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 金刚经 华严经 地藏经 心经 六祖坛经 成唯识论 十善业道经 楞严经 涅槃经 阿弥陀经 无量寿经 盂兰盆经 观无量寿经 俱舍论 药师经 楞伽经 解深密经 八大人觉经 法句经 胜鬘经 维摩诘经 大宝积经 摄大乘论 大乘起信论 瑜伽师地论 普贤行愿品 圆通章 圆觉经 四十二章经 佛遗教经 普门品 占察善恶业报经 妙法莲华经 大智度论 阿含经 吉祥经 中观论 现观庄严论 大乘百法明门论 佛经入门 佛经名句 佛经问答 佛经原文 佛经译文 佛经注音 佛经讲解 其它经论 大藏经 阿含部 事汇部·外教部·目录部

第37课丨打坐时为什么身体会疼痛?

第37课丨打坐时为什么身体会疼痛?

- 方便品第二 -

  好,我们现在进入第三品弟子品的学习。在这一品里释迦牟尼佛欲擒故纵,故意先问他那些已经证得大成就的比丘弟子,你们是否愿意代表我好好地去慰问探视一下维摩诘啊?这个工作有谁愿做啊?佛陀垂问,但是,出乎一般人预料的,诸大阿罗汉纷纷摇头,这就引出了下面一连串的精彩故事。

  「尔时长者维摩诘,自念寝疾于床,世尊大慈,宁不垂愍?」长者居士维摩诘卧病在床,他心想,佛陀大慈大悲,他是三界导师,众生慈父,我都病成这样了,他老人家怎么还不来看看我呢?

  舍利弗宴坐

  「佛知其意,即告舍利弗: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所谓“佛佛心通”啊,维摩居士刚一起心动念,佛陀就感应到了,同时也知道他的真正用意。于是佛陀就对舍利弗说,你辛苦一趟吧,代表我去维摩诘那儿探探病。舍利弗就是舍利子,我们前面讲过的,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舍利弗是智慧解脱的表率。佛陀上来第一个就点他的名,这里面就暗含了修行要以智慧为先,有“智为先导”的意思。

  「舍利弗白佛言:世尊!我不堪任诣彼问疾。所以者何?忆念我昔,曾于林中,宴坐树下。」舍利弗回答说自己不行,没资格代表佛陀去探病。为什么?舍利弗就开始回忆了,很久以前,有一次我在树林中静静打坐的时候,曾经被维摩居士逮着教训了一顿。

  这里所谓“宴坐”,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盘腿打坐,收摄身心,不散乱、不放逸,一种很清净安祥的修行状态。

  「时维摩诘来谓我言:唯!舍利弗!不必是坐,为宴坐也。」舍利弗本来正坐得好好的,不知道什么时候,维摩居士就来到了他的面前,毫不客气地说,喂!舍利弗!打坐不一定要这样的,你以为你这是在打坐吗?注意,大家注意,维摩居士在这里呵斥的不是打坐的形式,而是小乘行者那种有所住著的心态,这些都是在实际修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夫宴坐者,不于三界现身意,是为宴坐。」我们一般人打坐的时候,不是这里痛,就是那里麻,下意识里老有个“我”在,老是刻意追寻某种特殊的境界,不是执著身心乐受,就是执著光明,再要不就是执著空。你执著乐就不出欲界,执著光明就不出色界,执著空就不出无色界,这就叫做“于三界现身意”,不得解脱。

  所以真正的打坐是不拘泥于形式的,修行者了知一切法缘起性空,都是如如,因此语默动静、举手投足、乃至起心动念都无妨碍,对三界现显的一切境界完全不起任何执著,即三界而出三界,这才是真正的打坐。像舍利弗那样用意识收摄身心坐在山林里,闭上眼睛,不敢想、不敢看,“不见可欲,而使心不乱”,那只能得到暂时的清净而已,这说明他还是把色心二法的障碍当真了,这样子是不可能证到究竟涅槃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连小乘行者、连小乘的境界都还没有达到,那什么大乘的宴坐、大乘的境界,呵呵,我们也就不要妄想奢谈了。

  「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是为宴坐。」小乘有一种禅定叫做灭尽定,又叫作九次第定。顾名思义,它的特点是灭尽一切六识之心,灭尽“我执”,基本上算是断除烦恼了。进入这种定后,修行者就会变得像枯木寒岩一样,心若死灰,定在那里不能再起作用,也就不能再利益众生了。修行者在灭尽定中一呆最多可达八万四千大劫,时间很长,但最后还是要出定,想不出都不行,为什么?这就涉及到法性本来面目的另一个奥秘了。所以佛陀经常呵斥小乘是焦芽败种,因为他们足足有八万四千大劫的时间不能利益众生,不能广积福慧资粮,违背了佛教慈悲济世的宗旨。

  这里维摩居士讲“不起灭定而现威仪”,意思是不执取灭尽定的境界,不离群索居,不和现实生活脱节,在迎来送往、行住坐卧中自然体现定慧庄严,走路、吃饭、讲话、骂人都不碍禅定,这样度化一切,才是真正的宴坐。

  在东汉汉哀帝的时候,有一位叫郑崇的尚书仆射,出了名的正直,他经常直言进谏,和崔永元一样实话实说,搞得皇帝下不来台。有一次,有人向汉哀帝打小报告说,每逢过年过节的时候,到郑崇家里去送礼拜望的人就特别多。哀帝一听以为抓到把柄了,就命人把郑崇召来,责问他说:“听说你家里一天到晚进进出出、来来往往的人多得像集市一样。你既然自己都不清廉,那凭什么老是进谏皇帝?说我这也不好,那也不对?”没想到郑崇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虽然我的家门口很热闹,像集市一样的热闹,但是我的心里却像流水一样清澈无染。陛下如果不信,我愿意接受您的清查。”汉哀帝闻言叹服,这才没有话说了。

  “臣门如市,臣心如水”,这句千古名言反映的就是不受外界干扰的一种定力。我们的心如果真能做到像流水那样的无住无染,那差不多就可以明白维摩居士讲的“宴坐”是什么意思了。

  「不舍道法而现凡夫事,是为宴坐。菩萨随顺法性,和光同尘,凡夫该做的事他都会去做。像维摩居士就是这样啊,他又做生意又教书,又喝花酒又赌博,什么都干,但是他很巧妙地把握一个分寸,所以他是终日凡夫终日道,每天与道相应,没有与道相违过,这才是真正的诸佛妙法,真正的宴坐。

  不过说实话,这点很难做到,不是一般的难!像我们凡夫众生都有体会,只要一做事,就会妨碍道法,想好好修行吧,又会妨碍工作,一直两难,结果最后是两头落空,两头都捞不着。小乘声闻呢,稍微好一点,但他们“观三界如牢狱,视生死为冤家”,厌恶轮回,懒理世事,只管自己解脱入道,不愿发大心生生世世度众生,这种只享受权利但不尽义务的境界,好像又狭隘了些,不够圆满。所以还是像维摩居士那样好,不舍出世道法,而现身万丈红尘,这种“大作梦中佛事”的无碍境界,才是我们佛弟子所应该追求的。大家注意哦,我们之所以坚定不移地求生净土,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这个,所谓“倒驾慈航,重返娑婆”——“去”,是为了更好的“回”,是为了更好的救度众生。我说的这个“去”和“回”都是打着双引号的,明白我意思吗?

  「心不住内,亦不在外,是为宴坐。」维摩居士说,心不在内,也不在外,那在哪里?这是典型的禅宗式疑问,把这个问题搞清楚了,就是真正的宴坐。

  「于诸见不动,而修行三十七品,是为宴坐。」诸见是指六十二种外道邪见,菩萨直观诸见本性,知道它们本自无生,非正非邪,所以他不舍邪见,也不著邪见,他了解真实的本性里是没有这些东西的,当下就是空性解脱。因此菩萨对六十二种外道邪见保持如如不动,既不刻意断除,也不被其惑乱,以这种透彻的心境来修习三十七道品,就叫做宴坐。

  「不断烦恼而入涅槃,是为宴坐。」这句开示非常重要,大家最好把它背下来。一般人修行,普遍认为必须要断烦恼才能入涅槃,以为有烦恼可断,有涅槃可得,所以拼命地打坐磨刀,要斩断烦恼,要取证涅槃,却不知道自己这个观点、想法才是最大的烦恼,像这些都是没有看到真相的人。但菩萨就不同了,在菩萨的眼里,烦恼当下就是空的,烦恼当下就是涅槃,一切众生本来就在涅槃海中,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圆觉性中,法尔如是!了解吗?所以没有什么要断的,也没有什么要入的,能悟到这个,才叫做宴坐。

  我曾听说过这么一个故事,在佛陀那个时代,有位很喜欢五欲享乐的国王,他也信佛、也学佛,但他更多的时间都是花在吃喝玩乐上。有一次,这位国王设斋供养佛陀和诸大比丘,吃完饭后,他就跪下来向佛陀请教了一个问题,世尊,有没有不用舍弃五欲享乐,不断烦恼而得解脱成佛的法门?他本来对答案也没抱太大指望,没想到佛陀说:“有!”国王闻言精神一振,还有这种好事?于是赶紧恭恭敬敬地再次合掌请教。这时佛陀淡淡地对他说了一句话,只有四个字,这位国王一听之下,立刻就开悟了。佛陀说的是哪一句话?哪四个字?佛陀说的是:“你就是佛!”就这四个字,那位国王一下就开悟了,欣喜若狂地马上顶礼啊。

  请问,他凭什么啊?这四个字里有什么?你们现在也听到了,那你们开悟了吗?据说当时在旁边看到这一幕的诸大阿罗汉,有很多当场晕倒,他们辛辛苦苦地修行了大半辈子,克制欲望,降伏烦恼,敢情是白忙活啦?其实不是的,佛陀后来对他们说,你们不是这个根器,所以这个法门对你们不适合。所谓“一切众生本来成佛,生死涅槃犹如昨梦”,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嗯?你们某些人最好不要打妄想,你眼珠子乱动干嘛?这个法门恐怕也不适合你们。除非你们能找到那个在病痛中不痛的,在生死中不死的,在烦恼中不被烦恼的,在染污中不被染污的,否则你们想得再多,那也只是妄想而已。

  我记得禅宗也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唐朝时有个出家人,修行遇到了瓶颈,他就跑去找法眼文益禅师提问题,很直接:“什么是佛?”这样一个问题,法眼禅师看看他,说:“我告诉你可以,但就怕你信不过。”那个出家人说:“和尚是闻名天下的大善知识,不打妄语,我怎么会信不过呢?”法眼禅师就说了:“你既然信得过,那我就坦白对你说,听好喽——你就是佛!”这个答案和佛陀的一模一样。那位出家师父一听,也是当下就开悟了。唉,所以,从前的人开悟好像比吃饭还容易,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对不对?那么,这里面的道理何在?所谓“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一般用功的人,往往就差那么一点点,没有办法。

  「若能如是坐者,佛所印可。」维摩居士把舍利弗教育了一番,告诉他,要这样打坐才能契合佛心,得到佛的印可。

  「时我,世尊!闻说是语,默然而止,不能加报,故我不任诣彼问疾。」舍利弗说,我当时听到维摩居士这样的开示,实在是哑口无言,只能默然受教,维摩居士的境界远远在我之上,所以我没有资格代表您去探病。

原标题:打坐时身体疼痛,原来是身体里有这个东西丨《维摩诘经》38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广大佛友阅读文章时如发现错别字或者其他语法错误,欢迎指正,以利弘法,你们的支持是我们进步的最好动力。反馈|投稿
热文推荐
精华文章
热门推荐
网站推荐
最新推荐
愿所有弘法功德回向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

华人学佛网  Copy Rights Reserved @2020 技术问题联络电邮:cnbuddhist@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