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一)

三藏法师传(一):大唐天子求法僧(602—629年,1岁—28岁)

1.大唐天子求法僧(602—629年,1岁—28岁)

【1.1书香门第小沙弥

  【1.1.1幼年聪悟(河南陈留)(602年,1岁)】

  玄奘大师,俗姓陈,是河南陈留地方(今偃师县)陈慧的第四个儿子,单名一个袆字。他生于隋文帝开皇二十年(西元六○二年)。

  他的祖先,是汉朝太丘仲弓的后裔,曾祖父陈钦、祖父陈康,都做过大官,他的父亲也是很有学问的人,曾做江陵的县官,后来隋朝衰亡,便隐居乡间,托病不出,当时的有识之士,都称赞他的节志。

  奘师幼年就具有高尚的品格,聪明而有悟性,他和其他同龄的小朋友不一样,特别喜欢看书。虽然年纪小看不懂,但是常常会缠着父亲,问个不停。陈慧没有想到这个小儿子这么聪明,于是也乐得每天教他读书识字。到了七、八岁时,奘师已经跟着父亲读了不少书。

  八岁的时候,父亲开始教他读孝经。有一天,当父亲讲到“曾子避席”时,奘师忽然整衣而起,他父亲问他为何起立?他说:“曾子闻师命而避席,我做儿子的今奉慈命,又怎么可以坐着不动呢!”陈慧听了很高兴,知道他日后必成大器,于是更加认真的教他,不但教他孝经,还有其他的经典,也都仔细教给他。

  有一次,奘师忽然询问父亲:“爹,何谓正?”

  “正,就是不歪,不倾斜啊!”陈慧以为奘师只是随便问问,便以轻松的口吻回答他。

  “我不是问这个,我是说:要怎样心才称的上正?”“心要走正道,就正。”

  陈慧故意说得很深,原以为小儿子不会听懂,但谁料奘师竟又接着问:

  “正道是什么,要怎么走呢?”

  “正道就是古圣人们所走过的路,他们都会走,当然你也会走了。”

  好,我也要走圣人们走过的路。”奘师自己对自己说。

  自此以后,奘师在父亲的薰习教导下,崇尚古圣先贤,如果不是雅正的典籍,他就不看;不是圣哲的风度,就不学习。奘师求学问,少有领悟,便立即去实行,这是他的特长处。同时,因为其不喜结交爱嬉戏的童友,更不好逛游街市,因此即使门外锣鼓喧哗,百戏杂陈,士女云集,热闹非常,他也能毫不动心,一心用功在书本上,埋首攻读。因此,他学通了很多经籍。

  奘师从小就有很好的修养,平常总是用着温和的颜色对待人,做事淳厚朴实而谨慎。这些,都是他日后成为一个伟人的基本条件。

  【1.1.2随兄诣寺(洛阳净土寺)(611年,10岁)】

  奘师的父亲陈慧自从辞官回家后,因为经济来源没有着落,加上自己不谙耕种,因此生活日益困苦。那时候奘师的二哥陈素,一方面因为崇尚佛学,另一方面也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便离家到东都洛阳的净土寺出家为僧,法号长捷。

  奘师十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长捷法师从洛阳赶回奔丧,见到母亲,二人相拥而泣。办完父亲的丧事以后,长捷法师对母亲说:“小弟自幼聪明过人,很喜欢读书,现在父亲去世,家里再没有人能教育他,不如让他跟我到净土寺去住吧。”这是奘师接触佛教的开始。

  长捷法师,不但法相庄严,而且通达教理,善于讲经说法。此时奘师虽然刚满十岁,但因跟随二哥一起住在净土寺,早晚诵习佛经,时时得到佛法的薰陶,奠定了日后出家与佛学的根基。

  【1.1.3破例准度】

  奘师十三岁时,正值炀帝下诏,要在洛阳招考,剃度二十七人出家为僧。

  为什么出家还需要皇帝下诏许可呢?原来在隋文帝的时候,曾经准许百姓自由出家当和尚。但谁知道,这个德政却引来了大问题,起因是那时候的出家人可以不当兵,也不必缴税。于是有许多人为了逃避兵役赋税,都出家去了。最高记录,曾经有一年之中,五十万人出家当了和尚。由于有太多人假冒出家,于是到了隋炀帝时,朝廷又禁止百姓出家当和尚。从此以后,想出家,必须由皇帝下诏,地方奉敕,并且经过考试,有一定的名额。

  奘师因年幼不能应试,被摒于公门之外。这时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见他徘徊不去,便好奇地问他:“为何在此徘徊?是想要出家吗?”

  奘师立即回答说:“是的,可是我二哥说我年纪太小……。”

  “你为什么想要出家?”大理卿追问。

  “为了继承如来的志业,将遗教发扬光大。”

  大理卿听了这几句话,深受感动,为了嘉奖奘师的大志,破例特准录取了他。事后他对属下说:“研读佛经不是难事,具有高远风骨的人才是难得。将来他必成为佛门龙象。”

  奘师出家以后,继续与他二哥同住在净土寺。

  【1.1.4声名初扬】

  奘师在净土寺时,用功特勤,曾听讲“涅盘经”于慧景法师座下,奘师好学不倦,甚至废寝忘食。又随慧严法师学“摄大乘论”,更爱好逾常,师听过一遍后,再阅览一遍,便过目不忘。大家对他的才智,都很惊异,于是只要遇到不了解的地方,都跑去请教奘师。甚至不久以后,只要大家在课堂上有听不明白的,下课后,就请奘师到讲台上,帮大家再讲一遍。

  “玄奘师兄,谢谢你,听你讲过以后,我们都明白了。”同学们异口同声的感谢玄奘说。他们觉得奘师讲的比法师讲的容易明白多了。

  于是玄奘的声名传遍了洛阳,不管有无学佛,大家都知道玄奘这个小和尚的大名。

  这时玄奘大师才十三岁。负责度僧的大理卿郑善果,当初在考试时,曾称赞奘师风骨难得,并说“若度此子,将来必为释门伟器”等语,如今看来,郑卿的说,果非虚言。

  【1.1.5避乱离邑】

  隋朝末年,隋炀帝耽于逸乐,不管百姓死活,结果造成百姓群起反抗,到处都有叛乱发生,就连首都长安与河南洛阳也因为战火的洗礼,而尸骸遍野。当时的玄奘虽然年幼,但也看得出时局的纷乱与不安,眼见洛阳的衣冠仪礼尽失,几乎快成了贼寇的巢穴,就与二哥商量,他说:

  “二哥,看来我们得离开家乡了!天下这么乱,我们不能留在这里等死。”

  “可是我们还有哪里可以去呢?”长捷法师问。

  “听说李渊的儿子李世民攻占长安了,他一向很爱护百姓,受到百姓欢迎,也许我们可以投奔到那里。”奘师分析说。

  于是奘师离开净土寺,与长捷法师奔向长安。一路上只见白骨交衢,烟火断绝,兵荒马乱,难民似潮拥一般。

  【1.1.6游蜀受业(长安庄严寺~四川)(618年,17岁)】

  奘师与兄到了长安以后,见到李渊的军队非常有纪律,对百姓秋毫无犯,心里感到非常高兴,直以为自己来对了地方。可是等到他在庄严寺挂单一段日子以后,就大失所望了!因为他发现整座长安城,连一个研究佛学的讲座也没有,而且,佛学经典的收藏也比不上洛阳。他心里想,留在这里又不能研究佛法,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于是再与二哥商量,准备离去。可是长捷法师却劝他说:

  “大唐刚刚建国,重武轻文是必然的事情。再说天下这么乱,在我们无法确定哪个地方比长安好以前,就先暂时住下,等时局稳定一点,再做打算吧!”

  奘师无奈,只得接受了建议,先暂时住下来。这时是西元六一八年。

  在庄严寺住了一段时间以后,奘师发现许多寺里的师父陆续离开,也不知道是何原因,于是便向人询问。

  “什么,你不知道吗?空、景两位法师已经到四川去了,有许多人也跟着去了。”

  于是长捷法师这才想起了隋炀帝曾在东都,建立四大道场,召天下名僧去居住的事。那里曾经法将如林,大德高僧齐聚一堂,但因隋末国乱,供养停止,所以多半的法师转游驻四川,能知佛法的人亦多集中在四川,四川已取代洛阳,成为当时全国佛法的研究中心了。于是奘师又与兄商量说:“这里没有佛法,怎能虚度时光呢!”于是兄弟两人离开长安,经子午谷而入汉川受业。

  【1.1.7二十受具(四川成都)(622年,21岁)】

  到了四川以后,奘师兄弟二人先跟随空、景两位法师学习佛法,不久又转至成都,才发现当地的佛学研究风气更盛,于是很高兴地在空慧寺住了下来。

  这段期间,奘师非常珍重光阴,到处听法,励精求法,从不间断懈怠。遇有闲暇时间,亦是埋首于藏经楼研究经典。于是在二、三年间,奘师便已通达了解各宗经论,并受到各地佛门高僧与一般人士的推崇。当时在成都教授佛法的人很多,讲座之下,常有数百人。而奘师年纪虽轻,但见解独到,不在诸僧之下,于是各地闻风而钦望前来的人,也不在少数。

  另一方面,奘师之兄,也常设讲筵,演涅盘经、摄大乘论、阿毗昙等,尤擅长老庄之学,为蜀人所钦慕。兄弟两人,懿业清规,芳声雅质,大可与东林慧远、慧持两师昆仲先后媲美,一时之间,在成都传为美谈。

  至武德五年时,奘师年满二十,于成都受具足戒,结夏学律。没多久,便将戒律中的五篇七聚(戒律的分篇类聚是说明其罪性及结成的因果等)都一一穷研既尽。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