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

  【5.北中印度风情(633-635年,32-34岁)】=>《慈恩》=>《行状》

  【5.1生死无动感盗匪(633年,32岁)】

  【5.1.1林中遇贼(半奴嗟国、喝逻阇补罗国,林中遇贼:砾迦国)】

  师向西南行,涉山间水,至半奴嗟国。又东南行,至北印度境,再向东南下山渡水,至砾迦国。这里属印度的边荒地区,言语、风俗、服饰多不相同,民风轻薄粗俗。

  又走三天,到耶补罗城,借宿外道天祠过了一夜。第二天到奢羯罗城,城里还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从前世亲菩萨曾经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旁边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传说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经行的遗迹。

  奘师等一行人从此出了那罗僧诃城,向东行至波罗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盗贼,有五十几人,把奘师及随行的人衣服财物全部夺走,并挥刀押到路旁一个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杀害。幸好池中多荆棘杂草,跟随奘师的一位沙弥,发现南岸有一条水道,勉强可以容纳一个人走,于是机警地暗示奘师一起从暗道中逃走。师徒两人飞也似的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个耕田的婆罗门,才把遇盗贼的经过告诉他。婆罗门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赶往林中。盗贼看到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师亲自到池中,解开被捆绑的人员。村民见大家衣物均被剥夺,纷纷布施衣服给他们穿,并带他们暂时到村中去投宿。经过此次盗贼的惊吓。同行的人无不悲泣,只有奘师含笑无忧。同行的人觉得奇怪,便问奘师为何不忧反笑?奘师答说:“人生之所贵者,只此生命,生命既在,其他还有什么可忧的呢?我家乡风俗,谓‘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宝不亡。’小小衣资,又何足忧哉!”

  【5.1.2众来供养】

  翌日奘师一行来到砾迦国东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罗果林,林中有一位一百七十多岁的婆罗门,可是看起来却好似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健壮,精通中论、百论等方面的典籍,两名侍者,也各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他们很欢迎奘师,知道他被洗劫,就派遗侍者到城中请佛教居士为他们准备斋供。

  城中虽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幸好奘师在迦湿弥罗时已声名四播,所以当侍者遍告城众说:“大唐高僧西来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盗贼洗劫,衣物尽失,此是大家种福田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立刻有三百多人,各持毡布饮食,恭敬前来供养奘师。奘师为他们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多人因此弃邪归正,欢喜而回。稍后奘师以众人供养的衣物`饮食分施同伴,各得数具,犹用之不尽。

  奘师在此停留一月,学经百论及广百论。

  【5.1.3沿途参学(至那仆底国、阇烂达那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633-634年,32-33岁)】

  玄奘大师又向东行,到至那仆底国,(633年,32岁)参诣突舍萨那寺,亲近毗腻多钵腊婆大德,他着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等,奘师在此住了十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出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佛灭度后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634年,33岁)再向东北到阇烂达那国境的那伽罗驮那寺,停留了四个月,亲近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再向东北行,登履危险,行七百里,至屈露多国。更南行,越山渡河,历经北印度境诸国,入中印度境之波理夜呾罗国。再从此东行五百里,到达秣菟罗(中印度境)国。

  【5.2印度中心秣菟罗(秣菟罗国)】

  秣菟罗是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更是当年迦腻色迦王的南方之都。当地“土地膏腴,稼穑是务”,除了有两种庵没罗果外,还出产“细班【迭*毛】及黄金,气序暑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好学”。秣菟罗虽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据奘师说,此地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佛教与印度教并存。

  【5.3文明摇篮大恒河(萨他泥湿伐罗、禄勒那国=窣禄勤那国)(635年,34岁)】=>《慈恩》=>《行状》

  玄奘大师又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禄勒那国,东临恒河,直至河源,东流入海处,广十余里,水味甘美,沙细如粉,印度称为福水。传说在此河中沐浴,可以消罪障;喝了可以除灾殃,死在河里还可以升天,因此许多愚夫愚妇常集合在河边,饮水沐浴,后经提婆菩萨指示正理,方始停止。奘师一行至此,亦纷纷取水饮来解渴。果然名不虚传,水味甘美异常。

  奘师在此停留了几个月,听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师讲完毗婆沙论后才离开,继续渡河东行。

  【5.4僧伽耶礼三宝阶(婆罗吸摩补罗国、醯掣怛罗国、毗罗那拏国;劫比他国礼三宝阶)】

  回顾奘师进入北印度国境以来,一路所经过的地方,多数是修学小乘比丘的寺院。

  奘师继续南行,渡过恒河西南,至劫比他国,此国的城东二十多里处有一大寺,据说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回降地面时,所降落的地方。传说当时先从天上降下一条扶梯,中阶是黄金的,左是水晶,右为白银。如来从中而降,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从右边白银阶上而降;帝释天主手持宝盖,踏水晶阶从左而下。这时百千天人及诸大菩萨陪侍着佛陀,亦从天而降。在奘师抵此前数百年,犹留有阶梯,但今已沦没。后国王为纪念此一殊胜事迹,曾垒砖石,模拟其状,庄饰了杂宝,高七十余尺,上建一精舍,中有石佛像,左右亦有释梵之像。旁有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所立。更筑一五十余步,高一尺之石基,是佛陀昔日经行的地方。

  【5.5阿逾陀求道遇匪(635年,34岁)】

  【5.5.1羯若鞠阇国】

  奘师又经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逾陀国,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旧伽蓝(伽蓝即寺院),是世亲菩萨撰写大小乘论并为众讲法处。奘师礼圣迹后,顺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去。沿河两岸,多是无忧树林,非常深茂。

  【5.5.2恒河遇贼(阿逾陀国)】

  奘师等人舟行半途,忽从两岸窜出十多条贼船,迎流而来,把奘师等人的坐舟包围,强拖至岸旁,并逼全船客人上岸脱光衣服,交出财物。又因为这批盗贼,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须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为牺牲,杀取其血祭祀,这样才可以祈求天神赐福。他们见法师仪容端丽,不约而同指向法师,竟要杀师以祭神。

  同船的人见状,有人站出来自愿替代法师牺牲;同时奘师也告诫贼人,他远来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如今法未得而身先被杀,若用以祭神,恐怕不能获得吉祥。然而这两者都没有得到贼人的允可。

  【5.5.3降伏群贼】

  贼人派人取水,在花林中就地设坛,令两人拔刀押法师上坛。奘师眼见情况已不能免,就请求贼人稍待片刻,以便让自己安心欢喜就死。此时奘师澄心净意,观想兜率陀天,一心专念弥勒菩萨,愿得往生内院,亲闻瑜伽师地论妙法,成就通慧后,再来下生教化这些可怜愍的贼人,令修胜行,舍离诸恶。

  不久奘师入定,神升兜率陀天,只见弥勒菩萨在妙宝台上,天众围绕左右,此时身心欢喜,早已忘记自己正在坛上,即将被贼人杀害的事。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浪涌船覆,贼众大惊,急问师之同伴说:

  “这位沙门是从何处来的?”同伴告诉贼人说:“他是远从大唐来此求法的玄奘法师,如果杀他会获无量罪,遭受恶报。现在风浪四起,天神已经震怒,你们还是赶快忏悔吧!”盗贼听完大吃一惊,立刻列跪请罪。等用手触及法师,师才出定睁开眼来,初还以为将遭刀杀害,已引颈等待。不意他们竟都跪着忏罪了!

  奘师为贼人开示佛法,贼人立即将刀枪劫具,一概投入河中,表示从此洗手,并一一接受法师授予的五戒。欢喜顶礼后辞别,同行的人都惊叹师法力无边,远近闻者,莫不都说,若非法师求法心殷重,又怎能得到这样的感应呢!

  【5.6戒日王即位治世(阿耶穆佉国、钵罗耶伽国)】

  玄奘大师再向东行三百多里,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国。更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南阎牟那河,到钵罗耶伽国。城西有瞻部树花林,据传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处,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蓝在此。此伽蓝处,传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都借这块平原举办,因此号称为大施场。

  奘师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

  古代的印度对于布施财物的事,是非常重视的,历代帝王,往往开了国库,以济民穷。大富长者,也经常散财施物,因为佛教六度,以布施为先。财分内外,外财指身外之物,包括妻子,田地钱财,一律施舍;内财则是头目脑髓,如今日之输血等,皆曰布施。这也是防止悭贪,利济他人的一种修行法门。

  【5.7憍赏弥刻檀佛像(原始佛像,憍萨弥国)】

  奘师再往西南,经过恐怖的原始森林,长达五百多里,才到憍萨弥国。王城的故宫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内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据说是往昔佛陀住世时,为了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一去就是人间好几个月。出爱国王由于思念佛陀,佛陀于是请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摄升天宫亲睹圣容,再回到人间,凭印象用紫檀木雕刻了这尊佛像。据说当释尊说法归来,从天宫下降人间时,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样出现在迎接的行列中。(当年奘师在印度所见的佛像,就是这尊佛像,这也是第一尊原始佛像的由来)

  城南有古刹,是具史罗长者的故居,其内有一座二百余尺高的大塔,也是阿育王所建,从前佛陀曾在这里说法好几年,旁边还留有过去四佛座、经行遗迹和佛陀爪发塔。东南边的重阁是世亲菩萨造唯识论的地方,东边无忧树林的精舍遗址是无着菩萨著作显扬圣教论的地方。

  佛灭年代也传说不一,有说一千二百年的,也有说一千三百年或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仍常有佛灭年代考查之诤,或云二千五百余年,或谓二千九百余年的。但自从经过世界佛教友谊决议为二千五百多年后,大多已采用此说,以求统一。总之,佛诞出家、成道、涅盘的日期,众说纷纭,虽经世界佛教会议决定五月月圆之日为综合一切纪念的节日,叫做“卫塞节”,但是日、韩及我国等各地区多仍沿用新历或旧历之四月八日为诞生,二月八日为出家,十二月八日为成道,二月十五日为涅盘,分别定为纪念节日。

  不远处又有塔,相传是佛陀于过去生中修行时,曾作雉王,为救生灵扑火处;为鹿王时,舍身济度众生处。塔的旁边就是佛陀停灵处。停灵塔侧则是摩耶夫人哭佛塔。(据说当初佛陀入涅盘后,阿泥律陀上升天宫告诉摩耶夫人,夫人一时难抑悲痛,竟晕了过去。醒后立即偕天到娑罗双树间,见遗物又嚎啕痛哭。当时金棺自开,放大光明,只见佛陀合掌坐起说:“有劳慈母远从天降,心里实在惭愧,但诸行无常就是这样,请不要太过悲哀。”接着阿难请示佛陀说:“佛已大殓,但现在又起而说法,若后世问起,该如何解说?”佛陀开示说:“佛涅盘后,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宫降,至双树间,如来曾为世间不孝的众生,从金棺坐起,合掌说法。”说完金棺自合。

  再由城北渡河登岸,就是佛陀的火化场,现有塔,地面土色至今犹呈黄黑,曾有人至诚祈求,于土中获得舍利。佛陀火化塔侧另有一塔,是纪念佛陀为大迦叶示现双足的地方。据说当时佛陀金棺已上火化场,香木堆积,却总是点不燃,四众惊骇,不知缘故。

  阿泥律陀因而宣告大众说:“这是因为佛陀要等大迦叶到来才举火。”

  随后大迦叶果然带着他的五百弟子从林中赶来火化场,问阿难说:“世尊的身体还能够见得着吗?”

  阿难哀伤的说:“千毡络缠,重棺周殓,现在香木已积,就等焚化,如何得见?”

  迦叶尊者正感无望时,不料佛陀慈悲,忽自棺中出示双足,惟见轮相颜色有异,因问阿难,阿难解释:“佛涅盘时,人天悲痛,众泪共染,以致变色。”迦叶尊者默然不语,虔诚礼拜赞叹,香火立刻自然,大火顿起。熄火以后,却见贴身和最外层的裸毡,完好如初,发爪全存。

  据说当初佛陀大殓后,曾三次出棺。第一次伸出手臂问阿难治路;第二次是开棺坐起,为母说法:最后一次是为迦叶尊者出示双足。现足塔侧,是八国国王分舍利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塔前石柱则记载了当初分舍利的事情。

  【6.4鹿野苑初转法仑(波罗奈斯国)】

  奘师再至波罗奈斯国,此处国周有四千余里,都城西临恒河,长十余里,寺院很多,有三十多所,僧众约二千余人,多学小乘一切有部。

  渡恒河北上十余里,即至鹿野伽蓝。台观接连,犹如一条长廊,有僧千五百人,都是学小乘正量部的。大院内有一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有一百多级,室中有一尊【金*俞】石的佛像,做转法仑状。这尊佛像,一直到现代,尚保存在鹿苑的博物馆中。

  在精舍的东南,有一石塔,为阿育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这就是为纪念佛陀昔日初转法仑,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侧有弥勒菩萨受记处,所以也有说此塔是为纪念弥勒菩萨受记而建的。)

  附近更有他佛受记的塔,及四佛经行处等古迹,因年代远在劫前,更无法查考了。

  伽蓝的西边,还留有如来澡浴的池迹,及涤器、浣衣等地,均有神龙守护,无人秽触。

  西南边则尚有供奉圣钵的巨塔和憍陈如五人迎佛处的小塔;东行二、三里则有烈士池(俗称救命池),其西侧有三座兽塔,是佛陀往昔修菩萨行时,示现兔身,自焚献餐的地方。

  总而言之,鹿野苑里大多是佛陀于过去世中,修菩萨时的应化遗迹,他之所以会经常示现各种异类,无非为了感化顽愚,调伏刚强。

  【6.5吠舍厘第二结集(战主国,结集:毗舍离=吠舍厘国)】

  【6.5.1维摩丈室(毗舍离)】

  离开鹿野苑,从恒河东行三百多里,经战主国,再向东北恒河行百四十里,至毗舍离国。

  国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产多庵罗果,但奘师抵此时,都城已荒毁,只见故基,居人也少。

  宫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说维摩诘经的地方。在此东北三、四里处更有一塔,即是维摩长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灵异的事迹。

  此去不远,更有一丈见方的石室,此即是维摩大士现身说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宝积、庵摩罗女故宅。

  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示现教化的,他是一位大心的长者,深通佛法,每示疾病,助佛教化,佛的许多大弟子,都被他的辩才说服过,大多受过他的法益。

  今奘师来到大士示疾说法的石室,见已呈荒废,不胜感叹!

  吠舍厘城东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结集之处。在此重订达磨(法)与毗奈耶(律)。由全印度各地区佛教中心的代表共聚一堂,在重新整理律藏上尤为重要。此外,吠舍厘也是所有佛教徒心目中的著名胜地,因为佛陀就在这里宣示他即将入涅盘。

  【6.6菩提树垣金刚座(摩揭陀国)】

  【6.6.1摩揭陀国】

  玄奘大师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这是一个和佛陀有深厚因缘的国度,佛陀从修道到证果都在这里完成,国境周围五千余里。这里的风气,崇尚学说,尊重贤士,当时全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学府--那烂陀寺,就在这里。国境内共有伽蓝五十余所,僧一万多人,多学大乘。

  恒河之南有一故城,周围七十余里,虽呈荒颓,犹有雄风。据传过去在人寿无量岁时,此地名香花宫城,因王宫多花得名。后来至人寿数千岁时,更名为波吒厘子城,因城多波吒厘树命名。至佛涅盘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王(义译无忧王,旧译阿育王,为频婆罗王之曾孙)自王舍城迁来此。因年代久远,今仅存故基,伽蓝数百,亦只存二、三所。奘师一一凭吊,感叹无常,不胜唏嘘!

  故宫之北,临恒河有一小城,城内有千余家;宫北有石柱,高数十尺。据说阿育王在没有学佛以前,年轻气傲,为了惩治拂逆自己的臣民,曾经仿照经中的酷刑,在这里筑了一个人造地狱,地狱中刀山剑树,血池油锅,无一不有。据说当时,只要听说阿育王的地狱之名,没有人不心惊肉悸的。

  后来,有一阿罗汉示现趺坐莲花于沸油镬中,才感化了暴戾的阿育王,并拆除这座地狱。接着又由一位进护大罗汉慈悲善导,领阿育王皈依三宝,从此阿育王便护持正法,并发愿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陀舍利。

  奘师在城里小住七日,巡礼圣迹。

  人造地狱南有一塔,据说内有佛舍利一斗,每每放出神光。离舍利塔不远处有一精舍,内供有佛陀脚印的白石一方,石上的佛陀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脚下有千幅轮相,十指端有卍字纹,历久弥新。这是佛将入涅盘前经过时,站在这石上告诉阿难说:“这是我入涅盘前最后留下的足迹。”接着又指着波吒厘子城说:“百年后将有一位无忧王(阿育王)在这里建都,护持三宝,能役使百神。”所以在这附近有很多阿育王所建造的塔及石室遗迹,传说均是当初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建,用来供养佛陀舍利,或供法师习定使用。其中又以故城东南的吒阿滥摩寺遗址最发人深省。

  传说阿育王在晚年时,因病重不久人世,便想把所有珍宝全部供养三宝,以广积福田。但那时权臣掌政,抗命不从,使得阿育王虽然贵为人王,也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那时阿育王环顾四周,能布施的东西就只剩下刚刚吃剩的半个阿摩洛迦果,于是便派人送到吒阿滥摩寺去供养僧众。如今这塔内供的,据说就是那半个阿摩洛迦果核,以供世人瞻仰警惕。可见世间荣华、权势名位不可久恃,行善积德应该即时。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