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六)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六)

  【10.荣归译经二十载(645-663年,44-62岁)】

  【10.1太宗降散迎奘师(645年,44岁)】

  玄奘大师周游印度,前后历时十七年,从长安到王舍城,行程五万余里;所经之处,尽管风俗千别,艰危万重,最后总算完成大志,载经返国。回程时因路上大象溺死,而经卷众多,如无乘骑,便法进行,于是上奏朝廷,敕命于阗等国协助交通工具,送师一队骆驼,载经横渡沙漠。这大沙漠在奘师刚开始西游时,即已尝遍苦头,回想那时孤单一人,差点命丧黄泉;不过现在随行人员众多,心境上就轻松多了,况且见到沙漠,知国门已近,欣喜之感自然而生。

  顺利渡过沙漠后,先到达睹货罗的故都,接着转摩驮那故国(沮沫)、经纳缚波故国(楼兰),然后到达沙洲(敦煌),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国境内。

  奘师进入沙州时,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载运的马匹也早有准备。一行人稍事休息后,即将于阗护送的人马全部返放。本来太宗有命,对于于阗的护送人员,厚赠酬劳;可是他们坚辞不受,奘师只好面致谢忱,并请向于阗王致谢问候。

  奘师抵达沙州后,立刻修表上京,报告行程。当时皇帝在洛阳,正准备御驾东征;见表后,知奘师已近长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龄派官员迎接。奘师接到太宗的回信后,得知皇帝将要亲征东辽,唯恐来不及见驾,于是兼程赶路,昼夜并进,很快来到了京城近郊的漕上。

  由于奘师到得太早,大出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订之接师仪式,来不及安排;又加上闻讯前来观礼的人,拥塞于途,使得奘师进退不得,只得暂宿于漕上。

  这是唐贞观十九年的春季正月,房玄龄闻报奘师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等数人火速赶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准备好迎接用的帐舆、幢幡等仪具,准备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师,恭送弘福寺。

  当天的长安城内外,沿途人民排列两旁,欢迎此一佛法僧三宝的行列回国,只见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不是名香,就是鲜花,到处都是欢欣鼓舞的热闹气氛。总计此次奘师从西域所迎回来的经像有:

  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

  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鹿野苑初转法仑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憍萨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檀刻写真像一尊,连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银佛像一尊,连光座高四尺。

  摩揭陀国,灵鹫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罗喝国,伏毒龙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一尺三寸。

  吠舍厘国,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经典二百廿四部、大乘论典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及三弥底部经、律、论典各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典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典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典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典六十七部;因明论卅六部、声明论十三部。

  总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分别载运。进城时,更是装上宝帐幢幡等供养之具,在朱雀街集合出发,游行于市,直至弘福寺内。数十里间,两旁观众如潮。

  行列中有各种庄严之具,僧尼整服随后。沿途高奏梵音,奇香异花,满街清香扑鼻,盛况空前。

  是日众人同见空中结有五色绮云,宛转于经像之上,周圆数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叹为观止。咸谓大法东流,天降祥云,是大喜之吉兆。

  【10.2进宫洛阳谒太宗】

  奘师进城后,先暂时驻锡于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阳见驾。唐太宗见到奘师时,随即起身迎接并赐坐说:“奘师要西行求法,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

  奘师说:“当初确曾再三表奏,可是因为诚微愿浅,并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专擅之罪,还请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说:“奘师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更何况此去冒着生命危险,志在普度众生,令朕非常钦佩。以后就不必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接着太宗又一一询问印度的风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师都一一详细的回答,太宗很高兴的说:“从前苻坚说释道安是法器,全国上下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师您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下于古人,可能还超过他们呢!”

  此时赵国公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称赞奘师的高德懿行。唐太宗与奘师相谈甚契,心想此人的器度才识,是参政治事的人才,就想劝他还俗作官。

  然而奘师自谦是水上的船,船离开水到陆地,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会腐朽,因此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业,以报答国家的恩泽。至此,唐太宗才停止劝请。

  【10.2.1抵弘福寺】

  奘师前往洛阳见驾时,正逢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军务虽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见奘师。

  可是没想到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太宗意犹未竟,便要求奘师随他出征,以便随时可以叙谈,但被奘师以杀伐为佛教禁戒为由,婉谢了太宗的好意。之后奘师乘机进言奏请,他想要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佛经,请太宗准允。

  太宗说:“不必到嵩山去了,朕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里的禅院幽静,很适合在那里译经。”

  可是奘师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知我从西域回来,都很好奇想见我。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太宗很高兴,马上就允准他的启请。

  三月法师自洛阳还至长安,即居弘福寺,专心从事翻译工作。

  【10.3奉敕撰成西域记(646年,45岁)】

  【10.3.1沙门云集】

  奘师住进弘福寺后,便开始作译经的准备。首先他具疏请求皇上委派协助翻译的人员,如证义、润文、笔受、书手等人员。那时由于太宗已出发东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奏请皇上,为其准备一切译经所需事物。夏六月,计征选了京都弘福寺的灵润法师等十二人为证义大德,个个均为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代所推崇的硕学俊彦;此外还有缀文的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文大德一人,其余笔受、书写手不计。

  译经的顺序是先由奘师依照梵文口译,由笔受记录,接着再由证梵文之沙门过目无讹,然后交由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这样伟大的译经场面,奘师首先创译大菩萨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至二月又译瑜伽师地论。至秋间进表皇上报告译经经过,并请赐序。

  师又奉敕修西域记十二卷,完成之日再进表呈阅。

  【10.3.2帝览新论=瑜伽论(玉华宫)(648年,47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驾幸玉华宫避暑。夏五月,奘师译毕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六月,太宗请奘师进宫,于玉华殿召见,两人谈的非常投机,帝问师说:“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呢?”

  师答:“近正译好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帝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

  师告帝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

  帝又问何谓十七地?奘师便将十七地之大义,为帝举其钢目,逐一说明。帝闻后深爱此论,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论,复详阅览,感叹不已,曾对左右侍臣说:“朕观佛经,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此深法,而今观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犹小池与渤海耳。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钞新译经论为九部,发布九州,辗转流通

  【10.3.3帝为作序】

  太宗先前曾答应为新经作序,但因国事繁剧,迄未着笔。至此,经法师重新启请,方提笔思考,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笔自书,敕令贯于众经之首。

  太宗在庆福殿时,百官侍立,独赐法师坐,又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作之圣教序,对群僚宣读。这篇圣教序说明了佛教东传,奘师西游的情形,序中赞誉奘师为法门之领袖,说奘师是“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备加赞扬。

  后来弘福寺僧怀仁,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将序文刻在石碑,当时书法家褚遂良又以楷书写了两本,分别刻在长安慈恩寺及同州厅,至今仍留为著名的法帖。

  【10.3.4解夏施衣】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奘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奘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慇勤。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奘师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这完全是太宗对奘师的一片诚意,也只有奘师这样的盛德,方能领受。

  【10.3.5度僧万余】

  太宗由于自年轻起就奔波于战事征讨,登帝位后又劳心国事,加上前次远征辽东以来,精神气力已大不如前,于是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幸而遇见奘师劝他皈依三宝,留心正法以调剂身心,身体和精神才渐渐好坏,因此对佛法就更加的虔诚恳切,他请问奘师说:“作什么功德,利益最大?”奘师回答:“众生迷感,没有智慧不足以启发;培植慧芽的最好方法就是法宝,因弘法的仰仗是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不久就昭告天下,度僧万人;京城及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海内各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盖在此之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僧侣将绝,蒙此一度,便成徒众,所以后人叹曰,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此奘师之功莫大焉。一时佛教复兴,形成繁盛的气象。

  【10.3.6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又唐太宗向来特别喜欢金刚经,一日与奘师谈到了金刚经,太宗问师:“金刚般若经,理微言简,向来为贤达君子所喜爱读颂,但不知前代所翻,文义完不完全?”

  “旧译本略有遗漏,若依梵本原意全译,应该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才对。须知菩萨以分别心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固如金刚,唯有以本经所诠之无分别慧,才能断除,故名能断金刚般若。所以说旧译本少了能断二字,这是很重要的。”

  “既然这样子,大师您手上又有梵本,不如再翻译一次,使众生都能得闻全经,您看如何?”于是奘师便依梵本重新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文字较多,义理也较为周详。不过话说回来,新旧译本各有优点,就讽诵来说,旧译较受国人喜爱,所以一直至今,流通本还是以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旧本为主。(现今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二位所翻译之金刚经原本均已出土,发现原来之梵文本就已不同,非是罗什法师为了讽诵方便而加以简略,望读者勿误解。)

  这年年底,皇太子为了纪念母后而兴建的大慈恩寺即将完工。此寺美轮美奂,庄严异常,将来一旦落成,将奉旨度僧三百,另请五十位大德同住。同时,又别造翻经院一座,虹梁藻井,殊丽非凡;院成,将令奘师移驾此院,继续译经的工作。

  【10.3.7太子礼佛

  十二月间大慈恩寺落成,奘师正式移居大慈恩寺。晋山升座大典那天,仪式非常隆重,恭迎佛像及送僧用的各种幢幡帐盖,齐集于安福门街,其锦彩轩轞,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先是绣画等像二百余尊,金银像两尊,金缕绫罗幡五百口,与法师从西国携返之经像舍利等,自弘福寺引出,安置在帐座及诸车上。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长竿悬幡,幡后即有师子神等为前引仪。另备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其次为京城僧众,各执持香花呗赞随后,其次则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之乐分列两边,万年长安两县音乐继后,幢幡钟鼓,訇磕缤纷,盛况不下于当初回国入住弘福寺,一路观者逾数万人。

  到了度僧大典那天,太子率领仪卫出宫,到了山门,下马走入大殿,文武百官陪同进入。礼佛后引见五十位大德,并陈述建寺的宗旨,悲切哀恸,侍臣僧众都为他的孝思感动落泪。

  随后宣降恩旨,赦免京畿的囚徒,但须剃发观斋;接着下阁礼佛,与妃嫔参观寺院,到奘师居室时,还特别作了一首五言诗,亲自书写,悬挂于门上。

  【10.3.8帝崩含风(649年,48岁)】

  奘师迁居慈恩寺后,虽然事务繁忙,然译经工作不曾松懈,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又译完了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同年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和奘师都陪同前往,政务之余,常和奘师谈经论道,请示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常问到西域先圣遗芳故迹。奘师引经据典,详加讲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叹相逢恨晚。太宗此行离京时,身体已稍感不适,但精神言谈丝毫没有影响。至五月时,轻微头痛,就留奘师在宫中,但哪知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风殿驾崩了。太子含悲即位,是为高宗。

  【10.3.9大臣求戒】

  奘师回慈恩寺后,就专心从事译经的工作,分秒必争。为了如期完成,特别拟定一份“译经进度表”,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也一定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完经后,还要念经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后五更便又起床,一边诵读梵文原典,一边用朱笔作眉批,以作为一天译经的参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时段为寺众宣讲新译的经论,这是特别为来自各州县参学的僧尼决疑义而讲的;当然,身为一寺的住持,执事僧徒谘询请示的也不在少数。

  寺内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来请示教诫,室外檐廊下常站满恭候谒见奘师的人,虽然事务繁忙,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空闲时还常为寺内的大德讲说西方圣贤的论义及各部的差异,偶尔提及少年时期在长安参学的往事和游学印度的经过;王公大臣常来寺礼佛,也需招待应酬,方便诱导,使他们都能虔诚皈依三宝,大家对奘师无不肃然起敬,衷心赞扬。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奘师,并请奘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奘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当时朝廷显贵对奘师的尊重与敬爱。

  【10.4大雁塔中贮经像】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奘师深感世间无常,惟恐从天竺带回的经藏散失,也为了防范水火灾,上书高宗,请于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愿奘师过度辛劳,请他改为砖造。另外命令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的衣物捐出,帮助奘师兴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级,每层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层是石室,南面嵌有两座石碑,分别刻着太宗和高宗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二文,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这就是大雁塔的由来。

  【10.4.2鱼雁互通】

  奘师忙于建塔期间,接到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是戒贤论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学人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师在印度常与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还驳倒他对大乘的偏见,使他心服口服认输。

  两位论师在大师回国后,非常怀念,来信赞颂并赠白毡两疋以示敬意。由于慧师较执守偏见,未能专心于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师在回复慧天论师的信中,殷殷相劝,力促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追悔。奘师并开列渡河时失落的经卷名单,请他设法补足。由此可见师奘对法宝之重视,未尝一刻稍忘也。

  【10.4.3学士助译】

  显庆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并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时有黄门侍郎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趁便参谒奘师,寒暄之后,问奘师说:“译经固然是佛门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扬圣教,古来的翻译仪式又是如何?”

  奘师就告诉他们说:“佛法深奥,虽然弘扬与住持的工作必须依靠僧宝,可是外在的护持还是有赖君王支持;因此若无殊胜的因缘,得到君王护持,佛法也无法广益大众。譬如自苻坚、姚兴以来的译经工作,除了僧侣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坚时的昙摩难提译经,有黄门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的鸠摩罗什译经,则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执笔;后魏菩提留支译经时,也有侍中崔光执笔及制经序,乃至齐、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贞观初年波颇罗那译经时,尚由左仆射房玄龄等数人监阅,可是现在这些赞助都没有了。还有大慈恩寺是圣上特别为文德圣皇后所建造的,壮丽轮奂,古今无比,照理说应该撰文建碑,传芳后世才对,可是也没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议,必然可以获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师的心意后,果然于隔天上朝时,向皇上进言,高宗一一应允,马上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看阅润色。

  奘师奉旨得偿宿愿,悲喜交集,隔天特地亲率徒众,至朝堂上表致谢。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