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五)

  【9.奘师学成终赋归(641-644年,40-43岁)】

  【9.1戒日王礼迎奘师】

  【9.1.1诸德苦留(641年,40岁)】

  尼干离开后,奘师开始准备回国的行装经像。

  寺里的大德知道了都来劝阻,异口同声的告诉他:“印度是佛陀降生之地,虽然佛已入灭,但圣迹还在,应留此参访礼拜,才不白过这一生啊!怎么想要回去呢?何况贵中国对三宝并不知道要恭敬,所以三世诸佛都不选择在那里降生,又有什么值得怀念?”

  奘师只好一面感谢诸位大德的好意,一面很委婉的表达自己的理想说:“法王既立下教法,便应好好的弘扬,以报答佛陀的恩德,怎么可以自悟自了,而不管沉迷的众生呢?何况,中国素来是礼义之邦,一切皆有法度可遵,君圣臣忠,父慈子孝;对于佛法,更是崇奉大乘,多的是发心想亲证佛果的人。虽然佛陀未降于彼,但化身无量,又岂能因佛不住彼而轻视哉?”

  诸位大德再劝:“又好比诸天共同进食,虽一起,但因福德不同,吃起来感受也不同。今天我们虽然同住于南赡部洲,然而佛却选择降生于此,可见中国确是无福的边地,你又何必回去?”

  但奘师反问说:“维摩大士说太阳照临南赡部洲,是为了什么?”

  “为除黑暗。”

  奘师说:“我现在想回国,也是这样。”

  大家见奘师离意甚坚,只好去见戒贤论师,禀明奘师离开的意愿,希望戒贤论师能留住奘师。戒贤论师问奘师如何决定,奘师恭敬而坚定的禀告说:“这里是佛陀的降生国,弟子何尝不想长留久住?但是弟子这次西来的目的是为了取经求法,利益众,承蒙师尊亲自教授瑜伽师地论,并且为我解释很多方面的疑惑,弟子由衷感激;加上朝礼圣迹,听闻了各部的深妙教义,真可说是不虚此行。现在也该是我把在此所学的东西,带回国翻译的时侯了,一来可使更多人蒙受法益,二来也谨以此表达对恩师的谢意。岁月不饶人,所以不敢再停留。”

  戒贤论师听了很高兴的说:“这是菩萨的意思,也是我对你的期许,就随你的意思准备行装吧!”说完就回房了。

  【9.1.2鸠王坚请】

  过了两天,鸠摩罗王果然派人到那烂陀寺迎请奘师,应验了尼干子的预言。戒贤论师看完信后告诉大众:“先前大家曾选定他,等候戒日王的通知要和小乘辩论,现在如果应邀前去,万一戒日王的通知在这时候来,要怎么办呢?”,于是告诉使者回去覆命说:“奘师已经决定回国了,来不及前往,请见谅!”

  不久鸠摩罗王又派人赶来,再奉书致意:“请奘师务必前来小住几天再启程,应该不妨碍行程,请勿推辞。”但仍被戒贤论师给谢绝了。鸠摩罗王这下子可火大了,很生气的再写一封信,另派大臣亲自送去,表示非请不可的决心。戒贤论师看了这封信以后,觉得无法再拒绝了,因为信是这么写的:

  “弟子本来就是平凡人,贪染世间五欲的快乐,从未想过亲近佛法。但自从听到奘师的名字以后,竟然感觉非常欢喜,身心很畅快,好像有了向佛的意念,所以才渴望见面。然而您却一再拒绝,不让他来,这不是要让众生长久沉沦吗?大德继承如来教化、弘扬佛法,为的不就是要普度众生吗?如今我命大臣再来迎请,如果仍然拒绝,就表示您认为弟子是不可化导的恶人,既然如此,远的不说,近代就有设赏迦王逐僧毁寺的事,难道你认为我没有这个能力?我说到做到,希望您好好考虑。”

  戒贤召唤奘师,告诉他说:“这个鸠摩罗王向来善心薄弱,所以国内佛法不普遍。但自从听到你的名字后,便由衷的想要亲近你,诚心的想向你学佛,可能你是他过去世中的善友,好好去开导他吧!如果能诱导他归敬三宝,百姓自然也会跟随;否则,说不定还会发生灾难啊。”

  于是奘师告别大众,跟随使者到鸠摩罗国去了。只见鸠摩罗王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迎接,顶礼赞欢,欢喜不已。这样的礼遇和敬重,对这个一向注重外道的国家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事,因此民间道俗随之改变信仰的很多。

  【9.1.3戒王迎师】

  这样经过一个多月后,戒日王征讨恭御陀国回来,听说奘师已经去了鸠摩罗王宫,既惊又怒,立刻派人去见鸠摩罗王,要他立刻将奘师送过去。然而此时的鸠摩罗王对奘师崇拜备至,当作佛菩萨一样供养侍候,哪里肯放人?就对使者说:“要我的头可以,要奘师,别想!”

  使者回去照实回报,戒日王暴跳如雷,向侍臣发牢骚说:“鸠摩罗王太藐视我了,为了一个和尚竟然对我说出这么无礼的话。”于是另外派了一个使臣去责备鸠摩罗王:“你说要头可以,那么现在就请将头交给侍者带回。”鸠摩罗王自己知道说错话了,就赶紧派船护送奘师渡过恒河,赴戒日王宫。

  鸠摩罗王先在恒河北岸预设行宫,等奘师渡河之后,就先将他安置在行宫安歇,然后自己再亲率臣僚去见戒日王。戒日王非常高兴,知道他对奘师的敬爱,就不再责备他前日的失言,只问奘师在哪里。

  鸠摩罗王回答在行宫,戒日王问:“为什么不让他到这里来?”鸠摩罗王回答:“您既然礼贤乐道,怎么可以让法师来拜见您?”戒日王:“是的,我明白了,你先回去,明天我亲自前去礼请。”

  鸠摩罗王回到行宫,报告奘师他见戒日王的经过,并且推测说:“戒日王虽然说明天,可能今天晚上就会来。如果他来了,您不必起身迎接。”奘师说:“依照佛法的规矩,本来就该这样。”

  初更时分,有人通报河中出现成千的火炬与响亮的步鼓声,不出所料,戒日王果然乘夜来了,鸠摩罗王立刻率领臣子们到河边迎接等候。

  步鼓是戒日王专用的,他出行时,一定有几百名金鼓手随从,走一步敲一下,称为节步鼓,只有戒日王才能这样,其他国王不能仿效。

  戒日王进入行宫以后,向奘师行头面接足礼,瞻仰散花,颂偈赞叹后,才向奘师问:“弟子先前邀请师父,为什么您都不肯来?”奘师告诉他:“玄奘远道而来,主要是为了听讲瑜伽师地论,接到您的令旨时,正听到中间还没听完,因此才没有立刻去参见您。”

  戒日王又问了一些中国的事情,然后告辞回宫,准备第二天正式的迎请奘师。

  第二天一早,鸠摩罗王亲自陪同奘师渡河,到戒日王宫时,戒日王已经和大臣、法师二十多个人站在宫外等候,见到奘师马上迎请进宫就座,再奏乐散花,珍馐斋供。

  戒日王问:“弟子曾听说您着有制恶见论,希望能看看!”奘师就拿出来给他看,戒日王看后很高兴的对在座的小乘法师说:“太阳出来了,萤火虫和灯烛就失去光亮;天雷响起,就听不见锣鼓鏧斧的声音。如今各位所信奉的宗派,一一被他破斥,请问您们有哪一位能够出来为自己的教义提出意见挽救呢?”在座的小乘法师没有一个能提出反驳的。

  戒日王又说:“各位平日总是自称解冠群英,学盖众哲,也最早提出不同的见解来毁谤大乘。怎么今天一听说有远客大德要来,就藉口要去吠舍厘朝礼圣迹逃避呢?我想也知道,必是你们没那份能耐。”国王语毕,当众欢喜赞叹奘师不已。

  【9.2曲女城无遮大会(642年,41岁)】

  【9.2.1曲女大会】

  戒日王真是太高兴了,赞扬之余,仍与大师商讨:“您的论着实在是真知灼见,弟子与在座法师都很佩服。但恐怕其他各国的小乘和外道仍然墨守愚迷的教义,故想在曲女城举办一次大的辩论法会,通令全印度的沙门婆罗门和外道,都前来聆听大乘的微妙义理,以断绝毁谤大乘的念头,显扬奘师的崇高盛德,摧伏他们的贡高我慢。”于是发出通告,令各国国王、论师学人等,齐集曲女城聆听中国法师的至高理论。

  诏令发出,戒日、鸠摩罗二王亦陪同奘师来到曲女城会场,总计五印度中有十八国国王来到,精通大小乘的高僧有三千余名,以及婆罗门及尼干外道二千多人,还有那烂陀寺一千多名僧众也赶来集会,这些来自印度各地的博学善辩之士,为了听这场精彩的辩论,纷纷带着侍从赶来会场,一时之间,场内场外尽是人山人海,好不热闹。

  戒日王早就敕令会场搭建二间草殿,其内安奉佛像,并作讲堂之用,空间都很宽广,每间可容纳一千多人。国王行宫就在会场西面五百里的地方,法会当天,先从宫中请出佛陀金像,安奉在大象背上的宝帐中,此为前往会场的队伍里最庄严的领队。戒日王则作帝释天王装扮,手持白拂侍立右侧;鸠摩罗王作梵天王装扮,手执宝盖侍立左侧,两人都是头戴天冠华鬘,垂璎佩玉。

  又用二只大象装载宝花,一路上追随佛后,随行随散,并请奘师及余师等各乘大象,依次列队王后。另外再用三百头大象,载送各国国王、大臣、大德等,分列两侧沿路梵呗赞颂,鱼贯前进。到了会场外,各令下乘,捧佛入殿安座。然后由国王和法师等依次供养。

  戒日王首先请十八国国王入座,再请各国高僧一千多人入座,次请婆罗门有名的行者五百多人入座,最后才是请各国大臣二百多人入座,其余的道俗人等,则安置在院门外面。等内外都入座后,设席供养;另以各式各样金器道具、三千件上等毡衣供养佛,然后依等次供养奘师及诸大德等。

  随后再设狮子宝座,请奘师升座担任论主。奘师升座后先阐扬大乘宗旨,说明作论的本意。又由那烂陀寺沙门明贤法师宣读全论,另外抄写一本,悬放在会场门外,遍告大众,如果有人能指出其中一字错误加以驳斥的,奘师愿斩首谢罪。结果直到第一天法会结束时,竟无人发言问难,戒日王很是欢喜,休会回宫,王臣僧众也都退席,各归行次。

  第二天仍然照着第一天一样迎送导从,一连五天,祇有奘师宣讲大乘妙旨,破斥群邪外道,却没有人能出面反驳。这时小乘外道之中,有人因为被批判推翻,又没有义理可和奘师论辩而怀恨在心,打算谋害奘师。戒日王听到这个风声,马上宣告会众:“凡企图伤害奘师的,斩首示众;毁骂奘师的,断舌惩罚,但为自宗依理申辩的不在此限。”从此以后,有不良企图的人也不敢妄动了,

  直到第十八天,仍然没有人出言反驳。

  法会最后一天,奘师再三称扬大乘,赞叹佛的功德,使很多人弃邪道归正道,弃小乘,师大乘。一旁的戒日王见无人敢辩难奘师,对奘师是益发的敬重崇拜,再度供养贵重的金银衣物,其他各国国王见状,也纷纷供养奘师各种珍奇宝物,但为奘师一一婉谢。戒日王又命令大臣在大象背上安置宝座,请奘师乘坐,照印度的风俗游行全城。但奘师谦虚,不愿意这样做。戒日王为了坚持这项古礼,就以奘师的袈裟代替巡城,沿途赞颂中国圣僧树立大乘教义,破斥异见邪说,在十八天的论战中,没有人敢与他辩论。会场内外的与会大众都为奘师欢呼,竞相赞赏,尊称他为“木叉提婆”,意即“解脱天”之意。从此奘师的声望远播五印。

  【9.2.2佛牙因缘】

  国王行宫西边有一座佛牙寺,所供奉的佛牙长寸半,黄白色,常常放光明,关于佛牙的来历,也有一段特殊的因缘。

  以前迦湿弥罗国有一位比丘,因为讫利多王毁灭佛法,而远避到印度去。后来国家平定,便杖钖回国,在中途遇到一群大象,叫吼着向他跑来,他来不及逃跑,急忙爬上路边的大树躲避。像群见他爬到树上。不一会就将树拔起,用鼻子将比丘卷到背上,往森林里跑去。来到一只病象的身旁以后,大象牵引比丘的手到它的痛处,仔细一看原来是一片竹刺插在肉里,就帮它拔出来,挤出脓血,并撕下衣服为它包扎伤口,这只象才解除了痛苦。其他像见他医好同伴,很是欢喜,纷纷以野果山花供养他。其中一象更卷着一个金盒来奉献。随后像群将比丘送回原处,比丘打开金盒一看,竟是一只佛牙,就带回国建寺供养。

  戒日王听说迦湿弥罗有佛牙的传闻后,便前往要求参观。迦湿弥罗王害怕戒日王的声威,不敢违抗,到处寻找,好不容易才找到。可是戒日王看完深生敬重,竟仗恃国势强盛,硬请回国,就是现在寺中供奉的这颗。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