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荣归译经二十载(645-663年,44-62岁)】
【10.1太宗降散迎奘师(645年,44岁)】
玄奘大师周游印度,前后历时十七年,从长安到王舍城,行程五万余里;所经之处,尽管风俗千别,艰危万重,最后总算完成大志,载经返国。回程时因路上大象溺死,而经卷众多,如无乘骑,便法进行,于是上奏朝廷,敕命于阗等国协助交通工具,送师一队骆驼,载经横渡沙漠。这大沙漠在奘师刚开始西游时,即已尝遍苦头,回想那时孤单一人,差点命丧黄泉;不过现在随行人员众多,心境上就轻松多了,况且见到沙漠,知国门已近,欣喜之感自然而生。
顺利渡过沙漠后,先到达睹货罗的故都,接着转摩驮那故国(沮沫)、经纳缚波故国(楼兰),然后到达沙洲(敦煌),这才算正式回到自己的国境内。
奘师进入沙州时,官方早已派人在恭候,载运的马匹也早有准备。一行人稍事休息后,即将于阗护送的人马全部返放。本来太宗有命,对于于阗的护送人员,厚赠酬劳;可是他们坚辞不受,奘师只好面致谢忱,并请向于阗王致谢问候。
奘师抵达沙州后,立刻修表上京,报告行程。当时皇帝在洛阳,正准备御驾东征;见表后,知奘师已近长安,便敕命留守京城的房玄龄派官员迎接。奘师接到太宗的回信后,得知皇帝将要亲征东辽,唯恐来不及见驾,于是兼程赶路,昼夜并进,很快来到了京城近郊的漕上。
由于奘师到得太早,大出官方意料之外,致使原订之接师仪式,来不及安排;又加上闻讯前来观礼的人,拥塞于途,使得奘师进退不得,只得暂宿于漕上。
这是唐贞观十九年的春季正月,房玄龄闻报奘师已到,急命右武侯大将军莫陈实等数人火速赶至漕上,一方面又通令城中各寺准备好迎接用的帐舆、幢幡等仪具,准备在第二天一早,迎接玄奘大师,恭送弘福寺。
当天的长安城内外,沿途人民排列两旁,欢迎此一佛法僧三宝的行列回国,只见每个人手中捧着的,不是名香,就是鲜花,到处都是欢欣鼓舞的热闹气氛。总计此次奘师从西域所迎回来的经像有:
如来肉身舍利一百五十粒。
摩揭陀国,前正觉山龙窟,留影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鹿野苑初转法仑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三寸。
憍萨弥国,优填王思慕如来檀刻写真像一尊,连光座高二尺九寸。
劫比他国,如来自天宫下降宝阶银佛像一尊,连光座高四尺。
摩揭陀国,灵鹫山说法华等经金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三尺五寸。
那揭罗喝国,伏毒龙所留影像檀刻佛像一尊,连光座高一尺三寸。
吠舍厘国,巡城行化檀刻佛像一尊。
大乘经典二百廿四部、大乘论典一百九十二部;上座部及三弥底部经、律、论典各十五部;弥沙塞部经、律、论典二十二部;迦叶臂耶部经、律、论典十七部;法密部经、律、论典四十二部;说一切有部经、律、论典六十七部;因明论卅六部、声明论十三部。
总计共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以二十匹马,分别载运。进城时,更是装上宝帐幢幡等供养之具,在朱雀街集合出发,游行于市,直至弘福寺内。数十里间,两旁观众如潮。
行列中有各种庄严之具,僧尼整服随后。沿途高奏梵音,奇香异花,满街清香扑鼻,盛况空前。
是日众人同见空中结有五色绮云,宛转于经像之上,周圆数里,若迎若送,直至寺前,叹为观止。咸谓大法东流,天降祥云,是大喜之吉兆。
【10.2进宫洛阳谒太宗】
奘师进城后,先暂时驻锡于弘福寺,不久即到洛阳见驾。唐太宗见到奘师时,随即起身迎接并赐坐说:“奘师要西行求法,为什么不事先告诉我?”
奘师说:“当初确曾再三表奏,可是因为诚微愿浅,并没有得到允许,于是只好不顾国法,擅自出关。专擅之罪,还请皇上恕罪。”
太宗安慰他说:“奘师是出家人,自然与俗人不同;更何况此去冒着生命危险,志在普度众生,令朕非常钦佩。以后就不必再将这件事放在心上。”接着太宗又一一询问印度的风土民情、政教法令,奘师都一一详细的回答,太宗很高兴的说:“从前苻坚说释道安是法器,全国上下没有人不尊敬他的。可是我看奘师您词论典雅,风节贞峻,不下于古人,可能还超过他们呢!”
此时赵国公长孙无忌也在一旁附和,称赞奘师的高德懿行。唐太宗与奘师相谈甚契,心想此人的器度才识,是参政治事的人才,就想劝他还俗作官。
然而奘师自谦是水上的船,船离开水到陆地,不但发挥不了作用,而且很快就会腐朽,因此只想一心一意好好的修行道业,以报答国家的恩泽。至此,唐太宗才停止劝请。
【10.2.1抵弘福寺】
奘师前往洛阳见驾时,正逢唐太宗准备东征高丽,军务虽然繁忙,但仍然抽空接见奘师。
可是没想到见面后,两人相谈甚欢,竟忘了时间。太宗意犹未竟,便要求奘师随他出征,以便随时可以叙谈,但被奘师以杀伐为佛教禁戒为由,婉谢了太宗的好意。之后奘师乘机进言奏请,他想要到嵩山少林寺去翻译从西域带回来的佛经,请太宗准允。
太宗说:“不必到嵩山去了,朕为穆太后在西京建了一座弘福寺,寺里的禅院幽静,很适合在那里译经。”
可是奘师又顾虑京城太过繁华热闹,恐怕会影响译经工作,便说:“京城的百姓知我从西域回来,都很好奇想见我。如此一来,恐怕影响安宁,妨碍了译经的工作,还请皇上能派人守门,防止闲杂人员进出!”太宗很高兴,马上就允准他的启请。
三月法师自洛阳还至长安,即居弘福寺,专心从事翻译工作。
【10.3奉敕撰成西域记(646年,45岁)】
【10.3.1沙门云集】
奘师住进弘福寺后,便开始作译经的准备。首先他具疏请求皇上委派协助翻译的人员,如证义、润文、笔受、书手等人员。那时由于太宗已出发东征,因此由留守的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奏请皇上,为其准备一切译经所需事物。夏六月,计征选了京都弘福寺的灵润法师等十二人为证义大德,个个均为谙解大小乘经论,为当代所推崇的硕学俊彦;此外还有缀文的大德九人,字学大德一人,证梵文大德一人,其余笔受、书写手不计。
译经的顺序是先由奘师依照梵文口译,由笔受记录,接着再由证梵文之沙门过目无讹,然后交由证义沙门审查不违原义,再请缀文将文字润色,最后交书手抄写。
这样伟大的译经场面,奘师首先创译大菩萨经二十卷,佛地经一卷,六门陀罗尼经一卷,显扬圣教论二十卷等四部。二十年春又译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十六卷,至二月又译瑜伽师地论。至秋间进表皇上报告译经经过,并请赐序。
师又奉敕修西域记十二卷,完成之日再进表呈阅。
【10.3.2帝览新论=瑜伽论(玉华宫)(648年,47岁)】
贞观二十二年,太宗驾幸玉华宫避暑。夏五月,奘师译毕瑜伽师地论,总计一百卷。六月,太宗请奘师进宫,于玉华殿召见,两人谈的非常投机,帝问师说:“现在正在翻译哪部经论呢?”
师答:“近正译好瑜伽师地论,共一百卷。”
帝说:“此论甚大,但不知是何圣所说,内容说些什么?”
师告帝说:“此论是弥勒菩萨说明十七地义。”
帝又问何谓十七地?奘师便将十七地之大义,为帝举其钢目,逐一说明。帝闻后深爱此论,即遣人向京取隃伽论,复详阅览,感叹不已,曾对左右侍臣说:“朕观佛经,犹瞻天望海,莫测高深。法师能于异域,得此深法,而今观之,若以儒道九流比之,犹小池与渤海耳。世云三教齐致,此妄谈也。”
因此,帝敕所司的官吏手钞新译经论为九部,发布九州,辗转流通。
【10.3.3帝为作序】
太宗先前曾答应为新经作序,但因国事繁剧,迄未着笔。至此,经法师重新启请,方提笔思考,少顷而成,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共七百八十一字,御笔自书,敕令贯于众经之首。
太宗在庆福殿时,百官侍立,独赐法师坐,又使弘文馆学士上官仪,以所作之圣教序,对群僚宣读。这篇圣教序说明了佛教东传,奘师西游的情形,序中赞誉奘师为法门之领袖,说奘师是“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备加赞扬。
后来弘福寺僧怀仁,集晋朝书法家王羲之的字,将序文刻在石碑,当时书法家褚遂良又以楷书写了两本,分别刻在长安慈恩寺及同州厅,至今仍留为著名的法帖。
【10.3.4解夏施衣】
从此太宗对佛教更加崇信,和奘师几乎形影不离,对奘师的四事供养也更加慇勤。这年的七月解夏以后,太宗又特别供养奘师摩云袈裟一件,剃刀一把。其中这件摩云袈裟价值万金,制作精妙,根本找不到针线的出入口。本来皇宫内库,前代留下的纳衣袈裟不少,但太宗却认为没有一件好的,所以又亲命后宫绣制,费时达数年之久。这完全是太宗对奘师的一片诚意,也只有奘师这样的盛德,方能领受。
【10.3.5度僧万余】
太宗由于自年轻起就奔波于战事征讨,登帝位后又劳心国事,加上前次远征辽东以来,精神气力已大不如前,于是开始感受到人世间的无常。幸而遇见奘师劝他皈依三宝,留心正法以调剂身心,身体和精神才渐渐好坏,因此对佛法就更加的虔诚恳切,他请问奘师说:“作什么功德,利益最大?”奘师回答:“众生迷感,没有智慧不足以启发;培植慧芽的最好方法就是法宝,因弘法的仰仗是人,所以度僧的功德最大。”
唐太宗听了很高兴,不久就昭告天下,度僧万人;京城及诸州各寺,各度五人,弘福寺度五十人,海内各寺三千七百一十六所,共度僧尼一万八千五百余人。盖在此之前,天下寺庙,遭隋季凋残,僧侣将绝,蒙此一度,便成徒众,所以后人叹曰,美哉君子所以重正言也,此奘师之功莫大焉。一时佛教复兴,形成繁盛的气象。
【10.3.6大慈恩寺(西安城南)】
又唐太宗向来特别喜欢金刚经,一日与奘师谈到了金刚经,太宗问师:“金刚般若经,理微言简,向来为贤达君子所喜爱读颂,但不知前代所翻,文义完不完全?”
“旧译本略有遗漏,若依梵本原意全译,应该名为能断金刚般若才对。须知菩萨以分别心为烦恼,而分别之惑,坚固如金刚,唯有以本经所诠之无分别慧,才能断除,故名能断金刚般若。所以说旧译本少了能断二字,这是很重要的。”
“既然这样子,大师您手上又有梵本,不如再翻译一次,使众生都能得闻全经,您看如何?”于是奘师便依梵本重新翻译了能断金刚般若经,文字较多,义理也较为周详。不过话说回来,新旧译本各有优点,就讽诵来说,旧译较受国人喜爱,所以一直至今,流通本还是以鸠摩罗什法师所译的旧本为主。(现今罗什法师与玄奘法师二位所翻译之金刚经原本均已出土,发现原来之梵文本就已不同,非是罗什法师为了讽诵方便而加以简略,望读者勿误解。)
这年年底,皇太子为了纪念母后而兴建的大慈恩寺即将完工。此寺美轮美奂,庄严异常,将来一旦落成,将奉旨度僧三百,另请五十位大德同住。同时,又别造翻经院一座,虹梁藻井,殊丽非凡;院成,将令奘师移驾此院,继续译经的工作。
【10.3.7太子礼佛】
十二月间大慈恩寺落成,奘师正式移居大慈恩寺。晋山升座大典那天,仪式非常隆重,恭迎佛像及送僧用的各种幢幡帐盖,齐集于安福门街,其锦彩轩轞,鱼龙幢戏,凡千五百余乘。先是绣画等像二百余尊,金银像两尊,金缕绫罗幡五百口,与法师从西国携返之经像舍利等,自弘福寺引出,安置在帐座及诸车上。像前两边,各严大车,车上长竿悬幡,幡后即有师子神等为前引仪。另备宝车五十乘,坐诸大德,其次为京城僧众,各执持香花呗赞随后,其次则文武百官,各将侍卫部列陪从,大常九部之乐分列两边,万年长安两县音乐继后,幢幡钟鼓,訇磕缤纷,盛况不下于当初回国入住弘福寺,一路观者逾数万人。
到了度僧大典那天,太子率领仪卫出宫,到了山门,下马走入大殿,文武百官陪同进入。礼佛后引见五十位大德,并陈述建寺的宗旨,悲切哀恸,侍臣僧众都为他的孝思感动落泪。
随后宣降恩旨,赦免京畿的囚徒,但须剃发观斋;接着下阁礼佛,与妃嫔参观寺院,到奘师居室时,还特别作了一首五言诗,亲自书写,悬挂于门上。
【10.3.8帝崩含风(649年,48岁)】
奘师迁居慈恩寺后,虽然事务繁忙,然译经工作不曾松懈,贞观二十三年二月,又译完了如来示教胜军王经一卷。同年四月,太宗驾幸翠微宫,太子和奘师都陪同前往,政务之余,常和奘师谈经论道,请示因果报应的问题,也常问到西域先圣遗芳故迹。奘师引经据典,详加讲述,太宗深信不疑,常叹相逢恨晚。太宗此行离京时,身体已稍感不适,但精神言谈丝毫没有影响。至五月时,轻微头痛,就留奘师在宫中,但哪知从此一病不起,第二天就在含风殿驾崩了。太子含悲即位,是为高宗。
【10.3.9大臣求戒】
奘师回慈恩寺后,就专心从事译经的工作,分秒必争。为了如期完成,特别拟定一份“译经进度表”,白天没有完成的工作,也一定在晚上继续完成。每天译完经后,还要念经拜佛,直到三更才睡;然后五更便又起床,一边诵读梵文原典,一边用朱笔作眉批,以作为一天译经的参考。
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有一个时段为寺众宣讲新译的经论,这是特别为来自各州县参学的僧尼决疑义而讲的;当然,身为一寺的住持,执事僧徒谘询请示的也不在少数。
寺内弟子一百多人日夜都来请示教诫,室外檐廊下常站满恭候谒见奘师的人,虽然事务繁忙,都能处理得有条不紊,空闲时还常为寺内的大德讲说西方圣贤的论义及各部的差异,偶尔提及少年时期在长安参学的往事和游学印度的经过;王公大臣常来寺礼佛,也需招待应酬,方便诱导,使他们都能虔诚皈依三宝,大家对奘师无不肃然起敬,衷心赞扬。
永徽二年有瀛州刺史贾敦迹,蒲州刺史李道裕,谷州刺史杜正伦,恒州刺史萧锐等人,因朝觐聚集在京师,公事之余,一起到慈恩寺礼觐奘师,并请奘师为他们授菩萨戒,辞别后各舍净财,并修书派专使送来礼谢奘师,书中感激仰慕之情,溢于字里行间,由此可见当时朝廷显贵对奘师的尊重与敬爱。
【10.4大雁塔中贮经像】
【10.4.1造大雁塔(慈恩寺旁)(652年,51岁)】
奘师深感世间无常,惟恐从天竺带回的经藏散失,也为了防范水火灾,上书高宗,请于慈恩寺旁建石塔以保存他从印度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高宗因石塔建造不容易,不愿奘师过度辛劳,请他改为砖造。另外命令大内、东宫、掖庭等七宫亡人的衣物捐出,帮助奘师兴建。
仿照西域制度,塔分七级,每层都供有佛陀舍利,最上层是石室,南面嵌有两座石碑,分别刻着太宗和高宗的三藏圣教序,述圣记二文,为尚书右仆射河南公褚遂良亲笔,这就是大雁塔的由来。
【10.4.2鱼雁互通】
奘师忙于建塔期间,接到中印度摩诃菩提寺大德智光、慧天托人带来的亲笔书信,智光是戒贤论师门下最杰出的大弟子,为五印学人所推崇,对大小乘教典和外道典籍四吠陀、五明论等素有高深的研究。而慧天则精通小乘,在印度也是德望很高,深受敬仰,奘师在印度常与他互相切磋,在曲女城的辩论大会上,还驳倒他对大乘的偏见,使他心服口服认输。
两位论师在大师回国后,非常怀念,来信赞颂并赠白毡两疋以示敬意。由于慧师较执守偏见,未能专心于大乘方等之教,因此奘师在回复慧天论师的信中,殷殷相劝,力促早发大心,庄严正见,勿使临终追悔。奘师并开列渡河时失落的经卷名单,请他设法补足。由此可见师奘对法宝之重视,未尝一刻稍忘也。
【10.4.3学士助译】
显庆元年春正月,皇太子忠就大慈恩寺设斋供养五千僧众,并敕令朝臣前往拈香,时有黄门侍郎薛元超与中书侍郎李义府趁便参谒奘师,寒暄之后,问奘师说:“译经固然是佛门盛事,但不知更有何事可以光扬圣教,古来的翻译仪式又是如何?”
奘师就告诉他们说:“佛法深奥,虽然弘扬与住持的工作必须依靠僧宝,可是外在的护持还是有赖君王支持;因此若无殊胜的因缘,得到君王护持,佛法也无法广益大众。譬如自苻坚、姚兴以来的译经工作,除了僧侣之力外,一直都有君臣全力支持:像苻坚时的昙摩难提译经,有黄门侍郎赵整执笔;姚兴时的鸠摩罗什译经,则有姚王及安城侯姚嵩执笔;后魏菩提留支译经时,也有侍中崔光执笔及制经序,乃至齐、梁、周、隋,皆是如此。
即使贞观初年波颇罗那译经时,尚由左仆射房玄龄等数人监阅,可是现在这些赞助都没有了。还有大慈恩寺是圣上特别为文德圣皇后所建造的,壮丽轮奂,古今无比,照理说应该撰文建碑,传芳后世才对,可是也没有。公等今若能向上建议,必然可以获得皇上允可,那就是美事一件了。”
薛李二公,了解了奘师的心意后,果然于隔天上朝时,向皇上进言,高宗一一应允,马上宣诏指派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等数人前往助译,随时看阅润色。
奘师奉旨得偿宿愿,悲喜交集,隔天特地亲率徒众,至朝堂上表致谢。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述的。一次佛祖在王舍城的灵鹫山中,与二万二千位摩诃比丘、僧在一起。他们是慧命阿若憍陈如、慧命摩诃谟伽略、慧命舍利子、慧命摩诃迦叶、慧命罗睺罗、慧命婆俱罗、慧命跛陀斯那、慧命贤德、慧命欢喜德、慧命网指、慧命须
两千五百多年的一天清晨,阿难尊者高登法座,环视了汇聚一堂的广大僧众,整个法堂鸦雀无声,他徐徐开口讲出了:“我是亲自听到佛陀是这样说的。”有一段时间,佛陀住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六万二千多位阿罗汉聚在一起。这些阿罗汉都已成功登陆涅槃彼岸,心中再也不会生起任何烦恼,得大自在。本性和智慧都已经得到解脱。只有阿难一人还处在学人地位
舍利弗请示佛陀说:「世尊!经典中常说:弥勒是下任佛陀(贤劫第四佛是释迦牟尼佛,第五佛是弥勒尊佛),弟子想多听一些有关于弥勒功德、神力,以及国土庄严的情形。众生以什么因缘,才能生在祂的国土,见到弥勒本尊,譬如说:要怎样布施?怎样守戒?要有什么智慧,才能见到弥勒。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及朱熹《小学》中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纂而成。这个《小学》是《三字经》中
此时世尊以一切种智,知道一切大众都聚集在门外,世尊从座而起走到门外,自己铺好法座,结珈趺坐。世尊问舍利佛:你今天一早就来到门外了吗?舍利佛回答说:世尊,文殊师利等等大菩萨都先我而至。
这部经,是我阿难亲自听闻佛所讲的。佛说这部经之时,地点在王舍城耆闺崛山中。当时在会的常随众弟子,有一千二百五十多人,还有来自各方的大菩萨一万二千之多,及许多天龙、八部、鬼神、人非人等,一齐听佛宣讲。当时,世尊在说法之前,先于其面门,以自在神力放出种种光。其光有青、黄、赤、白等色。一色之中,有无量化佛。每一化佛
这是我阿难于佛所亲耳听到的,正在这个时候释迦摩尼佛在王舍大城,竹林园中与大比丘(即出家人)有五百个人同时在一起讲经,这时候,有很多比丘身得到痔病,身体瘦弱,痛苦缠身,整天都不舒服,不知整么办。这时候阿难就问释迦摩尼佛,得到这种病,要怎么医治。
黄石公《素书》是一部类似‘语录’体的书,流传甚广,影响很大。《宋史。艺文志》载:‘宋代有黄石公《素书》一卷,张良所传。’
当时,世尊成就佛道,这般思惟:‘离开欲望,安于寂静,是最殊胜的。安住大禅定,能降伏一切魔道。爱欲生于贪心和愚痴。禅定是智慧的资料。所以世尊,刚开始就说,离欲是最殊胜的,然才劝导,安住禅定降伏魔道。
何谓不淫戒呢?守持不淫欲的戒律,可以获得五种功德,这是三世诸佛所称赞的。不淫欲的人,具备佛的威仪,身体香得如佛一样。那五种功德呢?一、摄持眼睛,不看淫色。就算美色出现当前,也要把他当成粪虫,有如刀子割心般难过,有如火烧眼睛般痛苦。心里不要起一丝的爱意,要想到生死无常的逼切。如果能这样想的话,即使美色当前,也只不过是眼睛突然
这是阿难纪录下来的。阿难问佛说:有人因为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得安乐吉祥;有的人因侍奉(修行)佛陀道而家财衰耗。为什么会这个样子呢?希望佛世尊能广泛的说一下。佛告诉阿难,有的人修学佛道是跟随高明的师傅,受戒律以后能善于守护。勤奋修学自己所得来的。早上晚上恭敬礼拜老师,点燃灯烛修行到很晚,尽管斋戒却不觉得受束缚。内心常能欢
这部经是我听闻佛说的。那时释迦牟尼佛在补陀落迦山观世音菩萨七宝宫殿庄严的道场中,坐于纯以无量杂色摩尼宝庄严的师子座上,四周挂满了百宝所成的幢幡。佛在座上将要演说陀罗尼的精要,所以与无数大菩萨摩诃萨同在一起,这些大菩萨的名字分别是总持王菩萨、宝王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华严菩萨
听闻如以下所说:一时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当时世尊告诉诸比丘,我今天应当来说神圣的八关斋戒,你们应当谛听谛听,要常常的思念之,我今天当说。比丘回答说:如世尊所说。当时该比丘从佛受教:
◎ 安般守意经译文 第一节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城东园,与众所知识大比丘僧俱,如尊者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叶、摩诃迦丹延、摩诃俱絺罗、摩诃劫宾那、摩诃纯陀、阿那律、离婆多及阿难。尔时诸上座比丘都精勤教诲新进比丘,有上座比丘教诲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二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三十人者,有上座比丘教诲四十人者,因此新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跋提河边,沙罗双树间,说法度须跋陀罗后。各位大菩萨、声闻弟子、各位大梵王、天龙、鬼神、国王等,一切大众井然有序,无人离去。当时,世尊对大众们说:“大般涅盘经,已经广加演说了。我刚才为普广菩萨说了十方诸佛国土,你们大众中若有疑问,可速来提问。无上法宝,不久就要磨灭了。当时,大众听佛这话后,悲泣哽噎
世尊问他的众比丘弟子们,说:“母亲生育孩子,先怀胎十个月,身体如同得了重病一样,在临生产时母亲的处境非常危险,同时父亲也会非常焦虑害怕,他们的心情都难以言说。生完孩子之后,因为对孩子至诚的爱以至于母亲的血都化为了乳汁,喂养孩子,给孩子洗澡,置办衣服饮食,教育孩子,让他明白要恭敬师长朋友,要忠心伺奉自己的君长。
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角,斜照大塔寺的红墙碧瓦。半天的紫霞,半轮淡月,在一缕缕的炊烟中,描出了美丽的图画。盛极一时的大塔寺,这时候又回复了平时的一切,照样的敲着断断续续的晚钟。山门外有一位十六、七岁的青年,悄悄的立着。他的体格容貌,是那样的强毅、和蔼、英明!一身洁白的衣服,越发显出他的真诚与纯洁
阿难在舍卫国,梦见七个场景,前来问佛。一,池塘中火炎滔天;二,梦见日月隐没,星宿也隐没;三,梦见出家比丘,转落在不净的坑沟中。而世间在家人,登头而出;四,梦见群猪前来,冲撞栴檀林,并埋怨旃檀林;五,梦见头上戴着须弥山,却不觉得重;六,梦见大象抛弃
我是这样听说的。一天,佛在王舍城 —— 长者迦兰陀的竹园中,与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百位菩萨一起。当时,大众中有一位受持具足戒的出家菩萨,名叫婆须蜜多,正在竹园中游玩。他或顺着树上下串跳,发出猿猴般的声音;或捉三铃,表演那
这是一次法会的记录,当时佛在波罗奈国、野鹿园林中,到会的出家信徒,有五百人。他们都是大众认识的﹔如桥陈如、大迦叶、优楼频螺迦叶、伽耶迦叶、那提迦叶、舍利弗、目连、阿难、罗候罗等上座阿罗汉、还有菩萨一万人,如善意、增上意、坚固意、师子意、观世音、大势至、辩积、美音、胜幢、信慧、水天、帝胜、帝天、无攀缘、具辩才、神通妙华、弥勒
这首偈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论议人时,就会发愿,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够以佛陀的正法,摧伏外道的邪见和论议。见论议人:“论议”是说通过问答的形式等,分别阐述诸法的义理。其目的是使对方了解论理,明了法义,重在显明真理。佛在世时,比丘们常常就某一义理或论题等展开论议。著名的迦旃延尊者就是因为思惟敏捷,辩才无碍
这一愿的大意是说:当菩萨(发大心的修行者)见到身无铠甲、手无兵仗的军人时就会发愿,希望所有的众生,都能永远舍离不善的身口意三业,趣于善道。见无铠仗:“铠”即铠甲。古时战斗中穿戴的铠甲战衣,可以防身。“仗”是弓、矛、剑、戟等兵器的总称,即兵仗、器仗。
此时世尊思维此梵志性格儒雅纯善质直,常为了求知而来请问,不是来惹麻烦的。他如果要问应当随意回答。佛就说:犊子。善哉善哉。随意提问吧,我会回答的。
这时世尊告诉憍陈如:色是无常。因灭色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色,受想行识也是无常。因灭此识而获得解脱常住之识。憍陈如。色即是苦,因灭此色而获得解脱安乐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憍陈如。色即是空,因灭空色而获得解脱非空之色。受想行识也是如此。
居士问:《金刚经》上说:“凡有所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如何理解请师父开示!一如师父答:把所有的虚妄,就是一切相都是因缘和合的,所有的像都是生灭的变化的,无常的,他不是永恒不变的,所以对我们众生来说第一个就是破相证性。因为相是一个虚幻,因缘和合的假象。
迦叶菩萨说:世尊。一切法的意思不确定。为什么呢?如来有时说是善不善。有时说为四念处观。有时说是十二入。有时说是善知识。有时说是十二因缘。有时说是众生。有时说是正见邪见。有时说十二部经。有时说即是二谛。
善男子。虚空之性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佛性也一样。善男子。虚空非过去,因为无现在。法如果有现在则可说过去,因无现在所以无过去,也无现在,因为无未来,法如果有未来则可说现在,因无未来所以无现在也。
《宝积经》与《般若经》、《大集经》、《华严经》、《涅槃经》,并称为大乘佛教经典『五大部』,在佛教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经以大乘经典的『空观』思想为基础,累积了《阿含》以来的佛陀教义,同时,也强调『无我』的思想与瑜伽的修行等,是中观学派及唯识学派共同尊奉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是由后汉迦叶摩腾、竺法兰同译的。后汉是指汉朝的东汉时期。汉朝共分两个时期,一是西汉时期,二是东汉时期。东汉时期又称为后汉。本经的翻译者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就生活在这一时期。东汉明帝永平十年(67),汉明帝因夜梦金人,于是派蔡憎和秦景、王遵三人带着十八个人到天竺求法,在求取《四十二章经》之后,遇到
如来佛性有二种:一有,二无。所谓恶有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十力四无所畏,三念处大慈大悲,首楞严等无量三昧,金刚等无量三昧,方便等无量三昧,五智印等无量三昧,这都叫做有。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