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十二章 除障显理 了相非相

  “是故当知,有爱我者,我与随顺;非随顺者,便生憎怨;为憎爱心,养无明故。相续求道,皆不成就。”

  这是总结,“是故当知”。因此,大家知道,“有我爱者,我与随顺”--爱我的身体、爱我的相貌、爱我的感觉、爱我的境界、爱我的学问、爱我的地位等等,这样会生起“我”跟这“爱”走,我常常在“爱”之中,我也就离不开这个爱了。反之,非随顺者,便生憎怨。如果与爱相违反,剥夺了原来所爱的一切,如生病、失恋、破产等,内心就会产生憎恨与怨言,这样的心理也是“我相”的作用,前面是爱的我,这里是恨的我。因为有了憎、爱之心,“养无明故”,滋养了无明,无始的果无明与现在爱、憎的子无明相资相生,相续不断。因此可知,以迷惑的心修道,纵使非常勤苦精进,修一切种种行门,只能助长无明,增加烦恼,产生邪见,不可能成就佛道。

  “相续求道,皆不成就。”这说明了障道。因为“本从无明而生憎爱,憎爱还熏无明,种子现行,相续不断”,以这“种”、“现”相续的心理去求佛道,毕竟是不成就的。所以《宝积经》说:“于身生宝爱,不离于我人,彼作是修行,由斯堕恶道。”无论你修甚么法,如果以“宝爱”身体的立场去用功,必然不能消除人我知见,必以自私之心去面对一切,这样的修行,其结果是堕于恶道。

  下面是解释四相的差别境界:

  “善男子!云何‘我相’?谓诸众生心所证者。”

  这是提出“我相”的概念。因为我相难以自己见到,所以是“约事证知。”当一个人验证自己与他人不同时,就证知了自己中有“我”的存在。即使修道,舍妄证真,只要觉得有心可修,有心可证,总称为“我相”。“心所证者”,就是自我对境界的一种证知,如我的感觉、我的爱好等,‘由我出发观察一切,而这由“我”证知的主体,就是“我相”。

  “善男子!譬如有人,百骸调适,忽忘我身,四肢弦缓,摄养乖方,微入针艾,即知有我,是故证取,方现我体。

  这里用譬喻说明我相的存在。一个人如果注意卫生,调养得很好,他的气脉就融通,百骸就很舒适,这时忽然之间忘记了身体,好像“我”不存在。但是如果身体失调,气脉不通,四肢或抽筋或瘫痪,形成了某些病态,那么,只要稍稍地用针扎一下,或用艾绦灸一下,就立即知道有我的存在。所以通过实际的事实就能证知而取著,所谓的我相之体也就出现了。

  这是譬喻修道的人,安居于静室或隐在深山之中,其心超绝了世俗的经营辛劳,其境没有违顺的刺激。习惯于闲暇而成性,暂时忘记我相之情,不感到自他的存在,这时往往会认为已证到无我的境界,其实只是暂忘而已,假若再涉世事或下山面对尘世的喧哗,违与顺就马上逼迫而来,突然之间就有心生,心既未平,才知道这个根深柢固的我仍潜伏着。可见真正解脱我执,证到无生是何等困难,如不在事上透过,纵使万劫住山也仅是伏住我执,徒劳辛勤,未能真正断惑证真。

  这一段是总结性地指出“我”的细相,就是你在用功中,能够证见于如来的界量,且毕竟了知清净的涅槃境界,也都是我相。因为你有能了知与所了知的存在,这样存在就是“我相”的微细体现。由此可见,不但了知二乘涅槃是我相,假使你能了知如来的涅槃,也还是我相。所以当一个人认为自己开悟,向他人宣布,或者虽不向人说,在言语举止中,以悟人自居。

  有的虽初初开悟,并经师父印证,然后把这印证之事秘在心里,冥冥之中,认为自己是经过印证的开悟人,这都是“我相”。有了这“我相”的存在,会对别人说你们不开悟,你们修的都不对,会有这样的执著存在,会保持开悟的意识、保持开悟的境界,不知我相未空,仍落在悟后迷中,这是非常非常危险的,因为有这样的执著,就会产生自己的见解,建立自己的宗派,会以自己的方式去引导一批人,结果这批人粗的烦恼可以消除,但是我相难除,结果求佛道都不成就。正是由于源头不净,所以流变成障,最后其宗派之内是非横生,师门成为斗诤之地,各呈己见,各行其是,而形成了四分五裂的局面。

  因为我们知道,涅槃只是觉性之体,不是另有一个能证的心去证知,现在如果仍有一个证得涅槃的心在,就是不忘能所,就是我相存在。

  “善男子!云何‘人相’?谓诸众生心悟证者。”

  甚么叫人相?就是一个修行人悟到有一个证知不对,我觉得清净,觉得空明,是不对的,仍是「我相」的执著。能够悟到前面的「我相」不对,同时把它破掉,这样的心念正是「人相」的出现。

  “善男子!悟有我者,不复认我,所悟非我,悟亦如是。悟已超过一切证者,悉为人相。”

  佛说,你悟到有我的不对,不再认我知我觉为真,心中不作证知的念头,不取著「我相」所起的境界,能证的我相去了之后,又取著了「所悟非我」的所证之执,所以这样的「悟」也一样是有过失的,仍然留有尾巴,不能彻底突破「悟相」的痕迹。因此,虽然悟已超过一切证者--超越所证的过失,消除能悟的挂累,「悉为人相」,都还是「人相」的境界。

  “善男子!其心乃至圆悟涅槃,俱走我者,心存少悟,备殚证理,皆名「人相」。”

  这里讲的是细相。尽管一个修行人能圆悟涅槃的境界,心中已不取能所,但如果仍有个我能够离能所、破我相、悟涅槃的心在,也就是说心中存有「少悟」,一点点的悟心在--这个智见如不去除,存有悟执,虽不在差别境上证知取著,却落在微细的悟心上。「备弹证理」,如果认为智悟之中已打破一切相对的错误,消除了一切的过失、尽一切惑而证甚深理,这样的心理「皆名人相」。

  前两个「我相」、「人相」都是心灵的痕迹,如能不执著,就可以免除我人的执著,但是要「了」心中之迹,又是一层痕迹,所以说「了迹迹生」。禅宗的宗师正是活用手段拂除行人的心中痕迹,使不住于微细的执相之中。

  善男子!云何「众生相」?谓诸众生心自证悟所不及者。

  甚么叫众生相?就是修行人「心自证悟」,「觉」了以前能悟的心迹,悟是所觉的境界,悟既然已成为对立面的“所”,这个“觉了”又成为“能”。所以说“心自证悟”的能与“所”是辗转无穷,完全形成了能所的对待,由此“能所”所及的地方,无非相待的境界。能够觉了这个“能所”的不定性,念念离开“现前不对的心迹,于细微中计虑所不及的地方”,其智照是为了免除一切的过失,但是不知不觉中,这样的一种计虑,又是“众生”的出现,因为计执的微细、多变,所以众生相也就变化不定。还是有一点点离过去迹之心在,就有众生相的表现。

  “善男子!譬如有人作如是言:‘我是众生。’则知彼人说众生者,非我非彼。云何非我?我是众生,则非是我。云何非彼?我是众生,非彼我故。”

  佛举一个譬喻来说明众生相。譬如有一个人,他这样说:“我是众生。”就可以知道这个人说自己是众生的,不是我也不是他。为甚么讲不是我?我若是众生的话,就不是我了。为甚么讲不是他,因为说我是众生,并没有说他是众生,所以不是他人的我,自己与他人彼此之间,无法确定哪个是我,哪个是他,因为人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称呼的,这种关系的存在,就是众生相。

  “善男子!但诸众生了证了悟,皆为我人;而我、人相所不及者,存有所了,名‘众生相’”。

  怎样分辨我相、人相与众生相的不同特点呢?有“了证”之心存在的是“我相”,有“了悟”之心存在的是“人相”,“而我、人相所不及者”--了证的心空了,就是“我所不及”,了悟的心空了,就是“人所不及”,不执著于主宰之心,所以离开了我人。这时候,如“存有所了,名众生相”。心不能忘“了迹”之执,所以形成了众生相。

  下面是寿者相,其执潜续犹如命根,也就是说虽然都无所执,但仍拟以无心修行,避免了以前的三种过失,又落在这个无执的业智之中,于极微细念中,相续未忘。要知道,到了这一层,已经不是故意起心动念了,而是潜在的业智相续。

  “善男子!云何“寿命相”?谓诸众生心照清净,觉所了者,一切业智所不自见,犹如命根。”

  什么叫寿命相?当修行人照用到清净的时候,不再有机锋与拂迹的计著,一切归于平常,如《牧牛图》中,所牧之牛已成白牛,正在归家路上,但还有白牛在行走,常在心照的“自觉”之中,觉了以前的三相而无著,这即是“觉他”,所证所悟都已尽彻,对于真源没有另外的能觉,所以“心照清净”由“觉所了者”。这时潜在之中,仍拟运用这个“智”来修习一切无漏之业。虽能除妄--化归白牛,但不能自除,未能把人牛化空,所以“一切业智所不自见”。因不自见之故,“犹如命根”,潜伏于内,相续不断,也即仍落在净心的觉照中,不能超越净照之见。

  “善男子!若心照见一切觉者,皆为尘垢,觉、所觉者,不离尘故;如汤销冰,无别有冰;知冰销者,存我、觉我,亦复如是。”

  “若心照见”,是这最后一道门的行相。“一切觉者”,是前面的三相。无论是前是后,皆为尘垢”。因为“觉所觉者,不离尘故”,所以假使用觉了之心来照见于前面的一切觉,仍然不离尘垢,其原因是心未真正忘尽,依旧落在净照上”

  譬如用汤来销冰,冰与汤全部成为水。水譬喻真性,真性一体平等,所以人牛皆亡,再也没有一个能知“尽”的知存在。反过来说明,如果还有寿命相,也就是“冰”未尽,这个业智照前三相皆尽的时候,仍有这个在--冰,因此,就成了我执的病。假如说我已尽,这个说尽的“冰”,就是表示了未尽。而汤表示了智慧,以汤销冰,尽与未尽,全在当人的心行。所以说:“煎水名汤,悟心名智。”水冻成了冰,还煎水来销溶,当达到俱尽之时,湿性独存。藉此可以了悟:“迷心成我,悟心以销之,我智俱尽,照体独立。”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经多劫勤苦修道,但名“有为”,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是故名为正法末世。”

  佛说,善男子!末世的众生由于不了这四相的关系--因智四相的极微细故,只有大宗师大手腕才能了尽四相,一股学教的人只能圆解到后自己去对照。当然佛说的经典可以印证自心,但是你必须有相当的智慧与工夫,与甚深的体验,才能相应入门,才能使文字变为实际,否则会依文解义。所以“末世众生不了四相”,虽然经过多劫的勤苦修道,“但名有为”,还是有为法,因为前面所述的四相执著,心中便有取有证,这样“终不能成一切圣果”。既然带著四相的心去修行,那么任何一种行都带有能所,所以不成圣果。《华严经》也说著相的人虽然经过多劫的事六度行,也不叫做菩萨。由于以上心智有为,虽然佛法住世,却不能成道,这样就叫做“正法未世”,即正宗佛法的末世。反过来说末法时代如不著四相,即末世正法。所以一个人不著四相法弘法利生,就是正法的显现。同时,我们可以从历史上看到,正法的时代,修行的人都能成圣果,而愈到末法时代修行人大多取著四相,因此,现在既然取于证相,也同于末世。假使一个学人遇到这部《圆觉》大法,了达病源,那么虽然身处末世还同正法一样。所以我们一方面应认真研明《圆觉》之理,另一方面应树立信心,行于正法,即身成就,普度众生。

  下面是针对四相进行辗转广释,分为四点:一、认我为真;二、说病为法;三、将凡滥圣;四、趣果迷因

  “何以故?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有证有悟名成就故。”

  为甚么多劫勤苦不能成圣?其原因是“认一切我为涅槃故”,所以以妄入妄,修行无益。好比认梦中之身做为自己,虽勤劳操持家业,种种辛苦,终究没有一件事情对自己的资产有益。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一个修行人认为我有证有悟,正是落在四相之中,这样的成就是妄见所现,不是真实的证道,都是错误的,是颠倒心的执著。

  “譬如有人认贼为子,其家财宝终不成就。”

  外面的贼还好提防,如果养了一个做贼的儿子,流氓、赌徒,甚么坏事都干,怎么防也防不住,这四相就是修行人内心的贼,尽管修行上勤苦,四相如不了,功德财宝仍会漏失殆尽,如被贼劫一样。再说,知道是贼,贼也没有办法偷盗,如果认为是自家宝贝儿子,就避免不了家财的败坏。所以许多修行人自以为有悟有证,自以为境界高妙,自然被贼所劫而反以为好事。这个譬喻说明了六根取境,还可制伏调御,第八藏识里的妄我之著,难以辨明,所以如来藏中功德之宝,念念衰耗,由此贫穷,难集福智。

  “何以故?有我爱者,亦爱涅槃,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有憎我者亦憎生死,不知爱者真生死故,别憎生死名不解脱。”

  认我取证,为什么就会妨碍成道呢?因为“有我爱者”的存在--爱我身体好、寿命长、功德多等等,以我为出发点的贪爱。假使发出离心,欲求解脱,就必然地以原来的爱心去爱涅槃的境界,所以是“伏我爱根为涅槃相”,把本爱伏下去后,似乎不起我相,实际上仍是爱根深潜,所以误以为不起之相作“为涅槃相”,是以妄作真。“亦憎生死”也是原来的憎,弃苦欣乐虽在表面上有差别,但是憎与爱在本质上依旧是原来的习气,带著这二妄去修行,佛道怎能成就?

  所以“不知爱者真生死故”,不知道这个爱才是真正的生死之因。所以本来为了爱著涅槃,才去断除生死,但是贪爱的心既然还存在,就是生死之根,这爱的根、憎的苗,怎么能做解脱因呢?因此说:“别憎生死名不解脱。”爱、憎之心证不了,何能解脱?学道者宜三思焉!

  “云何当知法不解脱?”

  这个法就是指涅槃,这是徵问,意思说若爱生死可以说是属于系缚,现在悟到涅槃是寂灭法,怎样知道法不解脱呢?

  “善男子!彼末世众生习菩提者,以己微证为自清净,由未能尽我相根本。”

  佛说末世的众生修习菩提道,爱心成佛,但是往往以自己一点点微少的悟证、短暂的体会,离究竟的道还差得极远,就认为自己已经清净。这时他会有这样的体会:对外,觉知根尘假合,在内觉得性体寂灭,仍有内外的分别。有时上座即入定而如圣者的寂然,下座又随尘俗而迁流,依然是凡夫,并未打成一片、净光圆照而无著。因此,未能尽我相根本。

  “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即生欢喜,便欲济度。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则知我相坚固执持,潜伏藏识,游戏诸根,曾不间断。”

  这里特别提出以境验知是否已尽我相的方法,同时也说明一个现实问题。“若复有人赞叹彼法”,“哎!师父你修得这样好,红光满面,你的法门如此高,我对师父很佩服。”这位师父听了很高兴,说:“你这样亲近我,对我的法这样尊重,好!我来教你,我把最高法门都传给你。”或说:“你如此恭敬、供养,很好!”这样的心理一产生,这位师父就被我相所迷。而后来这位徒弟跟别人学或到别的地方去学,其他的徒弟哄起排挤他,说他为什么要到那里去?为什么要这样干?我们师父的法门最高最好了。所以说,欢喜我、赞叹我的,我就帮你、度你。

  “若复诽谤,彼所得者,便生嗔恨”,相反的,假若遇到诽谤的人,则生嗔恨心,这样都不是正法,这样都是搞偏了、搞邪了。

  “则知我相坚固执持”,就知道这个师父或这个法门的人,是我相执著坚固,这点若化不掉,修行都是虚妄,都不成就,故通过外境考验内心,这“我相”没间断过,这我若不断,一切修行都落虚妄,都不成功,所以“潜伏藏识”种子或在里面,所以做工夫要把种子翻出,脏东西翻尽才能变得空明。

  “游戏诸根”在这六根当中常常在做颠倒的游戏,常常是在讲是非,老是在看别人的过失,老是起心动念。

  “曾不间断”,这是现行,从种子起现行,遇境发生,相续流转。所以因与果、心与境,常常是在我的变化里面或我爱的里面,在执著里面。

  “善男子!彼修道者不除我相,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这是总结我相障碍觉性的问题,佛说:善男子!那些修道的人因我相不除,所以不能入清净觉境。

  “善男子!若知我空,无毁我者,有我说法,我未断故,众生、寿命,亦复如是。”

  这里是藉前面的病来说法,佛说:“善男子!若知我空的人就没有诽谤我的人。”谁来诽谤?因我是空的!任他怎样诽谤我都不动,因虚空没办法诽谤,虚空没办法动摇,就是说打破人我,好比说人我建立起如须弥山一样,坚固不动。但虚空是虚灵透脱,没有任何东西,你诽谤最好,我本来不动,是做神通游戏,诽谤无碍。所以没毁我的人也不存在。

  “有我说法,我未断故”,假若我说法给人听,我若高高在上,这我就还没断,有我的存在,就有慢、有见,我的利益、我的得失都会在这里面出现。“众生、寿命,亦复如是”,众生相与寿命相也都是这样的。这里缺一个人相,这是文字成句的关系,一句带过,义在其中。

  “善男子!末世众生说病为法。”

  善男子!末世众生把病当做法,师父给你贪、师父给你迷,很多很多,把病当做法,这样搞那样搞,都把你给缠住了,很多都是这样的情况“说病为法”,增加你的贪心,这需要大家自己去观察。凡是我们到一个地方,修行愈来愈烦恼,愈修愈沉重,这就是“说病为法”,是搞错了,这样贪心变得更大,都是错误的。

  “是故名为可怜愍者,虽勤精进,增益诸病,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众生迷得很苦,所以是非常可怜愍的。“虽勤精进”,所犯的错误愈多,若脾气修大了,爆发起来别人却是意料不到的。人们说:“这人修得这样好,原来却是这样的,他这样精进,这样用功,到头来却是这样,真让人不可理解。”为什么?这是把根本搞错了,把病当作法了,如此精勤乃是我执坚固。原来都是为了出锋头,愈念多愈精进,到最后都没元气,白费精神,目的不是为了佛道,因而没有把我们众生内心里面的脏东西去掉,结果在某一时候,或在暗处,别人不知时,那些脏的东西会表现出来,若被人一发现,觉得自己的面子挂不住了,就跟人家发生斗诤,或搞一些手段,把人家整下去,就产生这样的现象,这是很普遍的现象。有嫉妒、有斗诤、有矛盾,都是这样来的。为什么?只因内心里面还没干净,我执不忘,若我们内心无一物,任人怎么说都没关系,总之都是为了众生的利益。心不净才有斗诤,所以说“增益诸病”,反而把病搞大,不修行还好,愈修愈不好,“所以不能入清净觉。”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见胜进者,心生嫉妒,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

  末世众生若“不了四相”,不在这里做工夫,而“以如来解”,即去学习佛经,研究佛理,及佛所行的各种因地菩萨行,亦觉得自己去做了,亦是修大乘佛法,但“终不成就”。为什么?因没去了“四相”,没在根本中修,故终究不成就。因为佛说了义的境界,都是称性的法门,都是讲心境本空、惑业本净,凡圣没两样,因果都是圆满的,而这是佛的知见、佛的性理的体现,但众生迷倒,做不到这样的境界。所以以识心去分别、去解时,会产生一种执著,产生一种颠倒,“或有众生未得谓得,未证谓证”。有些众生,还没得入正悟,认为自己已经得到了,这在理上面讲,没开悟的说自己开悟了,会堕地狱的;没证到说自己已证到了,这是在道上讲的,还没证到真道,认为证到了,这样就产生颠倒,就是教别人也会教错的。

  “见胜进者,心生嫉妒”,从具体来说,前面讲“大妄语成”,怎样来考验?这些人会嫉妒,别人讲经、别人修好或讲好些,他往往会在背后诽谤,这样就知道这人还没开悟、没证,这是错的,他反对别人弘法,反对别人修行,嫉妒心藏在心里。所以“见胜进者,心生嫉妒”;这人就是没开悟,应该是随喜赞叹方便缘助才对,“由彼众生未断我爱,是故不能入清净觉”,上面的表现,就是因为还未断我爱,认为有所得,有所证,所以心生嫉妒,障碍正道,因此不能入清净觉。

  其实,真正彻悟得道的人,他的表现是不定的,不但是形与类的不同,而且随缘启用,方便多门,他人根本看不出。所以得与不得,内证在心,所以不必对他人进行辨别。也由此可见,真正的圣人的用心是无二“见”的,见到他的工夫胜进或者弘法事业的开展、法行的流通,心中念念喜欢,必能不执名利地位地随顺而助人之乐,这样验证内心,就是证悟不虚的表现。假使觉得别人胜进,工夫好了,心中不安,一定要超过他人才舒服,这样的人肯定未悟道。

  “善男子!未世众生希望成道,无令求悟,唯益多闻,增长我见。但当精进降伏烦恼,起大勇猛,未得令得,未断令断,贪嗔、爱慢、谄曲、嫉妒对境不生,彼我恩爱一切寂灭,佛说是人渐次成就。”

  “希望成道”是趣向佛果的一种发心,但是不去求悟道,只在经典文字上执著名相,这是现代人迷得最深的地方。因为学佛先要悟心,回相归性,显发真智,然后多闻诸法,增加差别智慧,藉此方便度生。反之,如果不了心地,正智不生,心就会被名相所窒息,所以“唯益多闻”只能“增长我见”。末世众生最初的迷因就是从这裹开始的。所以许多佛学院著文字佛法,研究义理,不指示心地、解脱缠缚,结果道心退失,法味全无。《华严经》中说:“不能了自心,增长一切恶。”《大智度论》也说:“多闻无智慧,是不知实相,譬如大暗中,有灯而无目。”

  那么怎样才能断惑而成正因呢?佛劝诫说:“但当精勤,降伏烦恼。”首要的任务是精勤用功,降伏现前的烦恼,并且应“起大勇猛”。怎样起大勇猛呢?在事相上,可以打七、住山、闭关来专修佛法。在理上说,应透一切关,普照清净,无碍无著。即智而无智,了相而无相,其心圆明如摩尼,如意化转,妙智入道,这样“未得令得”。在真修中,使心与真实境相应,开显一切本有的功德妙用。就净土宗而言,要把西方的九品境界与现前的道行融为一体,使心与净土相应,得入微妙的化现。“未断令断”,在颠倒境中,断一切障碍法。依天台宗所说,依三谛理、修三观法、断三惑烦恼、开三种智慧,证三德秘藏,这样使“贪嗔、爱慢”等根本烦恼断尽,并使“谄曲、嫉妒”的小随烦恼化空,对一切境而不生分别之心,他人与自己恩爱的生死根本也一齐归于寂灭。

  “佛说是人渐次成就”,佛说这样的人渐次成就,也不是说马上就成就。这是总结了成佛的正因,只要你入圆觉妙理,顿悟我空,勤断烦恼我见,这样习气就慢慢地消融殆尽,无上的佛果自然会渐次成就。

  “求善知识,不堕邪见。”

  以这样的正因来“求善知识”--一个善行的精神导师,绝对不会堕于邪见。说明虽有顿悟正因,在具体的修行上仍旧需要过来人作导师引入正行,以其丰富的经验与口诀,帮助行人少走冤枉路,平直而入大道故。

  “若于所求,别生憎爱,则不能入清净觉海。”

  反过来说,如果对于善知识生起憎、爱之心--对善知识的违逆与反感及用世俗的情感去亲近,都不能入于清净觉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净业汝当知;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无始妄流转,

  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爱憎生于心,谄曲存诸念,

  是故多迷闷,不能入觉城。若能归悟刹,先去贪嗔痴,

  法爱不存心,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所求别生心,究竟非成就。

  佛以偈的颂言再一次告诉我们说:「净业汝当知。」当知而不知时,才能净一切业,了一切惑而无碍。「一切诸众生,皆由执我爱」,没有人例外,如有一个无执爱心人,他就不是人了,由执我爱,所以称为众生,才有所谓的:「无始妄流转。]这是从众生界的流转看它的原因。如果从修道的角度,那就是:「未除四种相,不得成菩提。」‘除’与‘成’形成显明的对比,不除哪能成就?【爱憎生于心]若问爱与憎,并不关外境,境的违顺乃是虚妄的假相,唯有心中由我相而生的爱、憎成为修道的大障碍。「谄曲存诸念」,谄曲等烦恼也是存于许多妄念之中,都是识心分别而生,是性中无明妄影,「是故」众生被其覆盖而「多迷闷】,于是「不能入觉城」。反之,「若能归悟刹」,假使若能归入于顿悟的世界,法法皆悟,烦恼即是菩提,「先去贪嗔痴」,根本烦恼去而心地空明无碍,爱涅槃的「法爱」也「不存心」,离「法爱」之执才能超凡入圣。这样的正因修行「渐次可成就」。「我身本不有」,憎、爱的我不是真我,本来不有。既然所依我身是空的,能依我相烦恼又于何处产生?所以说:「憎爱何由生?」

  「此人求善友,终不堕邪见」,这样的人去求善知识,终究不会堕于邪见。假使对「所求」的善知识「别生心」,那么,「究竟非成就」!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