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北中印度风情(633-635年,32-34岁)】=>《慈恩》=>《行状》
【5.1生死无动感盗匪(633年,32岁)】
【5.1.1林中遇贼(半奴嗟国、喝逻阇补罗国,林中遇贼:砾迦国)】
师向西南行,涉山间水,至半奴嗟国。又东南行,至北印度境,再向东南下山渡水,至砾迦国。这里属印度的边荒地区,言语、风俗、服饰多不相同,民风轻薄粗俗。
又走三天,到耶补罗城,借宿外道天祠过了一夜。第二天到奢羯罗城,城里还有一座寺院,僧徒一百多人,从前世亲菩萨曾经在这里撰写胜义谛论,旁边有一座塔,高二百多尺,传说是过去四佛说法的地方,留有佛陀经行的遗迹。
奘师等一行人从此出了那罗僧诃城,向东行至波罗奢大森林,忽然遇到一群盗贼,有五十几人,把奘师及随行的人衣服财物全部夺走,并挥刀押到路旁一个干枯的池中,想要加以杀害。幸好池中多荆棘杂草,跟随奘师的一位沙弥,发现南岸有一条水道,勉强可以容纳一个人走,于是机警地暗示奘师一起从暗道中逃走。师徒两人飞也似的跑了二、三里路,遇到一个耕田的婆罗门,才把遇盗贼的经过告诉他。婆罗门立刻放下耕牛,取下贝鼓猛吹,召集了八十多人赶往林中。盗贼看到人多,一下就四散逃掉了。
奘师亲自到池中,解开被捆绑的人员。村民见大家衣物均被剥夺,纷纷布施衣服给他们穿,并带他们暂时到村中去投宿。经过此次盗贼的惊吓。同行的人无不悲泣,只有奘师含笑无忧。同行的人觉得奇怪,便问奘师为何不忧反笑?奘师答说:“人生之所贵者,只此生命,生命既在,其他还有什么可忧的呢?我家乡风俗,谓‘天地之大宝曰生,生之既在,则宝不亡。’小小衣资,又何足忧哉!”
【5.1.2众来供养】
翌日奘师一行来到砾迦国东境,至一大城,城西有一大片庵罗果林,林中有一位一百七十多岁的婆罗门,可是看起来却好似三十多岁,身材魁梧健壮,精通中论、百论等方面的典籍,两名侍者,也各是一百多岁的老人,他们很欢迎奘师,知道他被洗劫,就派遗侍者到城中请佛教居士为他们准备斋供。
城中虽有数千户人家,但信佛的极少,事外道的很多。幸好奘师在迦湿弥罗时已声名四播,所以当侍者遍告城众说:“大唐高僧西来求法,不幸在附近遭盗贼洗劫,衣物尽失,此是大家种福田的大好机会,千万不要错过。”立刻有三百多人,各持毡布饮食,恭敬前来供养奘师。奘师为他们解说因果报应的道理,很多人因此弃邪归正,欢喜而回。稍后奘师以众人供养的衣物`饮食分施同伴,各得数具,犹用之不尽。
奘师在此停留一月,学经百论及广百论。
【5.1.3沿途参学(至那仆底国、阇烂达那国、屈露多国、设多图卢国、波理夜呾罗国)(633-634年,32-33岁)】
玄奘大师又向东行,到至那仆底国,(633年,32岁)参诣突舍萨那寺,亲近毗腻多钵腊婆大德,他着有五蕴论释、唯识三十论等,奘师在此住了十四个月,向他学习对法论、显宗论、理门论等。
出至那仆底王城,往东南五百多里至答抹苏伐那寺,佛灭度后三百年,有迦多衍那论师,在这里完成发智论。(634年,33岁)再向东北到阇烂达那国境的那伽罗驮那寺,停留了四个月,亲近大德旃达罗伐摩法师,学习众事分毗婆沙论。
再向东北行,登履危险,行七百里,至屈露多国。更南行,越山渡河,历经北印度境诸国,入中印度境之波理夜呾罗国。再从此东行五百里,到达秣菟罗(中印度境)国。
【5.2印度中心秣菟罗(秣菟罗国)】
秣菟罗是盛极一时的文化中心,更是当年迦腻色迦王的南方之都。当地“土地膏腴,稼穑是务”,除了有两种庵没罗果外,还出产“细班【迭*毛】及黄金,气序暑热,风俗善顺,好修冥福,崇德好学”。秣菟罗虽是印度教文化中心,但据奘师说,此地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大小二乘兼功学习”,佛教与印度教并存。
【5.3文明摇篮大恒河(萨他泥湿伐罗、禄勒那国=窣禄勤那国)(635年,34岁)】=>《慈恩》=>《行状》
玄奘大师又向东北行至萨他泥湿伐罗国、禄勒那国,东临恒河,直至河源,东流入海处,广十余里,水味甘美,沙细如粉,印度称为福水。传说在此河中沐浴,可以消罪障;喝了可以除灾殃,死在河里还可以升天,因此许多愚夫愚妇常集合在河边,饮水沐浴,后经提婆菩萨指示正理,方始停止。奘师一行至此,亦纷纷取水饮来解渴。果然名不虚传,水味甘美异常。
奘师在此停留了几个月,听三藏大德耶鞠多法师讲完毗婆沙论后才离开,继续渡河东行。
【5.4僧伽耶礼三宝阶(婆罗吸摩补罗国、醯掣怛罗国、毗罗那拏国;劫比他国礼三宝阶)】
回顾奘师进入北印度国境以来,一路所经过的地方,多数是修学小乘比丘的寺院。
奘师继续南行,渡过恒河西南,至劫比他国,此国的城东二十多里处有一大寺,据说是佛陀昔日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后,回降地面时,所降落的地方。传说当时先从天上降下一条扶梯,中阶是黄金的,左是水晶,右为白银。如来从中而降,大梵天王手执白拂,从右边白银阶上而降;帝释天主手持宝盖,踏水晶阶从左而下。这时百千天人及诸大菩萨陪侍着佛陀,亦从天而降。在奘师抵此前数百年,犹留有阶梯,但今已沦没。后国王为纪念此一殊胜事迹,曾垒砖石,模拟其状,庄饰了杂宝,高七十余尺,上建一精舍,中有石佛像,左右亦有释梵之像。旁有石柱,高七丈,是阿育王所立。更筑一五十余步,高一尺之石基,是佛陀昔日经行的地方。
【5.5阿逾陀求道遇匪(635年,34岁)】
【5.5.1羯若鞠阇国】
奘师又经羯若鞠阇国(即中印度之曲女城),至阿逾陀国,这里有寺百余所,僧徒数千人,大小乘兼学。在城内有旧伽蓝(伽蓝即寺院),是世亲菩萨撰写大小乘论并为众讲法处。奘师礼圣迹后,顺恒河与八十余人,同船东下,欲向阿耶穆佉国去。沿河两岸,多是无忧树林,非常深茂。
【5.5.2恒河遇贼(阿逾陀国)】
奘师等人舟行半途,忽从两岸窜出十多条贼船,迎流而来,把奘师等人的坐舟包围,强拖至岸旁,并逼全船客人上岸脱光衣服,交出财物。又因为这批盗贼,都是突伽天神的信徒,每年秋祭,必须找一容貌端正的人作为牺牲,杀取其血祭祀,这样才可以祈求天神赐福。他们见法师仪容端丽,不约而同指向法师,竟要杀师以祭神。
同船的人见状,有人站出来自愿替代法师牺牲;同时奘师也告诫贼人,他远来求法,历经千辛万苦,如今法未得而身先被杀,若用以祭神,恐怕不能获得吉祥。然而这两者都没有得到贼人的允可。
【5.5.3降伏群贼】
贼人派人取水,在花林中就地设坛,令两人拔刀押法师上坛。奘师眼见情况已不能免,就请求贼人稍待片刻,以便让自己安心欢喜就死。此时奘师澄心净意,观想兜率陀天,一心专念弥勒菩萨,愿得往生内院,亲闻瑜伽师地论妙法,成就通慧后,再来下生教化这些可怜愍的贼人,令修胜行,舍离诸恶。
不久奘师入定,神升兜率陀天,只见弥勒菩萨在妙宝台上,天众围绕左右,此时身心欢喜,早已忘记自己正在坛上,即将被贼人杀害的事。
说时迟,那时快!突然间,黑风四起,折树飞沙,浪涌船覆,贼众大惊,急问师之同伴说:
“这位沙门是从何处来的?”同伴告诉贼人说:“他是远从大唐来此求法的玄奘法师,如果杀他会获无量罪,遭受恶报。现在风浪四起,天神已经震怒,你们还是赶快忏悔吧!”盗贼听完大吃一惊,立刻列跪请罪。等用手触及法师,师才出定睁开眼来,初还以为将遭刀杀害,已引颈等待。不意他们竟都跪着忏罪了!
奘师为贼人开示佛法,贼人立即将刀枪劫具,一概投入河中,表示从此洗手,并一一接受法师授予的五戒。欢喜顶礼后辞别,同行的人都惊叹师法力无边,远近闻者,莫不都说,若非法师求法心殷重,又怎能得到这样的感应呢!
【5.6戒日王即位治世(阿耶穆佉国、钵罗耶伽国)】
玄奘大师再向东行三百多里,渡恒河北至中印度境的阿耶穆佉国。更向东南行了七百余里,再渡恒河及南阎牟那河,到钵罗耶伽国。城西有瞻部树花林,据传此地是佛陀昔日降伏外道处,阿育王曾造佛塔及伽蓝在此。此伽蓝处,传是提婆菩萨作广百论以挫小乘外道的地方。
大城的东面,在两河交流的地方,有一片大广场,土地平正,方圆十四、五里,自古以来就是历代君王豪族,仁慈布施的地方,沿传迄今,都借这块平原举办,因此号称为大施场。
奘师至此,恰巧遇上戒日王在此行大布施,将五年积财,作七十五日之散施,上从三宝,下至贫苦无依者,无不施与。
古代的印度对于布施财物的事,是非常重视的,历代帝王,往往开了国库,以济民穷。大富长者,也经常散财施物,因为佛教六度,以布施为先。财分内外,外财指身外之物,包括妻子,田地钱财,一律施舍;内财则是头目脑髓,如今日之输血等,皆曰布施。这也是防止悭贪,利济他人的一种修行法门。
【5.7憍赏弥刻檀佛像(原始佛像,憍萨弥国)】
奘师再往西南,经过恐怖的原始森林,长达五百多里,才到憍萨弥国。王城的故宫有一座大精舍,高六十多尺,内有一尊檀木雕刻的佛像,据说是往昔佛陀住世时,为了报答母恩,上升忉利天宫为母亲说法,一去就是人间好几个月。出爱国王由于思念佛陀,佛陀于是请目犍连尊者运用神通,把一名雕刻匠摄升天宫亲睹圣容,再回到人间,凭印象用紫檀木雕刻了这尊佛像。据说当释尊说法归来,从天宫下降人间时,这尊佛像居然也像真的人一样出现在迎接的行列中。(当年奘师在印度所见的佛像,就是这尊佛像,这也是第一尊原始佛像的由来)
城南有古刹,是具史罗长者的故居,其内有一座二百余尺高的大塔,也是阿育王所建,从前佛陀曾在这里说法好几年,旁边还留有过去四佛座、经行遗迹和佛陀爪发塔。东南边的重阁是世亲菩萨造唯识论的地方,东边无忧树林的精舍遗址是无着菩萨著作显扬圣教论的地方。
佛灭年代也传说不一,有说一千二百年的,也有说一千三百年或一千五百年,直至近代仍常有佛灭年代考查之诤,或云二千五百余年,或谓二千九百余年的。但自从经过世界佛教友谊决议为二千五百多年后,大多已采用此说,以求统一。总之,佛诞、出家、成道、涅盘的日期,众说纷纭,虽经世界佛教会议决定五月月圆之日为综合一切纪念的节日,叫做“卫塞节”,但是日、韩及我国等各地区多仍沿用新历或旧历之四月八日为诞生,二月八日为出家,十二月八日为成道,二月十五日为涅盘,分别定为纪念节日。
不远处又有塔,相传是佛陀于过去生中修行时,曾作雉王,为救生灵扑火处;为鹿王时,舍身济度众生处。塔的旁边就是佛陀停灵处。停灵塔侧则是摩耶夫人哭佛塔。(据说当初佛陀入涅盘后,阿泥律陀上升天宫告诉摩耶夫人,夫人一时难抑悲痛,竟晕了过去。醒后立即偕天到娑罗双树间,见遗物又嚎啕痛哭。当时金棺自开,放大光明,只见佛陀合掌坐起说:“有劳慈母远从天降,心里实在惭愧,但诸行无常就是这样,请不要太过悲哀。”接着阿难请示佛陀说:“佛已大殓,但现在又起而说法,若后世问起,该如何解说?”佛陀开示说:“佛涅盘后,慈母摩耶夫人自天宫降,至双树间,如来曾为世间不孝的众生,从金棺坐起,合掌说法。”说完金棺自合。
再由城北渡河登岸,就是佛陀的火化场,现有塔,地面土色至今犹呈黄黑,曾有人至诚祈求,于土中获得舍利。佛陀火化塔侧另有一塔,是纪念佛陀为大迦叶示现双足的地方。据说当时佛陀金棺已上火化场,香木堆积,却总是点不燃,四众惊骇,不知缘故。
阿泥律陀因而宣告大众说:“这是因为佛陀要等大迦叶到来才举火。”
随后大迦叶果然带着他的五百弟子从林中赶来火化场,问阿难说:“世尊的身体还能够见得着吗?”
阿难哀伤的说:“千毡络缠,重棺周殓,现在香木已积,就等焚化,如何得见?”
迦叶尊者正感无望时,不料佛陀慈悲,忽自棺中出示双足,惟见轮相颜色有异,因问阿难,阿难解释:“佛涅盘时,人天悲痛,众泪共染,以致变色。”迦叶尊者默然不语,虔诚礼拜赞叹,香火立刻自然,大火顿起。熄火以后,却见贴身和最外层的裸毡,完好如初,发爪全存。
据说当初佛陀大殓后,曾三次出棺。第一次伸出手臂问阿难治路;第二次是开棺坐起,为母说法:最后一次是为迦叶尊者出示双足。现足塔侧,是八国国王分舍利塔,也是阿育王所建,塔前石柱则记载了当初分舍利的事情。
【6.4鹿野苑初转法仑(波罗奈斯国)】
奘师再至波罗奈斯国,此处国周有四千余里,都城西临恒河,长十余里,寺院很多,有三十多所,僧众约二千余人,多学小乘一切有部。
渡恒河北上十余里,即至鹿野伽蓝。台观接连,犹如一条长廊,有僧千五百人,都是学小乘正量部的。大院内有一精舍,高百余尺,石阶砖龛,有一百多级,室中有一尊【金*俞】石的佛像,做转法仑状。这尊佛像,一直到现代,尚保存在鹿苑的博物馆中。
在精舍的东南,有一石塔,为阿育王所建,高百余尺,塔前有石柱,高七十多尺,这就是为纪念佛陀昔日初转法仑,度五比丘的地方。(因其侧有弥勒菩萨受记处,所以也有说此塔是为纪念弥勒菩萨受记而建的。)
附近更有他佛受记的塔,及四佛经行处等古迹,因年代远在劫前,更无法查考了。
伽蓝的西边,还留有如来澡浴的池迹,及涤器、浣衣等地,均有神龙守护,无人秽触。
西南边则尚有供奉圣钵的巨塔和憍陈如五人迎佛处的小塔;东行二、三里则有烈士池(俗称救命池),其西侧有三座兽塔,是佛陀往昔修菩萨行时,示现兔身,自焚献餐的地方。
总而言之,鹿野苑里大多是佛陀于过去世中,修菩萨时的应化遗迹,他之所以会经常示现各种异类,无非为了感化顽愚,调伏刚强。
【6.5吠舍厘第二结集(战主国,结集:毗舍离=吠舍厘国)】
【6.5.1维摩丈室(毗舍离)】
离开鹿野苑,从恒河东行三百多里,经战主国,再向东北恒河行百四十里,至毗舍离国。
国周五千多里,土壤良好,生产多庵罗果,但奘师抵此时,都城已荒毁,只见故基,居人也少。
宫城的西北,在一寺旁有塔,是佛陀往昔说维摩诘经的地方。在此东北三、四里处更有一塔,即是维摩长者的故居。此宅至今尚多灵异的事迹。
此去不远,更有一丈见方的石室,此即是维摩大士现身说法的地方。其旁尚有宝积、庵摩罗女故宅。
维摩居士是古佛再来示现教化的,他是一位大心的长者,深通佛法,每示疾病,助佛教化,佛的许多大弟子,都被他的辩才说服过,大多受过他的法益。
今奘师来到大士示疾说法的石室,见已呈荒废,不胜感叹!
吠舍厘城东南行十四五里,至大窣堵波,是七百贤圣结集之处。在此重订达磨(法)与毗奈耶(律)。由全印度各地区佛教中心的代表共聚一堂,在重新整理律藏上尤为重要。此外,吠舍厘也是所有佛教徒心目中的著名胜地,因为佛陀就在这里宣示他即将入涅盘。
【6.6菩提树垣金刚座(摩揭陀国)】
【6.6.1摩揭陀国】
玄奘大师南渡恒河,来到摩揭陀国,这是一个和佛陀有深厚因缘的国度,佛陀从修道到证果都在这里完成,国境周围五千余里。这里的风气,崇尚学说,尊重贤士,当时全印度最大,最有名的学府--那烂陀寺,就在这里。国境内共有伽蓝五十余所,僧一万多人,多学大乘。
恒河之南有一故城,周围七十余里,虽呈荒颓,犹有雄风。据传过去在人寿无量岁时,此地名香花宫城,因王宫多花得名。后来至人寿数千岁时,更名为波吒厘子城,因城多波吒厘树命名。至佛涅盘后第一百年,有阿输迦王(义译无忧王,旧译阿育王,为频婆罗王之曾孙)自王舍城迁来此。因年代久远,今仅存故基,伽蓝数百,亦只存二、三所。奘师一一凭吊,感叹无常,不胜唏嘘!
故宫之北,临恒河有一小城,城内有千余家;宫北有石柱,高数十尺。据说阿育王在没有学佛以前,年轻气傲,为了惩治拂逆自己的臣民,曾经仿照经中的酷刑,在这里筑了一个人造地狱,地狱中刀山剑树,血池油锅,无一不有。据说当时,只要听说阿育王的地狱之名,没有人不心惊肉悸的。
后来,有一阿罗汉示现趺坐莲花于沸油镬中,才感化了暴戾的阿育王,并拆除这座地狱。接着又由一位进护大罗汉慈悲善导,领阿育王皈依三宝,从此阿育王便护持正法,并发愿建八万四千塔供养佛陀舍利。
奘师在城里小住七日,巡礼圣迹。
人造地狱南有一塔,据说内有佛舍利一斗,每每放出神光。离舍利塔不远处有一精舍,内供有佛陀脚印的白石一方,石上的佛陀印长一尺八寸,宽六寸,脚下有千幅轮相,十指端有卍字纹,历久弥新。这是佛将入涅盘前经过时,站在这石上告诉阿难说:“这是我入涅盘前最后留下的足迹。”接着又指着波吒厘子城说:“百年后将有一位无忧王(阿育王)在这里建都,护持三宝,能役使百神。”所以在这附近有很多阿育王所建造的塔及石室遗迹,传说均是当初阿育王役使鬼神所建,用来供养佛陀舍利,或供法师习定使用。其中又以故城东南的吒阿滥摩寺遗址最发人深省。
传说阿育王在晚年时,因病重不久人世,便想把所有珍宝全部供养三宝,以广积福田。但那时权臣掌政,抗命不从,使得阿育王虽然贵为人王,也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财产。那时阿育王环顾四周,能布施的东西就只剩下刚刚吃剩的半个阿摩洛迦果,于是便派人送到吒阿滥摩寺去供养僧众。如今这塔内供的,据说就是那半个阿摩洛迦果核,以供世人瞻仰警惕。可见世间荣华、权势名位不可久恃,行善积德应该即时。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