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四)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四)

  【8.周游五印访群贤(637-640年,36-39岁)】

  【8.1巡访东印度】

  【8.1.1散花三愿(伊烂拏钵伐多国)】

  奘师在那烂陀寺学习经论,不知不觉中一过就是五年多,此时奘师已三十六岁。在那烂陀寺修业告一段落后,奘师心想西来不易,便又继续南游各国。

  奘师往伊烂拏钵伐多国,沿路经迦布德迦伽蓝(鸽寺)。寺南二、三里处有孤山,峰峦高峻,林木青翠。其中的精舍,供奉观世音菩萨圣像,灵应事迹很多,常有信徒到这里绝食祈祷,或一七日,或二七日,只要心诚意专,据说便可以看到菩萨从檀像出来,慈音慰喻,满其所愿。

  后来因为来求愿的人太多,恐怕污损了圣像,于是便在佛像周围七步外竖起栏干,来礼拜的人只许在栏外,不准靠近圣像。就算要供养菩萨鲜花,也只能遥遥掷散,如果幸运的,花飘落在菩萨手臂上,那就是吉祥如愿的佳兆。奘师听说之后,也想前去试试看。他买了各种名花编串为鬘,捧到圣像前,至诚礼拜,发了三个愿:

  一、学成后若能平安归国,希望花落尊手。

  二、所修福慧,愿生兜率天宫,亲事弥勒菩萨,若能如愿,愿花贯挂圣像双臂。

  三、圣教称众生界中,有一分没有佛性的,玄奘现在自疑,不知是否?如果我有佛性,可修行成佛,愿花能挂在菩萨头上。

  拜愿后,奘师将花远远掷向菩萨,结果尽如所愿,心中欢喜万分。一旁同礼及守精舍的人,见到大师得了这前所未见的祥瑞,都一齐向奘师顶礼庆贺说:

  “将来法师若成佛,请不要忘记今天的因缘,先来度我们。”

  【8.1.2食果变形(食果变形:瞻波国;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陀国、羯陵伽国)】

  奘师沿恒河南岸东行三百余里,至中印度境之瞻波国。其寺十所,僧二百余人,均习小乘教。传说在劫初之时,人多穴居,后来有天女下降人间,于恒河中戏水,因水灵触身,而生四子。现在的王城,就是其中一子的宫廷所在。国境南部有一个大森林区,连绵二百多里。

  相传在佛陀降生以前,曾有一位牧牛人,每天放牧数百头牛于此林中,任它们自由吃草。其中一头牛时常离开牛群,直到日落时才归队。牧牛人觉得很奇怪,因为每次它回来时,毛色总显得特别光润,吼声也分外宏亮。于是便暗中跟随,随牛来到一个石洞口。

  他跟进后,大约走了四、五里,忽然眼前一亮,只见洞内别有天地,犹如仙境。此时牛在一处树下吃草,草色柔润,也是人间所没有的。牧牛人见树上果实赤黄如金,又香又大,便乘牛吃草时,偷偷摘下一颗。虽然很喜欢,但因为害怕,也不敢吃,就把它放在怀里。

  不久牛吃饱了,他就跟着它准备离开。但谁知走到洞口时,忽然窜出一个恶鬼,将他怀中的果实夺回。牧牛人回家后,将这奇遇告诉一位名医,名医嘱咐他最好先别吃,应该设法拿一颗出来研究。隔天,牧牛人如法炮制,并藏了一颗在口中准备离开,谁知守洞的恶鬼竟扼住他的咽喉,害他不慎将果子吞进肚子里。

  牧牛人吞了果子以后,身体开始变大,最后整个身体都陷在洞里出不去,只剩头能伸出洞外。后来家人前来找他,见到他变形的身体,大家都很惊惧。为了救他,家人回庄请来了很多大力士,但是依旧无法动弹。国王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也派人来挖掘,但没有结果。随着日子久了,牧牛人渐渐变成石头,虽然仍保有人的形状,但已与石头无异。

  据说当年奘师亲见时,该人头形石仍然完好。

  奘师离瞻波国,在中、东印度境各国寻礼圣迹。所经国家包括:羯末嗢祇罗国、奔那伐弹那国、羯罗拏苏伐剌那国、三摩怛吒、室利差怛等六国、耽摩栗底国、乌荼国、恭御羯陵伽国等。

  【8.2憍萨罗岩凿寺院(憍萨罗国,龙树菩萨=龙猛菩萨)】

  奘师接着到访的佛教中心是南憍萨罗。南憍萨罗以龙树菩萨故居闻名。龙树约莫生在第一、二世纪间,是中观宗的创始人。中观宗以将《般若经》系统化尤为著称。龙树菩萨有时也称为“佛陀第二”,奘师在南憍萨罗期间就听到一些有关他的传说。有几则传说把龙树说成神通者,玄奘记录的则是国王(西域记作引正王)为为龙树凿山建伽蓝,结果闹到国库空虚的情形,结果龙树菩萨遂“以神妙药滴诸大石,立变为金”!

  【8.3陈那与护法等遗事(案达罗国--陈那论师,驮那羯磔迦国--清辩论师,达罗毗荼国--护法论师)】

  奘师在南憍萨罗就听说该国国王“崇敬佛法,爱尚学艺”,且有“伽蓝百所,僧徒万人”,便回头往海岸而行,经过密林来到案达罗古国。他说,案达罗国有伽蓝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而且是因明学大家陈那的故居。案达罗有一座窣堵波,乃是陈那作《因明论》之处。

  奘师从南憍萨罗继续往驮那羯磔迦国而去。该地伽蓝栉比鳞次,可惜多已荒芜,如今尚存者只剩二十余所,僧徒三千余人,大多崇信龙树中观宗。

  奘师接着又前往印度南部达罗毗荼国大都建志补罗城。而且在前往僧伽罗途中结夏期间,在此待了相当一段时间。建志补罗城是护法大师的出生地。而护法又是戒贤大师的师父,奘师应该称他为师祖。这位瑜伽宗大德是着的大乘经典论师,著述甚丰、,其中包括对世亲《唯识三十颂》的评论,奘师受他影响很大。奘师返国后,就是护法的论释为主,糅和印度十大论师对《唯识三十论》的注解为《成唯识论》,成为中国和日本唯识学的标准范本。

  【8.4玄奘神游僧伽罗】

  【8.4.1师王之子】

  奘师自从离开瞻波国,便在中、东印度各国寻圣迹。西行经耽摩栗底国,虽有几处圣迹,却是一个外道盛行的国家。

  又闻海中有岛国僧伽罗(即师子国),其上有精通上座部三藏教典及深解瑜伽师地论的大德,但须涉海路七百由旬,方可达彼岸。奘师正犹豫间,碰巧遇到一位南印来的法师,他劝他可从南印的东南角出海,约三天水路就可以到达。虽然多经一段山川跋涉,但比较安全,不但可以免去海上狂风巨浪的危险,又可以顺道朝礼屋荼等国的圣迹。

  奘师于是即向西行,途经各国,直抵建志城(建志补罗城),此为南印度海口,此去师子国只须三日。但师抵此未去之间,忽闻彼国王死,国内饥乱,有大德菩提迷只等三百余僧正从彼国来投印度。奘师与彼众在建志城(建志补罗城)相遇,于是原本打算的师子国之行,便作罢未去。

  有关师子国的命名由来,相传是有一位女子,在嫁到邻国途中遇到狮子王,由于送嫁的人均吓得各自逃命,留下车中的新娘,被狮子王衔入山中。后来女子与狮子相处久了,竟然发生感情,生下一男一女,外貌像人,性情却很凶恶。长大后问母亲说:“我到底是人,还是兽?”母亲只好把从前的遭遇说出来。儿子说:“人畜既然不是同类,为什么不离开它?”

  母亲回答:“不是不想离开,是无法逃走。”后来儿子跟着父亲,暗中察看,摸清出山的路,就趁狮王远行,带着母亲和妹妹逃出山林,回到母亲的国家,但不幸她的父母都已去世,没有子孙,只好暂时寄住村邻。

  狮王回山后,不见妻子儿女,又急又气,哮吼下山,见人就扑,遇害的很多。国王亲率兵马围射。狮王一见,更加生气,高声怒吼,人仰马翻,没有人敢再接近。国王只好悬赏射杀。此时儿子对母亲说:“我们现在饥寒交迫,不如我去应募。”母亲阻止他说:“不可以,它虽然是野兽,却是你的父亲,如果你杀他,人和野兽又有什么分别呢?”可是儿子不听告诫,执意要去,母亲无奈,只好很痛苦的含泪看着他去。狮王一见自己的儿子,驯服欢喜,任由儿子依靠抚摸,可是儿子却出其不意,拿出预藏的利刃向狮子的喉咙与肚子。狮王爱子情深,忍痛不动,只有哀伤疑惑的看着自己的儿子,直到气绝身死。

  国王虽然高兴,却也感到奇怪,为什么狮王一见到他,就变得那么驯服?于是在国王的威胁利诱下,他吐露了实情。国王听完非常感叹的说:“也只有你这种禽兽不如的人,才有这么狠毒的心肠,连自己的父亲都忍心杀害。虽然我宣布悬赏,但是你杀父逆伦,天理国法都不能容你。”说完,国王依约赐给他黄金,但另外准备了两艘大船,将他兄妹放逐于大海之上。

  后来哥哥的船漂到这个岛上,就在岛上住了下来,并繁衍子孙。不知经过多少代,人口一多,又立君臣,定了国号。因为祖先有执杀狮子的事迹,故称执狮子国,据说就是现在的锡兰。而妹妹的船则往西漂流到波斯湾,被鬼魅抓去后生了很女孩,建立了西女国。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传说僧伽罗是远古时代一个大商人的儿子,福慧都很具足,足智多谋,不但逃脱罗刹女劫难,成了国王,还率兵到这座宝岛杀死罗刹,救出商侣,纳为国土,以王名为国名,这也是佛法记载的释迦牟尼佛本生故事。前一说是民俗传说,后一说则是佛经记载。

  【8.4.2佛像授珠】

  师子国本来没有佛法,直到世尊涅盘后一百年后,阿育王的弟弟抛弃人间爱欲,证得阿罗汉果,乘空飞行,来回游化时,才将佛教传到这个国家,并建立许多寺院。

  在王宫旁边,有一座佛牙精舍,高几十丈。其侧又有一精舍,其中有先王所造的纯金佛像,佛髻上镶有一颗宝珠,据说非常珍贵,价值连城。曾经有人想要偷取,穿凿地道潜进里面,可是因为佛像太高,怎样都构不到,便自言自语的说:“释迦牟尼佛以前修菩萨道时,为了众生,难舍能舍,即使身命国家也在所不惜,怎么现在却连一颗宝珠都舍不得?可见传说都是假的。”

  想不到这话一说完,佛像竟然弯身让他拿取宝珠。他们拿了宝珠,赶紧去卖。看到的人都知道那是佛像头上的宝珠,就将他们扭送王宫问罪。可是他们却告诉国王说:“这是佛自己给我们的。”国王半信半疑,便亲自前去察看,果然见到佛像正弯腰低头,因此信心倍增,又以许多珍宝将这颗宝珠赎回来,再安置于佛像头上,直到今天还保存着。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