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译文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白话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三)

  【6.6.2礼菩提树】

  师再向西南行,经砾迦寺,再南行百余里,至菩提伽耶,礼菩提圣树。树垣垒砖为围,四周更筑高墙,东西长,南北稍狭,分四门,正门东对尼连禅河,北门通大伽蓝,寺内圣迹颇多,正中有金刚座。

  菩提树本名毕钵罗树,佛住世时高数百尺,今约五丈余,昔佛坐其下,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因名菩提树。树茎黄白,枝叶青润,终年不凋,唯至如来涅盘之日,其叶顿落,经过一宿,还生如原来的样子。因此每至是日,诸国王与臣僚等,共集树下,以乳灌洗,并燃灯散花,以表礼敬。

  奘师于树下五体投地,悲哀懊恼,自忖佛成道时,不知自己漂沦何趣?今于像法时期方至,想到业重障深至此,不禁悲泪盈目。此时适有比丘僧众数百人,因解夏远近来集,见奘师悲恸,观者无不鸣噎。

  【7.那烂陀寺礼戒贤(636年,35岁)】=>《慈恩》=>《行状》=>《西域记》

  【7.1参正法藏礼戒贤】

  【7.1.1抵那烂陀】

  奘师在菩提场停留近十天,圣迹已一一礼拜过。第十天时,那烂陀寺派了四位大德前来迎接他。隔天就到达里迦村。这是目犍连尊者的故里,中有二塔:一是阿育王所建,一是尊者圆寂地,舍利安奉于中。奘师在塔寺暂歇时,即有二百多名僧众和一千多名信众,手持香花、幢幡、宝盖前来迎请,赞叹围绕,一直送到那烂陀寺为止。此时寺里已集合了寺众在门前等候欢迎,互相引见后,相随入寺。寺方特别预先安置了一个床座,请奘师升座。大众就座后,维那就击犍椎,宣告奘师住寺。

  【7.1.2膝行拜师,述前因缘】

  接着选出二十位善解经律,威仪整齐的中年僧徒陪同奘师参见正法藏,也就是寺主戒贤论师。在那烂陀寺最为人尊敬的就是戒贤法师,大众由于尊重,不敢直称其名,但号为正法藏。奘师当然也是仰慕很久了,能够有缘晋见,百感交集,他依照印度拜见老师的大礼,膝行肘步、鸣足顶礼、问候赞叹,遵行弟子礼节完毕,戒贤论师令人广设床座,让奘师及众僧就座。

  随即问奘师从哪里来的?奘师合掌恭敬回答:“从大唐国来依止师父学瑜伽论。”没想到戒贤论师听了之后,热泪盈眶,把弟子觉贤叫来,他是论师俗家的侄子,也已七十多岁,博通经论,擅于词令,吩咐他说:“你可以当着大家,略说我三年前患病的经过。”觉贤听了也忍不住热泪盈眶。边擦眼泪边述说这段希有的因缘:

  “正法藏原来患风湿病,每当发作时,手脚关节像火烧刀割一样的痛苦,时好时发,拖了二十多年。三年前病情加重,痛苦到已经不能忍受。因此对人生感到厌倦,企图绝食自杀

  没想到当夜就在梦中见到三位天人,一个黄金色,一个琉璃色,一个白银色,端正庄严,雍穆非凡。金色人说:‘你想舍弃这个色身吗?经上只有说身是苦本,却没有教人自绝。你在过去世中曾经当过国王,使人民遭受许多痛苦,所以才会招感这样的苦报。现在你应该省察宿世的罪业,至心忏悔,甘心忍受,广宣经论,罪业自然消灭。如果只是厌世自杀,苦报还是不会了结。’正法藏听了,至诚礼拜。

  金色人指着琉璃色的人说:‘你知道吗?这位是观世音菩萨。’又指着银白色的人说:‘这位是弥勒菩萨。’正法藏马上顶礼弥勒菩萨说:‘戒贤常想投生到菩萨旁边,不知能不能达成这个愿望?’弥勒菩萨回答:‘假如你能弘扬佛法,就能在后世达到这个愿望。’金色人又自我介绍:‘我是文殊师利菩萨,因见你不是为利益众生而舍身作无谓的牺牲,特地来劝你。现在应该听我的话,弘扬正法,将瑜伽论等普及到没有听过的地方,你的病自然会慢慢的好起来。三年后将有一位大唐僧人,因爱乐大法,前来拜你为师,你可以安心在这里等着教他。’正法藏再次顶礼,感激允诺,说完抬头,三个人已经不见了。醒来才知道是一场梦。从此以后,正法藏的病就慢慢好起来了,乃至痊愈。”

  在座僧众听后,一致叹为希有,奘师更是悲喜交加,赶忙再度顶礼说:“果真如此,弟子当尽最大的努力学习,请慈悲摄受教诲。”

  这时戒师又问奘师在途几年,答告三年,正与梦相符。

  【7.1.3供养丰盛】

  奘师被安住在觉贤大师的房间第四重阁,先接受为期七天的供养,然后才被安置到护法菩萨北面的上房里,每日供养更是丰盛:日给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豆蔻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其半大于乌豆,味美香鲜,非余米所能及,惟摩揭陀国产此,独供国王及多闻大德使用,故名大人米)。又月给油三升,酥乳等均随日取足。又派净信居士一人、婆罗门一人以供差遣,奘师本人则免除一切僧务,出门还有舆乘代步。像这样的优遇,在那烂陀寺主客僧一万人中,连奘师一共也只有十人而已。

  【7.1.4那烂陀史】

  那烂陀寺,若译成华文为施无厌寺,在古时是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最高学府,人才及学风,都可说空前绝后。相传此伽蓝之南,在庵摩罗园中有一龙池,龙名叫做那烂陀,因此以之为名。也有一说是如来往昔行菩萨道时,曾是大国王,在此建都,怜愍孤穷,常行惠舍,物念其恩,故号为施无厌。

  寺址本是庵摩罗长者的花园,后由五百商人以十亿金钱买下供佛。佛曾在此说法三月,五百商人听后都证了圣果。佛陀涅盘后,国王铄迦罗阿迭多因怀念佛陀,特别建造了这座寺院。

  后来其子佛陀鞠多王继位,又在寺南另造一座寺院。孙怛他揭多王接掌后,又在寺东扩建。至曾孙婆罗阿迭多即位,更在他父王扩建的殿宇以东,大兴土木,另筑寺院。落成当天看到有圣僧远从大唐来应供,心生欢喜,便舍位出家。他的儿子伐阇罗王继位后,于新建梵刹北边再建寺院。后来中印度有一个国王又在寺边加盖一座寺院。

  前后总共六个国王,各自营造六座寺院林立在一起,气势非凡。后来将六寺合而为一,并增建一座巍峨堂皇的山门,中分八院,庭院仍各自独立。围墙内宝台星列,琼楼玉宇,非常壮观。各院的僧房都是四重,雕梁画栋,在印度千万寺院中,壮丽宏伟堪称第一。

  寺内僧众,常有万人,不但修学大乘法门及十八部,就连外道典籍的吠陀、因明、声明、医方、术数等也都在研究的范围。全盘深解经论二十部的,在千人以上;三十部的有五百多人;五十部的比较少;连奘师在内才有十人。之中,只有戒贤法师一人穷览一切,年高德劭,是大众的宗匠,学习的榜样。寺内讲学风气很盛,每天都有一百多处讲座,学僧都潜心听讲,爱惜光阴。也因寺内全是高德逸行的僧侣,每个人都能严守佛门清规,建寺以来七百年间,还没有一个人犯过戒!因此那烂陀寺自建寺以来就声名远播,连国王都非常敬重,每年封给寺院非常丰富的赏赐,使学僧们可以不必托钵求供,专心办道,成就艺业。

  那烂陀寺道风的高峻,学术气氛的浓厚,使得寺中僧众更孜孜不倦,不敢懈怠。各国学人无不希望能够前来参访。妄想窃取高名的,更想尽办法一登“龙门”,一旦能留下来,立刻身价百倍。但是要登堂却必须经过山门接待的严格论辩口试,有十之八九的人在这一关就被淘汰了。通过的人,接着还要经过第二关论难考验,能正式登堂入室的,就寥寥无几了。因此建寺以来,人才辈出,都是一时之选,人中的佼佼者。

  【7.2骑宝象入王舍城】

  奘师在那烂陀寺安住下后,一日赴王舍城观礼圣迹。

  王舍城是佛教的发祥地,佛陀成道后住在这里的时间最多,经上常见的耆阇崛山(灵鹫山),就在城的东北不远。王舍城有新旧二城,旧城名矩奢羯补罗,义译上茅,因其地盛产上好香茅得名,居摩揭陀国中心,历代君王大多在这里建都。宫城北门外一塔是提婆达多放醉象企图杀害佛陀的地方。伏醉象塔北边是舍利弗闻马胜比丘说法证果处。证果塔不远是室利鞠多外道以火坑、毒饭企图加害佛陀的地方。

  【7.3灵鹭峰下乘退凡】

  【7.3.1礼灵鹭山】

  从王舍城东北走十四、五里,可达灵鹫山,此山与群山环连,北岭隆突而起,形如鹫鸟,故名灵鹫山。佛陀行化五十多年,大部分时间都在这座灵山,曾在此说法华经,大般若等无量众经。玄奘大师到此,不免凭吊圣迹,缅怀世尊当时的说法盛况。唏嘘感叹世事无常,今说法台犹在,而盛会难再啊!

  山顶有一精舍,是佛陀从前的居处,现在供奉的佛像大小如生前。精舍东边有佛陀经行过的一方长石,旁有一块巨石高一丈余,周围长三十多步,是提婆达多当时用来丢击佛陀的。

  南边的塔则是讲法华经的地方,此外还有佛陀入定室、魔王恐吓阿难尊者处。精舍旁也有很多石室,有许多大阿罗汉在这里入定。此外还有毕钵罗石室,及其后壁洞穴阿素洛宫,附近还有比丘自刺证果处,比丘投崖证果塔。出山城北门一里多的地方到迦兰陀竹园,是佛陀制订戒律的地方。

  东边有一塔是阿阇世王所建,如来涅盘后,八王均分舍利,阿阇世王就将迎回的一份供奉在这个塔内。后来阿育王发愿广造宝塔,曾经开塔请出舍利,只留下一些,至今仍常放光明。

  【7.3.2石窟结集】

  从竹园向西南行五、六里,山侧一片大竹林中,更有一大石室,据说佛陀涅盘后,大迦叶尊者就是在此石窟中,与九百九十九位大阿罗汉,结集三藏经典。石室前的故基是阿育王为结集的大罗汉所建庭宇的遗址。

  当结集时,有无量圣众集于此,迦叶尊者宣告大众说:“凡自知具三明六通,能总持如来一切法无错者,可留在此;余请各随所安。”结果共选出九百九十九人。此时,阿难尊者尚在有学地,于是迦叶对他说:“你漏尽通未得,不宜参加盛会。”阿难听了无话可说,惭愧退出。经一夜勤苦修断三界,得无学地(阿罗汉果)后,再去叩门。

  迦叶问他漏已尽否?他说已尽。迦叶又对他说:“既已漏尽,又何劳开门,应随意可入。”阿难乃运用神通从锁孔中入窟,顶礼迦叶之足。迦叶执阿难手,对他说:“我是要你除断诸漏,立证圣果,所以才驱逐你出窟的啊!幸勿见恨!”阿难说:“若是怀恨,又岂名漏尽呢?”于是礼谢而坐。

  结集三藏是由多闻第一,总持诸法的阿难尊者升座为众诵素呾缆藏(经藏),众圣随口记录。又由优波离尊者诵毗奈耶藏(律藏),由迦叶尊者自诵阿毗达磨藏迦叶(论藏),三月安居,结集三藏,流传后世。后世称此为上座部结集。

  又此向西行二十里有阿育王所建一塔,为昔日大众部共集之处。此为未断漏尽,被大迦叶拒于大石窟外的一些弟子们所另行结集的地方。他们自行在此结集五藏,于经、律、论之外又增加了杂集藏和禁咒藏。因为他们的集结是凡圣同会,所以后来的人称之为大众部结集,以别于上座部。从此佛法便产生部派之争,至今犹然。

  玄奘大师经两结集处,再向东北行三、四里,到新王舍城。在频婆娑罗王以前,原本都是建都上茅城,但因居家稠密,常发生火灾,一家失火,四邻遭殃,防不胜防。城里的居民,有很多因为这样而倾家荡产,流离失所。

  频婆娑罗王自责,便下令严防火灾,凡不慎失火的人,将被放逐寒林。岂料不久王宫忽然失火,频婆娑罗王为彰国法,便将自己放逐寒林,命太子统摄国事。敌国吠舍厘王得知频婆娑罗王被放逐于寒林后,以为是报仇的好机会,便想率精兵攻袭。频婆娑罗王因此下令筑此新城,官吏平民并跟着迁往新城。

  因国王先建房舍住在这里,才命名为王舍城。太子阿阇世王继位,亦建都在此。到了阿育王时才迁都波吒厘城,并将王舍城布施给婆罗门。所以现在城中只有一千多户婆罗门众而已。

  【7.3.3铜立大佛】

  奘师离王舍新城,经佛度罗【目*侯】罗处。

  在那烂陀寺西北有一座大精舍,高三百多尺,是婆罗阿逸多王所建,庄严宏伟,供奉的佛像,和菩提树那座精舍相同。精舍东北有塔,是佛陀从前说法七日的地方。西北还有过去四佛座。南边有白石精舍,是戒日王所建,还没有完工,但由建筑图看,应有十多丈高,落成以后,必然雄伟。再向东北二百多步处,有铜铸佛陀立像一尊,高八十多尺,约六层重阁才能覆盖,这是从前满胄王建造的。

  又东行数里可见一塔,此塔为佛陀初成道,走向王舍城时,频婆娑罗王与国人百千万众迎见佛陀处。

  【7.3.4雁塔因缘】

  奘师又向东走了三十多里,到因陀罗势罗娄诃山。东峰有寺,寺前有一塔,塔名僧娑,意译为雁塔,亦名埋雁塔,其由来则是以下这段因缘。

  据说从前这座寺里的比丘全都修学小乘,因为佛陀曾准许吃三净肉,所以他们执着不改。

  有一次,有一位比丘开玩笑的向空中飞过的雁群说:“现在寺内正缺肉食供养,你们知道吗?”

  不料话才说完,领头的那只雁竟应声由高空俯冲,坠死在比丘身前。比丘既惭愧又惶恐,遍告寺众,听到的人无不惊叹的说:“这雁如此有灵性,定是菩萨示现,我们何德何能,岂能吃它的肉?”

  从此,寺众才深深的了解到当初佛陀设教,随机诱导,其实是有权实的分别。只因他们愚痴,才误认权宜的诱导为究竟的教法,执着不改,以致发生今天这样的憾事。于是从此寺众改依大乘教化,永断肉食。并且为那死雁建一灵塔,埋葬其中,还题字志念,永传芳烈。

  【7.4那烂陀修学精进】

  【7.4.1归寺闻法】

  奘师礼遍王舍城及那烂陀寺周围的圣迹后,回到那烂陀寺,准备修学受业。

  先向戒贤论师销假,恭请讲授瑜伽师地论。正法藏亲自开讲,是难遭难遇的殊胜因缘,因他年老体衰,已很久没有亲自讲经了。升座时,听讲的竟然有好几千人!讲堂里一片寂静,大家聚精会神的听讲,没有半点杂音,只有正法藏苍老宏朗的声音,不分远近,清晰的传到每个人的耳中。

  开讲不久后,室外来了一位婆罗门,忽而悲泣,忽而言笑。论师示意人员查问缘由。婆罗门拭去眼泪,恭敬进到座前,亲自向正法藏回话:“我是东印度人,曾在布砾迦山观世音菩萨像前发愿求作国王,结果菩萨现身呵斥我不应该有这种想法,并告诉我今天在那烂陀寺,戒贤法师将为大唐法师讲瑜伽师地论,要我前来听讲。菩萨告诉我说,以这种闻法因缘,将来就能见佛,又何必为王?如今我不仅见到大唐僧来,而法师您也真的为他登座讲瑜伽师地论,和昔日菩萨的预言完全一样,所以才如此悲喜交集。”

  戒贤论师听后,就允他入座听讲。一部瑜伽师地论共讲了十五个月才讲完一遍,非常详尽仔细。奘师在那烂陀寺一住五年,共听了瑜伽地论三遍,顺正理论一遍,显扬对法论各一遍,因明、声明、集量等论各两遍,中论、百论各三遍,其他如俱舍论、婆娑、六足、阿毗昙等诸论,因在参学途中已曾听过,所以在此就只有找出疑难来解惑而已。

  【7.4.2兼读梵书】

  奘师在寺,除了听论之外,还兼学印度梵书和婆罗门书。

  梵书来源已不可考,据说于每劫世界初成时,大梵天王会传授给天人,因是梵王所说,所以称为梵书,旧译为毗伽罗论,音译毗耶羯刺南,义译声明记论。因其内容所谈论的范围很广,详述宇宙间的一切现象,所以称为梵书。

  据说过去在成劫之初,梵王先说,共计有百万颂。后来到了住劫初期,帝释天去繁就简,删略为十万颂;其后又经北印度犍驮罗国的波你尼仙人,再简略为八千颂,就是如今天一般通行的这本。后来曾有南印度婆罗门为南印度王再精简为二千五百颂,通行各国,盛行一时。这本书在当时,凡是博学之人,没有不学的。

  由于其中对声韵学以及字源字体的辨正,有着独特的论述,这使得奘师对梵文的造诣突飞猛进,和外国人交谈,就像印度博学之士一样,没有任何困难。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