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的东西都是有事实为证的,讲几个小故事。宋朝的时候,在临安有一个叫吴琼的人,他曾经出过家,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原因还俗了。吴琼前后娶过两个老婆,生了两个儿子,平常杀生饮酒之类的事情,没有不干的。他每次下厨杀鸡杀鸭的时候,都会先念叨两句:“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然后一边念佛一边下刀。他每次切肉的时候也是佛号不断,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你们可以借鉴。(众笑)这样子几年后,他的眼睛上忽然生了一个大瘤子,像鸡蛋那么大,他一下就警惕起来了,心里有种很恐怖的感觉。于是他就把老婆孩子遣散了,家产也分给了他们,自己建了一个草庵茅蓬住在里边,每日念佛拜佛求忏悔,昼夜不停,很着急的样子。这样过了没多久,吴琼就上街了,他碰到人就说:“我明天戌时就要往生了。”大家听了都笑,不信啊。那么到了第二天晚上,吴琼就拿他的一件布衫大褂换回了一壶酒,最后痛饮了一番,然后就写了首偈子:
似酒皆空,问甚禅宗;
今日珍重,明月清风。
然后就端坐合掌念佛,没几声,突然就大叫道:“佛来了!”——声音很激动,但我现在激动不起来——(众笑)“佛来了”,就这样坐化而去。这是一个例子,再讲一个。
唐朝的时候,在湖北荆州的法性寺有一个叫做惟恭的出家人,这位前辈的性格很坏,欺上凌下,常常饮酒赌博,惹是生非,他结交的都是一些黑社会、古惑仔之类的朋友,戒律什么的那是提都不用再提了。但是这个人很奇怪,他有空的时候居然会诵经,而且他还一直祈愿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们说这个人怪不怪?一面干尽坏事,一面还想当天使,这说明人性和业力的因缘,那真的是非常复杂的,不可测度。当时寺院里还有一个叫做灵归的出家人,他的德性和惟恭差不多,荆州的老百姓就很讨厌他们,就嘲笑诅咒他们说:“灵归作尽了一切恶业,惟恭也是同样的混蛋,地狱有千重万重万万重,到时候他们俩儿啊,就要一块儿进去受苦喽。”老百姓这么说,可见这两位大德有多招人“爱”。但是没曾想,惟恭法师听到这些话后却说:“我虽然罪无可逃,但是幸好有净土教主阿弥陀佛在,他怜悯我的罪恶,原谅我的过错,把我拔出地狱。众生仰仗阿弥陀佛的本愿加持力,十念尚且往生,所以我又怎么可能还会堕落恶道呢?”哦,不得了!这个人对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信心和见地不得了,不是普通人!
那么过了些年,惟恭生病快要死了,灵归这天刚好有事出门,他没走多远,就在半路上遇见了一群少年,这群少年的穿着相貌都很特别,手里还拿着乐器。灵归觉得他们有点与众不同,就问他们是从哪里来的?有一个少年就回答说:“我们从西方来,准备要去迎接惟恭上人。”注意,他们称呼惟恭为“上人”,可能在你们一些居士的口里就会变成“大恶人”,但在这些前来迎接的少年菩萨口里却是“上人”,这是一个很恭敬的用词。那个少年还反问了灵归一句:“不知道惟恭上人的寺院在哪里呢?”灵归就指给他们看说,就在这里这里。那几个少年听了就好像很欢喜的样子,其中一个少年就从怀里拿出一个金瓶,从瓶里取出了一朵莲花,那朵莲花本来是闭合的,只有拳头大小,忽然间就自己渐渐盛开了,变得和脸盆一样大小,而且每片花瓣之下,光彩辉映,明丽异常。这些少年拿着莲花就直奔寺院,快走到的时候却突然一下子全部消失不见了。灵归站在那里一直眼睁睁地看着,见到那么多人突然消失,不免大惊失色,他被吓得掉头就跑啊,不敢回顾,也不敢跟别人说,因为他以为自己白日见鬼了。
第二天,等灵归回到寺庙里的时候,才知道惟恭已经往生了。有人就告诉他说,惟恭死的时候,寺院里的出家人都做了一个梦,梦见有莲花放大光明,进入了惟恭的房间,不久之后莲花出来向西而去,惟恭法师就在这个时候圆寂了。灵归这才想起他昨天见到的异相,他就说了出来,大伙儿把这些事情前后一联系,就断定惟恭法师八成是往生净土了,于是个个那是信心大增。因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情,对灵归的触动很大,所以他从此以后整个人都变了,变得持戒精严,用功无比,原来的大坏蛋,后来竟然变成了以德行操守闻名于世的一代高僧。
这个就是佛陀的慈悲,佛力的摄受,念佛法门最殊胜、最不可思议的地方就在这里!这样的故事我还有很多,你们还想听吗?(众笑,鼓掌)不鼓掌我不讲!
大家可能不知道,在新加坡只有一个罪过是要判死刑的,那就是贩毒。政府只要逮到毒品贩子,那一律是杀无赦的,这是新加坡唯一的死刑,绞刑。但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去贩毒,而且大多是年青人。那种前赴后继的势头,颇有点“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的味道,就像当年朱元璋杀贪官,杀了一茬又来一茬,就算是剥皮实草都没有用,唉,有时候真搞不懂这个世界是怎么回事。那么,在新加坡的佛教居士林有一位李木源老居士,很慈悲,他特地就跑到监狱里去给那些毒贩讲佛理,劝他们念《无量寿经》,念阿弥陀佛求生净土。结果很多囚犯都能接受。因为都是判了死刑的人,所以身心世界反倒能一切放下,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念佛。
后来奇妙的事情果然发生了,那些不信佛的毒贩要上绞刑架之前,往往吓得全身瘫痪,要靠人架上去,那个吊死以后的样子很难看,七窍流血。但是那些信佛念佛的毒贩就完全不同了,一个人行刑的时候,全监狱学佛的人都会为他助念送行,所以他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走上绞刑架的,恐惧的很少,而且吊死之后的那个面貌都很正常,这就有点解释不通了。而最最不可思议的是,很多念佛的毒贩火化后,居然发现有坚固子,甚至舍利子,顔色好,个头大。大家要记得,这可是毒贩哦,这些良心几乎泯灭的家伙,哪里谈得上什么持戒修行呢,所以他们怎么可能会有舍利子?!但有就是有!事实俱在,没有办法。所以佛陀的慈悲和力量,根本不是我们这些凡夫所能想象和测度的!
有些人可能会想,这个佛陀是不是有点太滥好人了?这些恶人就应该踹上一脚让他下地狱才对,否则对那些被他伤害的人来说岂不是太不公平了?我告诉你们,不是那么回事的。从佛陀的角度来看,其实并没有什么真实存在的善恶是非和对错,这些二元对立的概念只存在于小我人格的虚妄层面。对佛陀而言,所有的众生生命,在本质上就像是一场梦或一场戏。佛陀并不会因为你在梦里杀了人,就不让你觉醒,更不会因为你在梦里干了坏事而惩罚你;佛陀并不会因为你在戏里扮演了一个大恶人,等你演出结束后就拿把枪来毙掉你,因为佛陀非常清楚地知道,那毕竟只是一个梦,也仅仅是个梦而已,并没有谁会真正地受到伤害——生命是不受伤害的,伤害只是幻象!
所以,只要你真的想从梦里出来了,那么不管你在梦里有多坏,佛陀都会很慈悲地拍醒你。你一旦醒来就会发现,哦,原来我只是做了个梦而已,根本没事!除非你还想继续做梦,通常那是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或不相信这只是个梦,那么佛陀也只能尊重你的选择。因为你有做梦的能力、做梦的权力和做梦的自由!明白吗?你们如果能明白我在说什么,那么,你们以后对自己能否往生就不会再有半点怀疑和担心了。
补充说明一点,我给你们讲这些故事,并不是鼓励你们去破戒犯戒、去干坏事,我更没有让你们去贩毒害人,别搞错了。我可没有说过念佛求生净土不用持戒的废话!作恶还能相信净土、还能往生的特例,毕竟万中无一,这种菩萨太少太少,亿万人中,可能都不见得有一个这种示现。讲这些是希望你们能正确理解佛陀的慈悲,要相信佛陀!知道了佛陀的慈悲是那样的无限广大,除了感激涕零之外,我们难道不应该更惭愧、更应该好好地忏悔吗?而且,要想保证往生万无一失的话,还是要尽量持戒的好,持戒念佛,念佛持戒,真正老实念佛、专一念佛的人自然就在戒中,戒而无戒,不戒而戒,像这个才是值得大力提倡的正修行路,否则你们自己乱来——既没有正确的知见,又没有信心——自己乱来下了地狱,可别怪师父没说清楚!
「忍辱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三十二相庄严众生来生其国。」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乃是一种大福德、大智慧之相。经典上讲,人间除了佛陀之外,也只有转轮圣王才有这样的相好,此外还有菩萨也有这样的相好。这个庄严相好是修忍辱修来的,不是像某些人讲的,拿鲜花供佛,下辈子就能长得像花一样的漂亮,没这回事,那是另外的因果。所以,你们女众同胞如果想要下辈子长得像西施貂蝉那样,沉鱼落雁,迷死人不偿命,那就必须要修忍辱了,你的心地要从现在开始,变得非常柔和、慈爱才行,否则你们下辈子就只能长得像我了。(众笑)
大家不要一看到这个忍辱,就以为是忍受侮辱、忍受辛苦的意思,那个只是字面意思,不相干的。如果有人欺负你、伤害你,你表面上一笑,很大度的样子,其实心里早就把对方的十八代直系女性亲属都问候了个遍,那不叫忍辱,那叫压抑扭曲。如果你是因为被人欺负惯了,不敢反抗,心里像死水一样的,不起波澜,那我告诉你,这个也不是忍辱,这是麻木纵容。真正的忍辱,严格说起来,是没有什么忍不忍的概念的,能忍所忍两俱空,这个境界非八地以上证得无生法忍空性见的大菩萨莫能为,那时“深藏若拙,临机取决”,该怎么做事,出不出手,纯看因缘和能否利益众生而定。这样修持忍辱有大成就的菩萨,一旦圆满佛道,就会感得同样具足三十二相的众生来生其国。或者换个说法,只要是能往生净佛国土的众生,就一定会感得和佛菩萨一样的庄严身相,这个是自然之理,跟他们的心性修为柔和忍辱有关。
原标题:干尽坏事,却能往生极乐,这位上人有点传奇丨《维摩诘经》20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那一座庙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正法。能师子吼名闻十方。众人不请友而安之。绍隆三宝能使不绝。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悉已清净永离盖缠。
我曾经亲自听佛这样说。那时候佛在毗耶离城的庵罗树园中,与八千大比丘在一起,还有三万二千位菩萨。菩萨们都是一切人众所熟悉的,无论道行,无论智慧都已经成就,并获得了诸佛如来的威力助持,自身也便成了护法之城。他们宣说正法的声音,如狮子一样的勇猛,遍及十方,无所不闻。众生不需吁请,便得到菩萨们的友爱慈慰;
佛国品第一: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
《维摩诘经》是《维摩诘所说经》的简称,也简称《维摩经》,或者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此经的汉文译本有六种以上。1. 后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由严佛调在洛阳译出,称《古维摩经》,有两卷。2. 三国时代的吴国黄武二年(233年)由支谦在武昌译出,称《维摩诘经》,有两卷。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
闻如是。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皆神通菩萨。一切大圣能随俗化。佛所住者皆已得住。为法城堑护持正法。为师子吼十方闻声。众人不请祐而安之。兴隆三宝能使不绝。皆已降弃魔行仇怨。一切所化莫不信解。皆度死地脱无挂碍不失辩才。其念及定总持诸宝悉成其所。布施调意自损戒忍精进一心智慧
无(w)上(shng)甚(shn)深(shēn)微(wēi)妙(mio)法(fǎ),百(bǎi)千(qiān)万(wn)劫(ji)难(nn)遭(zāo)遇(y), 我(wǒ)今(jīn)见(jin)闻(wn)得(d)受(shu)持(ch),愿(yun)解(jiě)如(r)来(li)真(zhēn)实(sh)义(y)。 南(n)无(m)本(běn)师(shī)释(sh)迦(jiā)牟(mu)尼(n)佛(
《维摩经》是佛教众多经典中般若部的一部大乘经教,属于真空法性部的经典。是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或《维摩诘所说经》。其汉文译本比较多,有六种以上版本。我们通常读的是后秦弘始八年(406年)由鸠摩罗什在长安大兴善寺译出,称《维摩诘所说经》,也称《不思议解脱经》,共有三卷。《维摩诘经》是一部宣传大乘般若见中观思想
今日因本寺培和尚之请,得与诸山长老缙绅先生及清信士女等谈论佛法。夫佛法离四句,绝百非,超过寻伺,言语道断,不可思,不可议,微远幽深,不可摩触,如何可得而说!即此一经,亦名不可思议解脱经:理绝名相,体融言思,如何以有言有思诠表不思议法!但有四悉檀因缘故,可得而说。
在读姚秦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所说经》时, 发现其中提及直心、深心、菩提心数次,这样的现象耐人寻味。 它使人联想起净土宗所谓的 「三心」。 以下先来看净土宗的「三心」。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旨在阐说维摩居士所证不可思议解脱法门,故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本经以般若空思想为基准,透过维摩居士与文殊菩萨等共同讨论佛法的方式,阐扬大乘佛教的真理,说明在家信徒如何学佛修行,如何行菩萨道。此处就各品大意略述如下:
此经现存的三种译本中,以鸠摩罗什所翻译的流通最广。鸠摩罗什三藏法师(三四四~四一三),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东晋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人。幼年聪慧敏捷,七岁即跟随母亲一起学佛修道,曾游学罽宾、沙勒等国,遍参名宿大德,通晓大小乘一切经典。载誉归
《维摩诘经》是大乘佛教、中国佛教史上重要的经典,可以说山河大地的密意皆在此中。各种对治烦恼,解答人生疑难,寻找身心安顿,在人间欢喜修行的法门,都能在此经找到答案。《维摩诘经》一共十四品,第一品为未信者令其生信的说法,是为序分;第二品至第十二品,
①为引导“在家信众”学佛而说此经:在家人生活在充满了污染的五浊恶世,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都要承受无尽的痛苦烦恼,上层享乐的人不免污浊腐化,下层受穷的人易对人生感到灰暗,所以只有靠佛的讲法,点燃心灯,获得精神上的清净安乐、光明充实。
《维摩诘经》是一部大乘佛教的经典,和《心经》、《金刚经》、《妙法华经》等佛经的核心精神一样,但是,它的讲法显然更为生动,形象饱满,智慧说辩处处令人叫绝。这部经典,自传入汉地始,便受到广大士林、禅林人士等的疯狂追捧,成为历史最悠久、
《维摩诘经》是佛教大乘的瑰宝,和其他更具盛名的佛经相比,本经没有像《心经》一样超广泛地为众口所诵念,也不像《法华经》是佛陀生命前夕最后盛开的一朵涅槃花,更不像《华严经》、《楞严经》这样的经典比较独成体系、完满自足。尽管如此,却没有一部佛经像
《维摩诘经》于公元一百年前后,广传于印度。经过八十三年后,传入中国。据历代的经录记载,本经的汉译本有七种,现存有三种。1 《维摩诘经》又称《维摩诘所说不思议法门经》、《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经》、《佛法普入道门三昧经》、《维摩经》。二卷或三
公元5世纪,酷爱大乘佛教典籍的鸠摩罗什,重译了《维摩诘经》,迅速使这部佛经成为两晋南北朝时期士林的“最爱”经典之一,在当时掀起“维摩诘热”。鸠摩罗什是中国最早的译经家,他对中国佛教的译经事业所作的贡献,已经无人能够代替,即使在最受推崇的“四大译经家”(即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之中,他也是当之无愧地位
《维摩诘经》被翻译的次数多达七次,这可以看出人们对《维摩诘经》的重视。现在保存的版本有三种,已经遗失的有四种。《维摩诘经》简单地总结来说,是般若性空。般若性空是一种武器,破除执着。什么样的人有什么样的执着,大体分成三种:普通人、人天,他们有什么样的执着?我执;声闻乘,缘觉乘,他们有什么执着?法执;菩萨有什么执
在佛教中,只有释迦牟尼佛的言论才被称为“经”,但在中国佛教历史上,有一部由中国僧人所辑录的被称为“经”的著作,这便是由禅宗六祖慧能口述、弟子法海整理而成的《六祖坛经》。《六祖坛经》是由弟子法海整理六祖讲经内容而成,是中国禅宗的根本经典之一,也是
三藏经典中,有字数最少的一本经。它就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心经》共268字。正文260字,题目8字。这268字,把佛教的要义,把宇宙人生的真理讲得极为透彻。《心经》是打开佛法大门的钥匙,是我们学习佛法的纲领,也是我们观照宇宙人生的大智慧。
法华信仰在艺术上的表现,一开始就多种多样。早在《法华经》译为汉文以前,山东省滕县在东汉初期已经出现《譬喻品》中的“三车喻”——羊车比喻声闻乘,鹿车比喻缘觉乘,牛车比喻菩萨乘。这可能是依据民间口头传说而来的。此外,成都万佛寺出土的一件南朝刘宋元
《涅槃经》卷七《如来性品》说:“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即是我义,如是我义从本已来,常为无量烦恼所覆,是故众生不能得见。”又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以是性故,断无量亿诸烦恼结,即得成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一切众生虽有佛性,要因持戒
净土宗必读经典之一,既是“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也是与《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合称“净土三经”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可谓是净土宗修法的最佳导航,也是究竟方便兼而有之难得的法门。
首先,六祖慧能是因为《金刚经》入佛门,又因为经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一句而大彻大悟,成为禅宗的六祖。其次,六祖慧能的禅法依据的就是般若法门,提出禅门修行的三大纲领。“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
《楞严经》,全名《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又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简称《楞严经》、《首楞严经》、《大佛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教经典,唐般剌密谛传至中国,怀迪证义,房融笔受。《楞严经》有三大宗旨:(1)悟本性,本
《金刚经》共有6种译本,现今通行的,为鸠摩罗什的译本:(1)后秦鸠摩罗什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2)元魏菩提流支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3)南朝陈真谛所译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4)隋朝达摩笈多所译的《金刚能断般若波罗蜜经》。
所有的经典都是开智慧的。《华严经》有八十一卷。里面的思想内容非常深奥,不是像我们这些末法时代业障深重的众生所能够理解的。《华严经》是教导你圆融。什么叫圆融?事跟理要圆融。我们修行,很多人执著事,然后到理上不圆融。佛法讲中道,中道是不偏于任何一边,是绝
第一次讲功德:在依法出生分第八,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还不如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多。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数量很重要。这个是第一次。第二次讲功德:在无为福胜分第十一,有多少三千大千世界呢?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所得到
赞助、流通、见闻、随喜者、及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绪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生涅槃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版权归原影音公司所有,若侵犯你的权益,请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侵权内容!