多,你没有讲清楚。简单明了:一个是做得了主的,我要造作的;一个是被动的,他不晓得,莫名其妙,自己不晓得这个就是自己捣鬼了,就是这一点。等于是:一个是瞪眼上当;一个是闭起眼睛在做梦,莫名其妙的,被它所动的。懂了吗?是这个道理。我给你讲的下个结论:“云淡风清净无天”,差不多。

  比如你们现在修光明点,眉间白毫光点,我给你们留个影像作意。如修密宗的方法,密宗黄教,红教、白教、花教都一样,黑教叫笨教,四川人叫乌教。所以四川人骂人啊:你这个人乌教,乌教就是很糟糕了,邪门左道。都用这个(师示水晶球),大的水晶球,还有个小的。你们现在注意看,你们都看到反光的亮点吧,看清楚啊,这点反光的亮点闭着眼睛看现在有没有?对,影像有,这就是影像作意,就定在这一点明点上也可以。等于阿弥陀佛眉间白毫光相。永远在光明中,乃至比丘在睡眠的时候,依据戒律,这个亮点在心中。

  此亮光非真非假,缘起性空,明点。心越细明点越小,心粗明点就大。我现在不用手端着,哎,我就把手当成龙的爪吧,五龙捧珠。心粗的时候,这个明点观大点,心细的时候,观明点越来越小,然后忘我忘身,这就是影像作意。现在你们试试看,这点明点有没有?不管是在头顶、在额上、在心中、在身外都随便,有没有?影像有没有?影像,就是这个影像,不求实际。容易吧,有了,那就行了。一用力就不行,你第六意识太作意,就不是影像,懂了吗?太放松了,没得影像。影像作意,第一步开始修。把这一点止住了,“龙衔海珠,游鱼不顾”啊,久久自然心念止,得奢摩他,懂了没有?都懂了?好了,这叫做“无分别影像作意”,这个明点用不着去分别,亮光,管它是什么亮光,我晓得是影像,对不对?

  怎么叫“有分别影像作意”呢?比如修净土宗的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那么你的分别影像就来了:阿弥陀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西方极乐世界有八叶莲花,七宝行树等等等等,都加上了许多的观想,然后,心里还参:“念佛是谁啊?”“谁是我啊?”“所念的是什么?”“能念的是什么?”然后又有“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念即不念,不念即念。”等等,那些都来了,这就叫做“有分别影像作意”,懂吗?所以禅宗参话头,“念佛着是谁?”“谁?”,“我是谁?”,“吃饭的是谁?”“走路的是谁?”都是“有分别影像作意”。懂了吧?我这样解释你懂不懂?不是说你们不高明啊,是我明不高啊,讲的不清楚啊。

  所以“有分别影像作意”和“无分别影像作意”,包括一切修法。比如说念咒子,嗡嘛呢叭咪吽……南无吧啦爷爷……爸爸……都一样,即你无法注解的就是“无分别影像作意”。有分别影像作意呢?比如心经“揭(jie)谛揭(jie)谛”,这是现在普通念,真的照梵文音念是“揭(ga)谛揭(ga)谛,婆罗揭(ga)谛,婆罗僧揭(ga)谛,菩提(da)娑诃(ha)”。我们现在念“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菩提娑婆诃”,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有答:……)他能解释的。“揭谛揭谛”就是“自度自度”,“婆罗僧揭谛”就是“度一切众生”, “菩提娑婆诃”,快快的觉悟,娑诃是快、快、快,就是很快的成就,快快的觉悟,般若成就到彼岸。那么你懂了这个咒语的解释,这个咒语就变成了“有分别影像作意”。所以密咒多半不给你解释,因为人一“有分别影像作意“,你来了:“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婆罗僧揭谛……”哎哟,快快自度……我不晓得几时度得起来啊……我这样念不晓得诚不诚恳啊,好象我没有专一哎……糟糕,我再念一遍……“揭谛揭谛,婆罗揭谛”……哎哟,揭(jie)谛好啊还是揭(ga)谛好啊?(众笑)然后啊,(jie)谛(ga)谛,(ga)谛(jie)谛,两个就在那里打了半天仗。“有分别影像作意”变成散乱心了。所以一切咒语不告诉你解释的原因(是这个)。咒就是叫你念,念的时候,你没有办法解释了,一念清净,“无分别影像作意”可以得止。

  由此法门即可了解百千万亿法门,一概通透,懂了没有?那么有些人说:我上座一念清静,万事不管。你不管啊?你两腿酸了你就要管,两个腿麻了你就要管,这个时候是什么?有分别。那么你说,我假使把这一点亮光明点定住了,光明点定住了,腿麻不麻呢?照麻不误,那么照麻的时候,照酸的时候,背上照难过的时候,我这个明点在,这算不算修止呢?算修止。那麻的是什么呢?那是受阴。我这个明点在的是想阴,意识清净,这一念不动。受阴跟想阴是两回事,懂了吧?所以,你身体上的血液还在流动,呼吸还在往来是行阴,明知自己的想阴在作意的就是识阴,五阴俱全。慢慢等到得止以后,做观,止观双运以后,一路下去,得解脱以后,是五阴清净,那个时候才说“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若厄”,知道了吗?修持之路是如此。

  懂了吗?只此一回,第二遍我不会再说了。你们也没有拿供养,也没有哄我一下:老师好,老师早都没有叫,我随便就传了,划不来。(大家笑)希望从此一路,好好修去。那么,“有分别影像作意”“无分别影像作意”,都懂了啊?比如修止观,数息、止息、随息,你说这个是“有分别影像作意,”(还是)“无分别影像作意”的法门?(答:有分别。)对了。“有分别影像作意”易学而难成;“无分别影像作意”的修法,难学而易成。都了解了。

  “殷重作意”, “殷重”就是很尊重这个事情。

  “谓不慢缓加行方便。”这告诉我们用功的时候,你不要着急。不要上来就想得定,就想证果,然后就象证到一个苹果一样的大,美国苹果一样的好,好大好大的一个果,然后完了——求急。所以佛说,用功像弹琴一样,你把琴弦上的太紧了,“嘣”断了;太松了,弹起来没有声音。佛拿弹琴来比喻,叫弟子们用功不快不慢,不求急进也不怕迟。你说:哎呀,人家七天开悟!我来个七十年开悟好不好?开悟了都一样嘛,管他迟早呢,对不对?所以不急,这就是乌龟跟兔子赛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要自己称量自己的心性,不快不慢,修一切“加行”的方法。加行的东西多了,比如今天身体不舒服,感冒了,吃药也是加行,运动出汗也是加行,修各种瑜伽术也是做加行。就是说,你专门选一个法门修一种止观的时候,其它帮助你修定的都是属于加行,“谓不慢缓加行方便”,方法。那么,“加行方便”要怎么样修,得止怎么样修呢?

  “此中,”这个里头包含的,“由胜解思择作意故,净修智见。”比如,你们打坐观佛像,并不是叫大家都观这个明点啊,这是拿一个东西给你做样子。比如密宗的修法,观佛像,我们这个佛像很有福气,胖胖的,像个发财的老板一样,很好,又白又嫩又胖。或者你找一个铜像,藏像,很庄严的,有亮光。所以真正的修法,你单独修的时候,大众修持的时候,为什么前面摆个佛像?假定你们自己有佛堂,回家单独修,座位,打坐在这里,前面一个桌子,摆的距离,看你佛像有多高,这个佛像刚刚对着眼睛,看清楚了,观好。开眼也好,闭眼也好,一定,影像留住,就观这个影子。乃至(全部)观不起来,观眉间一点,就是佛这里的亮光……我没得亮光,只好拿他来替代,就这么一点亮光,眉间的光。或者你观佛的鼻间,或者观胸口的万字,先不要下部观,先做上部观,这个道理将来再说。慢慢地你把这个影像作意观好。然后,在此中,定住了这个境界,“胜解思择作意”,不是说不可以用思想,三藏十二部经教的道理,在定境界中慢慢开发,有许多不懂的道理,因为定久了,定久静极就慧生,智慧开发了,懂了。所以有许多人,一得定,一辈子没有读过书的,忽然会读书作文。很多出家人,比如八指头陀,也没有读过书,他的诗是第一,做的那么好,是他定中的智慧开发了。

  “胜解”,因为“思择”,思维修,作意来的。这个时候,一边在这个佛像的境界定住了,“净修智见”,正思维修,加上八正道,四念处,都变成观明点这一点,观佛像这一点加行了。乃至禅宗的话头,禅宗的公案,乃至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时候,你修某一个法的时候,其它八万三千九九九个法门都是它的加行。当你修禅的时候,净土、密宗一切一切法门都是它的加行。等于我们这一堂人坐在这里,我在中间一坐,其他人都是附属的,对不对?你坐在中间,是不是别的人都好象帮忙你的?陪你坐着,是不是?还是你陪他坐着?主观立场不同。所以一切法,皆是一切加行,这懂了吧?

  所以,修这个“净修智见”故,那么,“胜解”,有许多平常经典道理理解不通的,理解通了。“思择作意”,正思维当中,就晓得自己怎么样修,这条路怎么样走。所以,到这时候,学问越好经典越读的多,智慧越开发,越快。但是一个字,一本书都不会,一个字也没有读过,智慧真开发了以后,什么都懂,一通百通,定慧之力。(有问:智慧开发是多生累劫以来读过的,还是没有读过的?),包括一切,一切不管你多生,前生、后生,来生都包括进来了,这叫一切,三世因果都包括进来了。来生事若不知,那还叫一切啊,那半切。

  “由寂静作意故,生长(zhang)轻安。”你假使观想明点或者佛像,静到了极点,这个时候,慢慢……当然你们现在没有轻安,你们现在打坐啊,只有轻安相对的两个字:粗重,又粗又重。腿酸、腿麻,那个屁股坐在棉花垫上,我的妈呀,好象石头压在上面一样,身体也轻不起来,粗重。那么,慢慢慢慢忽然有一天,头顶发生清凉,或者,头顶好象和尚剃了光头,夏天,那个刀刮得光光的,像那个西瓜皮一样,发青,然后拿一点温水一冼,在风口一吹,那个凉快!那个时候:“南越王不做矣。”让你当皇帝你都不想,就是那一刹那,那个清凉。得止得定的人,昼夜都在那个境界中。这还是一点点,这是轻安的粗相。头顶发起轻安,一直到全身。如果你说,我觉得很凉哎,里头如薄荷一样,那是有病。轻安的凉快是形容舒服清凉,你愣是觉得身体内部有股凉气,伤风了。懂了吗?此中有差别,这就要智慧。伤风了,赶快要吃药。那么清凉一来以后,头顶先发起清凉的轻安容易退。用功不对,或者上午这一堂坐的很好,得轻安,头顶发清凉。中午一看,豆腐,青菜,菠菜,好哎,油炸的,多吃了两口,饭也多吃了两口,饮食吃坏了,轻安变成了粗重,乃至头发胀发闷,然后肠胃也鼓起来了。下午打两堂座,上面“呃——”,下面“噗——”就来了,消化不良,轻安都变成粗重了。所以饮食、衣服……或者刚刚发轻安,清凉以后,身体也发暧:哎,好,你看人家都感冒,都穿那么多,你看我不怕。然后再脱一件,或者不脱,坐在风口上吹一吹风,感冒了。下午不但粗重,还加上鼻涕溜溜。那么鼻涕一溜溜,又完了。这一转转过来,不晓得一个月、两个月、一礼拜、三天,不知道。所以修行用功啊,同发财一样,同世间事业一样,同房子一样,建筑起来,难啊,毁坏是一时的,什么都要调整,这叫修行。

  “由寂静作意故”,静到了极点,可以得到“轻安”,头顶发清凉是轻安的前象哦,真正轻安到了,也就是密宗道家所讲的气脉,奇经八脉,三脉七轮了,一下通了,轻安。整个的身体觉得象是一片树叶子在虚空中飘,一切都是轻灵的,没有哪个地方不轻灵,不舒服。轻而安,在磅秤上一称啊,你要多重就多重,算不定变成二十几斤了。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