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讲 有无俱遣 净觉随顺
“有无俱遣”是针对于我们自心的感受。学佛修行的人往往有种错觉,尤其对佛法有一定的认识和知见的时候就更麻烦了。比如某些人强调解脱的是阿赖耶识。其实这八识都要认得清楚才行,而并不是说某一个。只有认识它,才能够知道它所谓的形象轨迹。
通过我们自身的力量只能认知到前六识,甚至一般的心态连第六识都不能感受到。很多人相信自己有第六感,那就是第六识。多数人第六识都感受不到,只认识到前五识的作用,何况第七识、第八识更不得而知。我们看到的经典以及祖师的传承,告诉我们怎么去认识这八识状态。《八识规矩诵》里讲得很清楚,把五八六七颠倒过来用,这是能够让我们进入的方便。
我们不要以自己的知见进行揣测,比如学唯识的人一定跟学中观的干不来,唯识讲有,中观讲空。在玄奘大师译经最辉煌的时候,从印度来了一个梵僧,带了很多梵本经典,弘扬中观思想。这个梵僧拿了梵文译本给他,希望他去跟皇帝汇报。玄奘大师当时就给扣了,而且命令他的弟子极力地去追他,把他所有的经本全部没收掉,驱逐出汉地。
因为这件事,就认为玄奘大师所奉持的观点不对吗?我们要知道,解脱道所持的知见(尤其辩论)是很厉害的。我们能去否定玄奘大师一生的功德吗?我们不能依此而去否定任何东西。众生的法缘如此,法而如是生成。我们不能说孰是孰非,谁长谁短,不要以自我的知见意识去评判一些问题。
我们之所以能够出现于这个世间,证明众生就有这个缘。不是谁能灭得了我们的,我们也不去灭人家,一切都是因缘法。在这个世界就是因缘组合,我们要认识到这是空花相,但是也不能否定它的可知觉性(可以了知的作用)。虽说知道一切法如空花相,缘起缘灭,幻生幻灭,但是我们又不去否定一些问题。
就主观因素否定一些事不是佛法的观点,佛法告诉我们一切法皆是佛法。能够规导人安心的,对于他来说都是解脱道。我说一个最简单的道理,你们去评判。咱们都知道毒品不是好东西,癌症晚期的病人在扩散的时候浑身剧痛难忍,那时候要给他打一针杜冷丁或吗啡,马上就会不疼。对将死的生命,哪怕给他暂时的缓解痛苦用来教他念佛,让他生起正念来。那你说毒品到底是好的坏的?这里没有好坏是非,视缘而定。
我们看到一些问题,不要去否定人家,有人需要这样。有这种现象发生,正是因为有人有这样的疑虑和想法。并且我们也否定不了,缘起法是不可灭的。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是有可知性。我们认识这些问题以后,要知道顺着这种认识去观察一切,这叫“净觉随顺”。
何谓“有无俱遣”?在现象分析过程里不要留挂碍,有挂碍就是识心分别。
要解脱的是什么?佛在《楞伽经》里开示得很明白。我们要解脱的是心、意、意识(离心、意、意识),才能产生正觉。这是真实的!不离心、意、意识,没有办法生成正觉。我们要看得很清楚,我们修行,一定要去体验这些,真真实实地进入其中,就是这里讲的“净觉随顺”。
“净觉随顺”,必须得去体验它,感受觉性。觉性是源自于对现象的观察(客观的认识),不是主观的分别和判断。夹杂自己的认识进去就已经成了识心分别了。不能否定我们身心世界的能觉性(能感受),它是真实存在的。我们所说的解脱,是解脱心、意、意识的错觉(错综复杂的作用不是净觉)。
“何以故”为什么这么说?“虚空性故 常不动故 如来藏中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 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了解这样的过程,很清晰地认识。为什么去清晰地认识,运行整个事态的发展(身心世界的感受)呢?因为是“虚空性故”。 “虚空性”是包容(圆满)、无障碍(没有挂碍)。我们的心性类似虚空性,“虚”是明了的意思,“空”是圆融无碍的意思,心的作用正是这样子。
“常不动故”本质是“常不动”,不生不灭的,但也不能否认存在,只强调幻缘幻生幻灭的作用。我们看到的为什么是幻缘生灭?幻缘生灭只是通过自己所谓的认识在事情变化过程中看到的,自己以一种认识又发生一种认识。以虚幻的因缘所产生的感受,又以这种感受而生起的知见,这就叫幻缘生灭相。
我们不清楚这个道理,就会以幻为真。产生所谓的心相和身相分别,相对法生成(我们不认识的时候是这样子)。我们认识到就知道了,如来(一切现象展现的本质就是虚空性,是常不动的)在真正的生命实体当中是没有起灭的(起灭就是缘起性)。缘起性是空,空是如幻(如幻意)的存在。如幻就是梦时有,醒时没有,这叫如幻意存在。不能说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也不对,是如幻意的存在。
“无起灭故 无知见故”,知见和起灭正是我们平常所认识的,有知见、有起灭是众生界,缘起法生成。无知见无起灭,正是我们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诸法空相”是告诉你一切法(在一切现象)中无挂碍,挂碍是指识心的作用消失。“挂碍是指什么?”这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
我们不理解挂碍,总以为挂碍是外面的执著。不是,是识心的作用,意识有黏连性。心——意——意识,最后发展变化的是意识作用,有挂碍“心”、“意”这俩就错乱,不能发挥本来的作用。我们的心是遍满一切处的,意根也是遍满一切处的。为什么不能展现圆满的功德?因为意识所局限,这个局限性源自于挂碍。因为有挂碍,识心在,不得解脱。
我们说的明心见性就是了结识心的分别作用,了解它,了结它,见本质(了识而去见性)。本质是心、意,意识如幻。我们无论是从心去观照,从意去观照,两个都是圆满的。唯独意识分别的时候,这俩就不圆满了。
无知见无起灭就是远离分别意识,“如法界性”,就能展现真实的生活境界。法界性就产生出来了,缘起法发生的界限会很清楚。“如”是一体性,所有的生活境界跟你的心是一体性的。是一,非二,这叫“如法界性”,我们心的变化和世界的变化就联系起来了。
我们清楚这个过程,远离意识分别这种错误的局限,整个的身(心跟意)就完全地协调了。换句话说,心想事就成。这个成是成就一切事,不是有的事成,有的事不成。为啥有的事成有的事不成?因为还在意识当中分别,所以有的成有的不成。
虽说大自在天主也能心想事成,但是他还有个自在的概念在里头,还有个我,就有个得,有个自在的心,所以称为大自在天。佛告诉我们这一切都不可得。一切不可得,一切就解脱!哪怕有一念挂碍,一样不能见本质。
一念挂碍,诸法不得空。一念不挂碍的话,万法皆空。万法皆空的时候,万法缘起自在。万法自在,就顺应绝对的理体本质,我们就可以把它搞定。好像听着很神奇,实际上这是一种力量在组合,不是识心分别的认识(识心分别是不自在的、是局限的)。
打个比方,通常人的意识当中认为眼只能看,从来不认为眼会有别的作用。实际上眼也能吃,饭不是嘴先吃到的,是眼先看到的。是我们的分别,有一个观点,给它一个局限性。我们现在不用这个分别的时候,眼就不只是看这一点点作用了,那叫心眼。
人的心眼,过去现在未来,天地六道十方,哪儿看不着?真的心眼打开的时候都看得到。如果没有分别的时候,一定要用眼睛看吗?就像自己说服不了自己的时候会说“哎呀,我们谁也没见过佛”,这句话已经是很有分别心了。他说的见佛,从潜意识里头肯定认为是眼睛看到才算见到,对不对?但是“佛”并不是那个意思。
佛说得很明白:“诸佛如来是法性身,随想而生成,流入众生心”。什么叫“法性身”?一切缘起法发生的作用就是佛的生命,怎么说没有见到呢?所以我们的见是很有局限性的见,认为眼睛看到才是见到。鼻子闻到就不算了?偶尔有居士家里突然异香扑鼻,学得不错的就认为那是天人在供养啊怎么的。那就是你的心光啊,是你生命本来的东西。但是一旦告诉你那是真实,就会等着下一个再出现,就相信那个就是佛,错了。
什么是佛?“离一切相即名诸佛”,但另一个角度还有一句话你能理解吗?“一切相即是如来”。《金刚经》里佛说“离一切相即名诸佛”,《华严经》给你说了下半句,要顶礼三世如来,“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普贤菩萨要顶礼三世诸佛,想成佛首先得行普贤十大愿。普贤十大愿第一愿:礼敬诸佛。你不明白,永远不得正觉性“净觉随顺”;明白这个道理就知道什么叫“如法界性 究竟圆满 遍十方故”。
一切法界、一切缘起作用通通都是一体的,这叫“如法界性”。不能否认它,也不能去肯定它。否认、肯定都是局限,都是分别。存在就是存在,它就是现实。存在也会灭,生灭都是它的,跟你没有关系。你不去理它你也不生不灭;你理它你就叫生灭。同样这个身体也是一样。身体变化吗?你去理它,它就是生灭;你不理它,它就叫不生不灭。
你想想,从小到大,能觉察一切的那个曾经老过吗?小过没有,大过没有,臭过没有,病过没有?因为它不理一切,自然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实际上是很简单,而我们却成天挂碍这个挂碍那个,庸人自扰之。
怎么能遍满十方?“如法界性”的作用是心,心的力量就是究竟圆满,是遍十方的。“如法界性”是说如来藏无起灭(心是不生不灭的)。说白了就是心是没有起灭的,没有知见的。万法一体,皆唯此心。
“是则名为因地法行”理解这样的现行了,理解这样的行相了,叫成就解脱的开始。给你确定很清楚的定义,怎么就叫“如来因地法行”?如来(心的实相)知道了,这么去观行(现行)了,叫“因地法行”开始。从这个角度去认识世界、认识身心,认识一切了,所产生的一切觉是正觉。因为这个觉是离一切相的,一切造作、一切行为都叫无量功德。
“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里讲的菩萨有个究竟的说法:以这种认识而安住的人(对这个理性认识非常清楚的人)称为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这个 “大”是指法身真理(究竟的道理)。在这个道理当中“发清净心”,发起的认识和觉受,不受干扰。
很多行者们往往一点点认识和觉受生起的时候马上就受干扰了,就不叫清净心。比如有人做很多善事,一旦有什么风吹草动,马上就会有变化。他心清净吗?这个心就不叫清净。这是外界的干扰,内心深处的干扰呢?比如那些比较聪明的人,听一听师父的开示,然后翻翻经文,经典上是不是这么说的?然后就开始发生干扰,这也叫不清净心。人家所奉持的道理错与对,去看人家的感受。人家什么心态什么感觉,你自己去观察嘛。
“末世众生 依此修行 不堕邪见”依这样的道理修行,认识方向不会发生错误。首先要“不堕邪见”,知见并不是用意识理解的感觉,是真正的信仰。没有信仰的感觉叫认识,认识会改变,知见不会改变。能为你的知见豁出命去,有这种力量,这叫知见。就我们常人认识的知见来说,“我跟某位朋友关系很好”,那是有限度的,会改变;我们有一个“知见”是不会改变的,为了自己能豁出一切,不会改变。
能为了佛法的知见,豁出一切,这种“知见”不错。学佛还没三天两天,先去看看别人是不是魔障,保证成不了佛。因为你见的是魔。为什么你怕是魔障?因为害怕自己倒霉。还是在“我”的执著心中去追求,怎么能成就?首先夹杂的是自我小心眼,充其量种点善根。这个善根是不稳固的,可有可无的,忽生忽灭的。善根力强的时候,感动得痛哭流涕,磕头如捣蒜。不感动的时候恨死他了,这就是没有善根,你的“善根”会生会灭。
这个道理我们认识不清楚,还以为自己很不错。不务实好好去弄弄明白,人就是这样颠三倒四的。没办法,落入自我意识的邪见里头。又想这样又想那样,熊掌和鱼饵能兼得才好。太聪明就堕入邪见了,五十阴魔里讲特别聪明的人容易堕入精灵,这就叫偷心(偷心就是机巧心)。机巧心不除的人,命终要堕入精灵、邪灵,就是我们说的妖精(山精鬼怪)。我们要明白,不要堕邪见,否则很难拔出来。
我们看偈颂,偈颂是总结。“文殊汝当知 一切诸如来 从于本因地 皆以智慧觉”这段话佛开示得很清楚。文殊菩萨是诸菩萨之首,七佛之师。他是三世诸佛以究竟成就的圆满菩提的本体性权巧示现为菩萨,辅助释迦去教化众生。他对佛的境界是了如指掌的,因为他自身已经证量的。
“一切诸如来”,一切真实理体的现行(一切诸法的实相地),从哪来?“从于本因地”就是“本起因地”,本觉性(本质)。要从本质开始观察,发生现行。“本起因地”怎么去发生?是以智慧觉,智慧是绝对客观(客尘观)。客观源自于佛教化五比丘所说的客尘观想,一切生灭的皆是客尘,不生灭的是本起(本体)。
我们观察心体就要以客尘观,观察一切都是变化的,都是不可得的,就像客人一样。这一切变化的(包括身心)都是不可得的,不要去追求它。这种理性认识越清楚,尘相对你的干扰就没有了,净觉性就产生。净觉性产生叫智慧,“智”是我们要知道的,“慧”是要发起的作用。我们通过这样的知道而去发生这样的作用,这叫智慧力。我们光知道,不去起作用,充其量称为知见力。
知而不行的人叫知见力,而且知见越判断越清楚,都判断别人去了:这个人不对了,那个人错了;这个人执著了,那个人分别了。看嘛,都很清楚,自己什么样呢?自己真不清楚!坐到那儿想起别人来的时候门门是道,实际也挺恐慌的。那些判别是非的人,他自己心里的是非是最多的,自己心里的是是非非理不清的,坐到那儿最恐怖。为啥?心不得安!世人不就这样吗?你去观察就知道了。
要以智慧觉,觉是发现。用一切从本质出发这种态度发现本起因地这种现行(去观察这种力量),这叫“从于本因地,皆以智慧觉”。
“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无明是什么?无明就是我们的错误认识,错在不客观(不从客尘去观)。带有追逐的思想(逐境之想)追逐任何的境界,这种念起叫无明。为啥?你的念一追逐境界就生知见(知见立知),无明的根本就发生了。这就是“了达于无明”,我们要去彻底地了知而且通达,通达无明生起的这个作用,清楚怎么无明就生起来了。
刹那间的无明怎么生起来?要很清楚。只有清楚的时候,才知道无明可破。如空中之花,破它什么?!不是拿锤子去敲它,去观察它,是不可得的,不可得就已经破了。我们天天说要破无明破无明,不是拿锤子赶着砸它,越砸越多。念头压念头,越压越多,越压越强烈,最后压得洪水泛滥。
是顺导,往理性智慧这个力量去顺导它,自然就破了。水泡泡顺着河流,不用理它,它自己就破掉了。我们的念头也是这样,我们破破破,越破越多。去静下心来观察它,从客观认识它不可得;然后观察本心,也是了无所得。本心了无所得,现象了无可得,行了,看它还有吗?一会儿就没了。
开始这种力量差的时候,以方便法去念佛。念佛磕头,转境界,境界转了心就转了。力量有的时候用心境自然就转了它了。力量差的时候怎么用境界转呢?心烦的时候赶快换个境界就不烦了,但是要知觉(认识)这个问题,不能事事都光靠换环境,不换人,那样不行的。一旦什么没干好都是别人的事,都不是自己的事。自己不修行成就不了都怨别人,怨师父没教好,不怨自己。清楚的时候怨自己了,清楚的时候忏悔,实际上光忏没悔。
“了达于无明”,我很清楚,所以不会受迷糊,想干啥就干去了;你不清楚,到里头出不来,觉得那是真的。关键我能装,是真的装;你真的叫假装。真明白的人,真“装”,真的去庄严一下。
“知彼如空花”。已经知道像空花一样,空花出来很好看,看一会儿就算了,不要在意它。所以事情出现的时候我们也挺高兴,玩一玩就算了,我们很快就蹦出来了。
“即能免流转”我就不受它的障碍了。“流转”是随着它去。你说我好也无所谓,你说我坏也无所谓。为啥?好坏都是你说的。你说好我也不多块肉,你说我坏我也不少块肉,关我啥事?
但是我做的事已经把你影响了。就比如咱们这段时间努力的事效果很好。我们跟成千上万的人结了缘,咱对他们有利益。这个效果不是平常能达到的,真的是佛祖的威神力量加持,三宝力量加持。要明白“了达于无明 知彼如空花 即能免流转 又如梦中人”就像梦中人一样。既然是梦中人,很简单,就让他做个美梦。喜欢骂就让他骂去,喜欢赞就让他赞去好了。
“又如梦中人 醒时不可得 觉者如虚空”醒了的时候有啥可得的?明白了就像虚空一样,要有包容的心,没有所谓情绪的执著了。既然人家玩得都挺高兴,何苦说人家不圆满呐。别管愿意上天堂还是地狱,干嘛说在地狱里很苦啊,他自己不觉时就不觉苦。他自己觉得时,有觉悟了,能生二心了,那就有苦了。有苦了,才灭了他的二心,才能进入不二心。关键他现在不苦,还挺自在的,何苦理他呢?!不用理他,理他也不听你的。
所以说学佛的人,我们就是去给人家做个因缘。怎么把人度脱了?就给人做个得度的因缘。你做的只是个缘,因你改变不了,因是人家的事。
有人学佛学得稀里糊涂的,不知道怎么去成办想办的事。要以愿啊。什么叫“愿”?把想法理想化,这叫愿。把你的想法用理智去安排,顺应道理,这样事才能办成。我们的事没道理的时候办不成的,事事要讲个道理。
什么叫道理?做什么事都要符合它的方法和原则,违背了事情就做不成,没办法去做,而且绝对做不好。把事情合乎道理(认真地认清楚了)以后,才能把事做好。
“觉者如虚空”。虚空是包容,虽说是不可得,但是你现在还可得。真的了达空性的时候,无所谓得与失的时候叫不可得。我们现在不了达,还特别在乎得失的时候,一定要去圆满它,用虚空的本质作用去把事做好。
“平等不动转 觉遍十方界”这是我们的心体。“平等不动转”我们的心体是平等的,正觉,而且是不动转。啥叫“不动转”?我们的心是不生不灭,不随境界而转。别管什么境界心体不会转变。“觉遍十方界”,这种力量遍满一切生活世界。“十方界”,所有的生活空间它都存在。
由此可以获得启示:怎么通过掌握现在的生活境界把将来的生活世界营造出来?这是一个很积极主动的关键的方面。我们只有掌握现在的生活境界、身心状况,将来的生活世界才会非常自在。怎么掌握?现在先认识它,感受它。就像学开车一样,得先认识它,先感受它,然后才能驾驭它,驾驭它以后才会方便(才会得到利益)。我们不去认识它不去驾驭它,永远得不到利益,指望别人给你施舍,那是不可能的。
指望老天爷对你好,老天爷也找不着自己在哪儿呢,要知道命运是自己的。因为我们的心是平等正觉遍十方的。而正是因为我们所有的生活空间充满我们的心能之力,所以说你成佛的时候也没有多过,你不成佛的时候也没有减过,心作用力从来不增不减。
“即得成佛道 众幻灭无处”明白这个道理,真地证验它,就是成佛道,承办圆满的作用,这叫成佛道。“众幻灭无处”,一切幻象实际上不需要找个地方去灭。我们成天说的灭幻证真是错。没有灭,不需要去灭。
“菩萨于此中 能发菩提心”有这种认识的人,在这种道理当中能真正地觉悟它的作用,这叫发菩提心。“末世诸众生 修此免邪见”文殊菩萨请问的这一段结束了。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