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圣法王众所归,净心观佛靡不欣,各见世尊在其前,斯则神力不共法。」这是在赞叹佛陀的身口意、身密不可思议。所谓如来大圣,为一切法中之王,万众同归,凡是以清净心看到佛陀形象的人,没有不欢喜赞叹的。而且,明明佛陀只有一位,但每个人却都各自看见佛陀单独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为他说法,有一万个人就看到了一万尊佛。而且每个人看到的佛陀形象还都不同,在天人的眼里,佛陀是天人的光辉形象,身上放光,在凡夫的眼里,佛陀只是一个比较庄严的人而已。就好像天上只有一个太阳高悬,但是它的影像却出现在了千百万个水面上,每个水面的动静和清浊不同,那么映现出来的太阳自然也就有所不同。这个道理,像这种神力,就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皆谓世尊同其语,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普得受行获其利,斯则神力不共法。佛以一音演说法,或有恐畏或欢喜,或生厌离或断疑,斯则神力不共法。」这三首偈子都是在赞叹佛陀的口密不可思议。佛陀只用一个声音演说妙法,所有众生,不管是人是天、是鬼是神,不但个个都听懂了,各有体会,而且个个都觉得佛陀是在用自己的语言,为自己说法。那么,众生根据各自的角度和程度来理解佛法,不管他们的理解是对是错,全都能得到佛法的利益,多少都会有点好处。而众生闻法以后的反应也各不相同,有的听了觉得很害怕,害怕轮回之苦;有的听了却欢喜无比,因为知道有天道可生,有净土可求;有的厌离心则会变得比较强烈,只想尽快出离三界牢笼;有的则一听之下,就对佛法生起了绝对的信心,一点怀疑都没有。像这一切,全都是因为佛陀以大神通力加持护念的缘故,都是只有佛陀才有的不共妙法!
这一段话里反复提到了佛陀的神力、神通,像神通法术这些东西,一般人要么视之为迷信幻想,嗤之以鼻,要么就好奇崇拜得不得了,以为神通有多了不起。
那么,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神通呢?说实话,有的,真有的!不过神通这个东西有时候就像是产品的外包装,这个外包装再漂亮、再吸引眼球,那也是次要的,里面的教义内容能否真正的治病救人?这个才是最重要、最关键的。佛陀曾说,神通不敌业力!这个意思就是说,神通的作用其实也是很有限的。神通有点类似于万金油,平常看上去好像无所不能的样子,但一旦碰上大因果、大问题,就什么作用都没有了。
偏偏一般老百姓还就喜欢相信,喜欢追求,就算上了九十九回当,第一百回碰上,还是会自我安慰、自我催眠说,这次可能是真的吧?这次可能有用吧?
其实,要是神通法术真的有传说中的那么厉害,那么龙虎山的第六十三代天师传人,当年就不会被方志敏派去的游击队员抓住,然后戴着高帽游街示众了;还有,当年解放大军挥师进藏的时候,不知道有多少喇嘛上师奉命大修诛法,诛毛诛周,诛某某将军,诛这诛那的,据说为了完成这个仪式有二十一人被活活杀死,他们的内脏被用来做成某种祭祀贡品,这个真是野蛮愚蠢到了极点!但是结果怎么样?相信大家也都知道。这些法术管用吗?所以千万不要迷信啊,业力因果一旦已成定局,就算是佛陀出手也不顶事!两千年前释迦族被灭族的时候,老佛爷不是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在野史上,好像倒是有不少以神通法术护国成功的例子,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例,一个是大宋年间,穆桂英大破天门阵,助拳的有铁拐李、吕洞宾等仙界大佬,著名的上八洞神仙。但很可惜,那只是民间传说,小说家言,评书演义里一翻一大堆,不可信。那么第二个就是当年蒙古大军东渡扶桑,攻打小日本的时候被“神风”所阻,不得不铩羽而归,这个在历史上倒是真有记载,是真事,但是这个功劳到底归谁是好呢?日本佛教说是某某上人施展了神通,而阴阳师却说是他们干的,神道教则说是他们礼请的神仙下凡所为,哦,大家争得差点没打起来。我个人意见,可能那天老天爷刚好感冒了,又碰巧打了个喷嚏,这才造成了蒙古大军半路夭折的结果,估计是这样。
相信大家也都知道,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我们中国出现了一大批的特异功能者,什么大气功师、大师、神医等等,满天飞,他们的名字这里就不提了,我们论事不论人,这些所谓的大师吸引徒众的手段,最初就是显现“神通”。注意哦!他们的“神通”是打双引号的。他们的神通,绝大多数,百分之九十九点九九九都只是魔术、幻术而已。但就是凭这些并不太高明的魔术伎俩,众大师不知道忽悠了多少人,不知道让多少精打细算的老头子、老太太心甘情愿地拿出了“棺材本”,无怨无悔地捐献了出来。要不是后来这些宵小气数已尽,再加上出了个集一切之大成的野心家李某某,引起国家重视,下令清查,那这一场场闹剧还真不知道要上演到什么时候,知道这段历史的人应该都很清楚。
所以,用神通来传教,打个比方,就像是运动员服用兴奋剂,一方面,它是最直接见效的办法,各大宗教在刚开始传教的初级阶段,也都曾经有意无意地使用过神通,来增加他们的说服力。比如创立美国万佛城的宣化上人,这位老人家在生前就很提倡神通传教;再比如藏传密宗,那个神神鬼鬼的花样手段尤其繁多。但是另一方面,这样做的副作用也是很明显的,一旦神通消失,没有了所谓的神通的支持,那某些人往往就会变得漏洞百出、狗屁不是了!如果有人还想维持靠神通得来的种种好处,那就只有靠走歪门邪道这样一条路了,这样做的果报一般都不会太好,所以佛陀并不赞成滥用神通传教,这个态度在历史上是非常明确的。在禅宗的丛林里,千百年来也有这样的规矩,“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为什么?所谓“神通惑众者,迁单放逐”,拿神通来迷惑大众、招集信徒的这个人,丛林里立刻就会把他赶走,迁单,“不共住”,不给住。
因为在六大类神通里,除了漏尽通以外,其它的什么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通等等,都是共法。很多外道都有神通,魔王也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如果以神通传教的话,那一般人就会被搞糊涂啦,不知道佛道和外道的区别在哪里。而且因为神通很迷人,说实话很迷人、很好玩,那很多人陷在里面往往就出不来了。甚至还有很多智慧不够的人以为神通就是道,以为有神通就是有道,那就麻烦了!希望大家听清楚,神通非道!“道不可须臾离也,可离者非道”,这是一定的,所以有神通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不一定是悟道的。神通再大,你能飞天遁地,能翻江倒海又怎么样?它能帮助你破除小我的幻相,断我执、断贪嗔痴、断无形的烦恼吗?所以,了生脱死的功夫并不在神通上,这个道理希望大家记住。
而那些真正有智慧、真正悟了道的人,通常也的确都会有一些神通,“但得本,不愁末”——得到本了,这个旁枝末节的东西,自然就不用发愁,只不过他们不稀罕,也不会胡乱显摆罢了,因为这个是有游戏规则的。听清楚,神通的显现是有游戏规则的,在这个物质世界。佛陀当年曾下令,后世的出家弟子、佛弟子不得随便显现神通,如果是为了救人性命,或者是为了其它大事因缘不得已显现神通者,过后就必须要尽快地离开这个世界。是不是有人觉得佛陀有点不近人情啊,其实不是的,这个规定其实正是佛陀为了保护那些还没有证得无生法忍的弟子,免得他们因为神通而生起我执我慢之心,障碍了修行,乃至以神通法术去追求名闻利养,那就得不偿失了。我们看记载就知道,历史上的很多祖师大德,只要一示现神通,或者一泄露身份,那很快就会走了。即使是像寒山拾得那样的大菩萨也一样,他们一个是文殊,一个是普贤,刚被发现身份,立刻就躲到山里,往岩石里一挤就进去了,然后石头自动合上,从此再也没有出现过。他们这是在干嘛?他们这就是在以身作则,表示不敢违背佛制。
那么,有没有什么神通是可以随便示现,不必遮遮掩掩的?有的,比如说像本经这里,佛陀示现的辩才无碍、一音说法的神通,这就可以。此外,还有以慈悲平等之心救济苦难的神通,烦恼漏尽、般若解脱的神通,运水搬柴、平常度日的神通,这几种神通也可以大大方方地随便示现,不必考虑任何的忌讳,听得懂吗?以慈悲、智慧、弘扬正法,平常心是道,像这些济世利人、不故弄玄虚的心行才是最最难得的,这个才是佛陀鼓励弟子们努力追寻的不共神通!希望大家了解。
「稽首十力大精进,稽首已得无所畏。稽首住于不共法,稽首一切大导师。稽首能断众结缚,稽首已到于彼岸。稽首能度诸世间,稽首永离生死道。」这个“稽首”是顶礼的意思,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五体投地。这里一连串的稽首,都是在赞叹、称赞佛陀的意密不可思议,身口意的“意”。佛陀具足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他老人家已经彻底远离了所有的粗细烦恼,到达了涅槃的彼岸,永远超越了生死的流转。他以无上的智慧和慈悲,诲人不倦,广度世间有情,所以才被称为四生慈父、三界导师,得到了一切众生的恭敬顶礼!
这里所谓的身口意三密的“密”,这个“密”是微妙难测的意思,不是指的什么密宗或者秘密法门,大家不要搞错了!其实在我们佛法里,并没有什么一步登天的秘诀,历代祖师那里也没有藏着什么密而不宣的大法,因为大道无私,佛法无私,里面实在并无秘密可言。佛菩萨巴不得大家立刻就能立地成佛,立刻解脱,唯恐不快,又哪里会有什么密法不舍得告诉众生呢?像六祖当年就曾经极其明确地开示说:“汝若返照,密在汝边。”你们如果回光返照,自己反省反观的话,最大的秘密就在你们那里,“密在汝边”。所谓自性本来清净,本自具足,这个大秘密就在你自己那里,就这么贴近,哪里有半点秘密可言?你自己对自己还有什么秘密吗?如果你们舍内求外,舍近求远,那个本来不是秘密的东西才会变成秘密。别人懂,你不懂,对你而言就是秘密,但一经反观内照,自己明白了自己,那么这个生命的秘密又在哪里?
所以在一些老修行中有这么一句话,他们说: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里面什么法都有!自己就是一本无字天书,每个人都是如此,但是一般人不知道去翻自己这本书,而老是、老爱跑到外边去求什么秘方、口诀、密传,师父拜了一大堆,密咒揣了满口袋,但是结果呢?还是那么贪嗔痴,智慧一点没有不说,那个分别心反而还更重了,大家自己回光返照一下,是不是这样?六祖在《坛经》里处处强调说,“若自悟者,不假外求”,“三世诸佛,十二部经,在人性中,本自具有”,六祖可不是说来哄大家开心的,所以,大家一定要认识到自己就是一本天书,要在自己身上下功夫才对。这是最简单易懂的道理,但同时又是最迷惑人的问题,希望大家对此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那么,从这段经文里我们可以看出,佛陀在“永离生死道”、解脱之后,还是要“度诸世间”,作众生的导师,他老人家并没有说躲到山里去做个“自了汉”,或者从此躺在净土里享受清福,啥也不干了,没有这回事的!大家要晓得一点,佛法是众生的佛法,没有众生,哪来的佛法?不度众生,就不是佛法!《法华经》上说: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这个大事因缘,就是要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要一切众生都和佛一样,悟入诸法的实相。所以解脱后的事情是没有了期的,你们不要以为解脱生死、或者往生净土以后就可以不用再来这个世界了,错了,我告诉你们!
净土就像是一所大学,我们往生到那里,并不是去偷闲躲懒的,而是要跟着佛菩萨、跟着校长老师学习,最后还是要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去实践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成佛度众生。你觉得你怕了这个世界,想要逃避它,以为往生以后就可以永远“拜拜”不来了,这个其实是一种外道知见,心量太小!如果你们有人是这样发心的话,那能否顺利往生净土呢?这个问题可能就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了。所以学佛修行的人,尤其是有一定成就,有福报的人,心量不能太小了,老实念佛的同时,你们最好还要善用你们的能力去为众生服务,对那些利益世间的事更要积极地去做。
有些人傻乎乎的,把自己关在家中修“报化”,不知道为众生服务、做事才是修圆满报身,修千百亿化身的根本道场,不知道服务众生就是服务佛菩萨,换了基督教、天主教的讲法就是服务上帝!一颗心自私自利的,那样又能修得出什么东西来?我们学佛就要学地藏王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面对苦难,绝不逃避!要发这样的菩提心,然后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求生净土,这个才是大乘佛法的精神。
「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我们众生千生万劫以来,往来于六道轮回的大梦,不知道这个梦、这个往来是不真实的,更不要说其间的种种爱恨情仇、生离死别了。我们认假为真,被一连串的梦境给牢牢束缚住了,所以过得是烦恼丛生,痛苦非常。如果能够在做梦的时候,了悟到这不过是个梦,同时明白一切往来毕竟无有往来,生死如幻,那么束缚即非束缚,当下就可以得到自在解脱了。不过这个道理说来简单,真要做到可不容易。佛陀因为完全明白了这一切,所以宝积菩萨才称赞他是“悉知众生来去相,善于诸法得解脱”。佛陀因此“在世间行走,但不属于世间”,没有半点执著之心,就像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个就是所谓的“不著世间如莲华,常善入于空寂行”,只有佛陀是真善入空,入无所入,所以能得真自在。
「达诸法相无罣碍,稽首如空无所依。」这里是最后赞叹佛陀已经达到了空有圆融,事事无碍的境界。修行到此境界,一切能缘所缘、能观所观同时寂灭,一切二元的对立同时寂灭,统统消失,真相现前——面对这样的成就、面对这样的圣者,不由得你不衷心赞叹、至心顶礼。这个境界超越了所有的二元对立,如空无所依,不依身,不依心,空也不依,不依也不依,跟我们现在对物质世界的这种狭隘体验完全不同,想是想不明白的。像我们平常禅坐,体验到的那个身心融化、空虚辽远的境界,基本上都还是心意识的造作,属于五阴的范畴,不是这里讲的真空。这点大家最好自己去搞清楚,所以修行有了点小境界不要自满,不要沾沾自喜,“谦受益,满招损”,古德的这句话那是一点没错的。
下面,请大家看经文,本经的第一个重头戏来了!
原标题:在家修行有个误区,你一定要走出来!丨《维摩诘经》15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