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讲座

瑜伽师地论 | 作者:南怀瑾 [投稿]

南师讲《瑜伽师地论》(22-11b)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于诸盖中。心得解脱。由无间殷重作意故。于诸结中。心得解脱。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或复思惟随一妙事。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十一卷)

  ……轻安是慢慢地生长出来的,一得了轻安以后,并不是修成功了,这个时候的气脉大部分就通了,但是还没有到脉解心开的程度。

  “由一分具分修作意故。”“一分”或者“具分”,“一分”就是只修止,只打坐修定;“具分”还修观,止观双运。懂了没有?

  “于诸盖中,心得解脱。”因为打坐修定以后,贪嗔痴慢疑这些心理的坏毛病就转过来了,没有了。看你们现在的行为,我经常观察你们:五盖啊还加上两层,五盖重得很,尽管在修行,盖是越来越盖得重。棉花盖了以后,加上石灰盖,石灰盖了以后,现在再加上水泥盖。所以真做功夫到了这个时候,这五盖都是考验自己的,你记住了,晓得自己有没有……不要走邪见的路,心就真的得解脱了。比如,你看我们同学里有许多人,非常聪明,万事都知道,因为太聪明了以后,有个什么盖呢?疑盖就重,“咚”听到一个声音:“什么声音啊?”一边要看老师,一边(四处寻找声音)太聪明了,疑盖。换句话,也不够聪明,真聪明,坐在这里如如不动,一听,“咚”,那是录音机(的磁带)该换了,什么声音就知道了。定能生慧,那是慧聪。普通的聪明就是这样,眼睛咕噜噜东转西转,身体东凑西凑。你看,很聪明的人疑盖就越重,对不对?世界上的笨人少怀疑人家,聪明人特别爱怀疑别人,一天饭吃饱了,专门狗拿耗子多管闲事。耗子就是老鼠,狗去抓老鼠,多管闲事。这个是疑盖。

  越聪明人贪盖也越重。说:我什么都不看,我只要看书。看书不是一贪啊?告诉你,看书也是一贪,我就恨死了自己的这一贪。一天到黑躲在书虫中,有时候气起来想都把它丢掉!但等到有人问:“我借这本书。”“哎,你不要给我弄坏了,看看就拿来啊。”我就是对书舍不得,什么都可以,书不能动。叫做“无药难医书史淫”啊。所以宋朝的辛稼轩有两句名作:“一生不负溪山债,百药难治书史淫。”(原文)写不写的出来?你们听过的都会写,没听过的就盖住了,这是第六盖。“不负溪山债,”名山胜境都走过了,“百药难治书史淫。”爱读书。这个瘾也是很顽固的,太过了,这个毛病去不掉,我经常引用他的这两句,非常有感慨。看到书就爱,到现在看到有新书出来,就跟同行的同学说:“哎,买一本,买一本。”“老师啊,这本书很贵。”“哎,管它什么价钱,买买。”就是这个。所以说,贪嗔痴慢疑一切盖,唯有得定,“心得解脱。”

  “由无间殷重作意故。”由于“无间殷重”,行住坐卧都在修这个定,都在这个观里……哎,你们修定有时候越用功啊,越观不起来,为什么?第六意识的明了意识把它加重了,影像跑掉了,放轻松,它就来了。所以这个快慢要“不慢缓加行”,要你自己调整。道家把这个东西叫做“火候”。等于师傅教你炒菜,火候的老嫩,炒的咸,炒的淡,那是你自己的本事,师傅没有办法教的。所以,同样是做菜,同样的方法,同样的材料,每个人做出来的口味不同,就在这一点。做功夫也是这样,这个调整在于你自己。所以,“无间”,行住坐卧都在这个定境界中“由无间殷重作意故”——

  “于诸结中,心得解脱。”真得了定,你心中的八十八种结使,贪嗔痴慢疑,这前五盖在唯识中叫什么?(有答:五钝使,根本烦恼。)对,根本烦恼。那么,加上哪五个后就变成结使了?(有答:见。)对,邪见、边见、身见等等,结使也叫见,见就是观念,思想观念。习,习气就是贪嗔痴慢疑。所以,三界中的(这些见、习)合起来,就是八十八个结使,或论九十九个结使,去了十个根本的,故只算八十八个。那么,心中要如何解开这些结呢?无始以来我们的习气就是个结,像一条绳子打的结。所以修行求解脱,这个结永远解不掉。所以结使也翻译成结习,习气的习。你看爱漂亮的人,我经常在街上看到,爱漂亮的小姐,一边走路,一边照橱窗玻璃,领带(正一正,师学做动作),爱漂亮爱美的结习。结,碰到镜子非照一下不可,这是爱美的结,不是爱镜子的结,这个观念要搞清楚。

  爱美也是爱,爱字存在,万习的根本就来了。有爱就有欲,有欲一切等等就来了。所以这个结习之难除啊!结习要如何除呢?结习改掉了,就解脱了,就成小乘道了,就可以证果了。所以,改掉一个结习,证一分果位的(边境?)。什么叫证果?结习解脱清楚,自性清净的果啊,原来本来的成果就出来了。你以为果是一个苹果,是山上采下来,或是美国带回来的?你那里就有果。但是你的果位在哪里呢?结习绑住了,等于那个苹果外面被绳子、泥巴绑住了。所以“于诸结中,心得解脱”,要“无间”作意,起心动念,行住坐卧的时候,随时要修止观,“心得解脱”。

  “又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又”“由”于“无间作意”,“无间”即没有间歇性,没有间断的。用功的“无间作意”就是行住坐卧皆在定中。发愿力呢,随时随地度众生之愿,利人利世之愿没有休息,因此不会自杀,不会中途走。讲到自杀,你翻开戒律看看,当然不是你们出家受戒的光念条文,那不算懂得律。律藏里为什么会有这个戒条,它前面有个事情发生的,有很多的判例,如法院里叫做判例一样。他老人家,我们上面这个坐着的老板(释迦文佛),在世的时候,很多阿罗汉证果了,抹脖子自杀了。还有一位阿罗汉专门帮助人家自杀,他已经证到了阿罗汉……空的嘛,活着这个身体多严重,讨厌!说:“你会杀虎?”

  “对啊,我从前杀虎的啊,现在得道了。”

  “那我们都证到空了,还有几十年活着很麻烦,你帮忙杀了我吧?”

  “好。”一个一个都宰了。(众笑)

  这都是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发生的),当然他出去了,校长出门了。等到我们这位校长老板一回来:“怎么搞的?”“他们证得阿罗汉果,懒得留恋在这个世界,早一点解脱。”所以佛制定了戒律,不可以。这也说明,证果以后也容易犯断见。所以常见、断见就是观念问题,见解是思想错误。

  要知道“无间作意”……生命的分段生死、变易生死,自性缘起性空,不生不灭之理,“由无间作意故,终不徒然而舍身命”。乃至菩萨道的,不随便把这个生命舍掉。从智法师,你把这段记下来,昨天老和尚问过……

  “由殷重作意故,速证通慧。”“殷重作意”,专心立下志愿:我非修定证果不可!此即“殷重作意”,我们刚才讲的一段都“殷重作意”。他说,你若是下了决心修定力,会很快地得神通,得大智慧,“速证通慧”。这个生意可以做哦,你看,“速证通慧”,很快哦,你们下下功夫看。

  所以“殷重作意”,我们自己对于修行要认真,要看重。修行唯一的一条大路——定,修定慧,定慧的方法是作意而修。归纳起来两个法门,分析起来有八万四千,弥勒菩萨在《瑜伽师地论》中归纳起来有两种:一种是“有分别影像作意”;一种是“无分别影像作意”。刚才给你们解释过了。那么如何证得快呢?必须要“殷重作意”。懂了吧?不要落在昏沉中,我讲了半天,我把妈妈那里吃奶奶的力气都拿出来了,你们还在昏沉,那就要命了。

  “随顺作意者,谓由此故,厌坏所缘,顺断烦恼。”就是说,他不是提出有四十种作意吗,这篇一开始时,不要忘记了啊……另外一个名词,为什么叫做“随顺作意”?这是佛学的名称,弥勒菩萨告诉我们什么是“随顺作意”?因为你修止观的关系,修定的关系,“厌坏所缘”,自然会厌离世间,破坏了世间一切的外缘,“顺断烦恼”,一切烦恼自然顿断,所以叫做“随顺作意。”

  “对治作意者,谓由此故,正舍诸惑任持于断,令诸烦恼远离相续。”怎么叫“对治作意”呢?为什么我们学佛要修定?戒定慧,要修定呢?这里为什么不提戒呢?因为一得定了,不要谈戒了,一得定了以后,根本起心动念都不动了,没有所犯嘛,戒在其中矣,所以不谈戒,定最重要。那么,定是对治什么呢?医治什么呢?医治一切妄想烦恼,无明习气。所以由于此故,由于得定,“正舍诸惑”,一切不了解的抛掉了,“任持于断”,能断一切烦恼。“令诸烦恼远离相续”,一切烦恼远离,不会连锁下去,所以叫做“对治作意。”

  “顺清净作意者,谓由此故,修六随念。”哪六种“随念”?因为修定的关系,有六种“随念”

  “或复思惟随一妙事。”或者,由于“思维”处,跟“随”到一件“妙事”……比如说,因为定境界,得了这个清净境界,马上联想到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或者药师如来世界那个清净光明,这个境界马上就呈现了,马上出现“六随念”,六根跟着清静了,一下就清静了。

  “顺观察作意者,谓由此故,观诸烦恼断与未断,或复观察自己所证,及先所观诸法道理。”怎么叫“顺观察作意”呢?由于在这个定境界当中,自己可以观察到:我自己的习气,某一种烦恼断了,减轻了,某一种烦恼还很重。比如我现在贪吃的心很重;或者我贪懒这个心很重;或者我现在对于人物是非比较少管了,没有什么了不起了;或者觉得对人物是非还管得很牢,唯有什么进步了呢?偷懒进步了,懒的打坐。就是说,“随诸”观察“断与未断”,自己看的很清楚。或者能够“观察自己所证”的这个空的境界,所证的清净境界,所证的妙通境界,所证的气脉变化境界是不是对,自己在定境界里自然发慧,观得很清楚。“及先所观诸法道理”,乃至过去所学的,佛经上所看来的,老师那里所听来的,善知识那里所了解的,哪个是对的,哪个是不对的,搞的清清楚楚。

  我想一条一条地讲下去多没有意思啊,下面一看就都懂了嘛……你又贪污了我两分钟,叫做早到迟退……

  (20-10b)

  谓由此故。于奢摩他毗钵舍那。随修一分。具分修作意者。谓由此故。二分双修。无间作意者。谓一切时无间无断。相续而转。”(十一卷)

  a)有分别影像所缘作意,你们为什么白骨观观不起来,知道吗? 为什么观不起来?现在懂了吧? 懂了你讲……:?? ……(同学讲……)错了,错了没有关系,当学生的应该错,不错还当学生?(师希望学生能):“我对了,你下来!我上来!”哈,对不对?

  (b)

  “谓由此故。”“分别影像所缘作意”的例子多得很,比如修药师如来的,(你看)禅秘要法我叫你修,你自己有病了,你可以观药师如来或者白衣观音在头顶上,有许多活宝听我说了多次,还说没有影像,你是第六意识在分别观音菩萨啊!!!

  (c)“寂静作意者,谓由此故,或有最初安心于内,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寂静作意”是什么?“谓由此故”,上来两腿一盘,一定,“最初安心于内”,此心不动就坐下了,就是我们普通禅宗讲的:一切放下,安心不动,也到家了,所以法门是多方的。你看二祖见达摩祖师:问他:“你要什么?”

  他说:“我此心不能安,请大师为我安心。”

  他说:“拿心来,我给你安。”

  他就找:“觅心了不可得?”心拿不出来啊?没有啊?找不到啊?

  达摩祖师说:“就是这样!为你安心竟。”

  好了,他就悟了。此心了不可得啊,这个念头抓不住的,当下即空,就在这一念一空,就定下去了。“或毗钵舍那而为上首”安下去了以后,万念(缘)放下,一念不生,此心安了,再看世间的一切一切,原来是如如不动的啊。这就是定中有观,这就是“毗钵舍那而为上首”,以观“为上首。”

  (21-11a)

  “胜解”,因为“思择”,思维修,作意来的。这个时候,一边在这个佛像的境界定住了,“净修智见”,正思维修,加上八正道,四念处,都变成观明点这一点,观佛像这一点加行了。乃至禅宗的话头,禅宗的公案,乃至阿弥陀佛的佛号,这个时候,你修某一个法的时候,其它八万四(三)千九九九个法门都是它的加行(结合录音和上下文也是3)。当你修禅的时候,净土、密宗一切一切法门都是它的加行。等于我们这一堂人坐在这里,我在中间一坐,其他人都是附属的,对不对?你坐在中间,是不是别的人都好象帮忙你的?陪你坐着,是不是?还是你陪他坐着?主观立场不同。所以一切法,皆是一切加行,这懂了吧??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