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0年03月13日
地点:台北科技大学
主讲:智崇上师
纪录:张春美
整理:周雅容、羊忆玫
我们开始讲《圆觉经》。
《圆觉经》完整的名称叫《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这个经题,「大方广」意即又大又方又广,「圆觉修多罗」的意思是圆觉摩尼宝珠的智慧,「了义经」就是彻底究竟义的经,合起来就是「大方广圆觉摩尼宝珠的智慧、彻底究竟义的经」;我们平常简称《圆觉经》。
我们就先讲第一品〈文殊品第一〉,这是文殊菩萨在问问题。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
「如是我闻」阿难说:我把当时的所见所闻,真实的叙述如下。佛教的经典,大部分都是阿难记下来的,所以这个「我」指的是阿难。「一时」,就是在当时。「婆伽婆」就是世尊,就是释迦牟尼佛。
「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这一段话是描绘佛进入的境界,此境界有神通、有大光明,大光明能起作用,显现神通力,藏是集合体的意思,「神通大光明藏」即神通大光明的集合体。
释迦牟尼佛不但是进入神通大光明藏,同时还进入「三昧正受」。三昧指的是什么?是我常常讲的feeling,也就是现在的年轻人流行说的「fu」。
我很早以前就在用feeling,想要用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直觉、一种直观的感觉,因为中文里面没有一个恰当的字来代表。但是如果说feeling就是三昧的话,又把三昧弄得狭小了。三昧的意思比feeling还要广、还要大、还要丰富。但是我们首先要知道三昧到底是指什么?那就是feeling。我们用语言文字解释的话,就说三昧是一种不思惟的、不是经过思惟就清楚明白的、一种直觉式的感受;为什么要没有思惟,因为一有思惟就是识心的感受,不是觉性的感受。
这样子的说明其实还不很够,三昧真正的含意比以上还要丰富广大,而且变化万千。例如说某一个人,对某一个东西愈来愈了解、愈来愈能掌握、也愈来愈会用了,我们就说他已得「个中三昧」,这也有一点像台语的「眉角」。从「个中三昧」这个成语来看,其实我们是懂三昧的含意的。
三昧的意思这么丰富,它是无相的又是有相的,是在有相和无相之间互换变化,它并不只是一种智慧和了解,它是在做的用的、可起作用的,所以它是有力量的。如果我们只讲它是feeling的话,那只是一种了解;它不只是一种了解,它是起用的,这才叫做「三昧」。
三昧正受是什么意思?三昧有很多层次,比如说:只是了解的层次,那就懂三昧了,像《华严经》里面讲「入三昧」就比「懂三昧」要深入,如果能够「入三昧」之后,又与三昧合成一体,这就是三昧正受。
经文接下来,「一切如来光严住持」就是一切如来的神通大光明庄严住持。住持就是保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一切如来光严住持的境界也是所有众生的清净觉地。
「身心寂灭」,身与心都已经寂灭了。这里的身与心指的是什么呢?身指的是身体,心指的是识心。身体和识心在这个地方都没有了,寂灭就是没有了、消失了,不灭的只有清净的觉性。「平等本际」,平等的最基础之处。所谓平等指的是什么?有相无相平等、善恶平等、好坏平等、光明黑暗平等,也可以说娑婆与涅槃平等、世间与出世间平等,所有一切都平等了。
「圆满十方」,十方指的就是空间,这个十方代表的是无量无边的空间,也就是一切世界。在十方这个无量无边的空间里面,所有的一切都是圆满的。圆满就是没有缺陷、没有委屈、没有不足,全部都是满足的。圆满这里指的是有相,对不对?前面说身心寂灭,寂灭却是无相,那么有相无相亦圆满,亦无差别。
接下来「不二随顺」,不二随顺指的是:生与灭是一体;好与坏是一体;有相无相是一体,这就是不二。在这个不二的状况中,有两个面向,一个面是无相,另一个面是有相,有相必有因缘,有因缘必须随顺;无相则无因缘,不需随顺。随顺是随顺因缘,因缘兴起就随顺兴起;因缘灭了就随顺而灭。在有相的部份必有因缘,有因缘必须随顺。在随顺因缘以后,这个因缘有起有落,但是起落是不二的,没有不同,这个就是「不二随顺」。
再来「于不二境,现诸净土」在这不二的境界当中,现出净土。净土是有相的、是世间的,这就是佛一开始就进入的境界。这个净土是什么呢?指的就是这个法会。这么多菩萨来了,大家来听佛开示,这就是祂要现的净土。
接下来「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
前面说如来进到那个境界了,接下来:「有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举了十二位菩萨的名字,那就是点了名字的:「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就列名在这里。总共有十万人参加法会,列不了那么多,就以十二位菩萨「而为上首」,祂们是排名在前的,「与诸眷属皆入三昧」,所有其他的菩萨,还有菩萨的眷属,也就是菩萨的亲朋好友,或是祂的弟子,当然有时候可能也是冤亲债主、恩人也在其中;所有参与的人皆入三昧。
这是入三昧,不是得三昧喔!不是了解三昧、不是懂得三昧,是入三昧,进到三昧的状况里面去。进得深就会变成什么呢?与三昧一体,就是三昧正受。「同住如来平等法会」,全部都进到了如来的那一个净土,所现的净土就是这个平等法会。进来了也就是指他们不但人到了,而且心的境界也跟着进去了;如果有的人是到了,心没有进入就不是这个状况喔,这里是人与心都进去了。菩萨是什么?我想大家应该知道,就是要修大乘、菩萨乘的;能够达到进入这个平等法会,我想至少是要八地菩萨以上,没有到八地菩萨以上是进不来的。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这个时候,文殊菩萨就从那十万人里面站起来,「即从座起」就从座位站起来了。「顶礼佛足」就在佛的足前做顶礼,「右绕三匝」先做顶礼,顶礼了以后又右绕三匝。所谓右绕三匝就是顺时钟绕着佛转了三圈,右绕三匝以后又走到佛的面前,「长跪叉手而白佛言」这个时候就不是前面顶礼这样子,是长跪叉手。所谓长跪叉手就是单脚跪地,一只手叉在地上、碰到地上。
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就跟佛说:「大悲世尊」,就是称呼释迦牟尼佛,「愿为此会诸来法众」,也就是来了十万大菩萨们,「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如来在最开始发心修行,也就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修成的时候,祂还是凡夫、或者已经是菩萨了,但还不是佛,从本起因地是怎么修?最开始是怎么去修这个法的?「及说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还要请如来解说,菩萨在修这个大乘当中,该如何发清净心,「远离诸病」使心清净,能够离开心中的毛病;这些毛病就是心中不清净的部份。「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还兼顾到未来末法时期的众生,也就是想修大乘、求大乘佛法的末世众生,听了以上的说明,也可以不堕邪见,不会进到一种错误的观念、不会落入错误的观念里面。
「作是语已,五体投地」,这个五体投地就是大礼拜。「如是三请,终而复始。」以上的话说了三遍、做三次。这样子做,其实已经在展示修行怎么修,要真正修行,就是这样子修;要祈请,然后礼拜。这样子的祈请、这样的礼拜,就是文殊菩萨展现出修行的模式,已经告诉大家这么修。这个大礼拜,我们也有教大家怎么做了。
再来「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堕邪见。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文殊师利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我们来看这里「尔时,世尊告文殊师利菩萨言:『善哉!善哉!』」世尊告诉文殊师利菩萨,好,很好,善男子,就称文殊师利是善男子,如果祂是女生就称善女子。「汝等乃能为诸佛菩萨谘询如来因地法行」,你能够为诸菩萨来谘询,就是请问如来祂在因地的时候是怎么做?也就是如来还没有修成的时候,祂是怎么修的、怎么做的?「及为末世一切众生求大乘者」,也就是末法时期的众生想要修大乘的,能够得到正住持,也就是得正见,不得邪见、不会弄错,「不堕邪见」就是得到正见而不是邪见。「汝今谛听」你们现在听了,「当为汝说」这个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就奉教欢喜,非常高兴,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这个时候世尊就回答了,「无上法王」意思就是佛,有一个大陀罗尼门,这个陀罗尼是什么?「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我们把大、门先切掉,只看这个陀罗尼。陀罗尼就是一切的觉性,和一切的娑婆有相世界,合成一体、融成一体,没有分别,那就是陀罗尼。也可以说一切的智慧、一切的光明、所有的一切融在那里面,成为一体了,就是陀罗尼。
我们一般在讲的时候,大概都会先讲:「啊!那个觉性就在此。」陀罗尼不只是觉性,祂是一切觉性与一切的有相世界融成一体;而且还不是不二,不二的话只说没分别,而这是一体、根本就是一个,这就是陀罗尼。这里为什么又有一个大陀罗尼门呢?如果要细分祂的样子的话,祂也会有一个门的样子。如果要说祂是一个门的话,指的就是解脱门,解脱门就是这边要说的门,但是祂不只是这个门而已,祂是出这个门、跟进这个门,整体是合一的,已经成为一体了,这才是大陀罗尼门。
这个大陀罗尼「名为圆觉」,祂的名字就叫圆觉。圆觉就比十三地还要大,十三地只讲一个人,这个圆觉就不是了,所有一切的十三地都在这个里头。从这个叫做「圆觉」的大陀罗尼门,「流出一切清净真如」,从这里流出来清净真如。真如是什么?真如就是觉性,觉性就是真如。我们的觉性是从「圆觉」这里流出来的,不但流出觉性,还流出「菩提涅槃」。涅槃我们以前也讲过,涅槃就是进入寂灭,那就是入解脱门,所有的形象都没有、都消失了,这个地方我们就说是涅槃。
为什么叫涅槃呢?涅就是黑,盘就是圆的,就是黑洞嘛!跟我们天文学上,现在所发现的黑洞很像。但这个涅槃是我以前讲的,现在要重讲。涅槃是什么?涅槃就是从世间、有相世界的所有一切,智慧、光明、你所看的一切,把它带进真如,也就是带进觉性里面去,那就是从本来有相的变成无相的这样子的一个状况就叫涅槃;就是从有相摄心回去,回到空无的觉性,这样子摄心回去的状况就叫涅槃。什么又叫做菩提涅槃呢?难道这个菩提只是形容词吗?再加上一个清净的形容词而已吗?不是!菩提涅槃指的是什么?涅槃是指一个人,或者哪一个修行取了涅槃,这样子进去了。菩提涅槃就不是这样子,那是带了整个法界一起进去了,不是一个人,是带了所有的众生、所有的法界、这个宇宙一起进到涅槃,回去了,这样子的状况叫菩提涅槃。
这个圆觉可以生出清净真如,又可以生出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波罗蜜是智慧,不只是一种了解,而是可以用、可执行、可实践的智慧,也包含可以了解的智慧。波罗蜜本身是智慧,但是这个智慧有入世间的智慧、也有出世间的智慧,出入世间的那种来来回回的、所有的智慧都在里面。这个世间所有一切全部透彻明白,无所不知的智慧就是波罗蜜。波罗蜜指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智慧,祂是无上广大、丰富、一切都包含在里面的智慧,有的时候称为波罗蜜多,波罗蜜多跟波罗蜜是一样的,不同的翻译而已。
我们一讲到智慧,常常会认为就是了解、我懂了,就叫做智慧,这里的智慧不只是会了、懂了而已,不只是清楚明白而已,而是更深入,每一样都会做、都会完成,能够完成、能够执行、能够成就、能够圆满、能够完美的这种智慧;不是光说不练的智慧,这才是波罗蜜。
「教授菩萨」祂留住这些来教谁?是要教菩萨的。「一切如来本起因地」一切如来一开始的因地,祂开始是怎么修的?怎么开始的?这里说了:「皆依圆照清净觉相」,何谓圆照清净觉相?就是入觉性去照一切相,入你的觉性去照一切被知道的那些相。让你有智慧、让你清楚明白、让你能够执行、能够做、能够实践,这就是圆照。皆是依靠圆照清净觉相,用我们现在常用的话来讲,就是你要有feeling啊,要用你的觉性直接去感受,让你的觉性去实践、去做。
不要依识心去做,识心是被你感觉的一个对象;要让你的觉性去感觉、去觉察、去处理一切相。识心是一个被知的相,不是拿来做依据的。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要用直觉,要用直觉的feeling去感受、去修行、去做,这就是祂的因地。祂能够修成的因地就在这里,基础就在这里,如果你是用识心去做就不对了。因为这样做,如来能「永断无明,方成佛道」,祂才把无明断掉。无明是识心里面最高的那一个,就是阿赖耶识,这样才能够把无明断掉。
无明就是我们的一些认定、执着。 这些认定、执着,以前我以为我已经没有了,已经清得应该没有了;最近才发现,还有好多哟!受到诸佛的加持才帮我把它清掉了;那些执着都是自以为很好的金科玉律,幸亏受到诸佛的加持才有办法清掉,不然的话,这个地方我自己清不掉,因为我不晓得那里还有问题。
我们再看到下面「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曰『无明』。」
「云何无明」什么是无明?当然我们依十二因缘来讲的话,就能把无明讲得比较有层次,但这边如来是直接来讲无明,其他不管,十二因缘的架构是不管的。那么什么是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以来,种种颠倒」,什么是无明呢?就是种种错误的见解、认定,那就是无明。「犹如」譬如有一个已经迷惑的人,「四方易处」东南西北方向弄错了、搞不清楚了。譬如你在大雾里面迷失了方向,意思就是这样。「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四大指的就是地水火风,认为地水火风是我们自己的身体;我们比这个更差一点,我们认为肉体是我们身体,这里认为地水火风是自己的身体,已经高一级了。
「六尘缘影为自心相」六尘就是色声香味触法,「缘影」就形成了影像,六尘给你的影像就在心里,你会认为这是你的心相,是不是?我们心里面不断在想:「喔,这个样、那个样……」认为这想来想去就是我的心,而这些都是无明。这样子讲的话,我们都在无明中。
世尊觉得要说更仔细一点,所以再用比喻:「譬彼病目」譬如众生有毛病的眼中,「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就会在空中看出花生出来了。我记得秘书长有一个道具,摆一朵花在底下,上面就现出一朵花来,看起来像真的。放什么在那下边,上面就看到那个东西,那就是空中花,是空中生出来的。第二月是什么呢?天上有一个月那是第一月,水里面又有一个那就是第二月;不但有第二个,还有第三四五六多得很,我们的眼睛就是会看出来,在空中会看到这些花还有第二月;怎么会这样?那是什么?那个就是无明。
众生把这些六尘缘影看成是心相,其实这些身相、心相都是空中的花,虚空里面生长出来的花,也是第二月。「 善男子!空实无华」,世尊就说了:空中实际上没有花的,空里面没有东西的。「病者妄执」是众生以为有的。所谓妄执,就是你以为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本就没有身相、也没有心相,是你认为的,你自以为的,是病者妄执出来的。「由妄执故」因为有这样子的妄执,「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你不但会产生了那些状况,对于这个虚空的本性也就搞不清楚了。
你会以为这个虚空的本性,会生出这些花,这个地方就弄错了。「亦复迷彼实华生处」也会弄不清楚,如果真正有一个花要生出来的话,它是怎么生出来的,你也搞不清楚、也会弄错。「由此妄有,轮转生死」因为这样,所以就有轮回生死的状况出来,「故名无明」这就是无明,无明就这么来的。如说来,就是由于你种种的颠倒执着,无明就是因为众生错误的认定才生出来的。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言说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
善男子,这个无明「非实有体」它没有本体、没有实质,它本身是没有的。「如梦中人」就好像梦里面的人,「梦时非无」在梦里面的时候,就认为梦是真的,是有的;「及至于醒」当他醒了,「了无所得」就没有了。这个无明也是这样,你是梦中人,所以它是有的、实在的,但是你不作梦了、你醒了,它就没了。这样的东西怎么有实质呢?这样是没有实质的。
「如众空华」就像空中的花,「灭于虚空」在虚空中消失了,「不可言说有定灭处」,也不能说它是在哪里消失的。它本来就是假的,生出来也是假的,灭也是假的,没有办法说它是在那个地方消失了。连说这个话都没有意义。「何以故?无生处故。」为什么这样呢?因为没有地方生它出来啊,它并没有生出来,全是你妄执的。「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在什么都没有的当中,「妄见生灭」看见了生生灭灭,看见了生生死死。「是故说名」所以说这个状况「轮转生死」,就是生死轮回了。
「善男子!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在因地,就是开始在修行的时候,来修圆觉的人,「知是空华」知道这是假的、空的,「即无轮转」当你知道这是空的、没有的,那么你就不会轮转生死了。「亦无身心受彼生死」也没有一个身和心,来接受这个生和死。「非作故无」不是我们去做了,然后才没有受生死,不是我们去修了一个什么东西、去做了一个什么法,才变没有,不是这样。「本性无故」它本来就没有,本来就没有生死。
「彼知觉者,犹如虚空」,指的就是能知能觉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虚空被你知道的时候,这个虚空就是空华相,就是假的,被你知道就是假的。
「彼知觉者」是指能知能觉,祂是能知道,但是祂不能被知道,所以我们不能因祂犹如虚空,就说祂没有觉知能力,即「亦不可说无知觉性」之意,「有无俱遣」把有知觉性与无知觉都排除了,「是则名为『净觉随顺』。」这就叫做净觉随顺。
在这里,我要把「净觉随顺」解成觉性空明,就是告诉大家,这样的状况就是觉性空明。觉性空明就是这里要说的「净觉随顺」,如果只看这个净觉随顺比较不容易懂,我们不是有「觉性空明,身体轻快无比」就是这个。当你一直保持这个「被知的都不是」,你的觉性清清楚楚的在那里的时候,这一个状况就是觉性空明,这个时候也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你就是在用这一个,就是处在圆照清净觉相这个状态。
「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
为什么这样呢?这就是虚空的性质;这一段有自性部份和法性部份,就是那一个净觉随顺、觉性空明,祂的性质就像虚空的性质,是不动的,「如来藏中无起灭」是没有生灭的,也没有被知、被见的。「如法界性」这里特别强调法性,所谓法界性就是法界的本性,就是法性,指的就是被知的、世界所有一切的本性。前面所讲的觉性空明也有法性,觉性不是只有自性,祂也有法性,法性也包含在里面。
「究竟圆满遍十方故」这个法性,祂是究竟的、彻底的、圆满的、遍十方所有一切世界、无量无边的世界,全部都究竟圆满。也可以说刚才的净觉随顺,我们把祂解成是觉性空明,这个空明、这个觉性,是包含了自性和法性,并不是只有自性。如果我用能知被知的结构来解析的话,就只讲到自性,法性没有办法包在里面。这边祂特别声明了「如法界性」,法性也包含在觉性里面的;觉性并不是只有自性,法性也是觉性。
这个地方一下子就把自性法性都含在里面,但是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常常会变成一个关卡,因为我们开始修行的时候是没有办法一下子就跳到法性的。我们开始做的时候,能够把自性这个地方弄通就很不简单了,自性弄通了以后才能进入法性,才能跨进去。但是如来说法,大乘的话就一定包含法性,觉性一定要包含法性,如果没有包含法性、只有自性的话,这个阶段的修行就不能称为大乘,如果只是修自性就是二乘,不是辟支佛乘就是罗汉乘,只是在这个阶段。这边的内容「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这才是如来的因地法行。如来的因地法行是什么呢?就是运用觉性来圆照清净觉相,让这个觉性空明,但是这个觉性包含自性与法性。如果只包含了自性,那还是二乘,不是如来的大乘佛法。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就是要靠这样子的因地法行,才能够发清净心。所以如果你的觉性空明,那个觉性只有自性的话是不够的,因为末世的众生想要修大乘,他一定要自性与法性合而为一;觉性空明,依那样子的觉性,去圆照一切相,才是不堕入邪见。
接下来,「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文殊汝当知: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即能免流转,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觉者如虚空,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觉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
这个偈子就是综合前面的经文。「一切诸如来,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这个智慧觉,就是圆照清净觉相。「了达于无明,知彼如空华,」知道无明就像空华一样,「即能免流转,」就不会轮转生死了。「又如梦中人,醒时不可得。」梦醒了就没有那些流转,也没有那些无明。我们现在认为还有,就是还没醒、还在做梦,我们是春闺梦里人。「觉者如虚空,」觉醒的时候,就知道觉性像虚空一样,平等不动转。「觉遍十方界」,这个觉性是法性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这样才修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成道亦无得,本性圆满故。菩萨于此中,能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修此免邪见。」可是就像前面说过的,其实觉性是没有生起、没有幻灭,成道也是无所得,祂本来就具备了这样的圆满本性。菩萨能够这样发菩提心,末世众生依照这样去修行,就可以避免堕入邪见。
好,以上就是《圆觉经》〈文殊品第一〉的讲解。在这里,我想再多解说一下:「法性到底是什么?」我想,这也是很多人存在心里模模糊糊的疑问。如果我用能知与被知的框架,可以把自性说得很清楚;但是我现在还没有一个框架可以把法性说的清楚。我可以定义法性,但是这个定义你们听起来没有感觉;我讲能知被知,你们是可以感觉的,因为能知就是你自己,你可以有感觉,所以定义自性的框架是可以跟你的感受、感觉相配合的;可是讲到法性就比较困难,我现在还没有办法定义出一个让你们有感觉的说法。
虽然这个法性的定义是没感觉的,但是我可以定义,如何定义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自己的本性就是自性。法性又是什么呢?法性就是法界的本性。这样子的说法都是名词在用来用去,也是很佛教的语言,佛法的名词。大家如果听过我讲解《金刚经》,就知道我们讲过能知与被知;能知就是自己,真正的自己;最真正的那个能知是不可以被知的,所以也不可以写在这里,写在这里都是假的,真正的是写不出来的,那一个能知的本性就是自性。这样子解释能知,是很通俗的说法,大都能体会。那么法性是什么?就是被知的,只要被你知道的所有一切,它的本性就是法性。法性可以这样定义的。
但是这个只是定义,你没有感觉,你不会有感觉;但是讲到能知的本性,你有感觉了,你会知道。但是这个法性没有办法知道,所以我这样子讲,法性等于还是没有讲,顶多只是讲了一些名词、多用一些名词去注解而已,但是并没有把真正的东西讲出来。那真正的东西,是在什么时候才可以讲出来?现在我自己已经有感觉了,因为我最近被祖师教导一些东西,祂告诉我,让我去体会这些石头、这些物质。我们认为它是物,祖师说不对,它们是有生命的,它们也是我们生命的一部份,是一体的。
光讲是没有用的,祖师在教我这部份的时候,我有感觉,这个时候我能够感觉到那些原子核、那些基本粒子,原来是我生命的一部份,是相通的。这个时候,说被知的本性就是法性,才变得有感觉,不然没有感觉。有这样体会的时候,我就有一点高兴,我想,把那些物弄得更清楚一点,就会对法性更清楚、就更会有体验。
但祖师又说了,说原子核、石头那些物质的法性只有一点点,份量很少,虽然是有法性,但是很少很少;而法性最集中、最浓厚的在哪里?在众生的恩怨情仇、纠缠不休,那里面才有最浓稠、最深厚的法性。哇!真是让人惊讶,原来要体验那些纠缠不休、那些捆绑、束缚、痛苦、很难过的种种爱恨情仇,恩怨纠葛,才能体会最深刻的法性。所以目前来说,我的法性虽然懂了一点点,但只是轻轻飘飘的一点点,深厚的法性还没法体验。
没体验怎么办呢?最深刻的法性要在贪嗔痴慢妒、最纠结的里面才有,怎么办呢?祖师们就建议我:「你可以去读金庸的小说,从中好好去体验那些最浓郁的法性。」我已经把自性弄清楚了,还有那么大的困难,各位还是先把自性体悟清楚再说吧!
【现场问答】
问:我们要如何祈请诸佛加持断无明?
师:你不需要求什么加持,只要会用feeling,用feeling来感受一切相就好了。也可以说你要学会入三昧,就是这个样子。怎么入?就是要懂feeling,会用feeling。我一直提醒大家,不管怎么修,持咒也好、念佛也好、念经也好、做礼拜也好,都要有feeling。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feeling,没有feeling你就是木头、是机器人,也就是你要用心。我们一讲到用心,常常就是用识心;用识心就是没feeling,所以我在讲feeling的时候,就是要不思惟、没有思惟。你要经过思惟才会弄得懂、才会想得清楚,那统统不是feeling,因为feeling是没有思惟的,是超越思惟的。
问:觉性空明包含自性与法性,波罗蜜指一切智慧,是否都包含了自性法性?
陀罗尼指一切觉性、一切娑婆有相、一切智慧光明,也是包含自性法性,所以《圆觉经》讲的,全是包含自性与法性一体,是吗?
师:对。
问:感觉有净有染,如何区别?何为标准?
师:不是感觉有净有染,而是你的feeling,你的感觉要没有思惟。你怎么鉴别?就是看你有没有思惟。你真的没有思惟,就是从心里、从觉性那里流出来的。标准就是这个。
问:有无俱遣是什么?
师:有无俱遣就是非空非有、亦空亦有;俱遣的话是非空非有,既不是有也不是无。
问:以修行者的角度,是否赞成死刑?
师:这是现代的问题,我的回答是:不赞成也赞成,没有赞成不赞成。因为不管有没有死刑,你没有死刑也会死。这个世界本来就是有生有死,至于要不要废除死刑,完全要看当时的社会条件。这个社会条件适合的时候,废除死刑是好的,如果这个社会条件不到,废除死刑恐怕会造成更多的人被别人杀害。这个问题没有办法问修行者,修行者本身没意见,是看这个社会条件是不是适合,适合了就可以。
问:自性有主动权,法性有吗?
师:我的了解,法性没有。
问:所谓大自然反扑的力量,是来自法性吗?
师:应该是。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既然反扑的力量是来自法性,那为什么法性没有主动权?我们在讲主动权的时候,是针对自性而言的,我们说自性才有主动权而法性没有,但是这一句话是在我这种条件下这么说的,如果到了哪一天,自性和法性已经融成一体了,那个时候我也不能够说,只有自性才有主动权而法性没有,已经是一体了,那就没有办法说祂没有主动权。条件不一样,在某种条件下,法性也会有主动权的。
每一个说明都是就当时问问题、或者当时那个环境,对他来讲是有帮助的,那个解释能帮助他明了、帮助他了解,这样子的话才用的。所以应该说,佛法是无有定法的,不是说了就是绝对,一定只有这样子;环境不同的时候,佛法是会变的。释迦牟尼也早说过无有定法可说,说了以后可以改的。
讲到这里,这个法性还有一个状况,当自性与法性修到合成一体了,真的做到了,这个时候你的心念,也就是你的觉性,一动法界动,是会超乎宇宙、影响宇宙的。到这个时候更要小心,修行修到这个地方的时候,你就要很小心,因为你一动,这个宇宙也会动起来;你如果乱动,他们也乱动起来,那是不行的,所以要非常小心,反而不敢乱动。
问:将一滴水滴入大海,这一滴水就跟大海成为一体,那么是自性融入法性的意思吗?
师:是的,是有一点点这种意思,但是还不够的。
问:烦恼即菩提是什么意思?
师:烦恼就是菩提,意思就是娑婆与觉性不二,就是这个意思。意思就是能够做到这样子的话,那就是已经能够融通法性了,已经可以把法性融通,可以体会法性。
好,我们今天就到这里了,谢谢各位。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