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大家可以想想看了,像笛卡尔和那些哲学家,他们有这样的内证,有这样内观返照的功夫吗?当然没有,所以他们对心灵、对内在宇宙地探索也达不到这样的深度和高度。假如我们碰到笛卡尔,假如我们碰到他的话,可以这样去问他:我思故我在是吧?但如果我不思、我不想,那么这个我又在哪里呢?我们的思想从来没有停止过,一旦停止,这个“我”在哪里?乃至在父母未生我之前,或者一把火烧成灰之后,这个我还有没有呢?有的话又在什么地方?世界上的各大宗教、各大哲学在这个问题上都是到此为止,不能再谈,谈不下去了,可以说百尺竿头到了顶了。但是禅宗却偏偏要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要你悬崖撒手,放身舍命,要大死一番才有大活。不这样做,不如此的话,又怎么可能悟佛心印?所以这里的确是最要命的地方,不用自己的身心性命去扎扎实实地修持求证,那些纸上谈兵、或者玩弄思维逻辑的人哪里能到得了这里,又哪里会明白呢?这是讲到笛卡尔顺便跟大家一聊,扯远了。
回过头来,我们讲第八,前面这是讲个故事给大家放松一下。
第八、不要因为符合预设的成见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和我们个人预设的观念或理论相符合,就轻易地相信或接受。比如说,愚痴地根据一种僵化的规则,来设定所有家庭中的丈夫和妻子,谁必须主外,谁必须主内,只因为它符合了自己的需要和想法。其实随着这个社会的发展和每个家庭具体状况的不同,又哪里有什么主外或主内的定法可言呢?这是现代社会,但是很多人就是死在这种自我设定的念头里,死在自我的陷阱里,忽略了其它的可能性,所以心量智慧始终打不开,很可惜。像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子,家里愣是要他主外,愣是要妻子主内,但是妻子的福报和能力比较大,她有自己的公司、自己的事业,怎么可能还像古人那样的“女主内”呢,所以他们的家庭矛盾很剧烈就是这样,老出问题。
第九、不要因为说者的外表而轻信:不要因为某人的外表看起来很可信,就轻易地相信或接受他的说法。这个外表和一个人的内在知识是不成正比的,一个人的说话内容正确与否,和他的外表其实没有什么关系,这点比较好理解。
第十、最后一条,不要因为是师长所言就轻信:不要因为某人是我们的老师就对他说的话予以轻信,了解吗?请听清楚,没有人应该成为他人知识上的奴隶,包括不应该成为佛陀的奴隶!像我很尊敬的泰国一代高僧佛使比丘,他老人家就曾经说过一句很精彩的话,他说有一种囚牢叫做“师父”,尤其是声名远播的师父。在泰国有某某“阿姜”,在西藏有某某“喇嘛”,在台湾有某某“导师”,而在我们中国大陆有某某“大师”。不管是全国性的还是区域性的,几乎每个地方都有家喻户晓的大师,每个大师都有很多追随者。狂热的追随者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很奇怪的执著状态,他们很坚定地认为,只有自己的师父才是唯一如法的师父,唯有自己的师父才是正确的,而其他的师父都是错误的。他们往往会拒绝听闻其他师父的教诲,而对自己师父开示的东西,却经常不加思索地采纳,他们因此陷入了一个名为“师父”的牢笼中。呵呵,见过吧?这种人太多了。他们把师父变成了牢房,然后深陷其中,这真是一种非常荒谬、非常可笑的执著!不管是对大师也好,还是对普通的师父也好,追随者一旦产生执著,就会不断地筑起一座座高墙,然后不仅毁了自己,搞不好也会毁了师父,所以大家要警惕,我们千万不要糊里糊涂地陷入这种囚牢里!
像我们的佛陀,他在很多经典上也都反复强调过这个要点,“不要盲目迷信”,“不要成为师父的奴隶”等等。那么大家可以想想看,在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其他任何一位宗教老师,曾给予弟子和听众这个最高的自由?!有吗?所以在我们佛教中,没有什么唯我独断的思想,没有不经智慧选择而非得相信的压力,这就是佛教最伟大、最殊胜的地方。只有真理才不怕怀疑!只有来自于真理的自信,才会提醒修行者保持心灵的自由,保持那种勇于实践和独立探索的精神,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避免修行者误入歧途,或对他人产生知识依赖。对他人产生知识依赖会怎样?那就会塞自悟门,把你自己开启智慧这扇大门的机会给塞住了。
以上这十个要点告诉了我们一个很基本的原则,那就是,在落实信仰之前最好要有点智慧。真正的信仰应该是从智慧来的,而不是出于迷惑无知,不是出于恐惧,只要有了智慧和正见,难道还怕没有信仰吗?所以我们永远不应该在听闻某事某人的时候,就立刻盲目地相信,更不应该因为恐惧而被迫相信。大家不妨好好地去思考、检视和验证一下,看看在这个天底下,是否还有比我们刚才讲的这部《羯腊摩经》更具精神自由的经典?大家不妨再进一步,去仔细思维这十个要点的本质和目的,我相信,你们做为佛弟子的觉醒能力,一定会得到茁壮地成长。
这部《羯腊摩经》可以说是佛陀送给我们全人类的珍贵礼物,上述的那十个要点适用于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以及任何一个世界——包括天界。也只有太过愚痴的人,才无法从佛陀的这些教诲里得到利益。只要遵循这十个要点,那我们就能更加敏锐精准地进行思考和抉择,然后就可以从多如牛毛的各种宗教里,找到那个永远值得我们追寻的、真正的解脱之道,就像在稻草堆里找到那根小小的、唯一的金针!
「毁誉不动如须弥,于善不善等以慈,心行平等如虚空,孰闻人宝不敬承。」这是讲,佛陀在面对一切外在境界的时候,不管是诋毁还是称赞,都能全不动心,就像须弥山安住在大海中,纹丝不动。所谓“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这句话形容的就是佛陀。这个八风是指“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这八种顺逆境界,这是最考验人的魔境。这首偈子原来是苏东坡写的:
稽首天中天,毫光遍大千;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这首偈子都听说过吧?苏东坡当年写完后很得意,他自认为境界很高,所以他就叫下人拿了去送给好朋友佛印禅师看。没想到佛印禅师看完后只说了一个字:“屁!”苏东坡一听回报就急了,于是他就气冲冲地坐船过江,要到寺庙里找佛印秃驴算账。结果佛印禅师只说了一句话,一句话就把他给收拾了:“八风吹不动,哼,一屁过江来!”苏东坡一听哈哈大笑,这才歇菜了。所以,说什么动不动的,一个屁字就能让某些人气闷三天,因此佛法空谈无益就是这样。
这里说,因为佛陀了达我们众生性相平等的道理,所以他对善者自然就能以慈心摄受,对恶人自然也能以慈心折伏,对佛弟子和外道都是一样的悲怜、慈悯,所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慈悲却是平等没有任何差别的。佛陀的心理和行为、起心和动念,平等如同虚空,深广如同大海,无不包容,所以他才被称为“人中之宝”,能做到这样自然就会天下太平,凡是有缘的众生没有不礼敬奉承的。你们中间有人不是一天到晚到处去找道场吗?现在不用去了,这几句话就是道场。
「今奉世尊此微盖,于中现我三千界。诸天龙神所居宫,乾闼婆等及夜叉。悉见世间诸所有,十力哀现是化变。众覩稀有皆叹佛,今我稽首三界尊。」这里再一次赞叹了佛陀前面把五百宝盖合为一盖,并在宝盖中变现三千大千世界和诸佛刹土的神通。这段文字比较简单,我们就不过多解释了。
值得留意的是这个宝盖,我们前面讲过的,这个宝盖代表了我们的心性。我们的这一念心性遍覆三千大千世界,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够映现十方法界的境界。有时迷,有时悟,迷的时候是凡夫,悟的时候就是佛,有时一念在天堂,有时一念下地狱,六道轮回、世出世间都在这一念之间。这一念心性的变化,在我们的生理心理、在相貌举止上都会有所反映,这是真的。那像我以前的一些老同学老朋友,原来的帅哥美女,现在再见,呀,居然都老得一塌糊涂了,也没几年啊,才不过十来年而已,他们居然就大变样、变形了。等到一聊天,我才发现,这些朋友苍老难看的原因,除了时间的自然因素外,跟他们的心态变化也有很大关系。这个人的心啊,如果变脏变丑了,那么久而久之,他的相貌也会随之改变,这是一定的。不是有这么一个说法吗?说人的相貌在三十岁之前是父母给的,那么三十岁以后就是自己造成的了,我觉得这句话很有道理。此外我还有另外一些朋友,他们就不同了,他们是越活越滋润,越活越精神,魅力长存,美丽依旧。据我观察,这个跟他们的心态,跟他们的心灵境界是密切相关的。
比如像我,像师父就是一个现成的例子,虽然现在已经是老衲了,但看上去还是精神得很。我在外边坐车的时候就经常有人问我,师父你才三十不到吧,这么年轻就出家啦?哦,极大地满足了我的虚荣心!(众笑)所以说万法唯心造,一心能含万法,我们的心性功能,和这个宝盖的作用其实是一样的,这点大家要了解。
原标题:常年干这件事,就会变得很年轻!丨《维摩诘经》14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