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摆脱一切观念的执著去做一切实际的行为
“善男子 此无明者 非实有体 如梦中人 梦时非无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这里既然说“此无明”,肯定有我们见到的所谓形象,这个形象可以认识到,但是它是非实有性的。就像我们认识自己的感受一样,感觉好像有,但并没有实际的东西。我们看这些问题的时候,从发生过程来看就会很清楚地知道它。“此无明”我们不要看作实有性,自然对我们的影响就会消失。
比如放生,直接拿钱救它可以,但是要量力而行。如果现在有那样的能力,无所谓,可以去做这些事。像我们出家人,修行办道是第一位的,这是我们看待这个问题的方式。这个问题看待不正确的时候,很容易引起负面的效应,为了放生修功德一下欠了几十万,那还修行吧?对你来说已经是一种负担,再去发动人去化缘,好不好呢?已经偏离轨道。
如果是了悟证道的,那可以广结善缘,我们救了几条牛的性命,牛真的会感恩。但是同时会成就卖牛人的贪心,这就是放生出现的弊端。这种事情与道无益,虽然成就你的所谓善的功德,但是同时堕一个人下地狱啊(他于净资当中生贪心)。我们学佛的人要安守本分,这些所谓的善事随缘去做就行,不要把这种事情当做定期,“法无定法”。事可以做,而且愿意去做,在能力范围之内去做,不要故意地去做。
如果因为放生,影响了师父办道的清净心,这些牛能解脱吗?所以第一位的是我们要看清楚本分。以幻为真,“此无明”就成了实有体,也就为善为乐真的有事可做。你说“能不能得善报呢?”,有事可做的时候这个善报就不知道啥时候才来。
比方说,咱们春种秋收,春天种下一粒种,这是真实的,把它当做真实的去做,秋天才会收获,它要经过一段时间。同样的把善当做善去做的话,这个善要成熟一段时间。善是善,不把它当做善(实有性),就成熟很快吆。现在科学家搞的一些实验,比如非季节性蔬菜,并不是这个季节该成熟的,能成熟,为什么?因为他没有把它当做那个季节的东西去做。如果我们完完全全认为冬天就成熟冬天的东西,放心冬天没有夏天的东西。
所以人家说“万物能得三分暖,冬日犹有百花开。”这是武则天亲自印证到的,武则天希望牡丹花冬天盛开,想了个办法,把花罩住布,冬天就盛开了。这些事情是不是智慧呢?把一切现象当做实有性,无明就是真的了,所执有的感受就是真的。实有体和非实有体是表现的现象,而无明是我们自己所谓的感受。
如果是非实有体,无明就不存在;如果是实有体,无明就存在。就这么简单,看你把它当做实有还是非实有。我们放不下,把它当做实有的时候,把无明当做是存在,感受就很清晰。我们把善当成善去做了,对于你来说就是存在,会为了做善事而感慨万分,这个善就失去了意义。为什么古人说“为善最乐”?应该带给你最好的快乐,为什么带来的是麻烦呢?
咱再打个比方来说明,一万块钱对于现在的人家来说不是拿不出来,我的资财都是十方来的,要说我也愿意拿出这些钱来救助众生,为什么我不去做这些善呢?我要用这些资财养人慧命,养人道业。我要维系道场进行下去,这里存在一天,对世界的利益,比放生要殊胜得多。以我修行的功德去回向它们,它们在中阴身里依然可以得到超度。
佛法是智慧,我们现在要务实地修行,不去盲目效仿和崇拜,我们可以随喜乐助,而不失佛法圆融。不把无明当做实有体的时候,就体会到它可有可无,恰恰这正是,如果你喜欢做这个梦(像梦中人),不愿意醒的时候,我们帮助你继续做一下这个善梦。“非实有,梦时非无”,助人家做善。
往往有些人救牛为了谁?不是为了牛,是为了自己能得功德。嘴里说“我不求功德。我不求什么”,哪有几个不求的嘛,人是无利不起早的。我没有那么高的风格,为什么每天要修行呢?因为我知道佛祖会加持我,我会得到好处和快乐。如果每天没有意义的话,我才懒得做呐。这是最实际的话,人自己选择的信念容易迷惑。
“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一个事没有缘去做的时候,要看得很清楚。你清醒(知道什么是重要的)的时候我们会奉劝你,我们不是反对人家做这些事,但是不去强调做,得道是第一的(不了道,所做的都是业障)。过去有个庞居士,他家很富有,因为他修行很有功德,人家一家子都是开悟的人。他把所有的资财都沉到江里,人们就劝他,“你怎么不去布施?”他说“我千百劫来为什么不得道?就是被布施所累。”
善业也是业障,不是说不去赞叹修善业,因为修善业与修道无益。道是非善非恶,我们做这些事为了增上信心,但是不要把善“当做是善”去修,坏了,善也是无明。所以《金刚经》说不生法相,“离一切相修一切善”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要摆脱一切观念的执著去做一切实际的行为,这样就叫“离一切相修一切善”。我们在观念的指导下去做一切事,叫非离一切相,所修的一切善非一切善。
《楞伽经》告诉我们“离心、意、意识”,摆脱这种认识(我们不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去做一切行为,实际的行为都是一切善(这个一切善是增上真实的信心)。依心而住,是你相信心能的开始(是你彻底证悟的开始),而不是描述、引喻。
“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在所谓的清醒的状态去观察,用心去感受,了了无所得。无所得就是告诉你非善非恶,这时道义就会现。清醒是指我们不被相所累,要是被相所累,道义不得显发(以善当善,以恶当恶,有善就有恶)。
有一种通病认为佛法就是叫人行善。我在网上看到一个帖子说,讲那么多经干嘛,无非是叫人修善,既然诸法无实性,我们就不要听那么多经了,就去做善事好了。佛法非是修善,非善非恶的,怎么能说一味地让你修善呢?是让你觉悟无所得,告诉你一切心相也好、身相也好了无所得,无明无实体。
“如众空花 灭于虚空”像空中的花儿灭在虚空之中,我们偏偏说“花儿一定是在那灭的吗?”空中花也非实有性,我给你引申一下,这里所讲的空中花是我们所见的(现在所认识到的)因缘法。咱们都知道缘生万物,这就是所谓空中花(因果缘起相)。
空是我们的心体(本来的心性),非实有性。我们对一个缘起从它的成住坏空现象的发生过程认为从这儿生起的,又从那儿灭的,然后我们在灭处忧伤,在生处欢喜,这叫因缘法相。就像空中花一样,并不是实有的,但是我们误以为它实有,就会说它一定是在那个地方灭的,在灭处哀伤。比如某人死在某一个空间里,我们会很哀伤,是不是无明呢?
比如我们去纪念佛陀的时候,会在佛陀的生处缅怀佛陀,每年四月初八佛陀诞生的时候我们会很欢喜赞叹。到佛涅槃的时候会哀伤,尤其听到佛涅槃的故事,虽说我们对世间的情感不执著了,但是再去忆念还是眼泪哗啦哗啦下来了。念力还是这么深,因为有感受。
为什么有感受?因为微细的无明还在,从佛诞生到佛涅槃,因为你见到这个过程了,就会相信他的生灭是存在的。但是人家早就给你说得很明白,人家是不生不灭的。我们偏偏看到佛祖涅槃了,而且非常相信,想起来还黯然神伤。当时佛祖涅槃的时候,即便那些阿罗汉弟子们都很痛苦地哭晕了,可见他还是众生。
我师父圆寂的时候,我有半年时间迷迷糊糊、昏昏沉沉的,成天就跟喝醉了酒似的感觉,就是因为执著还在,人就是这样。正视这个问题,然后去面对这个问题,这叫修行证道解脱。我们光知道这个问题的存在,不去面对它、正视它,永远在这个问题里执著,在里头轮回。
有智慧的修行人跟不修行没有智慧的人差异在哪儿?有智慧的人知道马上去改正,这是菩萨行者。为什么称觉悟有情?人家觉悟了,马上去改正,按照正确的去行为。不觉悟的迷惑众生明明知道这样做是对的,还要去找所谓的感觉。他的感觉明明已经找不到了,却还要去寻求,不去面对现实。一旦被照验出来他的现实的时候他会很恐怖,因为他失其所守,多年以来所谓的妄想跟执著被打掉了,他真的会很恐怖,就在空花灭处徘徊,在哀伤“我的感觉在哪呢?”
有些人喜欢去找寻他心目中的(或者在电视上看到过的,或者典籍传记中记载的)的祖师或者佛菩萨的形象。你要知道你感觉的是那个时代的现象,对于生活在现在这个时代的你来说叫不可得。你现在所见到的是你最适合的,沉浸在过去的现象成就里,你死定了。如果是那样的话,释迦牟尼佛就不需要再去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
正是因为佛能够观察,安住于当下,所以能够了知自心,而去知他,能够知他而去发起现行正解,对一切众生的利益是毫无疑问的。这是证道之说,透过这个思维就能证得到;透不过这种思维不能形成现行,证道远矣。
没有勇气正视自己的时候,指望修证成就很难很难,真的不容易。你去找的佛菩萨那是三千年前的,你去找的达摩祖师那是一千多年前的,我也很崇拜,关键理想不等于现实,我们要去解决现实。
释迦牟尼佛已经证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人家所见的空花灭处,离开了那种徘徊。我们还在那儿转着呐,所以说我们就要离开空花灭处。何以故?空花灭处没有定处,你要认识它本无生处。我们离不开,执幻为有;离开它,离幻即觉。你说“我就放不下”,那你就放不下,没办法,你就只能到幻相灭尽的时候,被迫地离开。不得不离开的时候是很被动的,但是人往往就喜欢被动,真正没有办法了,只能放下。
我们同样也是,总说“烦恼呀”放不下,说明没有烦恼够。否则自己就放下了,所以人家说佛不度人,是人自度啊!自己觉着烦够了,自己就解脱了。人们往往不懂得安住于当下,偏得选择个所谓的定向问题,这是很麻烦的。有定向就有规则,有规则就要受约束。偏得给自己定死一个规矩,很麻烦。
平平安安的,知道饭是香的,茶是解渴的,虽说这句话是朴实无华的,但是这真正能够体会到人生快乐。正是我们没有烦恼,日子是平和的,祥和快乐。人平静下来的时候,自然从心底里透出来快乐,知足常乐嘛。我们一天到晚纷争离扰的时候,完蛋了,不要说体会快乐,现在命归何处还不知道所以然。
我们这几年下来得到的最大的利益是能体会得到人生快乐,知道怎么去平平安安地过日子。世间的人都需要平安,都去求平安,但是有谁在真正地体验平安呢?平常安详,有平常的日子就会安详、快乐。我们偏偏要把自己置身于纷纷扰扰的滚滚红尘里去滚一下,给自己圈定一个方向,我得忙什么,我得怎么样。
人们不了解这些,认为事情有一个生出、有一个灭处,也就是相信所谓因缘法。有很多在家人,听了一句半句佛法,就开始指东指西,真的太可怕了。因为他相信他的道理有生处(相信因),缘就出来了。我相信我对着唻(我相信我的因存在),就知道哪错(缘就出来了)。你的对着肯定别人就错,不知道所谓的认识实际上是无生处的(它没有一个究竟的东西可以生出来),就是个假缘和合,你的就一定对吗?
为什么佛说诸法平等?现象的存在就是正确的,不能否认它。常常我们看这个世界怎么那么肮脏,怎么那么不好?错了,没有那些事。看到不好,是你的观点。任何现象的存在都有它的条件,有因就有缘。这就是因缘法,世界就是法则,娑婆世界就是这样一个现象,不能否认的。实际上是无自性的(没有实质),无生处(这一切现象的发生本没有存在,本来是虚幻的),幻缘组合,我们知道是幻缘,不去理它就好。
不去理它,这叫明哲保身,自然身心安详。有些事不用去关注它,在你的世界里就不存在,自然有人去关注它,比如有贼就有警察,那是他俩之间的宿世因缘。心不生,外缘不感,老修行讲的“你见到听到都是你的业障”,包括看电视,如果心不净的话,被情节所染跳不出来。看到喜剧要多看两眼,已经被染了;看到凶杀剧觉着挺害怕,已经被染了,这就叫执著。面对这些问题,明白“无生处”。要认真去思维,告诉自己那是无生的,如幻的,无生处,你就明白了。
“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我们本性是无生的,“妄见生灭”是虚妄的执著和认识看见有生有灭这种种现象,“是故说名轮转生死。”这叫轮转生死。轮回,轮着圈儿转,这个圈儿转完了接着转那个圈儿,接着转,这叫“轮转生死”。
能够障碍圆觉本性的就是无明,不受干扰的认识和感受叫圆觉。受干扰的认识和感受叫众生无明心。
“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
“如来因地修圆觉者”,我们一说因地就好像感觉是开始,开始的认识,开始就等于结果。因为只有开始很清晰,结果才会很明了;开始不清晰的时候,结果不会明了。就像我们去一个地方,开始走路的时候,已经证明你要到那了,所以说因果本身是同时的意思。
“如来因地”是真理发生现行的开始(一旦所认识到的真理,那种理性要发生现行的开始),一定要顺应(这里讲的修是顺应)圆觉这种方式。而这种方式恰恰就是作为我们个人的行为准则,称为“者”。以这种个人行为的准则(圆觉道义)来实践“如来因地”,这是我们理体本性发生缘起(建立绝对理性)的开始。
作为我们修行人平常起最圆满的修行智慧观照的时候,一定要去顺应圆觉。有两个层面,一,要清楚地认识究竟的理(一切法是毕竟空的,是不可得)。这个清楚是在根尘识的任何一个层面都很清楚。首先六根是不可得,透过知见认识根不可得,六尘缘境也不可得,识也不可得。这个“不可得”是通过理性的认识,绝对地清楚。
第二层圆觉性是什么?认识以后能观照(在境界当中要观照),起现行观(这是止和观的修行),止和观修行成就的就是圆觉性。发起的现行是“如来因地”,这是修圆觉的开始;而修圆觉又是“如来因地”的体现。这是修行的前因后果的互相呼应,我们不懂这个,就产生不了所谓的正受;也就不知道什么叫“空花”,对一切法的幻像,生不起正觉(我们对一切法的执著一定是真的,见无明是实有性的)。
我们透过这段话的认识和实践,就会很清楚地认识到“一切法如空花,是不可得的”。这是个前后呼应的过程,我们不懂,心受轮转;了解这个道理了,而且亲身感受到这种道理,就没有轮转,没有“身心世界受彼生死”,当下熄灭。
“如来因地修圆觉”,行为非常清晰,发起现行,就了知万法皆是空花。身心世界皆如空花,就不会轮转(超越了它的约束)。没有“身心受彼生死”,身心是超越的,不受生死法则的约束。我们知道一切法不可得(一切现象是毕竟空的,不可得的),当一切现象发生的时候不喜,这时生解脱了;当一切现象灭的时候并不忧愁,死解脱了。
我再给你细说一遍,因为你了解生死是正常的(无常的),这个法则非常清楚,所以你看人生的时候,并不喜,反而替他担忧“这孩子生下来怎么办?”依这个法则(理性)去思维,生死法对你来说是解脱了,所以人家说“修圆觉者知是空花”。
什么叫圆觉呢?我们很清楚过程的感受,很清楚过程的形象,当形象发生的时候会超越它(清楚的时候,人就不会受它了)。人的觉性有个毛病,再第二回的时候就没什么感觉了。我们已经认识到,再感受它的时候,就不会在意了。没有轮转,也没有身心“受彼生死”,为什么这里称为“彼”呢?你就不会在生死法则里去受罪呀。
这是从粗相上说,粗相明白细相就太容易了。细相怎么说?我们自己想个问题,我们自己的感受等等,有生的时候,别理它,知道它不可得。有灭的时候也不要搭理它,灭也是不可得。很清楚地认识它,随顺圆觉性。要让不被干扰的觉很清晰地树立起来,净觉性就发生了,后边一句就是“净觉随顺”。
“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我们知道是空花就不会受法则的约束,“非作故无。本性无故。”现象不是造作的,因为你的本性不用去造作。我们所感召的(所认识到的)所谓生死,不是你的身心造作出来的,是一种幻缘组合,所以会有身心受生死的现象。
比如你总在现有的生活境界里熏染生死别离法,就体会到生死离别。有个公案,也是真事,抗战八年的时候,山里修行的一个老和尚耳朵聋,他们开始打仗人家进山闭关去了,打完帐人家出来了,炮呀啥的人家根本没听着,过了八年挺消停的日子。在他的印象里就不存在这八年战争,人家不受。
懂这个道理就叫不受生死,不懂就受生死。现象的发生规则就叫生死(我们所见的一切现象,缘起法规则就叫生死)。现在明白了,不去理会叫不受生死。“非作故无”生死并不是身心造作出来,如幻而有。“本性无故”实际上它本来的作用是不存在的。
所以“彼知觉者 犹如虚空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能够了知这个的,就像虚空。我们的心了知这一切生老病死,能了知者就犹如虚空。我们能知虚空,怎么就不能了知空花相呢?
“知虚空者即空花相”能了知虚空的正好是空花之相,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烦恼的缘起,从我们自己身心世界里头的感受来讲,我们知道烦恼的时候,烦恼已经就被你看到了,看到怎么办呢?赶快离不就得了?执著进去,你叫神经啊。再执著又进去了,继续轮转。
我们知幻即离。知道它不可得了,赶快离(超越)啊,可能头几回超越有点儿困难,习惯了。人家一说自己,嘣一下脸就变了,变习惯了,想不变不容易,得练一会儿。不要紧,练上一回两回就不变了。
人们不知道这道理。他很清楚的时候,就没有这“空花相”。不清楚的时候他不能马上止,过后还不知道,或者知道了还不承认,这叫业重者不生敬仰。过后能承认,忏悔了,叫久化方归。利根者闻即信受,一知道自己错了马上就改,这叫闻即信受。这是《地藏经》上解释的三根,人人都有这三种根性。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佛所证得的这个境界,实际是遍布一切处,它摆脱了生死二道,随顺迎合了涅槃正道。就是在这个境界中
【如是我闻】“如是”指这部经。“我”是结集者——阿难尊者的自称。“闻”是从佛陀亲闻,或佛弟子间展转传闻。阿难尊者说:佛如此说,我如此听,佛的确是如此讲的,百分之百可靠,一一契合于佛说。
这部经是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十二位大菩萨,次第向佛陀请问启发“圆满心智”的方法。每一位众生都具有和完美圣者一样的心灵和智慧,可是由于他们的自私、烦恼、无知和贪著,使得这伟大的潜在心智一直无法显现。所以佛陀特别讲了这部经典,引导大家走向没有负担的心灵和智慧。
有部殊胜无比的经典名:《圆觉经》全称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历来因其义理渊深澄澈,文辞优美酣畅,对后世中国佛教文化影响极大。是唐宋之后中国佛教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此经的具体内容,是佛为文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名《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了义经》、《大方广圆觉陀罗尼》、《修多罗了义》、《秘密王三昧》、《如来决定境界》、《如来藏自性差别》。一卷。唐代佛陀多罗(觉救)译。师罽宾人,于洛阳白马寺译《圆觉了义经》一部,其后行不详。
此经以单法为名,一真法界如来藏心为体,以圆照觉相为宗,以离妄证真为用,以一乘圆顿为教相。以单法为名者,论云所言法者,谓众生心。圆觉二字,直指一心以为法体。此有多称,亦名大圆满觉,亦名妙觉明心,亦名一真法界,亦云如来藏清净真心。楞伽云寂灭一心,即起信所言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称虽多,总是圆觉妙
在讲经之前,先介绍几本《圆觉经》的注解,一部是圆瑛法师的《圆觉经讲义》(简称讲义),一部是憨山大师的《圆觉经直解》(简称直解),两本要对照研究,你们现在当学生,是来求学问,将来当法师要自己看注解,不看怎么讲呢?《圆觉经》的注解,解释得最好的是《圆觉经大疏》(简称大疏),作者是华严宗的五祖圭峰大师,因为解释的内容太多,
一 经本推考:经本推考,即对于本经之历史,及向来流传经过,要先有一番考证。于此又分三段:甲、翻译,乙、卷帙,丙、注讲。甲、翻译:释迦牟尼佛生于印度,说法均用梵语。后人结集之经典,亦系梵文。佛经之有中文本,俱从翻译而来。此经题为: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罽宾、北印度国名,具云:羯湿弥罗。沙门、出家人之称。佛陀多罗,此云觉救
圆觉经讲座听完,对这一部经尚不能系统地理顺脉络,仅就我心有所动的一些体会写一写。 一、《圆觉经》讲什么? 圆觉即法身,讲法身的境界及修法,按三身判教的方法,这是关于法身修法的了义经。 二
这是《圆觉经》上用心的一个口诀。什么叫“知幻即离”?好比来了一个客人,你马上要认出它来,知道他叫什么名字。妄念,它是本妄、无自性的,只要知幻。即离,它本来就是无常的,本来就要离开的,只需要知道它就可以。来了一个妄念,我们就看着它,“哦,妄念来了”,来了就来了,我们的心像一面镜子似的,来者不迎,去者不追,不顶不丢,这就
善男子,彼善知识所证妙法,应离四病。云何四病?此明依法。以答“依何等法”之问。彼善知识对圆觉法门的修证,应离以下四种病,方可依止。什么是四病?一者,作病:若复有人作如是言:我于本心作种种行,欲求圆觉。彼圆觉性非作得故,说名为病。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认四颠倒为实我体。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妄想执有我、人、众生及与寿命,这就是《金刚经》说的四个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际」,今生当众生,前生当众生,再前生还当众生,推不出开始,所以叫无始。说有个边际,实际没有开头,叫做无始之际。从无始之际,「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告诉我们什么是轮回的根本?《圆觉经》前面讲的道理,「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
本经的法义,是我本人亲身从释迦牟尼佛那里听说的。那时,佛修行得入神通大光明藏,正定安住不惑,一切是乘如实之道而来成正觉,光明交映炳著,安住不坏不失。这是诸位众生追求的清净觉悟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身心寂灭不妄,平等涅槃不虚。
请师父慈悲开示,《圆觉经》中说:“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种种颠倒,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 “妄认四大,为自身相”比较好理解。“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较难理解,请师父解释一下好吗? 明一法师答:六根所对六尘,我们通过这六根得到的信息,形成自己
一、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普眼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
在开讲经之前,先讲经中大义,然后全本经皆可明白。释迦佛说的大乘法宝,犹如箱内的宝贝,《圆觉经》如同开箱子的钥匙,全部经的意思,是教我们如何开箱子,得箱子的宝贝。中国哲学家认箱子是宝贝,西洋哲学家分两方面:一方面认箱子为宝贝,一方面站在箱子面前猜箱子内是什么宝贝。小乘声闻分两种:一种是定性,一种是不定性。定性声闻生缠空,认
《圆觉经》全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唐佛陀多罗译。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1卷,唐佛陀多罗译,大正藏第17册。本书所论即主要依据此本。 由于译者生平事迹不详等缘故,古德对此经的翻译记载多有所疑,但都相信其契合佛理。 《开元释教录》卷9:“此经近出,不委何年。……但真诠不谬,岂假具知年月耶?”《续古今译经图纪》、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